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鉤沉
-
2 # 姑且說
鑑於江東形勢不穩,需要一位英明之主來統率!而這個人除了孫權,沒有更合適的人了!
孫策死後,江東形勢必然不穩是時天下分裂,擅命者眾。孫策蒞事日淺,恩澤未洽,一旦傾隕,士民狼狽,頗有同異。——《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引《吳書》
孫策被刺身亡之後,江東剛剛平定,局勢並沒有真正穩定,江東的世家大族也沒有真正歸心。但是憑畏懼孫策的勇猛善戰而不敢輕舉妄動。而一旦孫策死後,江東的各股潛在的勢力,必然會趁機作亂。
孫策死後,廬江刺史李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發動叛亂;孫輔暗中通曹,孫暠擁兵自立、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被敵人殺害、甚至豫章、會稽等地也發生了叛亂。
這個時候,江東孫家的存亡到了生死危急時刻,面對如此困境,必然要不拘一格,選拔一位有能力平定叛亂,保全孫家基業的人。
孫紹年齡太小,主少國疑孫策的兒子孫紹是一位人選。但是孫策生於175年,死於200年,死時才26歲,孫紹年齡尚小,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掌控江東,平定亂局,更沒有能力應對將來的天下紛爭。而且,主少國疑,歷來會帶來大亂。英明如孫策,豈會犯這個錯誤。
孫權才幹過人,少年英主“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孫權雖然年少,但其才華能力早就得到了孫策的認可。而且,孫策也一直有意思傳位給孫權。在孫權還在讀書的時候,孫策就常在宴請賓客的時候對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
而至於孫紹的結局,史書記載:公園229年,孫權在江東稱帝后,封孫紹為吳侯,後來改封上虞侯。孫紹死後,爵位由他的兒子孫奉繼承。
-
3 # 碧水大叔
簡言之,有三點:一、孫策自己兒子孫紹過於年少,江東剛剛平定,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孫紹無法掌控;二、若傳位孫紹,主少國疑,孫紹必被架空,孫權也是狠人,必不會鼎力輔佐,江東必大亂;三、只有孫權目前能掌控大局,團結各方勢力,保江東基業,共御外敵。
至於孫權如何對待孫紹,孫權執✋江東以後,待孫紹也還不錯,最後封其為吳侯。僅此而已。
-
4 # 小島知風
孫策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孫紹才只兩歲不到,所以無法傳位。
當時孫策病重期間東吳群臣也分為兩派,一派主張立孫權為接班人,另一派主張立孫策孫權之弟孫翊為接班人,因為這個孫翊也是非常驍勇善戰,有孫策之風。
最後孫策否定了孫翊接班的想法,他認為孫翊過於剛勇,不適合守江山,果斷的把位置傳給了成熟穩重的孫權。事後也確實證明了孫策眼光非凡,孫翊果然處事過於剛毅,最終在二十幾歲時被反叛者媯覽、戴員所謀殺。
最後再說一下孫權是如何對待死後的哥哥孫策以及哥哥遺留的幼子孫紹。
孫權創立東吳帝國以後,追認了父親孫堅為帝,但卻只追認了孫策為長沙桓王,這是最為世人所詬病的。
相比東晉追認司馬師為晉景帝,孫權比之司馬炎氣度就差遠了,都說司馬師沒後人,所以不怕追認為帝,因為沒人搶皇位繼承權。但是實際上司馬師是有過繼之子司馬攸的,在古代繼子同樣享有繼承權,而且司馬炎追認司馬師為晉景帝之後,由於自己兒子司馬衷是白痴,確實有很多朝臣主張司馬炎改立英明強幹的司馬攸為皇太弟。
所以司馬炎意識到追認伯父為皇帝會給自己皇位繼承人制造競爭者,但是他依然這麼做了,相比之下比孫權氣度要大多了。
孫權何止不追認哥哥為皇帝,甚至他一生還在努力淡化哥哥孫策在江東政局的影響,這就是他希望自己這一家族大權獨攬的想法。
對於孫紹,他一生都沒獲得過孫權重用,按理說孫策被追認為長沙桓王,孫紹理應繼承爵位為長沙王,但是孫權建國以後只封孫紹為吳侯,後來孫權可能考慮到吳侯是當初自己做過的位置,怕孫紹有啥飄飄然的想法,於是又改封孫紹為上虞侯,連王位都沒封過給孫紹。
其實孫權子侄輩何止孫紹未得重用,包括他三個弟弟兒子都未獲得孫權重用,也就是孫氏嫡親都不得重用,相反孫權對於孫氏遠親比如孫桓等孫氏遠親卻深受孫權重用。
這就說明了孫權接位本身就是兄弟相承,所以孫權對親侄子們還是比較防範的,怕他們立功多了影響自己兒子的皇位繼承問題。
包括孫權對自己的三個弟弟都沒咋重用,當然老三孫翊和老四孫匡死的比較早,老五孫朗是異母弟,關係與孫權比較疏遠,後來孫朗在外統兵犯了軍法,被孫權奪去兵權,軟禁一生至死。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孫權對待哥哥孫策和侄子孫紹的行為甚是鄙視,所以在這件事上對孫權的評價是:“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漢建安五年,剛剛被漢廷封為吳侯僅兩年的孫策遇刺,不久傷重不治身亡……彼時孫策雖然只有二十五歲,但已經生下了一子三女。換言之,孫策是有“合法”繼承人的!可奇怪的是,孫策臨終前卻放棄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孫紹,將吳侯之位傳給了胞弟孫權。這又是為什麼呢?
