-
1 # 滑縣彭于晏
-
2 # 永不迷路的信鴿
大蒜菌核病屬於真菌性病害,在高溫,高溼以及連年種植的地塊容易發生。菌核病透過氣流傳播,土壤中、種子中、以及農家肥中易攜帶此種病菌。
針對這種病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防治:
第一、種子處理,選中的種子應採用10%~15%的鹽水漂浮選種,然後用清水清洗,以免影響種子芽率。
第二、土壤處理,有病菌的地塊應選擇與其他作物輪作,以減少病害發生,有病菌的地塊應選擇深翻土壤,深耕可以減少病菌的生長髮生,另外,可以選擇草木灰、熟石灰按照1:2的比例混合,撒施於大蒜的根部,每畝施用30公斤左右。發病的地塊如覆有地膜,應及時去除地膜。
第三、要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有積水的地方要及時排除積水,底肥要施足,合理配施磷肥,使蒜苗粗壯,提高抗病能力。
第四、要提前預防,防治結合,預防可選用多菌靈,百菌清,甲基託布津,代森錳鋅等配合蕓薹素內脂,氨基酸水溶肥噴施大蒜植株,根部以及地面。隔7~10天,噴施2至三次。如果大蒜生長中發現病害應選用戊唑·咪鮮胺,苯甲·丙環唑,腐黴利,嘧菌酯等配合葉面肥施藥,每隔5~7天用藥一次,連續用藥2~3次。
-
3 # 鄉村呂步
在種植大蒜得菌核病,有什麼好的防治方法嗎?應注意那些事項?
大蒜的菌核病是遺留在土壤中的菌核,由溫度與溼度不適,誘發菌核分裂增殖,感染大蒜鱗莖與莖基部發生病變,是一種大蒜真菌性疾病。現在,大蒜的菌核病,雖然依然存在,但是當發病率較低,在田間極小個別的大蒜,還有這麼的症狀。大蒜菌核真菌性疾病,僅在河南,上一世紀90年代中期,呈有2~3年的部分割槽域流行。
河南是秋播地膜大蒜最早的地區,由於多年重茬,當時的天氣原因與地膜栽培技術的特點及殺菌劑市場量少,導致大蒜菌核病的發生。
大蒜菌核病的典型症狀,主要表現在蒜頭部與莖基部,表面呈水漬,表皮腐爛脫落,顏色發褐變黑,發生於春季。引起大蒜菌核的主要原因是大蒜3年以上重茬種植,地膜大蒜田間,溼度過大,加上冬春季天氣氣溫偏高,為土壤中遺留的菌核真菌繁殖創造了條件。
大蒜菌核病的防治在實行輪作的同時,主要抓住這一點,在冬季氣溫偏高時,控制大蒜田間的溼度,控制冬季澆水量,使地膜以下水分不宜過多,不為菌核真菌繁殖創造條件,降低發生率。
另一方面,現在殺菌劑使用比較廣泛,在對其它常發生的真菌性疾病預防時,同時對大蒜菌核同樣有預防效果,如70%甲基託布津等,現在一般不針對這種,不常發生的菌核病,進行單一藥物防治,增加種植成本與人力。
配圖源於網路
-
4 # 川妹莎啦
大蒜是我們日常炒菜常用的佐料香辛,具有很好的去腥和殺菌效果,尤其是在北方喜歡生吃大蒜的習慣。在農村或者城裡生活人們都會種上一些來日常所用。
當大蒜的了菌核病時怎麼辦?首先我們來了解大蒜菌核病的危害有哪些?菌核病的病原真菌為大蒜核盤菌,菌核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夏過冬,第二年隨流水或依附於農具、家畜傳播擴散。植株發病的高發期在春末初夏和中晚秋的多雨、光照不足、田間積水時發病,尤其是土壤黏重、地勢低窪、排水不暢、連作、種植密度大、氮肥過多情況下發病嚴重。
菌核病主要危害大蒜假莖基部和貯藏的鱗莖,發病初期呈水漬狀,後期逐漸變暗或灰白色,發病嚴重時,潰瘍腐爛,有強烈蒜臭味。
