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424543786885
-
2 # 酒香醇
硯,一塊精緻的石頭,來自於山川河谷之中,卻使得古今文人墨客一次次抒寫著大意人生。 硯臺,什麼時候出現在桌几案頭的,實難考據。可以確定的是在墨和毛筆出現以後了。 硯的最初出現,就是研磨盛墨用的,用漢代劉熙的話說:“硯者研也,可研磨使之濡也。” 心中一方硯,眼中一片天。經石工開採,精雕細琢,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人無窮的想象力給了硯臺一個好聽的名字”硯田“,也賦予了不同思想境界下的硯語人生。 從此,硯,不在服務於書寫的實用功能,而是更多的走向了藝術價值。中國的傳統文化最擅長的就是抒發情感,寫意人生,追求高尚品格,而硯臺的溫潤文雅,外秀內堅,恰恰符合了這一文化特質。 漢代石硯 硯,首先以使用為主。 “澀不留筆,滑不拒墨,即為好硯”,蘇軾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見硯無數,這也是對硯臺實用功能的中肯評價了。米芾在《硯史》中亦記:“器以用為功”,“石理髮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緣飾,雖天然,失硯之用。”,古代文人樸素唯真,他們認為硯既是實用之物,應當以宜用為上,繁縟花俏的過度雕飾,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漢代漆盒石板硯 其次為藝術價值。 “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一噓而泫,歲久愈新。誰其似之?我懷斯人。”蘇軾被貶南粵時,看到工匠艱難的採石過程,不禁發出感嘆豪邁揮筆寫下《端硯銘》,用端硯的開採、雕刻、特性,喻人之高潔品格。 形制,是古代藝術品時代特徵的集中體現,是當時人們審美追求、社會習俗、科技水平綜合反映,也是我們對古代藝術品判斷的主要依據。 北魏石雕方硯 硯臺屬於古代文房重器,向來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重視。由於文人的廣泛參與,其審美意趣和文化含量遠遠超過一般生活用品。 東漢到明代中期,重實用。以唐代四大名硯的出現為界,前期以陶瓷硯為主,後期以石硯為主,隨著歙、端、洮河等名硯石的相繼出現,在注重實用的前提下,兼顧石質之利和石品之美。 東漢時起,人們開始對硯臺實施實用性“包裝”。硯臺共分三部分,即:臺、研和蓋。例如故宮博物院藏品“漢雙鳩蓋三足硯”。東漢時期,由於人們席地而坐,出於磨墨、舔筆和取用硯臺的方便,硯臺大多圓形,有三足。 南北朝時期出現四足硯。與東漢硯的主要區別在於:一、多一足;二、硯堂微凹;三、無研石、硯蓋;四、方圓並存,且方多於圓。硯臺從三足到四足,變化雖然微小,但卻是革命性的,它標誌著那個時代的科技狀況和生產力水平。 南朝青瓷褐釉四組硯 四足硯以後,硯臺的形制變化豐富了起來。隋唐時期有多足硯、圈足硯、箕形硯,宋代有了蟬形硯。宋代傳世、出土實物相當多,其主流是抄手硯,而且影響到明代。 唐代青釉多足瓷硯 明代的文人非常喜歡在硯臺上雕刻詩句、銘文。也正是因為此,硯臺慢慢逐漸脫離實用,進一步走向藝術品。 明代中晚期到清代晚期,重品位。大量的以各地域為特色的名硯出世,而且出現了大批硯雕名家。清代中期的端、歙優劣之爭更是促進了硯石的開採和硯雕品位的追求。 明代硃砂荷魚澄泥硯 清朝的康乾盛世時期,制硯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各種材質、各種形制的硯臺百花齊放。硯臺的雕琢也更加精巧、繁複。清代是硯臺真正完成了從書寫工具到藝術品的華麗轉身。 清代 紀昀為那彥成銘端硯 晚清到新中國建國初期,制硯出現衰退。由於墨盒和自來水筆的廣泛應用,硯臺的實用價值逐步消退,加上中國內憂外患和長期的戰爭,硯石几乎停採,硯工改行。建國初期雖然恢復了硯臺的生產,但還是以學生硯為主。加上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不允許,因此高檔硯臺出品較少。 硯臺,是讀書人的愛物,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性已是很低,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透析著中華民族的藝術天賦和審美力。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1300多年來,這裡共開採過幾十個硯坑。以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等十個坑出產的硯石品質最好,其中開採於唐代的老坑以細潤如玉,扣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不損毫的優良石質當之無愧地排在名坑榜首。 