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洋水兵
-
2 # 風中小草59
所有評論裡面少提到北韓,北韓最初確實被日本打的差點亡國,但是後期北韓實際上在關鍵戰役特別是海戰上獲勝,日失去控海權,實際上就是明和北韓聯合打一個跨海而來的日本,而且當時日本扯豐臣秀吉後退的大名可不少,甚至豐臣秀吉派到北韓的大名屬下故意打醬油,因為豐臣秀吉的目的之一就是消耗大名實力,目的和隋煬帝異曲同工
這場戰役後期實際上進入相持階段,為什麼日本歷史記載裡面不認輸,就是因為日本主動撤出,另外這場戰役也就前期打的火熱,後期成為了相持不下的消耗戰
這場戰役明軍厲害的是兩個,騎兵和火炮,而火槍和單兵作戰沒高於日本
騎兵日本沒辦法額,火炮日本實際上不是沒有,是運不上來
明史和王德完傳裡面的記載整個明朝三大戰役消耗的白銀一千一百萬,和明末對付滿洲的一年支出差不多,遠沒有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
3 # 薩沙
明軍在北韓確實獲得了勝利,但並不完全是軍事進攻的勝利。
明軍真正的大勝是平壤戰役,日軍戰敗逃竄。
隨後的碧蹄館雙方大體是平手,但日軍集中數倍兵力不能殲滅明軍主力,可見其戰鬥力並不怎麼樣,也讓明軍摸到底牌。
而明軍和日軍都明白,日軍深入北韓腹地作戰,本來補給就要跨海運輸,非常困難。
此時因日軍在北韓四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無數北韓老百姓群起而攻之,組成大量義軍四處襲擊日軍補給線和據點。
由此,日軍的補給越來越困難,無法持久戰。
因此,碧蹄館戰役後,明軍大體停止主動進攻,等待日軍糧草耗盡而撤退。
日軍最終被迫收縮到釜山一線。
隨後幾年後,日軍再次從釜山一線大舉北上,但又明軍鏖戰打成平手,深知不能再陷入持久戰泥潭,加上豐臣秀吉死亡,國內軍閥混戰又要開始,只得全軍撤退。
大體來說,日軍是戰敗了,但明軍也不是輝煌的勝利,屬於慘勝。
北韓的中日兩軍大體是一個平手,我方有北韓的加分最終獲勝。
但就戰爭結果來說,日本目的是佔領北韓進而攻擊明朝,自然是完全失敗了。
而大明目的是為了救援北韓,擊退日本,結果是完全成功了。
勝利者,自然是大明一方。
要知道,這也很不容易了。
當時已經是明末,還有四十多年明朝就滅亡了,而日本恰恰是剛剛結束戰國時期最強大時期,有一批常年征戰的精兵悍將。
這裡摘錄一段我以前的文章:
平壤之戰
李如松對日軍的情況有一定了解,他認為日軍戰鬥力沒有傳說的那麼強,並不難對付。
明明知道北韓至少有10萬以上的日軍,李如松仍然率領區區3萬多明軍長驅南下,第一戰就是平壤小西行長的主力1萬多人。
1月7日,在少數北韓軍人的協助下,李如松大軍閃電般殺到平壤城下,突然發動猛攻。
這是中日兩軍主力,在北韓第一次大規模碰撞。
以寧夏戰役的經驗,李如松首先使用上百門火炮猛烈轟擊平壤城頭。
弗朗機炮是明軍仿造西洋人的輕型火炮,最大特點就是射速很快。它只要更換子銃就可以連續發射,像手槍更換彈匣。
弗朗機炮屬於輕型火炮,射程自然超過日軍火繩槍。
由此,平壤日軍完全被壓制,陷入不利地位。
至於虎蹲炮和大將軍炮就更厲害,射程也更遠。
連續多輪炮擊,把城頭的日軍炸得人仰馬翻。
日軍國內作戰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野戰火炮存在。他們從沒有受過如此猛烈的火炮打擊,頓時出現潰散的情況。
見日軍混亂,李如松命令立即攻城:遊擊將軍吳惟忠、副總兵查大受攻牡丹臺;中軍楊元、右協督張世爵攻七星門;左協督李如柏、參將李芳春攻普通門;北韓兵使李鎰、防禦使金應瑞等攻蘆門;副總兵祖承訓、遊擊駱尚志攻含毬門。
