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明體
-
2 # 楊某人雜家派
因為八旗兵入關之後就被朝廷養起來了,八旗軍隊吃喝玩樂衣食住行一切費用都由朝廷承擔。因為沒有戰事,八旗子弟從此開始了遊手好閒的生活,他們提籠遛鳥、撩雞鬥狗,尤其是在清朝後期,八旗子弟成了浪蕩公子、敗家子的代名詞。八旗子弟天天躺著都能有錢花,生下來就有軍餉,號稱鐵桿莊稼,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根本沒有動力去為了戰功拼命,有錢人都是最惜命的。到了乾隆閱兵的時候,八旗子弟”上馬人墮馬,射箭箭墜地“。再加上當年八旗兵入關之後南征北戰本就傷亡不少,補充上來的都是新兵,戰鬥力本就會下降,到了三藩之亂時,八旗兵上了前線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到最後連跟吳三桂交戰的勇氣都沒有。
而綠營本來只是作為八旗兵的補充,以應對清兵入關之後急劇增加的領土統治,以明朝降兵為主,並沒有軍事作戰的任務,只是以鎮守疆土為主。沒想到在三藩之亂中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在戰爭中,又湧現了張勇、趙良棟、孫思克、王進寶等一批新銳漢人將領,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和重用。反而是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八旗軍,淪落到當後勤保障和維持地方治安的地步。
然而150年後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攻打鎮江,駐守鎮江的1500名八旗子弟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抵抗,直到戰至最後一人。恩格斯曾在題為《英人對華的新遠征》的時評裡寫道:……英華人克服了這些困難,逼近鎮江城的時候,才充分認識到:駐防旗兵雖然不通兵法,可是決不缺乏勇敢和銳氣。他們在應戰以前好像就已料到戰鬥的結局,他們將自己的妻子兒女絞死或者淹死;後來從井中曾打撈出許多屍體。司令官看到大勢已去,就焚燒了自己的房屋,本人也投火自盡……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因為鎮江的八旗子弟在鎮江已經駐紮了200多年,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妻子兒女家產都在這裡,祖墳都在這裡,此時平日裡放蕩不羈的紈絝子弟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
同樣是養尊處優的八旗子弟,前後判若兩人的表現也就解釋了軍隊戰鬥力的最終來源。八旗子弟不是沒有戰鬥力,而是缺乏戰鬥的動力和生存的壓力。而明朝降兵漢人為主的綠營在和平時期不受重視,作為軍人只有在戰時才能透過戰功揚名立萬榮華富貴,好不容易等來戰爭哪能放過,所以才會有出乎意料的戰鬥力。
-
3 # 看遍山川
單單隻靠八旗子弟是靠不住啊,整個平三藩八旗主力就像“算盤上的珠子”康熙撥一下才動一下,統帥勒而錦南下荊州和吳三桂隔江對峙,居然過起了安逸日子,娶妾生子不問軍事,另一主將尚善更是屯兵嶽州強調各種客觀原因消極避戰,整天花天酒地,安親王嶽樂也在嶽州混了五年,都是靠“天”吃飯,康熙指頭戳一下,他們就朝哪裡動一下。
按當時吳軍的戰力,從雲南一路北上攻無不克,清軍望風披靡,要不是吳三桂心有顧慮希望和康熙劃江而治不肯冒然殺過長江,否則他揮鞭過江殺向華北平原,最後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康熙的八旗軍在湖南戰場最後的取勝有僥倖成分,是吳三桂自己戰術失誤給了對手從容調兵的時間,他風燭殘年最後中風而死,是吳三桂活活把自己耗死在湖南前線,樹倒猢猻散,八旗子弟在湖南戰場撿了個便宜。
之後收復四川時,康熙索性以漢軍綠營為主,滿兵為輔。鼎鼎大名的滿將圖海主要任務是搞好後勤工作,河西四將之一趙良棟率領綠營殺得風生水起,一舉拿下成都,將吳三桂的得力干將王屏藩逼得自盡。
等康熙二十年九月,平藩戰爭接近尾聲,幾十萬清軍八旗兵包圍昆明半年久攻不下。還是隨後趕到的趙良動主動提出自己的部隊打頭陣全線押上,後面八旗跟進,沒料到八旗統帥章泰輕蔑他說八旗不可妄動,你遠道而來先一邊涼快休息去吧。滔天巨功就在眼前,趙良棟無論如何也不會放過建功立業的機會,他上奏康熙自己的計劃,康熙明確同意。總攻只用了兩個禮拜,殘存吳軍投降,雲南平定。
戰後康熙對平藩過程中遷延時日,作戰不利,畏敵不前的八旗將領統統嚴行議罪。康熙自己也意識到曾經躍馬揚鞭在白山黑水之間,馳騁沙場無敵的八旗子弟兵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曾經面對數倍自己的敵人可以無畏地發起衝鋒,如今在強大的敵人面前縮手縮腳,最好能避其鋒芒,大清國依靠八旗兵為主力保家衛國的時代已然結束了。
康熙時的八旗兵還能騎馬射箭,只是功夫差點,等到他孫子乾隆年間,那時的八旗兵恐怕都已經爛到根上,不知道康熙是否想到過。
-
4 # 達文有話說
我都都知道八旗兵是滿清最精銳的部隊,綠營給人的印象是,清朝正規軍序列當中比較次要的一支,以漢人為主,人多但是力量不大,戰場上主要負責給清朝最精銳的“滿蒙八旗”打下手,在政治上也沒什麼影響力。
但是,真實的歷史上,是這樣的嗎?其實則不然。
介紹下,什麼是綠營1644年清軍入關的時候,他們的全部兵力,包括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總共加起來也不過是18萬人,如果再扣除掉一些在滿人東北老家看家的部隊,入關的兵力還要再打折扣。
滿清以這樣的兵力,面對割據南方的南明政權、李自成義軍殘部,以及各地的地方武裝,顯然是寡眾懸殊,那清政權是怎樣做到快速席捲全國的呢?
