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蹤旅跡

    萬曆北韓戰爭,即北韓所說的壬辰倭亂,日本所言的文祿・慶長の役。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是在日本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武家代表人物——豐臣秀吉。

    因為這場戰爭,東亞各個陣營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萬曆十六年,即日本天正十六年(1588年),雖然日本重臣——太閣豐臣秀吉基本完成了對日本的統一,但是日本國內的不滿情緒始終沒有得到平復。為了迅速轉移注意力,滿足武士們好戰的心裡,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將目光移向島外。

    他盯上了中國,計劃在兩年之內把中國收入囊中。

    這是一個野蠻、荒誕、充滿獸性的想法。

    計劃形成後,豐臣秀吉當即頒佈詔令,兩年後將把日本首都遷到中國京城。

    萬曆二十年(日本天正二十年,即1592年)3月,在豐臣秀吉的指揮下,十四萬日本大軍渡過日本海,邁出了對外擴張的第一步。

    為了到達中國本土,日軍計劃穿過北韓攻打明朝,但北韓嚴肅地拒絕了日軍的提議。這讓豐臣秀吉的計劃變得不可預期。他認為這是北韓對自己的漠視,甚至是挑釁。在嚴厲地指責之後,當年4月,豐臣秀吉正式對朝開戰。

    日軍在北韓半島勢如破竹,僅僅一個月時間,本來就很羸弱的北韓丟失了漢城,國王被逐,大量老百姓被殺害。

    北韓國王李昖走投無路,向萬曆皇帝請求援助。

    日本進攻的目的地是大明,保北韓就是保自己。萬曆皇帝決定不能坐等豺狼敲門。

    明朝集結了遼東軍和戚家軍,共計約4萬人,由宋應昌、李如松統領,跨過鴨綠江援朝。

    大明出手相助,日軍的勢頭得到遏制。平壤之戰,明軍收復了平壤、開城,日軍大敗撤退。

    但是,軍需供給不足,戰鬥力明顯下降。在碧蹄館之戰後,中日雙方開始議和。

    萬曆二十三年,即日本文祿四年(1595年),第一階段援朝抗日戰爭基本結束。

    然而,雙方談判沒有達成實質性結果。

    心魔讓人變得瘋狂。靠戰爭起家的豐臣秀吉絕對不甘心在北韓的無功而返。萬曆二十五年,即日本慶長二年(1597年)正月,豐臣秀吉再次集結十四萬大軍入侵北韓。

    北韓再度嚮明朝求援。明朝再次調集四萬兵力赴朝,並逐步擴大後援規模。

    萬曆北韓戰爭進入第二階段,在稷山大戰、蔚山之戰、蔚山之戰、鳴梁海戰中,日軍節節敗退,失敗已不可逆轉。

    當年8月,豐臣秀吉在京都死了。10月訊息傳到了北韓戰場。露梁海戰中,日本人潰不成軍,人心渙散。

    在北韓沒有任何勝算,日本只能撤軍,豐臣秀吉的野心被海風和大明軍隊吹打得不見蹤影。

    兩年後,時間到了萬曆二十七年,即日本慶長四年(1599年)四月,明軍歸國。面對帶回來的六十一名日本戰俘,萬曆皇帝氣不打一處來,要求悉數殺頭正法。對於陣亡將士,萬曆皇帝在宗廟舉行了祭祀活動,並頒佈《平倭詔》,表揚嘉獎了明軍對日作戰的功績。

    萬曆援朝戰爭影響了東亞格局,成為東亞變革的機遇。

    對北韓而言,這場戰爭避免了北韓半島淪為日本的附庸。萬曆皇帝出兵,也鞏固了中朝友誼。

    對於日本來說,損耗巨大,豐臣秀吉的野心實際上消解了自己的肌體。德川家族有了崛起的機會。

    作為大明政權最後一場成功的對外戰爭,明朝國力財力明顯下降,損失最大,客觀上為自己的滅亡留下了禍根。前後七年的萬曆北韓戰爭,明朝遼東軍事力量消耗巨大,兵力損失超過了60%(戰前的九萬多人,剩下了不到四萬人)。

    國不強則軍不強,軍不強則國不寧。明朝在遼東軍事實力的下降,防禦能力弱小,當地少數民族開始騷動。蒙古猖獗,努爾哈赤建金,萬曆北韓戰爭的後遺症出現。

    萬曆北韓戰爭之後,明代獨大的格局被打破。

    萬曆北韓戰爭阻止了任性的日本鐵蹄,讓北韓擺脫了被奴役的困境,讓明朝土地沒有成為戰火蔓延的殺場。但也為其他蟄伏著的力量留下了生存縫隙,東亞各種力量沒有了明朝的遮蔽,發展空間客觀上寬鬆起來,從而有了崛起的可能。

    這場戰爭成為一個視窗,奠定了東亞以後三百年的基本格局。

  • 2 # 江雨燕

    萬曆援朝戰爭確實對參與戰爭的明朝、日本以及北韓三國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使得政治格局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從長遠來看確實是“萬曆援朝”戰爭以後的延續。

