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鏟史官
-
2 # 故鄉的浮塵
學琴者感覺琴譜和各種論著裡,有關古琴技法的解說最覺困擾的就是吟猱兩種基本技法,真是眾說紛紜,各師各法。舊論不明確是難怪的,而近年來出版的琴學入門書,也是模稜兩可,未能給初學者一個清晰的概念。
吟猱這兩個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處理,在老師的口傳心授下,是較易領會的。然而有時在彈奏的實踐和理論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時,就會產生模糊和混亂。即以一代宗師楊時百為例,他在《琴粹》和《琴鏡》中的吟猱理論,基本上是以其老師黃勉之的觀點為據。然而當他編《琴鏡補》時,老師已不在世,他則推翻前說,另提一套解說。而其實,以現今的分析,黃勉之的理論倒是明確合理,反而楊時百的後論卻有失偏頗。
在這個琴學復興,普及琴藝的新世紀,這些基本的東西是極需弄清楚的,希望在此能從各種解說論述中,以音樂觀點給吟猱理出一個明確的定義。
《五知齋琴譜》
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來動搖,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後小,一轉一收,約四五餘轉,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少則虧缺,多則過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圓活完滿為度。吟之緩急,俱要圓滿,若吟哦然,致有音韻耳。
猱:指於按處,往來搖動,約過本位五六分,大於吟而多急烈。音取闊大蒼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圓滿為度。…又曰:輕清小者為吟,重大帶急者為猱;吟取韻致,猱取古勁,各有所宜。
《琴學入門》
吟:吟者,指於按彈得聲之位,左右往來分餘,動盪有聲,約四五轉,仍即收歸本位定吟而止。少則虧缺,多則過繁,故以恰好二字為真詮,即圓湛飽滿之謂也。凡吟之緩急長短,俱不外圓滿一訣,若吟哦然,方有音韻。
猱:指於按彈得聲之位左右,往來動盪,約過按位二三分。取音大於吟者,蒼老渾厚,亦以恰好圓滿為法。大抵小者為吟,大者為猱;吟取生動,猱取古勁,各有所宜。
《琴粹》-黃勉之
吟:五轉,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線為本位,得音後自本位綽上一二分,隨注下過本位一二分,再上過本位一二分,復下過本位一二分,即還上本位而止。上下俱以腕力行之。審其音,則先一聲微停,次二聲相連,又次二聲略停頓,凡五聲。四轉,如前法,得音後即下,隨上隨下,覆上至本位而止。審其音,則先二聲相連,次二聲略停頓,凡四聲。或五或四,審其節奏而用之。舊譜所謂四五餘轉,以圓滿為度者也。
猱:定為三轉,得音後自本位注下二三分,急上至本位,再如法上下兩次而止。運指純用腕勁,如物有伸縮力,隨伸隨縮。審其音,則三聲緩急相等,連
而不斷為佳。大致吟略急,猱略緩。
《琴鏡補》
吟:有五吟四吟兩種。五吟者,從本位退下二分,覆上至本位,又作兩退復。若唱弦,則略去首一退字,唱為復退復退復。論板,則第一復字一板,第二退字一板。四吟者,即如前法,唱為退復退復。論板,則第二退字一板。
猱:得音後,就本位進二分,複本位,再作兩遍,為三進復,皆以復為猱。凡猱必在本位之上,吟在本位之下。《琴粹》以猱在本位下,吟在本位上下,實傳習之誤。…… 欲揚以連下聲,則用猱,欲抑以連下聲,則用吟。
《梅庵琴譜》
吟:得音後,將指急急搖動約三四轉,猶吟哦之餘韻,上下不出四五分。雖動搖不離其位,要至勻至實,不可輕搖漫動。然必松活,得靈動之機為妙。
猱:得音後,稍偏下復搖動約一二轉。如猱 之悲啼,較吟稍大而緩。
《桐蔭山館琴譜》
吟:按弦得音後,左指按弦的地方,在距離三四分內往來搖動,約四五次,距離先大後小,以至結束。
猱:指在按處往來搖動,距離按處約五六分,比吟的搖動距離大,並且稍慢。
《桐心閣指法析微》-彭祉卿
吟:按彈得聲後,帶音上位右二分,轉下位左二分,又上位右一分,又下位左一分,覆上至本位為止。凡五音四轉,兩轉一收,先大後小,以歸本位。運指如旋規,取音須圓活,猶吟哦之有韻致也。
猱:按彈得聲後,帶音下位左二分,折上位右二分,又下位左一分,又上位右一分,復下至本位為止。凡五音四折,兩折一收,先大後小,以歸本位。取向與吟相反,運指如折矩,出聲貴蒼勁,猶猿猱升木,得其搖撼之聲也。……吟從綽,須實上而虛下。猱從注,須實下而虛上。