明軍步兵使用雲梯,開始攀爬平壤的城牆。
自然,日軍也不是菜鳥。他們久經戰陣,很快穩住了陣腳。
日軍用火繩槍、弓箭、石塊和鉛丸向城下拼命還擊。
明軍則用火炮、弓箭和火銃還擊,進而雙方在城頭激烈肉搏,戰鬥激烈無比。
就在平壤城下混戰之時,李如松敏銳的發現:平壤城北的制高點牡丹峰,是日軍小西行長防禦的核心陣地。
牡丹峰有日軍3000人守衛,易守難攻。
李如松決定首先攻擊牡丹峰。
他命令遊擊將軍吳惟忠、副總兵查大受,加強對牡丹峰的攻勢。
在李如松的命令下,明軍步兵將虎蹲炮(可以機動的輕型火炮)直接推到牡丹峰下,向山上猛烈炮擊,發射了大量霰彈。
同時,明軍火銃手也冒著槍林彈雨,和日軍火繩槍對射。
日軍是久戰的精兵,死守每個陣地。
他們火繩槍居高臨下,射程很遠,精度也不錯,造成明軍不少傷亡。
雖然明軍前仆後繼,但牡丹峰久攻不克。
混戰中,遊擊將吳惟忠被火繩槍擊中胸部,他捂住傷口,堅決不退,靠在陣前石頭上指揮將士作戰。
見攻勢不順,李如松決定使用騎兵協助步兵衝擊,對牡丹峰日軍給予毀滅性打擊。
牡丹峰是高地,騎兵想要衝上去是很困難的。
見大明騎兵衝擊,日軍立即用火槍密集射擊。一時間,到處都是槍彈橫飛。督戰的李如松也被流彈擊中,戰馬被打死。
李如松從容換了一匹馬繼續衝擊。
明軍步兵見主帥如此鎮定,騎兵又如此勇敢,士氣大振。
經過1小時多激戰,盤踞在牡丹峰的3000日軍頂不住。他們大部被殲滅,小部逃散。
佔領牡丹峰制高點,整個平壤城都在明軍的視野之下,日軍更是不利。
這邊,攻城戰鬥還在激烈進行。
李如松站在牡丹峰上俯視平壤,發現日軍在七星門的兵力較弱,立即定為主攻方向。
明軍將領張世爵,奉命全力攻擊七星門。
日軍見情況不利,迅速增援重兵固守,用火繩槍拼命射擊,還投擲巨石。
張世爵見狀,命令集中十多門威力最強的大將軍炮轟擊。
一時間,七星門上的木樓被炸燬,燃起大火,蔓延到城牆上。
城牆上不少日軍被燒死或者燒傷,防禦火力減弱了,明軍趁虛而入爬上城牆。
此時李如松趕到七星門,懸賞要求明軍不惜代價總攻。
在火炮猛擊下,七星門的城門被擊毀大半,明軍步兵強行從這裡突入城內。
七星門的日軍也很強悍,他們迅速退入平壤城內,開始用巷戰阻擊明軍。
日軍盤踞房屋,從視窗和門縫向外用火繩槍射擊。
巷戰的明軍一度吃了虧,戰事焦灼。
關鍵時刻,明軍又在其他方向有重大突破。
正面激戰期間,李如松又使用了計謀。
將在謀而不在勇,李如松可不是有勇無謀的人。
早在總攻之前,李如松就派出之前戰敗的祖承訓智取。
祖承訓率領一部大明步兵,穿著北韓士兵的服飾,攻擊平壤含毬門。
日軍見是攻城的是手下敗將北韓人,非常輕敵,只是胡亂射擊,試圖嚇走他們。
誰知道,這些所謂的北韓兵剛到城下,就露出大明官兵的衣甲發動猛攻。
日軍措手不及,一下子被明軍攻上城牆,大潰。
明軍迅速開啟含毬門城門,步兵和騎兵蜂擁衝入城內。
這邊,李如松弟弟李如柏也攻破了普通門。
至此,平壤7個城門被攻破了3個,城內防禦已經崩潰。
小西行長見大勢已去,急忙率領9000名部下退入城東靠著大同江一側,進入堅固房屋死守。他知道有4股日軍主力相距平壤不遠,尤其是大友義統的部隊就近在咫尺,隨時可能救援。
日軍兵力很多,不是那麼容易吃掉的。
李如松見久攻不克,下令火攻。
一時間,平壤城內燃起大火。
日軍官兵被燒死燒傷無數,損失慘重
小西行長堅持了2天之久,沒有看到援軍,只能突圍。
他們人馬從大同江趁夜色突圍,這裡有3座用船隻搭建的浮橋。
李如松早有準備,命令火炮對準浮橋發射,又派部隊伏擊因火炮射程有限,浮橋距離太遠,炮擊精度很爛。
即便如此,日軍仍然被打死500人。
勉強突圍到漢城時,小西行長才知道援軍的情況。
大友義統的增援部隊,早就奉命出發。剛剛靠近平壤,他們就聽見震耳欲的炮聲。大友義統不知道心驚膽寒,根本不敢繼續前進,率部迅速回頭逃回漢城。
平壤戰役,日軍慘敗。