    兩次援朝戰爭七年打下來,對參戰的三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就像解放以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其實我們也可以說“抗美援朝”戰爭奠定了1953年以後北韓半島的政治格局,並一直延續至今。

    萬曆援朝戰爭給明朝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耗空國庫

    明朝儘管是援助方,但是由於北韓已經被日本攻佔,即便有所儲藏,但也不夠明軍的開支,由此明廷一方決定自撥軍餉和軍糧。北韓史料記載了明軍第一次入朝時所需要的物資:

    天兵共計48005人,將領中軍千把總還沒有算在裡面,一日糧每一名是1升5合,馬匹26700匹,將領等官之馬不在數內,每一匹日給料豆3升。以此計算,則48585人的糧食一天是720石,2個月則需要米843730石;馬一日用豆801石,2個月需要豆48060餘石。……目前估計自義州至平壤,留谷之數大約有51488石,豆33127石……,抽西補東軍糧可以支應50餘日,馬豆則似乎不足……。”

    這個資料只是明軍先頭部隊進入北韓時所需要的物資,整場援朝戰爭打下來一共斷斷續續持續七年,投入戰場的兵員足有14萬人上下,雖然真正在戰場上打仗的時間只有兩年,但對於當時一個農業國家,尤其是像明廷這種財政收不上來的政權來說,兩年其實足以把它的國庫打空。

    當然,我們很難說一場區域性戰爭就可以把一個國家拖垮,但鑑於明朝的賦稅制度以及社會生產力低下,再加上明朝又實施“海禁”政策,所以當多方面的因素疊加在一起的時候,援朝戰爭確實給明廷帶來不小的壓力,同時也暴露出明廷滅亡的巨大風險。

    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元氣大傷,豐臣秀吉的死更加劇了內部矛盾,由此讓德川家康崛起

    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全境後野心獲得極大的膨脹,他曾自言“圖北韓,窺視中華,此乃臣之宿志”,儘管豐臣秀吉發動的北韓戰爭包含著他個人巨大的擴張野心,但同時也是為了消除日本全境剛剛統一後的勢力矛盾。

    在論功行賞上,豐臣秀吉透過一塊土地能夠生產多少糧食的方式來封賞他的手下,按照當時的封賞辦法是以一石約等於180立升大米,能夠擁有生產一萬石大米土地的被封為大名,同時在土地的封賞上也是根據各自的實力和貢獻。

    譬如豐臣秀吉自身擁有超過200萬石的土地,而德川家康竟然高達250萬石,所以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之間貌合神離的矛盾其實在日本全境統一就已顯現。為了緩解由於土地分配不均造成各大名之間的怨氣,豐臣秀吉決意向北韓出兵,進而染指中華。

    為此,豐臣秀吉還精心研究了北韓和明朝版圖,並預先劃分了地盤,譬如遷都北京,將北京周圍10"國"之地獻為御用,賜公卿以俸祿,賜其部下以10倍於原有的領地,甚至命豐臣秀次為大唐(中國)關白,日本關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擔任,北韓則交給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家統治。

    但是豐臣秀吉沒有等到這一天的實現就病逝於京都,繼承家主之位的是他6歲的幼子豐臣秀賴,儘管侵朝戰爭讓日本各大名都損失慘重,但是由於德川家康並沒有被豐臣秀吉命令參與作戰,由此儲存了實力。

    豐臣秀吉一死,實際權力便落到了豐臣秀賴的生母沉殿為首的文吏派手中,但另一派以豐臣秀吉正室北政所為武功派也加入了對政權的謀奪之中,德川家康作為“五大老”之首代理國政,由此使得德川家康得以一步一步消滅豐臣秀吉的政治勢力,進而揭開德川幕府時代的統治。

    應該說,這既是豐臣秀吉沒有把德川家康這個定時炸彈處理好的緣故,又是因為他發動侵朝戰爭損耗了自身實力,而德川家康卻逐漸積蓄起自己的實力,進而導致德川家康擁有了篡權的力量。

    小評

    援朝戰爭對明廷、北韓、日本參戰三國都產生了不同形式的影響,由於給明廷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進而讓明廷陷入舉步維艱的財政危機中,由於本身就不完善的財政制度,所以高額的財政支出惡化了明廷的財政實力。

    而北韓也在這場戰爭實力大傷,農業破產,最終在明廷無力照管的情況下被皇太極征服。而日本同樣也因為這場戰爭大受損失,加劇了豐臣秀吉家內部的分裂和矛盾,應該說這場戰爭打下來,最大的受益者是後金和德川家康,在這兩者統一中原和日本後,東亞因此進入了長期的和平和穩定之中。

  • 3 # 憨逗與殭屍

    中國、北韓、日本三個國家在東亞,關係一直錯綜複雜。彼此都進行過戰爭,也在很長時間內派遣使者,互相交好。

    但無論是戰爭還是有好交往,關係並非一直恆定不變。隋煬帝曾三徵高麗,唐高宗也曾派遣軍隊在北韓本土與日本開戰。在盛唐時期,日本和北韓不斷派遣遣唐使來唐朝。尤其是北韓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

    那麼,為什麼說兩次萬曆北韓戰爭奠定了此後東亞三百年的歷史呢?

