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Q珊珊
-
2 # 小豬佩奇哼哼哼
任何得早教和興趣班都不如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親近小動物,認識植物和農產品。
城市兒童長期脫離大自然,造成心靈脆弱,成為"塑膠兒童",引起社會關注。臺灣著名作家三毛有篇以《塑膠兒童》為題的文章,描述了一對被電視、可樂、動漫包圍的雙胞胎侄女和兩個對室外遊戲、夏夜星空、月光下的山巒毫無興趣的五六歲的孩子,三毛稱其為"塑膠兒童"。她認為這些城裡長大的孩子已經失去了大自然天賦給人的靈性,已經習慣用物質代言歡樂,無法與自然和諧共存。假期裡,有很多孩子都像這樣呆在家中,不願意出門,也不願去同學家串門,但對看電視和玩遊戲卻樂此不疲。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無法融入大自然,無法像他們兒時那樣從自然和荒野中尋找歡樂。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動輒自閉、抑鬱,令家長十分憂心。這一代的孩子有他們自己喜好的東西,他們一長大就明白了國際化,一交流就用上了網際網路,從小到大接觸的都是現代的電子產品。他們生活的城市是一個"鋼筋水泥炮製"的世界,見不到農田、菜園、叢林。或許會對大自然有探索的好奇,但家長總是不放心孩子在外面跑,擔心他們被蛇咬、被蜜蜂蟄、被草割傷……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越少與外界接觸,只能在家裡看動畫片,玩電腦遊戲、看漫畫書,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其實,不單兒童被打上了"塑膠"的標籤,一些"80後"、"90後"青少年也被稱作"塑膠人",現代科技把他們從頭到腳都武裝了,但交際圈子小,經常泡網咖,進而逃避現實生活。在"被塑化"的時代,年輕人開始無所適從。
-
3 # 許許的許許
在現代化的程序中,新時代的家長們被潮流卷著往前推,在孩子“想要遊戲機想要電腦”的呼聲中,突然有一天,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經歷的是一個被塑膠包圍的時代,一個日新月異的電子時代。現代科技把城市兒童從頭到腳武裝起來,與農田和叢林保持著距離,一旦離開課堂和插座,他們變得百無聊賴。他們被塑膠世界“塑造”了。
在“被塑化”的時代裡,城市兒童的生活變得與他們的父輩大不同,最大的區別是長期脫離大自然。於是,這些“宅童”有了新的稱謂——“自然缺失症兒童”。這並非一個專業醫學名詞,它表述的只是一種現象,繁重的功課、上不完的興趣班、光影刺激的電子世界,“自然”簡化成電視裡奔跑著獵豹的畫面,以及筆下一個大圈和邊上5個半圈組成的花朵。
-
4 # 兒童動漫大世界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充斥在我們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由山川一樣無垠的高樓、河流一樣奔騰的車流、深林迷霧一樣的霧霾組成的世界,這個世界有電器之音、鋼鐵森林,有四面八方的馬路,和來自父母的,名叫呵護的保護罩。
父母們和他們的父母們,大多從田野中來,共同建造了這高科技現代化的大都市,在這大都市中養育了孩子們,自然不希望孩子們再沾染"塵土氣",再加上對孩子的呵護、保護,使得很多孩子們變為"宅童",疏離了大自然。甚至孩子對大自然的印象,只剩下了"髒"、"怕"、"累",寧願躲在空調暖氣房裡玩手機、看平板。父母們也因為對孩子的保護,擔心孩子們的安全問題,健康問題,而把他們禁錮在了這溫室裡。可這種行為,只會讓孩子脫離了"地氣",無法鍛鍊孩子的心智與身體,使得孩子走向"塑膠化"的道路。
"塑膠"體質
"天氣不好,孩子會感冒的,不能出門!"這個理由,是父母們最為普遍的擔憂。因為氣溫變幻為理由,怕孩子出門,本身是沒有科學道理的。在恆溫的室內成長的孩子,抵抗力將會下降,變得很難抵禦室外的寒冷氣流,感染流感的機率就會加大。堅持平日走進室外吸入自然氣息,利於呼吸道適應寒冷氣流,提高氣管的抵禦能力,才能讓孩子的免疫系統更加出色。
當然,預防感冒也很重要。適度的穿衣減衣,一出汗就脫衣導致的著涼,每天足量水,增強體內代謝,按規則接種相應疫苗等方式,都能有效的防患孩子感冒。
大自然是孩子天然的體能訓練師,不能因為感冒的風險就拒絕與大自然的接觸,孩子在大自然的歷練中,更能形成強壯的體魄,自然就是地球饋贈給我們的一劑良藥,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健康的體質。孩子蜷縮在狹小的室內空間裡,活動受限,看起來似乎很安全,可是各種身體機能也會下降。
"塑膠"心情
因為擔心孩子的人身安全,怕孩子磕碰等一系列不安全事故發生,而經常將孩子留在室內,讓他們足不出戶。或者因為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陪孩子玩耍,所以留給孩子電子玩具。剝奪了孩子們關注大自然的時間,孩子們失去了發現大自然中奇妙變幻的機會。
與大自然失去羈絆的孩子,心靈中的壓抑難以排解,極易造成孩子孤獨感強,甚至心靈上的變化。有的孩子發現注意力以分散、多動等問題,甚至出現近視、肥胖等不健康現象,有些孩子還會出現明顯的攻擊行為,並且出現抑鬱、焦慮、強迫性舉動等等。