滿清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們吸納、整編了投降的明朝軍隊。這支新收編的軍隊,用綠色的旗幟作為標誌,所以被稱為綠營兵,順治元年,直隸,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就設定了綠營編制。
期初,在清軍征服全國各地的過程中,還是以八旗兵為絕對主力,但問題是,他們人數少,而面對的敵人又複雜,除了要對付南明政權,還得四處鎮壓漢族義軍,八旗軍經常是疲於奔命。比如順治四年,山東農民起義,巡按山東的監察御史記載說,八旗兵往西南進軍,義軍就溜到東北,好不容易追上了,義軍又鑽進山裡了。
針對這種情況,皇太極時隨祖大壽降清的一位將軍,叫劉武元,他上奏朝廷,提出了8個字的建議:“得一省必鎮定一省。”這裡的“鎮定”,不是“鎮壓平定”,“鎮”在這裡指的是一個軍事單位,簡單類比一下可以說,一個鎮就相當於一個省級的軍區單位,這是明朝就實行的一種制度,叫作“鎮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鎮守”。
劉武元提議的“鎮定”,說白了就是:清軍每攻打下一個省,就在一個省內建立一個軍事單位,用來鎮守當地,省內有叛亂,他們去平叛,鄰省有叛亂,他們能幫忙,這樣就用不著八旗精銳遠征了。這個建議被採納實行了,那這些“鎮”的兵源從哪裡來呢?就是就地取材,招募漢人,所以,這些以漢人為主的治安部隊,也就被編入了綠營系統。
從以上我們能看得出來,綠營是隨著清政府統一全國的步伐,逐步建立起來的。據估計,到順治後期,大概有80萬的兵力被編入了綠營,其中大部分是原明朝軍隊。康熙年間,全國範圍內的綠營系統,已經基本定型,18個省建立了54個屬於綠營系統的“鎮”,每個省都有,有的省還不止一個鎮,最多的是廣東省,建了8個。
講到這兒,我們就清楚了,清朝起家的班底雖然是靠八旗兵,但僅靠他們是絕對不能統一全國的。雖然八旗兵野戰能力突出,但就算他們能攻城拔寨,也守不住,畢竟人數不夠,而且他們的戰鬥力也受戰場環境制約,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發揮優勢的。明白了這些,再看康熙有20萬八旗兵,為何還出動40萬綠營平定三藩之亂,就好理解了。
首先,八旗兵善於騎兵作戰,戰鬥力受地理條件約束在遍佈水網的江南地區,以及山林茂密的西南丘陵地區的作戰中,綠營兵就比八旗兵更管用。八旗兵,尤其是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其強項在於騎射,在東北平原打野戰,明朝軍隊確實打不過他們,但入關後,在西南山地丘陵地帶,馬爬不上山,叢林裡又射不了箭,八旗的騎射功夫根本用不上,而當地漢人習慣了穿山越澗,山地戰鬥力比八旗強多了。
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兵攻打南京,眼看著南京不保,滿清只好掉綠營兵出馬,打退了鄭成功。這一戰之後,鄭成功再也無力進攻,他的正規軍都指望不上,反清復明的民間力量就失去了主心骨,從此徹底斷送了推翻清朝的希望。
因此,清廷能在中原站穩腳跟,首功在綠林。因為綠營不管在兵源數量還是特定戰場作戰能力,都優於八旗兵。
其次,康熙平定三藩時,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不行了以康熙十三年平三藩的岳陽之戰為例:
當時前敵指揮將軍讓八旗兵去切斷吳三桂的水路糧道,八旗兵說我們的船不行啊,江上風浪大啊,百般耍賴推諉。將軍又讓八旗兵去攻城,結果八旗兵沒一個敢衝鋒的,鳴金收兵的時候,反而“三軍歡聲如雷”。康熙先後換了三位將軍,也沒拿下岳陽。
最後,將軍們摸索出一個戰術:讓綠營打先鋒,八旗跟在後面,反而能打贏。對此,康熙不得不找面子說:自古漢人作亂,都是漢兵去平叛,我是不主張讓滿族軍隊上陣的,很容易破壞團結啊。其實,康熙心裡明白,八旗戰鬥力衰退,根本打不贏,就別上陣現眼了。平三藩也用綠營當主力軍,可見,除了數量和在特定戰場的優勢,綠營兵在綜合戰鬥力上,也很快超過了八旗,綠營對清政府的穩定起到了關鍵作用。
