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漢家天下可不是劉邦一個人打下來的,有很多老兄弟跟著他打江山。你可以說劉邦心狠手辣,沒良心厚臉皮,還不太會打戰,但不得不承認他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大方向把握得很對,還很會用人,在身邊聚攏了許多能幹的謀士及將領。

    說真的,縱觀史書,我發現劉邦最大的優點就在於會用人!他打不贏的戰,自有別人幫他去打。不會安的天下,自有別人去幫他安。看看他手下那些人吧,尋常朝代有一兩個就足以欣慰了,他是有很多個!後世皇帝們肯定羨慕得眼睛發綠。

    而他能吸引這些不世之才,定然有很大的個人魅力和領導力。文有蕭何、張良、陳平,武有韓信、彭越、英布等人,蕭、張、韓更合稱為“漢初三傑”,這些人輔佐他打敗霸王項羽,建立了強盛的大漢王朝。

    順便說句,韓信軍事指揮能力最強,功勞也最大,彭越和英布是不夠格跟他相提並論的。

    咱們首先來說說韓信

    說到他,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兩個典故和一個成語。

    典故一:胯下之辱。

    韓信本是平民,整日遊手好閒,沒有什麼謀生的技能。東家吃口飯西家喝口湯的,是鄉間的浪蕩子,為人所看不起,名聲大概和他後來的明主劉邦相似。

    某日有個屠夫挑釁他說,別看你整日揹著把劍,其實是個膽小鬼,你要有膽子的話,就拿起劍和我決鬥,要沒有膽子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韓信爬了。這也成了史上有名的忍辱負重的例子,後世人們遇到什麼不得不忍的事情時,往往在心裡默唸“韓信也有胯下之辱!”

    單看他那時候的表現,很難想像得到他有後來縱橫天下的才能。

    典故二:蕭何月下追韓信。

    後來他投奔了項羽,沒有得到項羽的重用。他覺得在項營待著沒意思了,遂投奔劉邦。劉邦只讓他當了個管糧草的小官,韓信一氣之下就要回鄉,蕭何趕緊連夜追去,追回來後還讓劉邦築了拜將壇,鄭重其事的拜韓信為大將軍。

    我不知道大家看了這段歷史是什麼感覺,我的感覺是非常詭異。正常來說一個人的能力來自於學習,韓信家世平平,並沒有機會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卓越的軍事能力是從哪裡來的?

    大放異彩之前也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行為,項羽不用他,有可能是因為項家能人太多,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並沒有出色的表現!

    蕭何是從哪裡看出他的不凡?竟然就敢說服劉邦拜他為大將軍!這可不是普通的將領,是當著文武百官給了他極大的權力!而且是客客氣氣的“拜”,不是“封”!

    蕭何對他哪來的信心?對自己的眼光就這麼自信??

    感覺韓信是在成為大將軍之後,突然之間就天降大才了!百思不得其解啊!

    成語:多多益善

    某次劉邦和韓信聊天,問他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意思是越多越好,沒有上限。這話有點兒大,更奇怪的是劉邦真信了。讓他統領大軍征伐天下!

    功績:韓信對於漢室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打了很多重大戰役,各小諸侯國是他滅的,項羽是他打敗的,可以說他為劉邦掃清了登上皇位的一切阻礙!

    併為後世留下了教科書般的案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被定論為中國軍事思想家、指揮家、戰略家的代表人物,和鬼谷子、孫武、孫臏等人齊名,又被稱為“兵仙”“神帥”!

    但與他的打戰能力比起來,政治智慧就是渣渣,所以最終落得被呂后和蕭何弄死的結局。

    這就是所謂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忽略掉中間,只看開頭和結尾的話,似乎蕭何就是把他當成柄掃蕩人間的利器,人間安穩了,利器也可以收起來了!

    史書上說他是因為要謀反所以才被弄死的,要信了這話,我對他的智慧會很懷疑,能橫掃當時天下所有武裝勢力的人,難道看不出劉邦天命在身大勢所趨?怎麼會逆勢而行?如果不信這話,同樣會懷疑他的智慧,這樣一個人,怎麼能一點自保能力都沒有呢?

    總之,韓信在我眼裡特別的詭異奇特,說不出的違和。

    彭越

    漢朝建立後,彭越被封梁王, 後來不遵劉邦的調令,又有人告他謀反,被滅了全族。

    他為劉邦做的兩件重要事情:起義後帶兵歸順劉邦,給劉邦帶來大批人馬;協助韓信打贏垓下之戰,大敗楚霸王。

    英布

    英布本是項羽手下大將,封為九江王,後來叛楚歸漢,劉邦封他為淮南王,韓信被殺後,他一想我們原來都是楚將,你的今日未必不是我的明日,害怕了,起兵謀反,被殺,死得挺慘。

    他對劉邦最大的貢獻是背叛項羽,消弱了項羽的力量。

    遙想那一個人才倍出、名將閃耀的年代,血腥而輝煌!