而有趣的大自然會消解這種負面情緒,改善以上症狀。孩子的思維在戶外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開拓,孩子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將會被盡數調動起來,小草溪流、小石頭,任何一個存在在大自然裡的物體,都能更好地調動孩子的內在情感情緒,都有可能讓孩子歡呼雀躍,欣喜異常。觀察一棵結果的樹,一支破土的嫩芽,是緩解孩子焦慮心情的最好方法。孩子的身心將在這片天地裡盡情馳聘,在豐富自我心靈的同時,去熱愛世間萬物。
"塑膠"知識
上學中的孩子,父母怕孩子學習成績下滑,或是在特長方面不如別的孩子,把孩子的時間悉數霸佔,舞蹈課、樂器課、文化課程……這些大大小小的房間裡,一到週末將會有許許多多孩子被父母帶來。知識,是父母想急切帶給孩子的東西。而恰恰,大自然是孩子應該擁有的最好的百科全書。
為什麼蒲公英會飛揚?為什麼楓葉會變紅?為什麼太陽落下又升起?為什麼小燕子會住在房簷?月亮為什麼有時是鐮刀?孩子們總是湧現無盡的問題,大自然就好比是一部百科全書,裡面居住著新奇的景物和迷人的動物,大自然裡每一個聯絡的、具體的動植物,都能讓孩子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超越他們桌上的任意一冊書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無所不有的天地,激發他們的一切探索力。
而現在,大自然原本存在的教育意義愈發被遺忘。潺潺的流水旁邊多久沒有了孩子歡快的步伐;破土嫩芽的草地上多久沒有了孩子揮舞的臂膀;繁星下,已經多久沒有孩子仰著小腦袋細數。孩子們已經遮蔽了富饒的大自然太久。我們的孩子需要透過最質樸,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來調動他們的感官體驗,擴大他們的認知面。而且大自然的遊玩經歷,可以刺激孩子的腦細胞,讓孩子更好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從而蘊藏更大的潛力。大自然孕育了萬物,生存的技巧、找尋學習的方法,都是兒童教育必修課。這些知識很重要,只要家長正確引導,自然能教給孩子的,遠遠大於課堂。
培養孩子們對一條溪流的興趣,感知四季水溫;對一顆稻草的好奇,聆聽稻田生長;對一隻候鳥的觀察,感知四季流逝,這一切,都是在永葆孩子的好奇心,保持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掌握著探索自然知識的能力,也就掌握了探索一切知識的能力。而他們今時今日的主動能力,將會伴隨著他們成長,讓他們在汲取一切知識的時候保持積極。
"塑膠"屏障
在父母謹小慎微的防護下,孩子們近乎失去了對危險的本能。家裡安裝了無數防撞角,每個滾燙的液體外都有防熱保護,冰涼的座椅上總有毛絨坐墊……孩子不曾有過需要防範的心理。"觸覺"永遠是孩子自我防衛的第一道防線。增強孩子的觸感能力,對孩子防禦屏障有著彌足輕重的作用。而現在孩子的感官,卻束縛在了電子螢幕上,而不是面板身體上。
孩子的體能、心理發展,依賴於對世界的感知。建立孩子與大自然的接觸,有助於觸發孩子的多方位感知能力,更多的發展心理機能,培養生存技能。這些必要的技能有助於他們提高對真正危險的辨識度與敏感度,從而在生活中辨別任何對身體造成威脅的事物。
把"自然"還給兒童吧,讓他們盡情好奇、盡情探索、盡情學習山、川、湖、海,以及戶外的一切,並將這份熱情保留,讓這份熱情伴隨著他們每一個汲取知識的時刻,無論什麼年齡階段,都保持探索欲與主動學習的能力。並且允許大自然去強化他們的身體,健壯他們的體魄,強化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接"地氣",有"靈氣",才能強健孩子的體魄和心靈,讓他們在大自然的雨露中收穫成長。
對孩子來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觀察、感觸、鍛鍊場所,是學習的第二課堂,在這裡,他們聆聽蛙跳,觀察飛鳥魚蟲,感知樹木紋路、河流溫度,這些真實的、鮮活的物質條件,能使他們能獲得珍貴的實地實踐,這份體會將是他們最好的成長禮物。大自然是蘊藏豐富知識的寶庫,可以幫助孩子們汲取養分,探索知識寶庫,培養他們對生命的敬畏感,幫助他們去學習,去感知。大自然裡有天文學、植物學、礦物學、自然美學、物理學、文學等等……孩子們將在對自然的不斷觀察探索之中獲得直接的、具象的經驗體會,獲得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播撒下探索欲的種子。
自然教育對孩子成長彌足珍貴,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課程,能讓孩子去"塑膠化"的重要課程。
回覆列表
塑膠兒童一般指的是城市兒童長期脫離大自然,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較孤僻,容易逃避現實生活等。
城裡現在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給予的期望過大,孩子一般完成繁重的課業外,還有各種的補習課程、才藝特長練習,留給孩子的空閒的時間實在太少了,剩餘的那點休息時間,也只夠孩子看會電視或者玩會遊戲。
即便父母願意帶孩子去大自然,他們也會限制這限制那的,一會怕蛇咬,一會怕蚊子叮,孩子無法真正與大自然接觸,無法像我們小時候一樣,一群小孩兒在田野裡瘋跑,一起爬樹偷果子吃,一起下水摸魚,他們無法享受大自然給予他們的快樂,久而久之,就對大自然失去了興趣。反而是對電視,網路遊戲更加沉迷,不愛出門,宅在家裡,不跟小朋友出去玩等等。
臺灣著名作家三毛的作品裡就有一篇《塑膠兒童》,她認為城裡長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就是已經失去了大自然天賦給人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