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縱橫帝
-
2 # 圖文繪歷史
先明確一點,耶律大石從可敦城收兵,跟後來的蒙古部落崛起基本沒有關係,只是從可敦城撤退後,蒙古的克烈部遷往了這一地區定居繁衍,但也活的夠嗆,後來在乞顏部鐵木真的帶領下,蒙古才開始崛起,但這已是半個世紀以後的事情了。
12世紀蒙古諸部。12世紀,活躍在舞臺上的霸主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契丹建立的遼國已經被金國打得支離破碎,故土盡失,只剩下在遙遠的西北,當年對鼎盛遼國稱臣納貢的少數民族小部落,還奉遼為宗主國,1124年遼與金定鼎一戰慘敗,耶律大石帶著殘餘向西撤退至可敦城,一路收編了沿途的小部落,在可敦城建立了政權。
可敦城,位於今天蒙古的布林幹省,有青託羅蓋古城遺址。可敦城,在今天蒙古國境內,耶律大石屁股還沒坐穩,金軍就追上來了,叮叮咣咣一通亂打,幾仗下來耶律大石再敗,又收拾殘兵繼續向西逃竄,跑到八剌沙袞才擺脫了金軍的追趕,終於定都於此正式建國,史稱“西遼”。
圖為13世紀初,蒙古興起示意圖。而耶律大石從可敦城收兵後,金軍也撤回,在很長一段時間這裡就成了一塊無主之地。此時還處於蠻荒階段的蒙古也發生內亂,部落之間爭地盤大打出手,為擺脫危險生涯的蒙古克烈部遷往可敦城定居,受金國統治。
鐵木真,蒙古乞顏部人,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鐵木真以前的蒙古各部前途晦暗,先後臣服於遼和金,特別是金人滅遼後,金人對其它各族採取了極端的壓迫,最受摧殘的是塔塔人和蒙古人。不但要定期執行“滅丁”政策,人口超了就要殺;還集中各部抓壯丁編隊入伍,侵宋防夏;在蒙古人聚居區實行“清野”,三百里內無人煙,不許窺視外界,使其隔絕。所以蒙古部落被金人統治時期,受盡擄掠、殘殺、奴化和分化,直到13世紀初,鐵木真整合了蒙古各部,實力才壯大起來,步步崛起。
-
3 # Mer86
蒙古的崛起跟西遼放棄漠北草原有一點點的關係,但沒有直接關係。
遼國對漠北草原的管理,以安撫為主。但是有遼一代,漠北諸部與遼王朝的關係可稱叛服無常。其中烏古、敵烈、陰山室韋與遼國的關係較為緊密,梅里急、阻卜等部則主要以叛亂為主。
為此遼國在漠北草原的深處設立了西北路招討司,下轄招州、鎮州、維州、防州,提防草原民族造反。(鎮州就是可敦城)
也就是說,遼國統治漠北草原時期,契丹人和草原民族的關係比較複雜。有一些部落是遼國忠實的馬仔,有一些則經常想著怎麼獨立,脫離遼國的控制。
金滅遼時,由於遼國分崩離析,對草原的控制力大不如前,因此在當時,草原各部紛紛起了異心,打算拋棄遼國。
但是由於女真人是通古斯語族,跟草原民族有先天的隔閡性。並且金國恃強凌弱,對漠北草原各部採取軍事威壓政策,給漠北草原各部留下了一個很差的印象。因而當遼國奄奄一息之時,草原部落又紛紛轉頭,又繼續支援遼國。
比如1124年,遼朝徹底完蛋前夕,陰山室韋部就派兵“勤王”,協助遼天祚帝跟金朝做了最後一搏。
只不過,由於天祚帝太稀爛,遼國和支援它草原各部的最後一搏,最後以失敗告終。
天祚帝敗亡前夕,耶律大石這個光桿司令率領殘部流亡至漠北草原的可敦城。
前面說了,漠北草原民族中,有一些部落是遼國忠實的馬仔,因而當耶律大石率殘部抵達可敦城後,這些擁遼部落迅速集結,紛紛團結在了耶律大石的周圍。
當時,有十八個部落給耶律大石捧場,這十八部分別是: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裡、密兒紀、合主、烏古裡、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
在這些部落首領們看來,遼朝皇帝就是他們的大汗,耶律大石既然是大汗的人,那也就是他們領導人。
至於金國?東北來的通古斯蠻人而已,沒興趣效忠那種外來戶。
註釋:敵剌部是韃靼後裔,也就是後來塔塔爾人的祖先;王紀剌部就是弘吉剌部,蒙朝皇后多出自這個部落;茶赤剌部就是札答蘭部,後來的札木合就出自這個部落,屬於蒙古部的分支;密兒紀部即蔑兒乞部,也就是跟成吉思汗搶老婆的那個部落;阻卜部即克烈部,王汗出自這個部落。
不過,有捧場的人,那就有不捧場的。比如成吉思汗的爺爺合不勒汗,他就沒去。
當時,遼國滅亡,金國忙著打北宋,無暇派兵佔領草原,此時草原處於無主狀態。合不勒汗便趁機脫離遼、金統治,自立為汗。
在合不勒汗的強勢領導下,蒙古部落迅速開疆擴土,威勢日盛,成為漠北草原東部的一個小強部落。不管是耶律大石還是金國,都要拉攏他。(合不勒汗當時只是統一了蒙古部落,沒有統一草原)
