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劉備一生最大的失誤應該就是夷陵之戰了,基本上把他的老本都給損失乾淨了。後來諸葛亮沒辦法在北伐中佔據優勢,其實跟這一戰也有很大關係。

    那麼如果劉備中途收手的話,結局又會怎樣呢?當時蜀漢已經損失了荊州重地,劉備執意攻打東吳,一來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二來是為了奪取荊州重地。

    劉備中途收手,極有可能造成長期大分裂的局勢。

    劉備與東吳的這一場夷陵之戰,意義非同一般。因為這一戰,使得東吳和蜀漢的軍力消耗非常嚴重,唯一漁翁得利的就是曹魏。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已經決定了曹魏一定可以奪取天下,因為蜀漢和東吳被對方給打殘了。

    曹丕聰明啊,他打算趁著蜀漢被打殘了的時候,一舉拿下疲勞的東吳,哪成想他老子打不下來的地方,他依舊也打不下來,如果打下來他可能就是魏武帝了。

    所以劉備一旦收手的話,三國的軍力旗鼓相當,那麼劉備手裡兵強馬壯,一定會提前北伐雍涼之地。劉備北伐,沒有任何原則可言的孫權,必然又要偷襲劉備,那劉備就得回來防守。

    漢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使督江北諸軍;自率諸將,自江南緣山截嶺,軍於夷道猇亭。吳將皆欲迎擊之。陸遜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太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逐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敝耳。”---《資治通鑑》

    這個時候三國就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局面,誰也吃不掉誰。這個局面維持的時間,決定不會只有幾十年那麼短。他們甚至可以在邊境修築長城,從而瓜分天下。

    如果劉備不出手,那就真的完蛋了,一統天下的局面可能還要再往後推遲個一百年之久。三國可就真正意義上成了三國了。

    劉備中途收手,後世子孫極有可能一統天下。

    劉備是一代梟雄,他兒子劉禪也不是孬種。治理蜀漢地區長達41年時間,完全掌權也有將近30年,他可不是小說裡寫的那種孬種。

    蜀漢內部41年內從未發生過內亂,這就是劉禪的高明之處。除了有賢臣輔佐以外,還需要有一定的政治手腕才能達成這件事。

    不過劉禪天生沒有參加過什麼戰鬥,所以在戰爭上比不上曹丕、曹叡,不過他活得長,能夠長期保證蜀漢的穩定。再加上人口此刻也不少,國富民強只是時間問題。

    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督,自正月與吳相拒,至六月不決。漢主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吳將帥皆欲擊之,陸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漢主知其計不行,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資治通鑑》

    而東吳就不同了,三代下來,一直在換皇帝,皇帝的地位總是受到權臣的威脅。不用五十年,東吳自然會被自己給害死。到時候蜀漢再出兵奪取荊州,那東吳是沒有還手之力的。

    而曹魏呢?當時已經被司馬家族給篡奪了,也就是說曹魏是第一個滅亡的三國國家。那麼司馬家這個時候是沒辦法消滅蜀漢政權的,畢竟人家兵強馬壯,又奪取了荊州。

    不過再過二十年,司馬家族內亂又爆發了,導致少數民族入侵,結果五胡亂華的事情發生了。那北方等於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蜀漢作為三國唯一能夠保持穩定的國家,難道就不能收拾江山,再造山河?所以只要蜀漢熬得住,一定可以見到這一天。

    劉備中途收手,也可能會遭到孫權的追擊。

    劉備打來的時候,因為聲勢浩大,號稱有72萬大軍,所以不少東吳人表示應該要跟他求和,甚至割讓荊州給劉備也行。

    其實孫權也提出過這樣的請求,但是孫權的使者一個個都被劉備給殺了。其實割讓荊州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要小瞧了孫權,吃下去的肉,你讓他再吐出來,這是不現實的。

    所以孫權之所以說要割讓荊州,其實就是想拖延一下備戰的時間,從劉備出川的時候開始,東吳就已經開始備戰。他們知道,這一戰不可避免,所以孫權這回也不是鬧著玩的。

    漢主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漢主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漢主大慚恚曰:“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耶!”將軍義陽傅肜為後殿,兵眾盡死,肜氣益烈。吳人諭之使降,肜罵曰:“吳狗,安有漢將軍而降者!”---《資治通鑑》