  • 2 # 星火辰

    一虎不敵群狼,楚霸王項羽幾乎戰無不勝,卻被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圍攻而敗,四面騷擾、群毆戰術,是劉邦能夠獲勝的一大緣由。

    一、項羽敗於垓下,突圍後不肯過江東,自刎而死。垓下之圍的軍隊並非只是劉邦的嫡系,其實是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合圍

    垓下之圍前,項羽因為四面皆敵,已經大大削弱,被迫與劉邦議和,送還劉太公和呂后,帶兵東歸。然而,劉邦背信棄義,毀約領兵追擊,但即便是這樣的項羽,依舊把劉邦打得大敗。劉邦沒有辦法,被迫立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召集諸王合圍項羽。韓信等人得到了實際好處,這才各發齊、梁等國兵,一起將項羽圍困在垓下。在合圍項羽的軍隊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劉邦的嫡系、韓信的齊軍、彭越的梁軍、英布策反周殷後所得的九江兵幾股主要勢力,打敗項羽,實際上是群起而毆之的結果。

    二、除了共同給予項羽致命一擊,分別看看韓信、彭越、英布等三人分別都有什麼功勞

    這三個人的功勞,其實主要都在劉邦當了漢王之後(特別是在劉邦攻入項羽都城彭城,結果反倒大敗之後),他們都不是劉邦的豐沛老兄弟(與樊噲、夏侯嬰等人不同),其軍隊也不是劉邦的嫡系。

    1、韓信。劉邦彭城大敗後,韓信獨自領軍從關中渡過黃河,掃平魏國(立國在河東,俘虜了魏王豹),又打敗代國(陳餘的封國),背水而陣滅掉趙國,說降燕國,再攻下齊國。也就是說,整個黃河以北地區加上今山東一些區域,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當了齊王,正好在北方給項羽的西楚造成巨大壓力。

    2、彭越。彭越在漢二年完全倒向劉邦,先前本來名義上是齊王的部屬。彭越本是鉅野澤上的巨盜(當時的鉅野澤恐怕比後來的梁山泊還大吧,兩者其實是有些聯絡的),後來齊王(田榮家族)反抗項羽,給了個將軍名號把彭越收編了,彭越便成了項羽的死敵。彭越後來投向劉邦,活躍於梁、楚、齊等國交界之地,往來截斷項羽大軍的糧道,給了劉邦軍以巨大支援(劉邦與項羽對峙於滎陽、成皋一帶),項羽為了打通糧道,不得不分身對付彭越,這才給了危機中的劉邦喘息的機會。後來,項羽攻下樑地許多重要城池,被立為梁王,帶兵合圍了項羽。

    3、英布。英布也是山野間的巨盜,後來和番君(後來的長沙王吳芮)聯絡上了,當了番君的女婿。他投靠項梁帳下,其實成為了項家軍的第一猛將,項羽前期重大戰役中,屢屢都是英布做為前鋒,摧城拔寨。因為,項羽大封諸侯時,封英布為九江王。也是在劉邦大敗於彭城後,英布投向了劉邦。項羽的第一大將投靠劉邦,這種打擊對項羽是巨大的。項羽派龍且攻打九江國,英布戰敗了,於是投奔劉邦軍中,和劉邦一起來回擾亂楚軍。後又說降鎮守的九江的周殷,率軍合圍項羽。

    這三個人的功勞,看似韓信最大(存粹從攻城略地上說的話),然而,其實彭越的牽制之功其實十分關鍵,也相當兇險和艱苦,對大局上的貢獻並不比韓信小。而英布身為項羽第一大將的反水,以及對楚軍的牽制,其功勞實際也不小於二人。因此,史書上才說,劉邦得到天下,以這三人功勞為最大。

    三、到項羽被圍前,其四周已經是群狼環伺

    韓信身為齊王,在西楚北面。彭越在梁、楚、齊交界地,身為梁王,其實插入了西楚的心臟。英布說降九江後,身為淮南王,在西楚南面。而劉邦的主力,在項羽的西面。如此,項羽再是勇猛善戰,一虎又怎麼能打得過群狼?

