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9簡單

    王仙芝起義到覆滅就三年左右,他首先先打出“平均”的口號,發動起義。但是他經不住考驗,一再請降,瓦解內部士氣,沒有堅定的心,想著妥協,戰敗是遲早的。

  • 2 # 安東尼先生1

    安東尼以為王仙芝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抗爭意志不堅定,多次向唐軍乞降,導致義軍內部分化、以致失敗。

    王仙芝在唐末聚眾起義,反抗唐朝的殘暴統治。但是在三年以後便被唐軍鎮壓王仙芝也在突圍的過程中被殺死。

    起初王仙芝和黃巢的義軍合兵一處,共同作戰。義軍攻城略地、勢如破竹,發展到30萬人。就在義軍獲得一系列重大勝利之後,唐僖宗以“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為誘餌妄圖招降王仙芝。他動搖了試圖接受招安,這激起義軍內部的矛盾。黃巢在得知這個訊息後甚至把王仙芝當眾暴打了一頓。王仙芝無奈之下只能作罷,但是此事動搖了義軍鬥志,激化了內部矛盾。

    之後王仙芝仍然念念不忘招安,甚至派使向唐軍請降。最終義軍被包圍在黃梅,激戰之後義軍死五萬人。王仙芝也戰死。

  • 3 # 圍爐品茗人

    王仙芝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領導的起義軍轉戰數省,持續四年,後來在湖北被唐朝調集的優勢兵力擊敗,本人在突圍時戰死。此後黃巢接過他的大旗,擴大和發展了起義軍,後來攻佔長安,迫使唐僖宗逃往四川,險些直接滅亡了唐朝。但是他和黃巢領導的這次起義也為唐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起義失敗後不久,唐朝亡於起義軍降將朱溫之手。為什麼王仙芝會比黃巢更早覆亡呢?

    革命意志不堅定?

    先來看看一個很流行的觀點,就是王仙芝的革命意志不堅定,在起義形勢高漲的時候,多次希望接受唐朝政府的招安,因此錯過了戰機,導致唐朝政府得到喘息之機進而糾集兵力圍剿起義軍。另外因為他的這種乞降的做法引發他和黃巢的矛盾,導致兩人分道揚鑣,起義軍實力受損。

    這個觀點既對也不對!因為這些觀點陳述的也基本是事實,所以它有對的一面,但是卻不是完整的事實,所以它就有以偏概全的一面了。

    但無可否認的是王仙芝的這種急於接受招安的做法,的確為他帶來了上述後果,也可以算他失敗的原因吧。但將他失敗的原因歸咎於革命意志不堅定我認為是顯然不合適的。

    黃巢的意志堅定嗎?

    持上述觀點的人是從史書中記載的發動起義兩年後的公元876年,實力迅速壯大的王仙芝等人率軍攻打蘄州,蘄州刺史裴渥不敢抵抗,開城迎降。並主動為王仙芝上表求官,當時進行了一番談判,最終唐朝政府同意了招安王仙芝,並給王封了官職。後來黃巢和其他義軍將領一起找王仙芝發難,怒斥王仙芝投降,史書上還寫了當時黃巢暴打王仙芝一頓,王仙芝才不敢接受招安。

    從上述記載來看,黃巢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而王仙芝就是宋江一樣的投降派,革命意志極其不堅定!但是如果閱讀完整版的史書原文的話,你會發現情況好像不是那麼回事。

    那次在蘄州的談判,黃巢是參與了的。也就是說王仙芝可不是偷偷摸摸去找人為他上表求官,也不是瞞著大傢伙去接受招安的。不僅黃巢本人知道,一起去的人有三十多人,也就是說這次的談判很可能是他們義軍的集體意志。

    王仙芝攻蘄州,蘄州刺史裴渥,王鐸知舉時所擢進士也。王鐐在賊中,為仙芝以書說渥。渥與仙芝約,斂兵不戰,許為之奏官;鐐亦說仙芝許以如約。渥乃開城延仙芝及黃巢輩三十餘人入城,置酒,大陳貨賄以贈之,表陳其狀。《資治通鑑》蘄州刺史裴渥為賊求官,約罷兵。仙芝與巢等詣渥飲。未幾,詔拜仙芝左神策軍押衙,遣中人慰撫。《新唐書逆臣傳 黃巢》

    黃巢等人找王仙芝發難的真正原因根本就不是因為王仙芝接受招安,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想要的封賞。這一點史書中已明確有記載:“黃巢以官不及己”、“巢恨賞不及己”。由此可見所謂的黃巢帶人發難,並打傷王仙芝不過是因為黃巢沒有得到封賞心中不服罷了。黃巢同志也不是什麼堅定的革命者,而且他還真接受過招安,當然那次招安可以說是權宜之計,類似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在明末時期乾的一樣。但是把這次談判事件的鍋讓王仙芝一個人背顯然有點冤枉人家了。