對於大蒜菌核病主要以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物理防治法:主要有選擇品種時,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另外,播種前要拌種,用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50克,先用少量水兌勻,而後兌水,噴霧於200-250千克蒜種上,晾乾後播種;在選擇地塊時,選擇地勢高、排灌方便的地塊;避免與蔥類作物鄰作或間套作;清潔田園時,清除前茬作物殘留、田間雜草、殘株、落葉等,焚燒病殘體減少病原;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和灌排等。
化學防治法:一旦發現病害,要立即用20%甲基立枯靈乳油1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100倍液噴灑。每7-10天1次,噴2-3次。
-
5 # 豫東小農
大蒜菌核病是這幾年才在我們這裡出現的。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這裡沒有大規模種植大蒜的,所以對於大蒜的病害的發生基本上很少隨著這幾年大蒜價格行情比較好,大蒜的種植面積擴大的也比較大,對於大蒜的病害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大蒜菌核病它屬於真菌性病害,所以我就分享一下我們這裡的蒜農是怎麼樣防治大蒜菌核病的吧!對於大蒜菌核病我們先要知道它是怎麼來的,然後才能夠對症下藥做到根除這一病害。
什麼是大蒜菌核病?它的表現症狀有哪些?大蒜菌核病主要危害近地面的假莖基部或儲存作種蒜的鱗莖。發病初期呈水漬狀,進而出現圓形小點,然後發展為不規則的形狀,致使大蒜的假莖變為黃褐色腐爛或折倒;特別是當大蒜田間比較乾燥,病部則發白易破碎致蒜瓣露出,在發病部位可以看到薄片狀簇擁的黑色菌核狀物,導致鱗莖萎縮或整株死亡,嚴重影響大蒜的產量和質量。
大蒜菌核病的病原,傳播途徑以及發病條件大蒜菌核病病原屬於真菌半知菌亞門核盤菌屬。核菌遺留在土中或混雜在種瓣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種瓣中的菌核,隨播種帶病種瓣進入田間傳播蔓延。大蒜菌核病屬於分生孢子氣傳病害型別,特點就是以氣傳的分生孢子從寄生的種瓣和衰老葉片侵入,以分生孢子和健壯的植株接觸進行再侵染。侵入以後,長出白色菌絲,開始危害莖盤基部或帶傷葉鞘。
在大蒜田間帶菌病殘體落在健狀的葉片或莖上經菌絲接觸,也可以發病,並以這種方式進行重複侵染,直到條件惡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隨種瓣混入種子間越冬或越夏。
大蒜菌核病喜歡低溫高溼,一般溫度在15-20°,相對溼度在85%以上,有利於菌核的萌發和菌絲的生長,侵入。由於採用地膜覆蓋,膜下長期保持高溫狀態,有利於菌核病的發生。
防治大蒜菌核病的方法和技術(1)農業防治。大蒜重茬種植是導致很多種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選擇每隔3-4年輪作一次。像我們豫東地區一般會跟小麥進行輪作種植。
(2)農藥防治。在播種大蒜前最好能夠對大蒜進行拌種劑處理,可以選擇優秀的殺菌劑拌種比如說多菌靈或者甲基託布津。
大蒜菌核病發病初期可以選擇使用多菌靈,百菌清,異菌脲,菌核淨,井岡黴素,戊唑醇等農藥輪流噴施,每隔5-7天噴施一遍連續噴施3-4次。
大蒜菌核病最佳的防治時間: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秋季10月中下旬。對於病害的主要採取以防為主,在大蒜菌核病沒有發生的時候可以透過噴施殺菌劑進行預防。 -
6 # 村裡說農事
種植大蒜得了菌核病,有什麼好的防治方法?該注意哪些問題?