基業草創、國賴長君孫策遇刺本身就已經說明問題了!雖然孫策名義上統一了江東地區,但這種所謂的統一更像是以武力霸佔他人的地盤。江東地區的世家大族以及原來的豪強們更多地只是迫於孫策的兵鋒而選擇了暫時隱忍,對於孫氏家族一直都不是真心擁護!說白了,他們原本就是來“分一杯羹”的外來戶,結果卻喧賓奪主、當起了“山大王”!原本的那些個“山大王”們誰咽得下這口氣?於是便有了先前孫策遇刺的那一幕。
後來的歷史也證實了這一點,孫策去世之後不久,江東地區的不少豪強和一些世家大族便舉起了反旗,甚至連一些老孫家的“自家人”都加入到了趁火打劫的行列之中!即位伊始的孫權一面透過各種方式籠絡江東地區的世家大族、一面以武力鎮壓反叛勢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才最終控制局面,將江東地區拉回了軌道。換言之,如果沒有孫權這位有分量、有手段的“孫家人”,孫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很可能就分崩離析了……
再看看孫紹,就算孫策十三歲生下了孫紹(這已經是極限了),到孫策去世時孫紹也只有十二歲!換言之,孫策去世時,孫紹基本上不會超過十二歲,很可能還要更小!差不多也就是現在小學生的年紀,無論如何也是扛不起江東大梁的。而彼時的孫權已經十八歲了,即便擱在現在也已經算成年人了。孫權在孫堅遇刺後的表現更加是可圈可點、小小年紀政治手腕玩得比成人還要成人!為了江東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孫策選擇孫權而不是親生兒子孫紹無疑是最明智的。
主少國疑、難保孫權不反主少國疑這個問題是中國歷史上“亡國”的一個共同點,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周恭帝年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孫策面臨的情況並不比後來的周世宗好多少,甚至更加棘手!趙匡胤再如何那也還是個外人,孫權可是孫策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孫堅的親生兒子!孫策留下的那些老臣,如程普、黃蓋等人原本就是孫堅的舊部。對他們而言,孫策和孫權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主子的親生兒子!反倒是孫紹與他們卻隔了一層。
一旦孫紹即位,主少國疑,孫權如果趁勢舉起反旗、也像後世的宋太祖那樣來一出“黃袍加身”,孫策那些舊部有多少人會為孫紹站臺?江東地區的那些世家大族恐怕就更加不會為孫紹站臺了!到頭來,江山還是孫權的,孫紹還能不能保住性命就非常難說了。與其如此,孫策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讓胞弟孫權領自己這份情,買子孫一個富貴萬代!
周瑜為何不力挺孫紹周瑜作為孫策的連襟、大喬的妹夫,他為何不力挺孫紹呢?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個疑問。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幾乎所有史籍對孫紹的生母都保持了緘默!如果孫紹是大喬所生,按照常理史籍不應該一點記載都沒有。換言之,孫紹很可能是庶出,而且這種可能性是相當大的。孫權稱帝之後沒有讓孫紹承襲孫策的長沙王之位而是另行將他封為了吳侯也從另一個側面應證了這一點。三國沿用了漢制,諸侯王的嫡長子是理所當然的“法定繼承人”!孫權不讓孫紹承襲長沙王之位總歸要有個“合法”的理據,不是嗎?很可能這個理由就是孫紹是庶出!這才爵降一等、被封為了吳侯,只有這樣才更加說得通。
如果孫紹是庶出,一切也就都順理成章了!他並不是周瑜的內侄,他接班與孫權接班對於周瑜而言並沒有本質區別。大喬僅僅是孫紹的嫡母,其生母外戚才是最大的得利者!周瑜恐怕得不到太大的利益,反倒是倒向孫權,周瑜依然是“柱國之臣”,孫權離不開他……再者說,周瑜是三國時期非常英明的一位政治家,在彼時的政治環境下,孫權接班是最佳選擇。即便孫紹是大喬嫡出,恐怕周瑜也未必就會力挺孫紹!得了地位和利益卻丟掉了江山,這種地位和利益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說,孫策之所以選擇孫權,有公心亦有私心,並不是孫策真的那麼高尚、心甘情願放棄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更多地恐怕還是形勢所迫、逼不得已!這或許就是後來孫權稱帝后對孫策父子比較冷漠的原因之一吧。
孫權稱帝、冷漠對待兄侄孫權稱帝之後,追諡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上廟號始祖。但是,對胞兄孫策卻相當“吝嗇”,只將孫策追封為了長沙王,諡“桓”。雖然“桓”這個諡號承認了孫策奠定基業的功勞,但是卻沒有將其上升到帝王層面。換言之,孫權只承認了胞兄孫策的軍功,卻沒有認可他的政治功績。他只是開疆拓土的“功臣元戎”,卻不是“創基立業”的開國帝王!