一張木桌,一盞檯燈,幾把刻刀,這便是端硯製作藝人所有的傢伙。一個刀功了得的老師傅,一個月也就出品一方硯臺而已。從選料、維料、開璞、設計,到雕刻、打磨、洗滌、過蠟、配盒,一方硯臺的出品總共需要十二道工序。 鑑賞端硯石品,一靠摸,摸上去細膩、溫潤如玉者為上品。二看品,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的是天青;白如晴雲,吹之慾散的是魚腦凍,淨嫩如柔肌;如凝脂的是蕉葉白;如細塵掩明鏡的是青花;以及珍稀的石眼、金銀線等,擁有這些石品堪稱端硯石中的極品。 歙硯,產自安徽歙縣,取名作歙硯。自唐開元年間問世以來,已有1200年曆史。高品質的硯石源自唐宋時期的坑洞,也有的藏於河床之下。地質的奇妙力量,使黑石有了玉石一般細膩柔和的質地。 唐代的歙硯品種有龍尾石和金星石兩大類,龍尾石有蒼黑和青碧兩種,涸而不滑,扣聲清越,肌理緊密溼潤;金星石上的金星呈穀粒狀,如秋夜星空。 宋代開採龍尾石是一個鼎盛期。出現羅紋坑、眉子坑、水舷坑和金星坑等著名的老坑,還有溪頭、葉九、緊足、碧裡、濟源和外莊等眾多名硯坑,開採出了羅紋、眉子、金星、金暈、魚子等五大類50餘個小類的精美品質的硯石。 婺源縣龍尾山腳下的硯山村 歙硯的形制歸納起來可分三大類:幾何形、仿物形、隨形。 洮硯,產自甘肅卓尼縣,唐代屬洮州,故稱“洮硯”。發源於青藏高原西傾山麓的洮河,古不息,一川豪歌,奔騰而來,滋養和造化了絢麗多彩的洮硯藝術祁葩。在洮河流經臨潭、卓尼、岷縣一帶峭壁聳立的喇嘛崖、水泉崖等地,歷經數億年水下地殼的演變沉積,造化出洮河沉積岩這種神奇夢幻,獨特精美的“鴨頭綠“制硯石材。 當代書法大師趙樸初題詩讚譽:“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洮硯老坑石在四大名硯中儲量最少、最難採集。老坑石形成於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約為四億萬年至三億五千萬年前,比玉的形成要多幾億年,儲量極少。 經千年開採,幾近枯竭,加之開鑿之地崇山峻嶺、懸崖大壑、氣候多變,採集難度極大,比端硯、歙硯更為難得。 宋代洮河石抄手硯 製作洮硯的洮石大致有四種: 一是鴨頭綠,也稱“綠漪石”,色澤綠,有水波狀紋路,石質堅細,瑩潤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綠色紋路中夾雜黃色痕跡者,則更名貴。 二是鸚鵡綠,色澤深綠,石質細潤,其中帶有深色“湔墨點”的惹人喜愛。 三是柳葉青,色綠而又帶有硃砂點,石質堅硬。 四是淡綠色洮石,具有滲水緩慢的特點。 澄泥硯,是四大名硯中唯一一種由泥合成並燒製的硯臺。 ”土乎成質,陶乎成器。“,澄泥硯始於漢,盛於唐宋,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最早產地卻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說、山西絳州說、山東青州說,雖各有說法,但都沒有離江河太遠。澄泥硯質地細膩,堅實厚古,形制多樣,窯變奇幻,為歷代文人學士所珍愛。 “四大名硯”中,澄泥硯是唯一以人工澄煉之泥燒製而成的陶硯(學術界也因此將“四大名硯”的特點概括為“三石一陶”),澄泥硯也是唯一不以產地命名的硯臺。這兩個“唯一”也為有關澄泥硯的爭執埋下了伏筆。澄泥硯在歷史上曾有南北之爭,即分別以黃河流域的虢州(今河南靈寶)、絳州(今山西新絳)、澤州(今山東泗水)和長江流域以蘇州為代表的“正宗”之爭。現在,其“正宗”之爭主要集中於虢州和絳州之間。 清 吳門顧二孃造簸箕紋澄泥硯 魯硯,是山東各地所產硯種的總稱,有十多種,並久負盛名。西晉《博物志》有“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的記載。 青州紅絲硯 上世紀70年代之後,山東籍工藝美術家石可老先生在踏遍山東半島的山山水水,摸清了紅絲石、淄石、尼山石、徐公石、浮萊石、田橫石、砣磯石、金星石、溫石、燕子石等多種魯石在當時的分佈情況以及特性和特色之後,會產生以“魯硯”命名這一薈萃山東半島各個硯石種類的硯種的想法。 1978年,山東的各個硯種在北京團城集中展覽,展覽定名“魯硯彙報展”,石可隨後又於1979年出版了《魯硯》和《魯硯譜》兩本著作,最終確定了“魯硯”之名。 清乾隆御題的砣磯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魯硯之尼山硯 易水硯,是中國製硯的鼻祖一點也不誇張。產於河北易縣(古易州)易水河畔,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易縣曾出土東漢時期的石黛板,被專家認定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易水硯。 易水硯玉黛石 九龍壁 易州的制硯師奚超父子在五代時,將易硯的制硯工藝傳播至了安徽和廣東,影響和帶動了"四大名硯"中歙硯和端硯的發展,至今行內還一直流傳著"傳承古易水,奇珍握墨絕" "南端北易"的說法。 