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看東籬

    遼→契丹族政權。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契丹多次更改國號,有時稱“契丹國”,有時稱“遼”。

    契丹建國後,勢力向南發展,遼太宗時,佔領了北宋的“幽雲十六州”。從此,與中原政權的衝突加劇。

    北宋建立後,對遼用兵失敗,只好採取防禦政策。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東京,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淵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宋遼議和,遼朝撤兵。

    宋遼簽定了《澶淵之盟》,宋朝年年給遼歲幣。此後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

    遼宋時期,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受遼的控制和壓迫。12世紀初,女真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接著在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稱帝,國號“金”。

    金建國之後,大舉南進,首先滅掉了“遼”,又於1127年滅掉了北宋。

  • 2 # 浮沉於史

    入主中原,不是戰鬥力強悍就可以的,也要看中原的社會形勢。

    滿滅明,那實在是明自己內部問題嚴重,已經腐朽不堪,民心大失。且崇禎亡後,各政權之間爭權奪利,不能團結一致。

    遼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契丹時期,之後這個政權反覆更改國號。

    契丹在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在那之前,中原政權更迭,一度群雄並立。

    直到五代十國,後晉皇帝割讓幽雲十六州,使這道天然屏障失去四百年。

    這個時候的契丹如果發兵,勝算並不大,雖然中原並未統一,但各個政權內部,相對還是穩固的,一旦他們聯手,契丹很可能吃虧,他們只能先行觀望。

    到了後來,宋一統天下,這種可能性又小了很多,畢竟宋太宗身中數箭,大敗而歸時,遼都沒有陳勝追擊。

    此後雖然也有攻伐,但基本上是以佔便宜為主,檀淵之盟後,雙方和平的局勢就維持了下來。

    北宋直到宋徽宗之前,各代皇帝勵精圖治,朝中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等到宋徽宗即位的時候,宋遼之間也已經維持和平很久了,而且遼國這時候也有一定程度的漢化,侵宋之心已不強烈。

    更何況,金從遼國後方崛起,他們更加無暇南顧,最終遼敗亡於金。

  • 3 # 眸子8552

    遼、是中原五代時,趁亂由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始稱"契丹"。947年,遼太宗南下,攻戰東京(今河南開封)改稱″遼"。

    按當時的情況,契丹統一各部後,戰領蒙古的產鹽地,因此經濟不斷強大起來。

    遼國雖然強大了,但是他要想全力的侵略中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他的整體實力、能力還太有限。並且,他還會面對日漸崛起的女真人。

    其實、契丹是蒙古的一支。他並未實際控制蒙,因為蒙古是遊牧民族,十分散落。所以才被遼輕而易舉的征服了。而女真是漁獵民族,與蒙古有著本質的區別。契丹在侵略中原的同時,還要注意日漸崛起的女真人。加之自己實力不夠,所以要想吞下若大的宋期,那是不可能的。

    在入主東京以後,遼不斷侵掠中原,遭到不斷的反抗,最後不得不退回蒙古。在這其間,以經有很多契丹人被漢族同化了,變成半耕半牧的″民族"了,很是可笑。

    大遼國,從興勝到滅亡,持續了1百多年,只因不斷的與宋朝相抗,消損待盡,最後被崛起的女真、也就大金所滅。

  • 4 # 豁態恆

    這個與遼國(契丹族)的民族戰略、生活習慣等都有直接關係。

    從整體來講,入主中原對於一個剛剛崛起的小部落來說,拋棄賴以生存的草原,到達不熟悉的環境,併成為統治階級,這個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從生活習慣來講,把一個遊牧民族變成一個安居樂業的民族,難度很大

    附上當時整體的結構圖:

  • 5 # 歷史邂逅

    不是不想,是沒那個實力,當年的遼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可是人口太少,經濟也不行,騎兵強悍,但是打仗拼的是全方位的實力。