    一旦劉備撤軍的話,孫權大軍極有可能趁著這個檔口追擊上去,從而將劉備徹底擊敗。因為當時的劉備毫無防備,他們不知道東吳居然這麼狠。

    不狠哪裡能奪取天下,所以孫權這一招並不過分,他擊敗劉備以後,甚至可以一舉打入益州境內。當然他是沒辦法滅亡蜀漢的,除非他們抓到了劉備。

    劉備大軍慘敗以後,如果劉備被東吳當場抓到,那蜀漢不投降也沒辦法了。這幫老臣子都是跟隨劉備一起打天下過來的,所以他們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劉備受辱,也就只能是投降的命了。從此東吳稱霸南方,勢力超過曹魏,誰輸誰贏還真未可知也。

    總結:劉備不可能收手,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打下東吳。

    關羽被殺,對蜀漢軍民的震動是巨大的,因為關羽不僅僅是劉備的好兄弟,那更是蜀漢的上將軍,是蜀漢軍民士氣的保障。

    失去了關羽讓蜀漢集團失去了重要的軍力保障,為了重新振作士氣,劉備必須要去打這一仗。他不能讓自己計程車兵害怕東吳,一旦你害怕敵人,那這一仗就不要打了。

    在義憤填膺之下,劉備揮師東進,這一次來他就沒想著再回去。要麼打下東吳,要麼被東吳給滅了。

    當時是南方統一的最好時機,孫劉兩家撕破臉皮也是遲早的事情。畢竟孫權是見不得劉備一路興旺,自己卻寸功未建的。

    雙方幹一架也是必然的事情,劉備奪取荊州是戰略上的需要,打下東吳是因為自己實在是等不下去了。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壓根就沒有這方面的雄才大略,他希望用自己生命中最後那一點時間,為劉禪打下一個真正完整的天下。

    一旦打下了東吳,那劉備可就今非昔比了。他再次北伐的話,曹魏必然吃不消。畢竟祁山、荊州、合肥等地都可以北伐,曹魏疲於應付,而且曹丕跟劉備還是沒得比的,所以劉備極有可能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可惜這都是他的規劃而已。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資治通鑑》。

  • 2 # 麻花的故事

    夷陵之戰,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著名的一場戰役,直接導致了蜀漢的建立者劉備身隕,間接將蜀漢政權從鼎盛打到了衰落。這麼嚴重的後果,劉備為什麼還要打?不打會怎樣?下面我就來說下我的看法。

    為什麼說夷陵之戰非打不可

    劉備作為亂世中的傑出政治家,我覺得他是能看出夷陵之戰戰敗的後果的,但正因為他是的傑出的才使得他不得不打這一戰。

    荊州,北接中原,西抵巴蜀,東鄰東吳,南下南越。四戰之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關羽敗走麥城後,荊州歸吳,蜀漢失去了一個牽制東吳的利器,少了一個北上中原的橋頭堡,蜀漢政權一片譁然。劉備不管從奪回荊州考慮,還是穩定政權、提升政權凝聚力,這場東進伐吳的戰爭是必打不可的。東吳的背叛,偷襲荊州致使關羽戰敗被馬忠所擒,後被孫權下令斬殺。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東吳。此時蜀漢政權內部主要是兩個集團在執政,一個是益州本地集團、一個是荊州集團,而此時的主要執政者還是以荊州集團為主,作為一個出色當權者,劉備為了進一步籠絡荊州集團,也必然會發動這場戰爭。第三,我個人認為劉備有轉移世俗目光的嫌疑,我們都知道劉備從他出道就自詡漢室宗親。而漢獻帝前腳被廢,他後腳就稱帝。而不是去伐魏迎漢獻帝,肯定就會遭受世俗的眼光,而此時東吳給了劉備一個機會.我劉備一生重情重義,什麼事都沒有我給我兄弟報仇事大,其他事等我替兄弟報了仇再說。劉備是個很重視自己名聲的人,所以這一戰非打不可。

    關羽劇照(注: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必刪)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會怎樣

    我還是待著上面的三個原因來看劉備不伐吳會是什麼結果。

    丟失荊州,那這個問題劉備死後已經看的出來了。劉備死了,天下該爭還得爭,由於少了荊州對曹魏的牽制,諸葛亮每次都是孤軍作戰,曹魏守的也很輕鬆,不得以,諸葛亮又去聯合東吳,讓東吳一起伐魏,一個打東邊,一個打西邊.分散點壓力到東邊去。東吳可好,要麼不配合,要麼就意思意思,真正意義上東吳配合諸葛亮北伐就一次。果然別人家就是別人家的,不如自己家的好用。如果荊州還在蜀漢手裡.諸葛亮北伐時,荊州同時攻打宛城,曹丕和司馬懿估計得頭大一陣子。所以劉備不伐吳,對大的戰略不會有什麼改變,可能能多活幾年。如果劉備不伐吳,他活著的時候可能沒啥影響,畢竟兩個集團還是得給他老人家一點面子。但他老人家一死,劉禪,來搞笑的吧.分分鐘成為兩大集團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蜀漢名存實亡。而伐吳了,進一步鞏固了和荊州集團的關係。劉備走後,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還會支援劉禪。至少蜀漢還在。劉備用了一輩子來樹造自己手足情深、悲天憫人、禮賢下士、為了匡扶漢室不辭辛勞東征西伐的形象。倘若他不伐吳,這一輩子的努力豈不是付諸東流不說,分分鐘從世人眼中所謂的正義之師變成欺世盜名的竊國賊。失民心、失德。蜀漢怕是亡的更早。諸葛亮劇照(注: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必刪)