面對拉攏,合不勒汗接受了金國的冊封。金太宗完顏晟大喜,遂宣召他入朝,打算給足他面子,並以他為招撫榜樣。結果就在待合他的宴席上,合不勒汗估計是喝多了,他竟然跑去捋金太宗的鬍鬚,讓其很沒面子。
金太宗當時沒有發作,但過後又後悔,讓使者追合不勒汗回來,打算殺了他。合不勒汗知道金太宗的用意,蛟龍入海,豈能再困於淺灘之上呢?於是這名使者就躺槍被殺。
自此,金與蒙古結怨。
當時合不勒汗一面整兵抗金,一面接受耶律大石的安撫,成為耶律大石的盟友。
1130年,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站穩腳跟後,他意識到金朝已經不可戰勝,就動了朝其他方向發展,等強大後在反攻的想法。
但耶律大石依然有後顧之憂,那就是金朝可能隨時會派兵剿滅他。於是他就派少量兵力向金朝進行試探性騷擾,果然金朝大怒。但金朝與南宋正在交戰,無法抽調兵力。(當時金國正在“搜山撿海”抓趙構)
於是,金太宗便派人去蒙古高原各部,下令讓他們出兵。結果沒有部落聽金朝的話,都按兵不動。
這次試探性的進攻後,耶律大石摸清了金國的底細:就是在短期內,只要蒙古高原各部依然不歸順金朝,那麼金朝就根本抽不出兵力來消滅自己。
於是耶律大石便開始西征,把可敦城的主力調往西域方向。在可敦城則只留一少部分兵力鎮守。(耶律大石這次西征沒有成功)
聽說耶律大石率部西征後,金朝認為此時正是解決耶律大石的大好時機,便趁著耶律大石在西域,可敦城空虛之際,發動了燕雲地區的漢人和一小部分的女真人,組建了一支一萬人的遠征軍,打算長途跋涉的去進攻可敦城。
然而,金朝這次的遠征,徹底失敗了。從燕雲到可敦城,路途三千多里。而且為了避免惹怒蒙古高原各部落,金軍還只能走沙漠沿線。其結果就是負責輜重的民夫悉數死在了沙漠,牛車也十不存一。
聽說金國遠征失敗的訊息後,耶律大石考慮到可敦城附近地理環境不好,不宜立國。於是他趁著這次勝利,將可敦城周圍擁護他的各部落首領召集起來,號召他們隨自己一起遷徙到西域,並放棄可敦城。
有了草原部落的支援,耶律大石隨即進行第二次西征。這一次西征,戰果非常顯著,半個西域基本被他拿下。
1134年,耶律大石認為反攻復國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便派大將蕭斡裡剌率七萬大軍東征金朝。
結果,西遼這次的東征也跟金國的遠征一模一樣,牛馬多死,大軍補給困難,耶律大石不得已下令撤軍。
遠征失利後,耶律大石對復國徹底死心,專注於在新疆和中亞發展勢力。
與之同時,金國上下聽說耶律大石的東征失利後,舉朝緊張,金朝權臣完顏宗翰力勸金太宗反攻。金太宗准奏,完顏宗翰便東拼西湊,拼湊了大量漢人和投降契丹人為主的軍隊西征西遼。
然而結果跟之前一樣,也是補給困難,士氣低落。數千契丹士兵趁機叛逃西遼,西征以失敗告終。
金軍西征失利後,也跟耶律大石一樣,對滅掉西遼不抱有希望,轉而向南宋開戰。決心滅掉南宋。(完顏宗翰死後,金國統帥完顏宗弼力主滅宋)
由於耶律大石和金國都退出了草原,一個向中亞發展,一個向江南發展,因而此時的漠北草原便完全變成了一個無主之地。沒隨耶律大石西征的部落紛紛自立。比如當時的合不勒汗就非常活躍,數次騷擾金國邊境。
1146年,金國在蒙古人的反覆騷擾下,忍無可忍,遂決心反擊。
當時,金國統帥完顏宗弼統帥40萬大軍,僅神臂弓弩手就帶了8萬,討伐蒙古。可是由於合不勒汗根本不跟金軍決戰,以運動戰的方式打的金軍團團轉。金軍被動至極,只能宣佈退兵。隨後,金蒙議和,割讓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團寨與蒙古。並且金國每年還無償賜予大量的牛羊馬予蒙古。(相當於北宋給遼國的歲幣)
至此,金國對漠北轉入守勢。
而在此戰之前,耶律大石病死,西遼在他死後也徹底放棄可敦城,克烈部南遷,佔領了可敦城。
至此,西遼的勢力也徹底退出草原。
之後不久,合不勒汗病死,汗位傳給其弟俺巴孩汗。金國設計害死俺巴孩汗,致使剛剛統一的蒙古又陷入四分五裂。直到五十多年後,隨著成吉思汗的崛起,才又重新恢復統一。
總的來說,西遼放棄可敦城,與蒙古崛起有一定的關係,但沒有直接聯絡。
如果耶律大石不走,憑他的影響力,其它的草原諸部斷然不可能做大做強。因此,耶律大石把發展重心移到西域時,合不勒汗確實佔了便宜,並一度在草原東部稱王。