大蒜也有“灰指甲”,得病以後靠腳傳播,千萬學會防治這些方法
大蒜在我們生活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蔬菜,這種蔬菜在中國的栽培非常普遍。作為調味品,大蒜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吃得到,有一些味道比較特殊的菜,完全離不開大蒜。大蒜每個人都吃過,但你知道大蒜也有“灰指甲”嗎?得病以後靠腳傳播,千萬學會防治這些方法。
菌核病特徵:和普通蔬菜不同,大蒜是一種可以抗菌消炎的蔬菜。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大蒜這種植物種在地裡,不會受到病害的威脅。事實上,隨著近兩年來,大蒜面積的擴張和農民重茬種植,大蒜的病蟲害越來越明顯。其中,大蒜菌核病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病害。大蒜菌核病,又被人稱作蒜瘟病,這種病屬於真菌性病害,對大蒜的生長有著極大影響。這種病的發作率比較高,感染初期,我們可以觀察到大蒜的葉尖變黃,大蒜根部有大量白色菌絲。隨著病情的加重,白色菌絲的數量會越來越多,整株大蒜越發矮小,甚至枯死。大蒜菌核病防治和注意事項:這種病發展到後期,菌絲內會生成黑色的菌核。很多人都說,大蒜得了這種病以後,就像灰指甲一樣。而這種病本身的恐怖之處在於,他的病菌可以隨著灌溉和風雨傳播,人的腳踩過以後,也會傳播到健康的蒜苗上。大蒜得了這種病以後,究竟應該怎麼處理?要想防治這種病,我們應該遵守以下幾種做法。
1、實行2、3年水旱輪作,勿用拒絕殘體漚肥。要想讓大蒜苗生長的茁壯,就必須提高大蒜抵抗病害的綜合能力。實施三年水旱輪作,可以避免大蒜長期重茬。經常在同一塊土地種植大蒜,他就會將土壤中的某種微量元素完全吸收,導致營養失去平衡。2、種子更換:勿用病田的蒜留種為了提高大蒜整體的抗病能力,一定要定期對種子進行更換。種植大蒜之前,需要嚴格用藥物進行拌種,防止種子帶有病毒,傳染土壤。多年種植的大蒜抗病能力會有所退化,因此,我們要選擇長勢強,無病蟲害的蒜頭做種子。3、種子處理,噴灑農藥防治種植大蒜之前,我們可以採用50%速克靈可溼性粉劑兌水,噴灑蒜種。噴灑過後,將大蒜翻拌均勻,放在家裡陰涼的位置,晾乾以後再播種。除此以外,我們還要對大蒜進行噴灑藥物,入冬之前噴灑一次,返青期噴灑一次,可以有效減輕大蒜蒜瘟病的危害。如果大蒜已經發病,可以剔除病株,對附近的蒜苗進行灌根噴霧。大蒜種植並不難,蒜瘟病的防治也很簡單,學會這三個技巧,家裡的大蒜就能告別“灰指甲”!
回覆列表
大蒜菌核病對於大蒜來說是危害比較大的一種病害,因為大蒜菌核病為害近地面假莖基部或貯存的鱗莖,可以直接影響大蒜的質量與產量。那麼,大蒜菌核病用什麼藥防治?怎麼治?大蒜菌核病有哪些危害我們要注意。下面小編就為您詳細介紹大蒜菌核病的具體資訊。
大蒜菌核病主要為害近地面假莖基部或貯存的鱗莖。發病初期呈水漬狀,出現圓形小點,後發展為不規則狀,致假莖變為黃褐色腐爛或倒折;乾燥條件下,病部發白易破碎蒜瓣露出,在病部可見薄片狀黑褐色菌核8~23個或更多,致鱗莖萎縮,影響產量和質量。
一、大蒜菌核病的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蒜種上越冬,豆瓣狀菌核可在土中存活10~13個月,在滅菌砂中可萌發30%左右,該病在河南間歇發生。
二、大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以提高溫度的生態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可以控制該病流行。
(1)生態防治。棚室上午以悶棚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溼,發病後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或31℃高溫,相對溼度低於65%可減少發病,防止澆水過量,土壤溼度大時,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期。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鹽水漂種2~3次,汰除菌核,或塑膠棚採用紫外線塑膠膜,可抑制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採用高畦覆蓋地膜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孢子減少菌源。
(3)農業防治。有條件的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個月,或收穫後及時深翻,深度要求達到20釐米,將菌核埋入深層,抑制子囊盤出土。同時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生抗病力。
(4)棚室或露地出現子囊盤時,採用煙霧或噴霧法防治。用15%速克靈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每667m2250克,燻1夜,隔8~10天1次,連續或與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每667m21kg;或噴灑50%速克靈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50%撲海因或50%農利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35%菌核光懸浮劑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靈(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於盛花期噴霧,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升,隔8~9天1次,連續防治3~4次,病情嚴重時,除正常噴霧外,還可把上述殺菌劑對成50倍液,塗抹在瓜蔓病部,不僅控制擴充套件,還有治療作用。
(5)在土壤中新增0.5%及1%的S-H混合物(稻殼、蔗渣、蝦殼粉、矽酸爐渣)等加尿素、過磷酸鈣、硝酸鉀製成土壤新增劑或土壤新增礦灰、碳酸鈣都可明顯抑制菌核病的發生。
(6)種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20%甲基立枯磷配成藥土耙入土中,每667m2用藥0.5kg對細土20kg拌勻;種子用50℃溫水浸種10分鐘,即可殺死菌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