    一、戰後明朝已經衰落,無暇東顧

    在16世紀末,明朝援助北韓,經過幾年的時間,擊敗了豐臣秀吉。在戰前,明朝的國力本來就處於下降趨勢中。在戰後沒多久,國內就爆發了各種農民起義,明朝政府無暇東顧。1644年,明朝滅亡,取而代之的清朝政府,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算真正的統一國家。那時候,日本已經處於德川幕府的統治之下,東亞三國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和平成為三國外交的主流。

    二、北韓戰後戰鬥力變強了

    1392年,李成桂在北韓自立為帝,歷史上稱之為“李氏北韓”。李氏北韓立國兩百年沒有經歷大的戰爭,士兵沒有絲毫作戰經驗,武器也都跟不上。因此,在豐臣秀吉率領日本兵剛剛登陸北韓時,攻城略地,北韓的兩個首都很快就淪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韓的武器還屬於傳統的冷兵器,而日本已經用上了火繩槍。

    在戰後,北韓開始學習中國和日本,製造新式武器,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升。不過,清朝建立後,北韓依然臣服於清朝,受到清朝的冊封。

    三、日本閉關鎖國,不搞侵略了

    豐臣秀吉死亡後,日本最後被德川家康統一。此後,日本開始閉關鎖國,再也不想侵略北韓了。

    從明朝開始,東亞發生動亂,基本上都是日本人挑起的。既然日本閉關鎖國,不想侵略別國,加之清朝也是閉關鎖國,那麼東亞三國自然就相安無事了。

    總之,萬曆北韓戰後,東亞三國的格局穩定了;中國依然是北韓的宗主國,北韓一直進行朝貢。日本閉關鎖國,一直到美華人轟開他們的大門。

  • 4 # 關河南望

    在明朝萬曆年間,明朝的藩屬國北韓就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身為宗主國的大明,小弟被欺負了,大哥就去幫忙,然後就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援朝戰爭。

    首先講一下日本為什麼要侵略北韓,日本在經歷常年戰亂之後,1590年由豐臣秀吉統一了整個日本。日本島國資源匱乏,因為土地分配不均導致了國內政局混亂,其次豐臣秀吉對北韓一直就有野心,為了擴大領土,在萬曆十九年,豐臣秀吉派人通告北韓國王李昖,他要借道攻打明朝,並希望北韓協助。北韓是明朝的藩屬國,與明朝一直和平相處,友好往來。況且,日本此舉明顯對北韓不安好心。因此,北韓國王李昖斷然拒絕了豐臣秀吉這個無理要求。

    次年春天,豐臣秀吉集中十多萬人,渡過對馬海峽在釜山登陸,正式攻入北韓。而北韓當時正處於李氏王朝時期,國內常年沒有戰爭,武備廢弛。再加上朝廷黨內鬥爭嚴重,政治腐敗,全國大部分郡縣都沒有設防。面對戰爭就完全沒有抵抗力。日本軍隊幾乎沒遇到像樣的抵抗,長驅直入不到二十天就攻破了北韓王城漢陽。短短一個月時間,漢城、開城、平壤三大城全部淪陷,北韓國王狼狽逃竄到了邊境處的新義州。

    眼見戰火馬上燒到明朝境內,而且看到自己的藩屬被打成這樣,萬曆皇帝本著唇亡齒寒的道理,也為了維護明朝在東亞的宗主國地位,就決心傾全國之力援朝抗日。明軍在第一次平壤交戰中大勝日軍之後,戰爭隨後就進入了僵持期。一直打了七年,期間中日雙方也打的疲憊,多次協商議和,但談判都沒有結果。最終因日軍首領豐臣秀吉意外死去,日軍軍心渙散最終逃走。然而這一場戰爭,卻極大改變了三個國家的命運。

    發動戰爭的日本,豐臣秀吉死後,家族內部分裂,被德川家康利用,最終豐臣家沒落,德川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開始了日本德川幕府時代。而北韓因為戰爭破壞,全國經濟大蕭條,人口竟然銳減到戰爭之前的六分之一,幾乎處於崩潰邊緣。而最可怕的還是對於明朝。為了保住北韓,明朝調動了大量北方軍隊,尤其是原本駐守遼東的精銳。在戰爭中這些精銳幾乎喪失殆盡。除此以外,戰爭所用的軍費也幾乎掏空了明朝國庫,造成了明朝財政的嚴重紊亂。

    北韓之役後,明朝再沒有能力壓制女真人的崛起與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慢慢的走向了沒落,也是甚為可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布裡成為北控主帥,他會簽下目前無球可打的孫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