    乃以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遣中使以告身即蘄州授之。仙芝得之甚喜,鐐、渥皆賀。未退,黃巢以官不及己,大怒曰:“始者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獨取官赴左軍,使此五千餘眾安所歸乎!”因毆仙芝,傷其首,其眾喧噪不已。仙芝畏眾怒,遂不受命。《資治通鑑》未幾,詔拜仙芝左神策軍押衙,遣中人慰撫。仙芝喜,巢恨賞不及己,詢曰:“君降,獨得官,五千眾且奈何?丐我兵,無留。”因擊仙芝,傷首。仙芝憚眾怒,即不受命,《新唐書逆臣傳 黃巢》

    接受招安的行為真的無法讓義軍將領接受嗎?顯然不是!上文提過蘄州的招安談判,黃巢等人是去了的,這就代表這種行為不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其次,當時許多起義軍的領袖或將領都有類似的行為,王仙芝、黃巢起義之前龐勳領導的桂林戍卒起義也一樣有過上表請求招安,只是沒有被唐王朝接受罷了。

    王仙芝起義比黃巢更快覆亡的原因

    其實解決了這個招安問題,我們就可以更清晰的理順這些原因,其實第一個觀點裡的原因基本上都正確。我們不必全盤否定:

    槍打出頭鳥:這個是顯而易見的,畢竟當時起義軍的盟主是王仙芝,他也是唐王朝鎮壓的主要目標,即使他後來和黃巢分兵,各地義軍名義上的盟主仍是他無疑,所以他也是重點打擊目標。

    蘄州招安事件的確為王仙芝的義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不管這次招安事件能不能讓王仙芝一個人背鍋,但是它帶來的後果是確定無疑的。與黃巢關係的決裂,兩人分道揚鑣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王仙芝的力量。儘管他們的起義軍本身就是聯盟性質的,即使沒有招安事件他們中的許多頭領都可以帶著自己的人馬獨自行動,而且此後王仙芝和黃巢仍有合兵一處的共同軍事行動,但是義軍中威望最高實力最強的兩人分開所造成的損失的確難以彌補。

    王仙芝無形中成了黃巢的擋箭牌:王仙芝戰死前,王、黃二人的起義軍主要活動於黃河與長江之間,王仙芝主要活動於長江流域,而黃巢則主要活動於王仙芝的東北方向,即山東、河南等地區。這就使王仙芝無形之中成為了黃巢等人的擋箭牌,本就因名氣更大被作為重點圍剿物件的他活動在唐朝政府的經濟命脈上,而黃巢的活動範圍基本上是藩鎮的勢力範圍,也不是唐朝中央政府的稅賦來源,唐朝中央政府調集的部隊當然就圍著王仙芝來打。而黃巢活動的區域看似靠近強悍的河北藩鎮,而且華北地區的軍鎮數量眾多,好像也很危險,但是這些藩鎮都是地方軍閥,只要沒有威脅他們的根本利益,他們不會和起義軍拼命的,黃巢也正好可以利用這點,流動作戰,閃轉騰挪。

    綜上所述:王仙芝的覆亡不能過分苛責他急於接受招安或者所謂的革命意志不堅定。當時的義軍頭目都有這種想法,即使黃巢也不例外。但是他們缺乏穩固的根據地,沒有長遠的政治目標,再加上招安事件的確也讓起義軍受到了一定的損失。最後在唐朝中央政府調集優勢兵力圍剿下失敗。

  • 4 # 老衲侃春秋

    公元873年七月十九日,唐懿宗李漼在咸寧殿駕崩。同日,李儇登基,是為唐僖宗。

    唐末的皇帝,一直重複著這麼一個規律,宦官插手皇帝的廢立。這次還是一樣,唐懿宗病危時,宦官劉行深和韓文約以皇帝名義下詔,立普王李儇為太子,監理國政。李儇這年剛剛十二歲,很適合做他們的傀儡。

    李儇從小就是個貪玩好動的孩子。他在位期間最信任的宦官是田令孜。 僖宗自幼就由田令孜照顧起居,感情上很是有些倚賴,並稱呼田令孜為“阿父”,即位後便任命他做了神策軍中尉。這樣,僖宗朝的重大決策都掌控在田令孜手中了。

    小皇帝喜歡跟樂工、優伶廝混在一起,所賞賜的金錢動輒萬計,宮中的庫藏很快告罄。田令孜就幫小皇帝想了一條生財之道,讓他派宦官去長安東西兩市中搜刮商人的貨物和財寶。小皇帝依計而行,果然財源滾滾。有人不服上告,田令孜就命京兆府把告狀者抓起來亂棍打死。

    就是這樣一種皇帝吃喝玩樂,宦官專權的局面。所以,國家能好到哪裡去?