從現代的律學觀點看,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對的,五度律的小半音(90音分)即‘短律’,半個大全音(102音分)是‘長律’,平均的二個律分(約50音分)即相等於十二平均律的半個律(50音分);也即是四分之一音。將吟或猱的運指幅度規範為二律分,或四分之一音,是很合理的。很巧,這幅度剛好和小提琴吟音波動的幅度(構成吟音的原音和另一稍高的音在高度上的差距)一樣。(參考:繆天瑞著《律學》)
在古琴的技法中,吟和猱兩個基本指法下,還可以依運指幅度的大小有相對應的大吟、大猱和細吟、細猱的區分;也可依運指的速度有急吟、急猱和緩吟、緩猱的區別;因此運指幅度的大小和速度的急緩不應該是區別吟猱的要點。一般琴人之所以有‘猱大吟小’和‘吟急猱緩’的錯覺,主要是源於感性意識的相對性。
彭祉卿在《桐心閣指法析微》中,對此也有段很詳細的分析:
“舊譜於猱作
作往來五六分許,較大於吟。今按吟上下二分,已至本位律界,長吟大吟加倍,上下四分,已至本位聲界(注:這裡的聲即音,一個全音包含兩個律)。若猱加大,必過本律,而長猱大猱再加倍,更越出本聲之外,侵及他聲。故不可用。或謂吟可縮小至上下一分,然而細吟再縮小,必在半分以內,用於上準,將無法以取之矣。”
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合理的,即將基本的吟和猱的運指幅度限在本位音上四分之一音(即彭說的二律分)和本位音下四分之一音之間。大吟、大猱可界限於本位音上下半個音(即彭說的四律分)之間;而細吟、細猱則是小於四分之一音。而不論吟或猱,按指的擺動須先大後小,最後以定吟或定猱收音。定吟或定猱是在吟猱後,指下繼續以骨節微微起伏,血脈動盪;是外觀不覺的意中律動。
要真正區分吟和猱,應該是在餘音的效果上:即吟是圓活完滿,猱是方折蒼勁。從這個基本點上分析,就能確定較合理的吟猱運指方向。
吟要達到圓活完滿,運指必須平衡均勻,即在音本位的左右搖動。如果只在本位上或本位下搖動,就會產生偏頗,何來完滿。另方面,運指的虛實也不能過於強調,‘虛上實下’就會造成失衡,破壞了圓活。
猱的方折蒼勁,應該是由運指力度的虛實造成,或虛上實下,或虛下實上;這樣一來,就涉及了運指的方向性。如果運指是在本位音左右搖動,而又要強調運指力度的虛實就會產生本位音遊移的現象,那是達不到‘蒼勁’的效果的。因此,猱的運指必須在本位音之上到本位音之間,或在本位音之下到本位音之間。無論在本位音之上或下,運指均須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則要虛上實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則虛下實上,這樣力度才會穩定於本位音中,從而得到方折蒼勁之效。
那麼怎樣決定在本位上猱或本位下猱?基本上可以旋律的進行方向為準:旋律上行,音從低音上進或綽上,應在本位下猱。旋律下行,音從高音下退或注下,則在本位上猱。否則就會和旋律的走勢相勃。
同樣,吟也有先上或先下的問題,這就要以本位音的鞏固為準:旋律上行,音從低音上進或綽上,吟須先下後上。旋律下行,音從高音下退或注下,吟則要先上後下。否則就會使本位音模糊。
至於吟猱的擺動次數,《琴粹》中的‘五吟’和‘三猱’,並將時值定為中板的兩拍,這是相當合理的。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界說,在彈奏實踐上,不應過於拘泥,須依樂曲的需要而靈活處理。
另外,吟猱也可以依時值的長短分出長吟、長猱和少吟、少猱。長吟、長猱是吟和猱的加倍,按指擺動次數倍之
,幅度也加倍。少吟、少猱是吟和猱的減半,按指擺動次數和幅度也相應減半。
至此,吟和猱可定義為:
吟-按彈得音後,在指所按本音位上和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內,先大後小,往來動搖五次,(旋律以低音上進綽入本音,先下位左,轉上位右,又下位左,又上位右,復歸本位。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轉下位左,又上位右,又下位左,復歸本位。)然後以定吟收歸本音。時值約為中板的兩拍。吟需以圓活完滿為度。
猱-按彈得音後,在指所按本音位上或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內,先大後小,向本位音往來移動三轉,運指均向本位音用力,(旋律以低音上進綽入本音,先下位左,轉上本位,又下位左,覆上本位,再下位左,復歸本位,指力虛下實上。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轉下本位,又上位右,復下本位,再上位右,復歸本位。指力虛上實下。)然後以定猱收歸本音。時值約為中板的兩拍。猱需以方折蒼勁為度。
以上,僅是對吟和猱在理論上的初步探討,可能對初學者,尤其是自學者有些幫助。其實,學琴應重實踐,更需靈活處理,這可能就是藝術和科學的差別。琴學到高境界,要求心中無譜,音隨意出,那又何必拘泥於吟與猱呢?