    總之,我覺得當時的情況有點使劉備有點措手不及,伐吳吧,要是敗了蜀漢就衰敗了。不伐吧,問題更多。作為了個出色政治家劉備很快就作出了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決定,再說伐吳不一定敗啊,萬一贏了呢?那豈不是爽了。

  • 3 # 趣談唐宋元明清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及時收手的話,那麼整個蜀漢將會與曹魏和吳國共存亡,三國鼎立的局勢將會延續30年到60年不等,而曹魏的大一統以及司馬懿最後的崛起都將成為空談。

    事件回顧

    夷陵之戰是一場不得不進行的戰爭,而在這場不得不進行的戰爭當中,劉備和吳國將徹底切斷一切的同盟聯絡,進行一場面對面的碰撞。

    夷陵之戰的起因是關羽敗走麥城,而關羽敗走麥城的起因是東吳偷襲關羽。這是一個極其微妙的邏輯鏈,如果把邏輯鏈捋順的話,就會發現關羽想要進攻曹魏,而東吳不願意讓關羽進攻曹魏,於是東吳趁機偷襲了關羽,竊取了荊州。

    表面上來看,關羽是蜀國的大英雄,而東吳則是無恥的小人,為了個人利益把同盟國往火坑裡推,而曹魏則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以及最後期隔岸觀火的癮君子。

    可是如果我們熟悉那段歷史,並且在那段歷史的前沿之上再窺探下來的話,就會有另一種發現。東吳之所以偷襲關羽是為了奪取荊州,東吳之所以奪取荊州,是因為荊州原本就屬於東吳。

    沒錯,當曹操率領70萬大軍南下與蜀國和吳國進行決一死戰的時候,劉備和孫權迫不得已結盟了,而結盟的代價就是荊州暫時借給劉備,這也就是著名的劉備借荊州事件。而借了荊州之後,劉備是不打算還的,既然劉備不還,東吳就得使用自己的一些比較下作的手法再次把荊州取回來。

    沒錯,這就是事實

    其實本人對於荊州的戰略地位是沒有太大的印象或者深刻的直觀感,畢竟在歷朝歷代荊州除了糧食富裕一些,百姓多一些,好像沒有其他的優勢,但是三國時期除外,三國時期整個戰略的集中點就在荊州。

    當我們拿出一整幅地圖來看,劉備所領銜的土地當中,荊州和川蜀恰好能夠成為犄角之勢,由這兩方面共同發軍,對抗曹魏的話則有很大機率取得勝利。這一點在千年前,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遇的隆中對中就已經被明確的指出。

    那麼夷陵之戰是一場怎樣的戰爭呢?答案是是一場極其悲慘火燒七百里連營的大屠殺。

    劉備最開始根本沒有必要去參與這場戰爭,或者把自己的將士往火坑裡帶,因為當時包括諸葛亮、趙雲等大批得力干將都不支援此次行動,更重要的是諸葛亮需要維繫大後方,趙雲、魏延則分別駐守在關鍵之處,能夠陪同劉備前往遠征的,只有自己的三弟張飛一人。

    而張飛在行動之前就已經被手下的小兵拿刀砍死,並且將頭顱送往東吳,此時盲目的進行夷陵之戰,天時地利人和全都不在劉備這邊,想要短時間之內取得勝利無異於痴人說夢。

    於是我們不由得懷疑劉備率領大軍去東吳決鬥的另一層隱晦的意思,那就是荊州一旦喪失,隆中對所有的計策將會淪為泡影和空談,劉備恢復漢室的夢想也將徹底成為夢魘。而劉備所寄託的唯一希望便是依託張飛和關羽之死,依託著將士們的同仇敵愾,依託著短時間之內所集中的所有蜀國兵力,去拼一個未來。

    此時的劉備已經不是能否及時收手的問題,而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所進行的最後一次搏鬥。

    [參考文獻:《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姓夏的起源,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