    當時的中原政權是北宋,雖然北宋崇文不尚武,但是經濟實力雄厚,人才濟濟,雖然不能滅了遼國,但是與其周旋,相互抗衡的實力還是有的。

    後來的金國崛起,遼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不但沒能入住中原,還被人家給滅了。

    放在現在來看,歷史的車輪滾滾,弱肉強食,雪雨爭鋒幾千年,分分合合,我大統一中華,永遠歧立不倒。

  • 6 # 淪客人

    宋代,在歷史上最看輕的一個朝代,是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城下白馬之盟,靖康之恥,都是宋軍無能的表現。但是透過研究發現,宋軍對外戰爭,勝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縱觀歷史長河發現,宋軍在歷史上是對少數民族勝率最大的,這也是宋能在遼、西夏、吐蕃、金等夾縫中存在四百年之久的原因。遼(公元907~公元1125)是由契丹族建立的。936年,後唐節度使石敬瑭投降遼國,割讓燕雲十六州。遼國就以燕雲十六州為南下的的戰略基地。遼國和宋之間發生過數次大戰。宋太宗趙光義統一江南以後,於979年親征北漢,遼軍派數萬精兵馳援北漢,遼軍和宋軍在白馬嶺交戰,被宋擊潰,遼將戰死數人,宋也完成了統一。後1004年,蕭太后和遼聖宗親率精兵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如虎,欲遷都難逃,因宰相寇準堅持親至澶州督戰,宋軍大敗遼國前鋒於城下。後雙方談和。遼和宋之間互有勝負,誰也滅不了誰,所以談不上遼人入主中原。最跟本原因有兩個:外部原因,遼周圍還有西夏,金等虎視眈眈,金更是最後滅了遼國,讓遼國不能集中精力攻打大宋。而且宋朝具有一定的實力和遼抗衡。內部原因,終遼一朝,皇族內部經常發生爭權奪利鬥爭,皇帝也多荒淫無道者居多,國家貪汙腐化,其根本沒有吞併宋朝的實力。

  • 7 # 北洋水兵

    大遼並不像大清那樣,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君主專制王朝,在行政上,仍然能夠體現出很多契丹風格。

    比如說,大遼境內有契丹人、奚人、渤海人、漢人等民族,各個族群按照入夥時間來決定利益分配。同時,契丹人對於漢人的事務,是沒有太多興趣去管理的,相反契丹還會給歸順的漢人群體以一定的自治權力,所以這就決定了大遼中央南北院的格局。

    所以,大遼的玩法更類似於聯邦,而非是君主專制王朝。某種程度上來說,相比於北宋,在大遼的燕雲漢人往往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很多五代的漢人軍頭,在權衡利弊之後往往更願意投奔遼國而非北宋,雖然投奔遼國可能會讓他們在歷史上籍籍無名,但是相比於重文輕武的北宋,遼國就顯得不那麼壓抑了。

    另一個方面,由於自廢武功的北宋在軍事上一直被大遼壓著打,尤其是檀淵之盟前大遼的兵峰一直衝到黃河一帶,所以北宋也只能透過求和、歲幣的方式將其打發走。對於大遼來說,既然你能按時上供就沒必要非要打你,而且對於北宋來說,遼國總能很好的遵守合約的相關規定,同時兩邊互市也都可以把上供的歲幣給賺回來,所以北宋也樂意花錢來換和平。用今天的話說,這是雙贏的買賣。

    最後,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雖然契丹沒有完全漢化,但是其進取精神早就被時間以及北宋按時上供給消磨乾淨了,早已失去了開疆拓土的血性。

    而後來的大清之所以會入關,準確點說是明朝死要面子活受罪以及滿洲人的武德尚未泯滅。滿洲人在入關前就消滅了大約三十萬明軍,其中不乏精銳部隊,尤其是松錦大戰之後明朝最後的野戰部隊被消滅,滿洲人入關僅僅是時間問題;同時五次破關又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以及人口,這都可以看做是在為最後的入關做做準備。

    日本歷史學者內藤虎次郎曾經說過,滿洲人是17世紀的東亞具有樸素主義精神的民族,因此滿洲人才能入關統一關內,並在之後的一百年大規模開疆拓土。但是滿洲人完全漢化之後,就喪失了樸素主義精神,因此清朝也就走了下坡路。

    其實大體上就是這麼回事,簡單概括就是孟子的那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全文完

  • 8 # 仼雙貴

    公元947年正月,遼太宗耶律德光率兵攻入後晉都城汴京(開封)滅了後晉政權。驕橫跋扈,殘酷壓迫中原百姓,四處劫掠搜刮財物。激化了矛盾,激起中原人民反抗,百姓和殘留的晉軍聯合起抗遼,攻打州縣,殺遼官。耶律德光在中原難以立足。返回遼地。

    他對失敗作了總結,我有三失:一,搜刮各地百姓錢財。二,讓契丹士兵打穀草擾民。三,沒有早點遣返節度使去治理各鎮。

    滿清入主中原是歷史機遇,李自成起義軍和吳三桂不同角度,幫了滿清的忙。大家知道。

  • 9 # 只愛潘多拉

    遼國其實是“入主”了中原的,只是沒有站得住,站得穩,不到半年,最後又退回去了。

    契丹人從唐朝就開始和中原接觸,並不是一個文化落後的部族,阿保機從一開始就有入主中原的想法,而且也有機會。907年阿保機成為契丹各部的大汗,而就在這一年,唐朝正式玩完,中原進入五代十國的亂世,這種局面對於契丹人進佔中原來說,是很有利的。