  • 3 # 塵子渝

    先說韓信,韓信可以說是真正為劉邦打敗了項羽

    單憑劉邦,即使有張良、陳平、蕭何等人的幫助,依舊左支右絀,勉力維持。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想來都是耳熟能詳的,韓信一開始也是在項羽手下的,並且和鍾離昧的關係非常好,但是卻一直不被項羽所重視。

    因此韓信就來投奔劉邦,夏侯嬰和蕭何推薦了韓信好幾次,劉邦都給了很小的官,韓信覺得劉邦也不能重用自己就準備另投他出。蕭何聽說立馬二話不說快馬去追韓信,以至於很多人報告劉邦,蕭何都跑了,這才引起劉邦的注意,韓信終於在蕭何的力薦下被拜為大將軍。

    很快韓信就嶄露頭角,幫助劉邦設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成功打出後世被李太白稱之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並且很快平定三秦故地,收取關中大部分地區。

    實際上這時候的韓信依舊沒有單獨指揮的權利,直到劉邦彭城兵敗,韓信收攏潰兵,擊敗追擊的楚軍,幫助漢軍穩住陣勢。

    原本就是牆頭草的魏王豹、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反叛並與楚媾和。劉邦就命令韓信去平定魏國,韓信擊破魏國,活捉了魏王豹,改魏國為河東郡。

    韓信給劉邦定下滅楚之策,“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劉邦在滎陽和項羽正面周旋,韓信北上先後平定了代國、趙國、燕國、齊國、還屢次將兵卒給予劉邦(劉邦總是將老兵帶走,韓信率領新兵繼續作戰)支援正面戰場。在擊敗齊國的時候,韓信向劉邦要求要假齊王,在陳平、張良的暗示下,劉邦封韓信為真齊王。

    楚國這時候終於認識到了韓信的能力,項羽派武涉來說服韓信擁護楚國,或者保持中立三分天下。結果韓信表示項羽不重用自己,才跑到劉邦哪裡,劉邦對自己恩重如山,永遠也不會背叛漢王。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後來,齊人蒯通以相面之術,勸誡韓信功高蓋主,當做早圖,韓信雖然被說動,但最終還是感念劉邦心意,決意伐楚,於是和劉邦、彭越合擊項羽,在垓下之戰佈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最終導致項羽烏江自刎。

    再說彭越,彭越最大的功績是“彭越撓楚”和平定梁地。

    韓信制定的“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滅楚計劃,實際上是分成三個戰場的,北方戰場由韓信開闢第二戰場,從大後方包抄楚國,南方戰場由彭越襲擊楚國糧道牽制楚國,西方戰場由劉邦抗衡項羽的正面攻擊。

    因此彭越也是劉邦和韓信能成功擊敗項羽的重要一環,在滅楚的一系列戰役中,其功績並不比韓信和劉邦小,彭越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正規使用游擊戰戰術的軍事家,可以說是游擊戰的始祖。正是彭越的襲擊,導致項羽不能徹底擊敗正面戰場上的劉邦,給予其踹息機會,而項羽也因此疲於奔命,被三方夾擊,最終導致兵敗垓下之戰。

    英布背楚降漢,策反周殷

    英布很早就追隨項羽,在反秦的戰役中成為項羽的心腹,可以說是項羽麾下,數一數二的猛將,然而卻在劉邦彭城之戰前期,沒有出力,在後期項羽大勝劉邦的時候又害怕項羽責怪,最終在劉邦的計策下反叛項羽,讓已經支撐不住的劉邦穩住聲勢,直接導致了項羽未能一鼓作氣擊滅劉邦勢力。

    再被項羽打敗之後,卻憑藉劉邦的支援,在九江淮南一地,拉起造反項羽的勢力,還策反了項羽的大司馬周殷。垓下之戰,英布也是重要參與者,滅楚戰役中其實就是以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四人的勢力圍毆項羽。

    最終“‘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三人皆因謀反罪,被誅殺夷滅三族。

  • 4 # 如史如畫

    英布作為項羽最大的戰略依靠,背叛項羽投靠了劉邦已經是對楚營的致命打擊。英布是項羽手下唯一一位能獨立指揮戰爭的將軍,就像漢營的韓信一樣,也是楚營最驍勇善戰的將軍,項羽無論打什麼戰爭,先鋒都是英布。

    彭越是游擊戰的鼻祖,項羽和劉邦在滎陽對峙的時候,彭越總是從後面搗亂楚軍的戰線,摧毀他們糧倉,讓項羽疲於奔命。

    韓信自被封為大將軍以來,一路凱歌,百戰百勝,為劉邦掃平了北方。

    最後三個合力將項羽圍困,十面埋伏逼死霸王。

    項羽死後,這三人又主動勸劉邦稱帝,不然劉邦稱帝也沒借口後。

    可惜,劉邦不得不為整個國家著想,只有滅了他們漢朝才能穩固下來,於是韓信被抓,彭越被冤殺,英布被逼反。劉邦挨個收拾,穩定了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格局大的人對待感情的態度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