對於侄子孫紹,孫權就不是“吝嗇”的問題了,甚至有些“刻薄”了!按照漢制,諸侯王的嫡長子承襲諸侯王之位。在沒有嫡子存在的情況下,有時候庶長子也是有資格承襲王位的。很顯然,孫權並沒有打算讓孫紹承襲長沙王之位!至於原因,很可能就是本人前面說到的,孫紹可能並不是嫡出。因此,他的繼承權本就屬於兩可,可以承襲也可以不予承襲!最終孫權選擇了後者,給孫紹另封了一個吳侯爵位。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孫權為了避免孫紹敏感的身份影響到自己皇位將來的傳承,刻意強調了孫策長沙王之位追封的性質!大概其可能類似於明朝徐達、李文忠等人的王爵,純屬榮譽性質,後世不能承襲!孫紹能夠承襲的只有孫策原先的吳侯爵位。不過,個人更加傾向於前者。畢竟吳侯之位在孫策去世後已經被孫權所承襲,再讓孫紹承襲顯然不符合中國古代的爵位承襲規則。
即便如此,孫權對這個侄子依然不放心!畢竟吳侯是自己曾經擁有過的爵位,象徵意義太過明顯。因此,不久之後孫權又將孫紹改封為了上虞侯。自此,孫紹一支與“大宗”再沒有任何關係,徹底淪為了小宗旁支!孫紹一輩子碌碌無為、混吃等死,他這樣尷尬的身份恐怕也不可能有所作為,不是嗎?孫紹死後,上虞侯爵傳給了他的兒子孫奉。孫吳末代皇帝孫皓在位期間,因為一些謠言便殺掉了自己的這位堂兄弟孫奉!由此也可見孫紹一脈在孫吳政權的地位了,輕而易舉被殺、幾乎沒有任何地位可言,不是嗎?
大宗轉移,隨之而來便是一代甚至幾代的血腥之爭,歷朝歷代皆然,這一點後來的元王朝表現得尤為突出!孫權之所以如此低調冷處理胞兄孫策和侄子孫紹,或許也是出於這些原因吧。雖然“吝嗇”“刻薄”,也算是“仁慈”了。至少沒有動刀子說話,不是嗎?雖然最終孫紹一脈亡於孫權一脈之手,但與孫權本人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
回覆列表
孫策為何要傳位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傳給兒子孫紹,大概有這樣兩個主要原因。
一、孫策死時兒子還太小,在東漢末年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幼子很難守住祖輩基業。
看看東漢末年為什麼天子尚在,就奸臣當道,其中有一個原因不得不重視,那就是東漢末年皇帝大多年幼。皇帝年幼自己拿不定主意,需要依賴權臣或外戚,長時間如此就容易形成權臣和外戚專權,而皇帝則成了擺設,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
孫策何許人也,他常年跟隨孫堅征戰四方,好不容易打下東吳這份基業,他深知道守業的艱難。他被刺殺時才26歲,幼子孫紹十歲,如果把東吳傳給孫紹,那是萬萬守不住的。歷史證明,孫策的擔憂是對的,孫權繼位後,東吳內部多次出現叛亂,若非孫權才能出眾,東吳早就分崩離析了。
二、孫權才華出眾,深得孫策孫堅讚賞
說到孫權,大家都會想起這樣的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孫仲謀是誰呢,孫仲謀指的就是孫權,這句話在曹操看到東吳的兵馬排列整齊、士氣旺盛,其主帥孫權泰然端坐陣中,從容處理各種軍務的時候,忍不住發出的感慨。
我們知道曹操本身就是一個才華出眾,心高氣傲的人,能得到他的讚賞,可想而知孫權確實才能出眾。因此,孫策被刺殺後,東吳確實也只有孫權一人能夠執掌。
那孫權繼位後,對孫策留下的孤兒寡母怎麼樣呢?
其實,相對於別的君王,孫權做的還是不錯的,孫策的女兒都嫁給了東吳的世家大族,一生榮華富貴。唯一對侄子孫紹始終心存疑忌,稱帝后僅僅封侯了事,但一生富貴無憂。據說,孫權臣下曾多次勸孫權殺了孫紹,孫權一直沒有同意,並允許孫紹後代世襲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