另:在彈奏實踐中,各琴派都有各自的心得,也各有千秋。在此也請琴友們談談各自對吟猱的心得,集思廣益,希望從中能對吟猱作個更全面更系統的研究。
-
3 # 獨慕璽瑪
古琴演奏 吟、猱 、綽、注時音色豐富,是表達琴曲內在感情的重要技法,也是極為重要的的基本功。由於它不是獨立存在的指法,而是附屬於指法的一種技巧動作,它在演奏中應用的好壞不影響節奏、音準,往往不為演奏者認識它的真正作用而忽視作為一項基本功去鍛鍊,僅僅隨著指法膚淺的表現一下,這樣有礙古琴藝術的“韻”聲的發揮,更重要的是不能在古琴中將中國民族文化藝術“意”為主的特色體現出來,所以必需深刻地研究它的作用,引為重要。
回覆列表
吟、揉、綽、注是古琴演奏時豐富音色、表達琴曲內在感情的重要技法,也是極為重要的基本功。由於它不是獨立存在的指法而是附屬於指法的一種技巧動作,它在演奏中應用的好、壞不影響節奏、音準,往往不被演奏者認識它的真正作用而忽視作為一項基本功去鍛鍊,僅僅隨著指法膚淺的表現一下,這樣有礙古琴中將中國民族文化藝術以“意”為主的特色體現出來,所以必需深刻地研究它的作用,引為重視。
古人云“當吟則吟,當揉則揉。”是很有道理的。什麼叫“當”,什麼叫“不當”,古人沒有說清楚,也很難說清楚。要想搞清楚“當”字,首先要了解它的特點和作用。因它不是獨立存在的指法,就沒時值給它表現,必須根據音與音之間的音程時值來決定它“當與不當”,也就是說音與音之間有時間,如:一拍或兩拍,這樣它才能表現一下。如果沒有時值條件它就無法發揮。在一首琴曲中存在上述時值條件的節拍很多,是不是都讓它發揮呢?這又是一個“當與不當”的重要關鍵。所謂“當”就要根據琴曲感情需要應用,如果琴曲感情不需要亂加吟、揉這樣不僅能把琴曲的真正感情表達出來,同時還產生“華而不實”沖淡琴曲感情。“當與不當”是一種修養,不能用直觀的方法說清楚,只能用加深自身修養解決。
瞭解吟、揉、綽、注的作用是一種修養,它的作用有三:1、豐富音色作用,用單色組合琴曲沒有生氣,很呆板,更談不上感情,只有加上吟、揉、綽、注技巧,才顯示出琴曲的音色美,富有感情,有朝氣,把古琴的韻味特色體現出來。2、控制節拍作用,兩音之間如果是間隔一拍或兩拍,僅用等時值的方法控制節拍,沒有一定節拍感的人是難控制的,如果在時值間加上吟、揉、綽、注技法,則無需控制會自然合拍。3、校正音準作用:古琴是一弦多音(三組音)的按彈樂器,音位不是按琴徽的整數測算的,有的在幾徽幾分上,按音位僅用目測不可能一下到位,這樣會影響音準。如果在按音是加上綽、注、吟、揉就可以在韻聲中憑聽覺按實按準需要的音。當然這與練耳的基本功與熟悉音位有關。
對吟、揉、綽、注的種類與理解合理應用既是基本功,也是一種修養。它僅是一個總稱:吟要分吟、急吟、緩吟、落指吟......,揉要分揉、退揉、急揉、緩揉,綽注也有緩急之分。這種附屬音的技巧為什麼要分的那麼細緻,主要是為琴曲感情而設制的。由於它的複雜性、難度、應用範圍的選擇難,不願作為基本功練習,僅以簡單的吟來代替它,作為一種修養來說是不夠的。
吟、揉、綽、注如何應用的恰到好處,這也是種修養,有人認為“吟總比不吟好”,反過來說:吟的多就不一定好。一首琴曲的組成應該有平潔部分和華麗部分,也有引序結尾和重點突出部分,這是一種哲理,它既是鮮明對比,也是相互突出表現的地方,否則就不可表達琴曲感情,引人入勝。吟、揉、綽、注是表現琴曲感情的一種技法,如不合理應用,其結果必然產生“華而不實”、“豔而不麗”,不能耐人聽聞。如何提高修養合理應用它:一要理解琴曲內容;二要了解句、段在琴曲內容中不同的組成作用;三要練好基本功熟練合理自然地應用技巧;四要根據自己內在感情把琴曲(包括樂音、樂句、樂段)應表現的輕、重、徐、疾、快、慢、遲、速、巧、拙等跌宕要求,在熟練的技法上表現出來,做到心手一致,才能彈奏出悅耳動聽、感人心絃的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