易硯石料取材於易縣中南山的黃伯陽洞,石料主要為紫灰色的水成岩,"硯石有紫、綠、白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講的就是易水硯的石材:顏色柔和,層次分明,有的還點綴著天然碧綠或淡黃色斑紋,甚至暗紫、碧綠等不同色彩呈頁狀疊積或成水波紋線狀,俗稱"紫翠石" "玉黛石" 。 易水硯玉黛石 玉黛石是上億年形成的水成岩,黑綠相間,層次分明,還有明顯的水線紋,水為財,象徵著財源滾滾之意(顧名思義玉就是綠色,黛就是黑灰色)。 紫翠石通體為紫色,寓意紫氣東來,上面分佈著大大小小的黃色斑點物,稱為石暈,而形成的較小的規劃一點的,我們稱這為石眼,而眼中帶眼的為“活眼”,有詩曾讚美石眼“人惟至靈,乃生雙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暈重重,如珠剖蚌,如月麗空。” 賀蘭石硯 寧夏賀蘭石硯,因其石料產於賀蘭山而得名。賀蘭山在銀川西三十公里處,群峰迭翠,南北綿延數百里。賀蘭石產在賀蘭山小口子,又名小滾鐘口,分前山石、後山石兩種,常用後山石制硯。 賀蘭石是做賀蘭硯的原材,呈天然“深紫”和“碧綠”兩色相互掩映,對比十分強烈。遠看彷彿那“碧綠”是嵌入“紫石”上的碧玉,近觀,卻是自然生成的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在硯石中極為罕見。 之所以無比珍貴,是由於賀蘭石是一種含石英粉沙的黏板岩,其構成的礦物非常微細,只有頭髮絲的幾十分之一,夾攜著玉帶、雲紋、眉子、銀線、石眼等結構,均勻地散佈著多種堅硬的石英粉和鐵礦物微粒,石質細密,結構均勻,堅而不脆,用它不僅古樸典雅、妙趣橫生,而且發墨迅速,不鬱結,又耐用,帶蓋的賀蘭硯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過三天”之說。 賀蘭硯講究“相石”和“俏彩”。相石,就是觀看石料的質地、走向和紋理,以及石料的大小,厚薄和自然形狀;俏彩,是匠人根據石料紫、綠兩色的多少,大小和分佈位置,設計圖案與層次,醞釀雕刻幾層色彩、計劃哪種圖案。成品要使整個硯面紫綠分明、含蓄典雅、突出主題,價格在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清康熙 御銘雙夔龍鳳松花石硯 松花石硯,始自康熙年間。康熙十六年(1677年),發現長白山下混同江邊砥石山的松花石可中硯材,康熙帝即命內務府硯工雕琢、試墨,並欽點為宮廷御硯,在武英殿造辦處專門設定了松花硯製作處。新硯製成後,康熙帝親撰《制硯說》:“盛京之東,砥石山麓,有石礧礧,質堅而溫,色綠而瑩,文理燦然,握之則潤液欲滴”,給予松花石硯前所未有的讚譽,併為松花石硯御題硯銘,主要有:“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 清·獸紋松花石硯 松花石硯 松花石硯源始於明末,興盛於清朝,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此石硯自清朝康熙皇帝起便被封為“御硯”,專供宮廷使用。因地處清始祖發祥之地,長期封禁,不為一般人所知,所以,產地隨清王朝滅而失傳斷產。直到1979年,吉林通化工藝美術廠經過3年的勘察,終於在松花江之源長白山腳下找到松花石礦,重新開 採,使這一歷史寶硯獲得新生。 苴(ju)卻硯,以其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於硯界,被譽為“中國彩硯”。石材產於中國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 苴卻硯石色紫黑沉凝,石質緻密細膩,瑩潔滋潤,發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絢麗豐富,已發現的就有石眼、青花、漁腦凍、冰紋、雲紋、火捺、金星、綠標等,特別是石眼,碧翠高潔、鮮活如神、青如碧玉、紅似金瞳、形如貓眼、鴝鵒眼等,堪稱一絕。
-
3 # 孟掌櫃vlog
玩磨刀,就是玩石頭。中國叫磨刀石,日本叫砥石。
日本的砥石價格很貴,但是從刀友論壇各位喜歡磨刀的刀友反饋看,的確物有所值,比中國產磨刀石給力。參考我之前推薦的文章。
由此我想,中國的磨刀石難道不如日本?中國地大物博,啥氣候條件沒有啊,啥地理條件沒有啊,肯定有好的磨刀石,達到甚至超過日本砥石,有是肯定有,我相信這點。
回覆列表
真的煙盒色彩發暗條碼數字較粗,而且煙盒拉條是半透明的頭呈橢圓型的,製作較精細,沒有毛刺。你開啟後,真的煙盒煙蓋兩邊較結實。真的煙盒錫紙發硬。真的從正面到背面香菸按776排列,假的是767. 真的整合煙聞起來煙味和香味較濃。真的香菸摸起來較軟,假的較硬
再教你一招:真的香菸過濾嘴包裝顏色較黃,假的較白,尤其當菸頭被水弄溼後,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