但是,耶律大石的實力本身並不強,他能在可敦城號令草原諸部,只是因為他沾了遼國的餘光而已。他在全力西征之前,他其實很清楚自己的尷尬處境:草原畢竟草原民族的地盤,不是他的地盤。他的安撫只能起一時的效果,如果時間長久,難免草原諸部會有異心。所以他必須要不顧一切的西征,要打下屬於他自己的地盤。
而對於蒙古來說,耶律大石的壓制只是一時的壓制。只要等他死了,新任大汗的號召力不如耶律大石,蒙古的崛起是必然的。
後來蒙古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強勢崛起,即便那時候西遼在草原依舊有影響力,其結果也肯定是被蒙古碾壓消滅。
回覆列表
導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啊,個人覺得蒙古崛起和耶律大石可敦城收兵沒有任何關係。首先在遼國時期還暫時沒有蒙古這個民族的概念。蒙古是在成吉思汗崛起統一蒙古諸部後才形成統一的蒙古稱謂。此時距離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收兵已經過去了幾十年。耶律大石可敦城收兵背景
其實耶律大石因為和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意見不和不得不向西北尋找支援。遼國東部雖然被金國擊敗瀕臨亡國,但是在西北的龐大的西北招討司還在正常的運轉。不少忠於遼國的部落依然存在,所以當耶律大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各部長老贊助復國的時候。十八部落紛紛慷慨解囊,從一萬多士兵開始經過幾年的休整就得到二十萬大軍。
《遼史》記載:西至可敦城,駐北庭都護府,會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及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裡、密兒紀、合主、烏古裡、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糺而畢十八部王眾......遂得精兵萬餘,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大家注意看耶律大石收兵在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裡、密兒紀、合主、烏古裡、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糺而畢十八部中徵收的軍隊。雖然沒有更詳細歷史記載,我們可以推測這十八部落肯定在蒙古高原以及更西北的草原遊牧。而且很有可能就包括忠於遼國的蒙古先民。
遼國和蒙古不是敵人,所以也從來不存在壓制蒙古的情況。既然不存在武力壓制的情況,所以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是否收兵和蒙古崛起就沒有什麼關係。
蒙古統一前的部落構成而蒙古在崛起的前夜存在的較大的部落為:塔塔兒部,蔑兒乞部,斡亦剌部,乃蠻部,汪古部,克烈部等。而這些部落分佈的區域依舊是蒙古高原以及更西的草原。那麼從耶律大石收兵後的幾十年,又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所以草原部族基本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動。也就是說這麼部落應該就是包含在當年的十八部落,或者是由這些部落融合形成。
這些部落日後被成吉思汗吞併統一為一個整體,形成了最終的蒙古民族。
蒙古和契丹密切的關係蒙古和契丹因為共同大敵女真完顏氏建立的金國的關係,所以兩族相處很親密。在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中不少契丹人。並且蒙古語和契丹話大體相通,彼此說話都能聽懂這個從側面似乎印證了我們以上的推測。
況且,金國按說是繼承的遼國的版圖,但是自始至終沒有能把原來遼國的西北招討司(蒙古高原和更西部的區域)納入金國的版圖。即使在契丹的遼政權的勢力退出這片區域走向西遼的時候,金國依然沒有能佔領這裡。雖然沒有了大遼的西北招討司的架構,西遼、蒙古和金國演變成這樣(入下圖所示)。
金國始終沒能佔領蒙古草原,反而被蒙古部落打的丟盔棄甲被迫修建金長城來抵禦蒙古人的進攻。
加入蒙古軍隊的契丹人,在攻打金國或平定四方的過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