    當時的翰林學士劉允章在《直諫書》中已用“國有九破”描繪過當時緊迫的局勢:

    “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

    果然,矛盾激化到一定地步,就由過去的敢怒不敢言,變成公開的暴力對抗了。李儇繼位的第二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首先打響第一槍的是王仙芝。

    公元874年年初,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在山東長垣聚眾起義,起義軍很快佔領了長垣縣城,第二年便攻克濮州、曹州。

    義軍所到之處,民眾紛紛參與起義,軍隊人數迅速發展到數萬人。天平節度使薛崇出兵進剿,卻屢屢被王仙芝擊敗。

    與此同時,一個真正的大唐朝廷掘墓人又露出了水面。公元874年6月,黃巢響應王仙芝的起義,遂在冤句(山東菏澤市)起義。

    黃巢早年曾與王仙芝搭夥販賣私鹽,精於騎射,為人任俠仗義。但是,他和王仙芝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他識文斷字,粗粗涉獵過一些儒家經典,可以算半個文人。

    有句俗話,地痞流氓咱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黃巢的加入,大大加強了起義軍的力量。

    這兩個昔日的私鹽販子就成了並肩戰鬥的義軍領袖。他們合兵一處,劫掠州縣,橫行山東。那些繳不起重稅和失去土地的貧困百姓爭先恐後地投奔到了他們的麾下,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搶錢、搶糧、搶地盤的行列中。

    還是與此同時,朝廷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呢?當年七月,京畿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所過之處,萬頃良田瞬間變成一片赤地。

    京兆尹楊知至連忙向皇上上奏。可是,他的上奏可謂是千古奇葩——他上報的不是災情,而是喜訊。

    他在奏疏中說:“蝗蟲飛到京畿地區,都不吃稻穀,紛紛身抱荊棘而死!”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天子李儇的德政足以澤被萬物,連冥頑不靈的蝗蟲都被他感化了,他們寧可餓死也不吃稻穀。

    聽說在自己的德政之下,居然出現了萬古未有的超級祥瑞,小皇帝樂得合不攏嘴。

    宰相們得到這個奏報,紛紛入朝向皇上表示祝賀。於是朝廷上下都處在慶賀這“祥瑞”的歡樂氣氛中。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這時的起義軍聲勢越來越大,朝廷不得不重視起來。唐僖宗接受了宰相王鐸的建議,任命平盧節度使宋威為諸道行營招討草賊使,特賜禁軍3000,甲騎500,並命河南諸藩鎮所遣各軍均由宋威指揮。

    但是這個宋威和起義軍交鋒幾次,都被起義軍打的丟盔卸甲。後來義軍又取得對官軍的汝州大捷。

    朝廷一看來硬的不頂用,那就來軟的吧,採取了招安的辦法。唐僖宗封了王仙芝一頂“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官帽。

    王仙芝一看朝廷給了這麼一頂官帽,喜出望外,就要投降。黃巢一聽怎麼地?你要投降?於是帶了一群起義將士趕到王仙芝的大營中,狠狠地責備說:“當初大家起過誓,要同心協力,平定天下,現在你想去當官,叫我們弟兄往哪裡去?”

    “始吾與汝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汝獨取官而去,使此五千餘眾何所歸乎?”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二》)

    王仙芝還想搪塞,黃巢掄起拳頭,朝王仙芝劈頭蓋腦地打了過去,打得王仙芝滿臉是血。

    旁邊義軍將士也你一言,我一語的痛罵。王仙芝自己知道理虧,只好認錯,把朝廷派來招降的使者趕跑了。

    朝廷的第一次詔安就這樣無疾而終。

    但是透過此次事件,黃巢和王仙芝已經尿不到一個壺裡,於是兩個義軍領袖開始分兵作戰,削弱了義軍實力。

    王仙芝轉攻郢州時,唐朝招討副都監楊復光再次誘降。一直盼望朝廷招安,能夠得到一頂官帽的王仙芝正中下懷,當即派遣尚君長前去與楊復光接洽。

    但是不湊巧,尚君長剛走到半路就被招討使宋威擒獲。宋威因與農民軍多次交戰失利而懷恨在心,一意要置尚君長於死地,所以當即上奏朝廷,謊稱在戰鬥中生擒了尚君長。

    楊復光一聽事情要壞菜了,連忙上奏,宣告尚君長是投誠,並非在戰場上被擒。但楊復光的動作再快,也沒有宋威的刀快,還沒等朝廷的調查人員趕到,就直接砍了尚君長的腦袋。

    兩次招安都沒能如願以償,王仙芝自此卻一蹶不振起來。

    公元878年,王仙芝的義軍在黃梅(今湖北)被新任招討使曾元裕包圍。兩軍決戰的結果是王仙芝戰死,首級被傳送長安。

    士眾被斬殺五萬多人,餘部渡江轉戰江南,由尚讓率領投奔黃巢的大部隊。

    作為一個起義軍的領袖,立場如此不堅定,曾經幾度搖擺,那部隊的軍心是可想而知的,戰鬥力也強不到哪裡去。所以其失敗是必然的。

    從此刻開始,黃巢獨立扛起了義軍的大旗,經過短短三年的鏖戰,終於如願以償,佔領了唐朝都城長安。

    但後面的這些輝煌,已經和王仙芝毫無關係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樹摘心起啥作用?摘心不當有哪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