據《日本戰史》記載,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高達11300餘名,僅剩6600人,損失約三分之二,部隊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小西行長的慘敗後,平壤附近的日軍都被嚇破了膽,紛紛向後潰逃。
一時間,鳳山的大友義統、白川的黑田長政、開城的小早川秀包、牛峰的立花宗茂等戰國名將,迅速丟棄城池,一路狂奔200多公里,逃到漢城一線。
區區1個月內,北韓的三都八道,大明順利收復二都(平壤、開城)五道(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鏡)。
這是相當輝煌的勝利。
由此,平壤戰役結束,明軍大獲全勝。
-
4 # 使用者泰松望
六年援朝抗倭是明朝最後的輝煌。從當時的記載看來明軍當時戰力確實不錯。平壤之戰屬於大勝碧蹄館戰略上是屬於失敗的因為戰後明軍停止了大規模進攻但日方損失較明軍更大而且是優勢兵力不能圍殲三千明軍(後來又增加2000)將領日方自己記載損失十多位。而且日方最後也選擇撤退,退守漢城。說明他們已經見識了明軍的厲害根本不敢冒進。而且兩次抗倭明軍數量一直低於日軍。第一次李如松共率領四萬多。1596至1598年年那次明軍在末期最多時也只有陸軍七萬人加水軍一萬多。所以那時日本根本沒有任何勝利的希望。明朝在那幾年花費巨大後期萬曆用了多次內帑支撐戰爭。戰爭期間共花費800萬至1000萬兩白銀。但總之是值得的。因為甲午的結果是什麼?賠款多少?還有割地。明軍守住了榮耀!
-
5 # 老孫的火器工坊
說實在的,當時的日本確實不是大明的對手,而且兩國之間也確實存在一定的技術代差。
不過你說大明就是壓著日本打也是不對的。的確,在第一次萬曆援朝戰爭中,明軍對日軍採取了碾壓式攻擊,一方面是明軍的騎兵和炮兵在當時的東亞地區是非常厲害的,另一方面也是李如松指揮能力超群,日軍的指揮官在當時真心沒有一個比得上他的。尤其是在碧蹄館一戰,明軍以4000家丁武裝騎兵,就和4萬日軍周旋了許久,一直打到日本主動退兵。
但是在第二次萬曆援朝戰爭中,日軍就不再像第一次一樣敗的那麼慘了。在日軍敗退到蔚山城之後,由於和明軍多次交戰已經對於明軍的戰術有所熟知,再加上明軍的人數和日軍相比真的是少之又少,在最初,明軍的額定出兵人數是7萬,但是實際上只有四萬人員赴朝。再加上前期有楊稿的一波瓜皮操作,導致明軍在蔚山城下被日軍大敗,雙方陷入了僵持局面。
蔚山之戰時,明軍所仰仗的火炮以為大雨火藥受潮而不能使用,面對城池,騎兵也不能發揮優勢,這樣一來處於人數劣勢的明軍也就只能被日軍以人數優勢擊敗。
也是這次戰敗之後,明廷決定增兵北韓,1598年5月,朝廷新增兵力給於劉鋌、邢玠並調派水陸約5萬軍力進北韓,於是都督陳璘以兩廣之兵,劉鋌以四川之兵,鄧子龍以浙江、南京之兵趕至增援,明將張榜、藍芳威等於此時參陣。
自1597年10月戰敗之後,明軍再無大動作,一直到援軍到達後,才對日軍再次發起攻勢,而此時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已經去世,日本已經開始著手退兵。根據北韓李朝《宣祖實錄》的記載,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9月明軍達十一萬人。其中海軍的規模非常龐大,明軍再次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之後露梁海戰,日軍壓根沒想打,只是想接了陸軍趕緊跑路,結果被明軍的水師圍追堵截,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了,最後損失慘重。