    916年有一個更關鍵的事件,就是阿保機由契丹可汗改稱皇帝,這是他想入主中原的訊號,只有佔了中原,才能做皇帝,如果只是想當契丹人的老大,沒必要叫皇帝。稱帝以後,阿保機採用中原王朝的制度,建立都城上京城,冊封皇后,冊立皇太子,同時尊奉孔子,建立孔廟,定期祭祀,全都是一副要當中原皇帝的氣派。

    這跟皇太極由後金大汗改稱皇帝是一樣的,都是不甘心只當契丹人或者滿洲人的老大,而是想當所有華人的皇帝。清朝最後能夠入主中原,靠的是明朝內亂,李自成打入北京,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清朝遇到吳三桂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契丹人其實也有這樣的機會的。

    與吳三桂齊名的石敬塘

    936年後唐發生內亂,鎮守太原的石敬塘起兵造反,一樣的派人聯絡契丹,最後石敬塘造反成功,當上後晉的皇帝,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人,這下子契丹完成了第一步的戰略計劃,就是蠶食中原邊境,兼有草原和中原的地盤了。

    十年之後的946年,遼太宗耶律德光跟後晉翻臉,進佔開封,後晉亡國,這時契丹人已經實現了入主中原的夢想了。正因為實現了入主中原的夢想,這一年契丹人才正式建立了大遼的國號,所謂的遼國,這時才算真正開始。

    遼國建立後以後,形勢對於契丹人來說也是非常好的。當時中原大亂,各地軍閥割據,而且大家對於皇帝由漢人來做還是由契丹人來做,也沒有多大的情緒。還不像明朝末年,大家對於滿洲人當皇帝還接受不了,當時的中原,之前已經接受過了沙陀人的兩個王朝,後唐和後晉,都是沙陀王朝,至於契丹人當皇帝,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功名富貴,各地軍閥也沒什麼意見。

    事實上,當時跟耶律德光爭天下的劉知遠(後漢太祖),也是個沙陀人,劉知遠當皇帝,也不見得就比耶律德光更有正當性。劉知遠稱帝后,派人去招降各地軍閥,基本上沒人理他,就連他的勢力範圍內的晉州、代州的守將,都不理他。

    但是最後契丹的遼朝沒有像滿洲的清朝那樣在中原坐穩江山,最大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治國水平不行。清朝入主中原後也亂殺人,也搞得民不聊生,但明朝有著很發達的文官治理體系,清朝把明朝的文官招降以後,立即可以恢復社會秩序,州縣的治理很快就恢復了,老百姓只要一安定下來,慢慢也就不反抗了。但契丹人的運氣就沒清朝好。

    遼國面對的中原,是五代十國的軍閥時代,中原自己的文官治理體系都比較差,契丹來了之後,只能依靠中原各地的軍閥,這些軍閥沒有安定社會秩序的內政治理能力,反倒把局面越搞越亂,民不聊生,到處都在鬧事。

    二是契丹皇室內部不團結,甚至是矛盾重重,勾心鬥角。結果搞得中原的局面完全失控。耶律德光拿下開封后不久,就得病,然後死了。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老大死了,下面就亂了,契丹人最後退出中原,這是最關鍵的原因,但不是根本的原因。

    但是,清朝在入關前後,也是剛剛死了老大,皇太極也是在關鍵時候死的,接著是順治這個小孩兒即位,但是滿洲皇族是團結的,雖然也有人不滿意,但最後大家沒有公開的內訌,而是以順治帝做皇帝,以多爾袞當攝政王,大家團結在這兩個中心周圍,把天下拿了下來。

    清朝入關後的地盤也並不大,統一天下也是光了二十多年才搞定的

    可契丹皇室就不行,耶律德光一死,大家就開始鬧分家了,當時遼國的皇太弟李胡還在東北,不在中原的南征大軍中,南征大軍中最有勢力的是皇侄耶律阮,耶律阮是耶律德光的大哥——當年的皇太子耶律倍的兒子,耶律倍當年被耶律德光搶了皇位不說,還被逼著流亡後唐,最後死於亂軍之中。

    耶律阮這時抓住機會,在軍中自立為帝,他這麼搞當然首先面對的問題不是繼續在中原爭天下,而是要回草原的老巢去解決皇太弟李胡,耶律阮稱帝后,當然立即遭到留在東北的皇太弟李胡的反對,雙方都準備打仗了,耶律阮於是帶著南征大軍回東北跟李胡火拼,自然不能再管中原的事。耶律阮一離開中原,劉知遠就出來收拾局面,後漢王朝就這麼撿了個大便宜了,等到耶律阮解決了李胡,中原也穩定了,他想要再回來,已經晚了。

    錯過了五代十國的機會,等到宋朝建立,中原統一,整體實力遠強契丹,契丹想再入主中原,就沒有可能了。其實,明朝要是不亡,內部要是不亂,滿清也入主不了中原。所以崇契丹借過了五代的機會,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豇豆種植什麼時候搭架,怎麼搭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