最後,最重要一點,滿清統治者心裡還是提防著綠營的漢人儘管,康熙平三藩時滿清已經入關過年,康熙嘴上還喊著滿漢一家。但是,面對數量上遠遠朝過八旗兵的漢人綠營,皇帝才不得不對他們深懷戒心,找機會就要打壓。
所以,平三藩讓綠營兵當先鋒,既能消耗綠營的實力,又儲存了八旗兵的有生力量,這就是康熙心裡打的小算盤。
康、雍、乾三朝,全國綠營總兵力維持在60萬上下,嘉慶朝白蓮教起義時,綠營兵達到66萬,是清朝歷史最高水平。但同期,八旗兵不到20萬,是綠營兵數量的三分之一。滿清統治者為了防漢人,就必須在制度上限制綠營的發展。
如何限制綠營兵?主要有兩招:
限制的第一招,是分兵。比如,四川省在明朝只有一個“鎮”,也就是一個“鎮”級軍事單位,兵力1萬,而康熙時四川綠營兵1萬5千,卻被分為四個“鎮”,這樣一分拆,哪個鎮的兵力都不足以造反。限制的第二招,把綠營的職能分散。最特殊的例子是北京。京師是軍事禁衛重地,但防衛軍隊是八旗,綠營不設鎮,僅僅有一個5000人的巡捕營,做一些維持治安的工作,從任務分配上限制綠營的重要性。到了地方省,也是這個思路。其實綠營兵不都是作戰部隊,它的職責中還有一些差役任務,比如押送犯人、把守城門、護送漕運、看守皇陵,甚至蝗災來了,綠營兵還得去抓蝗蟲。康熙平三藩時,綠營的戰鬥力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但經過後來滿清對綠營的長期限制,這一代人過去,新兵就指望不上了。乾隆晚期有一次御駕閱兵,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綠營騎兵竟然有從馬上摔下來的。到了嘉慶末年,綠營兵吸鴉片已經很普遍了,更別說剋扣、空餉、窩娼、聚賭這些腐敗現象了。
結語從綠營的沉浮中,我們能看到滿清的軍事制度的變動,對國家政治的影響,那就是:清朝統治者從制度層面對漢人綠營的防範打壓,導致這支原本應當,也有能力成為清朝國防主力的軍隊,不可避免地逐漸衰落。而綠營沒落造成的軍事力量真空,又為滿清晚期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類的漢族大臣提供了成長空間,他們憑藉地方武裝起家,憑藉軍功,成為政治新貴,又反過來極大影響了晚清的政壇格局。
-
5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因為曾經戰鬥力槓槓的八旗精銳到了康熙朝已經變成軟腳蝦了,那是真的指望不上,如果康熙想靠八旗去打三藩,那滿清就得提前關門了。
就拿永興之戰來說吧,當時駐守永興的滿蒙八旗達到了五萬人,而吳三桂派來進攻的只有兩萬人。兩萬對五萬,並且還是進攻戰,結果這一戰八旗愣是被打趴下了,四十一名佐領陣亡,更可恥的是,永興附近的清軍根本就不敢來救援,只是眼睜睜看著兩萬吳軍圍攻永興。如果不是吳三桂病逝,永興的八旗兵就得全軍覆沒。
此時的八旗兵早已經沒有了滿清立國之初的戰鬥力,特別是京城的八旗,那騎個馬都能摔下來,還指望打仗?別鬧了,去遛鳥還差不多啊。
正是因為這些八旗都不頂用了,所以康熙才不得不大規模使用綠營兵。甚至雍正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滿人和漢人有同樣的才能,那他願意用滿人,可奈何滿人不給力啊。
不過話說過來,任何一支開國軍隊在最初都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經過時間的消磨都會墮落,這並不是八旗自己這樣,當年的明軍同樣如此,這是封建王朝避免不了的事情。
回覆列表
“以夷制夷”是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在對付強悍的少數族群時的慣用策略,也是基於現實的一種戰術選擇。同樣,人口較少的少數族群,在入主中原程序中,必然面臨人口基數非常龐大的漢人抵抗,而少數族群人口的彌補顯然不可與漢人同日而語,加之漢人之間互相更為了解,因此採取“以漢制漢”便成為少數族群的一個“法寶”。元世祖忽必烈為了統一中原,大量使用漢人,除了劉秉忠等“潛邸之臣”文官外,也使用史天澤、張弘範等漢人將領及大量漢軍為其衝鋒陷陣。因此,康熙用漢軍為其打天下,當然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