不過雖然說明軍勝利的挺光彩,但是常年的戰爭和人員調配以及戰需損耗,明朝的國力損耗也是非常嚴重,再加上1597年同時在四川還爆發了鎮壓楊應龍反叛的戰爭,基本耗盡了萬曆朝的國庫,以至於萬曆皇帝為了籌集軍費,開始往各地派遣稅監,搞得到處民不聊生,為大明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回覆列表
總體來說,抗倭援朝之役明朝打的其實並不算特別光彩。因為雖然明朝在中國大一統王朝當中屬於墊底的,但是明朝的國力以及可以調動得資源遠多於日本,所以按照常理來理解,日本並沒有和明朝抗衡的資本,如果運用得當反而戰爭可以速戰速決。
與此同時,日本此時也沒什麼優勢,日本戰國的軍事發展,頂多是在角落裡玩泥巴而已,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雖然鐵炮這種火繩槍在日本得到大規模運用,但是總體軍事發展方面,日本的鐵炮並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是為何戰爭持續了六年?
第一、十四場主要戰役明軍勝四敗九。平壤前戰,敗;平壤之戰,勝;碧蹄館之戰,敗;龍山之戰,勝;南原之戰,敗;稷山之戰,敗;蔚山之戰,敗;東南會戰,四路全敗;露梁海戰,勝;乙山海戰,勝。其中,勝的四次有兩次是在豐臣秀吉死後,日軍無心戀戰開始撤退時候的事了。而且,明軍的表現也可以透過南韓人的視角來看一下。《明朝出兵參與壬辰倭亂原起考》,作者是南韓學者崔孝軾。文章對明朝多有貶損,不過可以用來參考。文章中提到明軍毆打、虐待、殺害北韓官員以及避戰、搶奪軍功的問題,同時還列舉了部分明軍禍害北韓百姓、拿北韓女人暖被窩的問題。別的問題權且不論,從避戰的這個問題,可以隱晦的看出明軍當時無法完全壓制日本。
第二、明朝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可以說是透支國力。萬曆北韓之役明朝的勝利,除了豐臣秀吉半道病死之外,再就是明朝得國力優勢。《明代援朝逐倭探微》《壬辰倭亂與明人抗日援朝》《明代中朝關係史》
總結一下,明朝為了對付日本,前後動員了二十多萬部隊,損失了七八萬,戰損率達到了三分之一,靡費糧草數百萬兩。而且,援助北韓幾乎掏空了明朝的國庫,對於明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耗。與此同時,明朝還要拿出大量的財政養活那些為禍一方的藩王。
實際上,戰爭打的就是財政,明朝對商品經濟的抑制、對工商業的打壓、對土地兼併的縱容以及混亂的財政制度,導致明朝僅僅是表面上的強大而已,同時也開始暴露出明朝外強中乾的本質。
第三、戰爭由於曠日持久已經變成了拼消耗,日本沒有優勢。豐臣秀吉侵略北韓,意在奪取北韓的土地用來分封,以及削弱部分大名的勢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但是在國力上,都是東亞農業國家,明朝憑藉巨大的體量以及優勢的人口,足夠拖死日本。明朝雖然損失了七八萬人,但是隨時還可以再補充七八萬甚至更多;而日本能承受多久?即便豐臣秀吉沒死,他也無法和明朝拖下去,退兵只能是最後的選擇。所以豐臣秀吉死後,五大佬立即命令要體面的退出戰爭,抗倭援朝之役就以日本的主動撤退而結束。
這是勝利嗎?確實,但是屬於慘勝。軍隊傷亡巨大,尤其是遼東地區損失嚴重,同時努爾哈齊也利用明朝深陷北韓無暇他顧的機會,對女真各部發起了統一戰爭。毫不客氣的說,雖然明朝徵日表面上勝利了,但是由於明朝嚴重透支了國力,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