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浙江陳小陳
-
2 # 家裡家外的農村事
引進、賣貨、生態賦能,多樣化“電商扶貧”如何惠農富農網際網路巨頭進軍農業並非個例,自網易“養豬”而起,阿里巴巴全國首個數字農場在國家級貧困縣內蒙古自治區科中右旗啟動,該數字農場將聚焦大米產業“產供銷”的全鏈路數字化升級。京東宣佈以“豬臉識別”技術介入生豬養殖產業,拼多多的首個“多多農園”專案也在前段時間落地雲南保山。 這其中,京東的動作頻頻,除了“豬臉識別”外,還隆重推出了“植物工廠”。 引進、賣貨、生態賦能,多樣化“電商扶貧”如何惠農富農(圖1) 京東“植物工廠”內景 去年12月,京東生鮮植物工廠正式在北京通州落成運營,該植物工廠總面積11040平方米,由京東生鮮聯合日本三菱化學共同建設,號稱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日本技術太Sunny和人工光結合型植物工廠”,是京東在供應鏈源頭佈局的一次探索。 失之於日本,收之於京東? 就在京東生鮮“植物工廠”出盡風頭之際,卻有農業專家對此模式進行了質疑。 《中外管理》雜誌採訪了華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農資服務平臺“好農場”創始人程存旺,程存旺指出,植物工廠的模式在日本已經推行了多年,但事實證明,這一模式並不成功,不盈利的佔到70%,倒閉的很多。 程存旺點出植物工廠的三大軟肋。首先,植物工廠運營起來並不經濟,成本非常高,只有個別財力雄厚的企業去做才會有生存空間。這就導致了它們把賣菜變成了賣商業模式、賣裝置來生存。 京東和三菱合作也是購買日本的機器裝置和技術,所以日本這些公司就不需要靠賣菜掙錢了,靠賣技術和裝置,靠管理輸出就可以賺錢。 程存旺說,京東也不見得就是想要靠賣菜掙錢,恐怕更看重的是其品牌效益在資本市場的加持。 其次,從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來看,更需要的不是“水培蔬菜”,而是有機農業。實際上中國的蔬菜嚴重過剩,但質量很差,因此京東“植物工廠”菠菜“1年可收20茬、遠超普通菠菜1年6茬”這一資料並不值得太多宣傳,關鍵還在於其質量。 引進、賣貨、生態賦能,多樣化“電商扶貧”如何惠農富農(圖2) 京東“水培蔬菜” 此外,水培蔬菜和常規蔬菜相比,化肥用量不見得比常規蔬菜少,而且能耗非常高,10度電只能生產1公斤左右的蔬菜。 第三,京東植物工廠規劃提到,水培有機蔬菜的營養高於有機蔬菜和普通蔬菜,但程存旺認為,目前國家還沒有對水培模式的植物工廠做有機認證。水培模式是利用化學元素作為培育的營養液,但他們這些所謂的營養液不可能“複製”土壤的營養。只不過消費者對於這類知識的認識並沒有那麼全面,比較容易受廣告引導。 程存旺提出,早在幾十年前,水培種植技術在荷蘭就已經使用了,然而時至今日,率先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都沒有普及,京東引進的模式很難大規模、大範圍推廣,因為首先要考慮誰來投資,多少年能收回成本。 “電商扶貧”走向多元化 雖然京東“植物工廠”引發了一些爭議,但也要看到,“電商扶貧”被稱為近幾年來網際網路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與農業深度融合的重要趨勢。從各大電商的扶貧思路來看,目前可歸納為三種模式。 一種就是京東的“引進為主”模式,透過引進日本無土栽培技術,打造“植物工廠”,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可以將平臺評估後認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快速移植到國內,短期內就可能看到一定成效。但缺點就是可能存在水土不服、技術先進性有待驗證等問題。 此外,“植物工廠”屬於京東自營,那麼對廣大農戶而言,也就很難從中獲益。“植物工廠”更偏向於京東滿足城市中高收入群體需求的農產品特供。 一種是拼多多的“低價賣貨”模式,主打價格牌,以相對更為低廉的價格從農戶手中拿貨,然後直接透過平臺銷售給消費者,尤其從農田到餐桌直接對接,繞開了不少中間環節,從而能夠省去這部分成本,價格相對傳統商超確有優勢。 引進、賣貨、生態賦能,多樣化“電商扶貧”如何惠農富農(圖3) 來源:拼多多愛心扶貧頁面 不過,由於“賣貨”模式的核心是價格,尤其是需要透過批次採購實現“爆款”,因此在品控方面就不可能像傳統商超那麼嚴格,平臺對於“量”的訴求高於“質”,這其實就是放棄中高階產品,以滿足三四線城市使用者為主的差異化方式。 長期來看,“賣貨”模式為部分農戶的存貨、壓貨提供了出口,有助於這部分農戶的銷售。但是,“賣貨”模式無法為農戶在農產品專業化、品質化管理上提供太多支援。 “生態賦能”是阿里巴巴的電商扶貧思路,也即從供應鏈和需求端同時切入,在需求端,發揮國內最大電商平臺的海量使用者需求資料探勘與分析能力,預判使用者對於農業新品類、新標準的需求變化,再結合使用者在“吃”上品質提升、食用安全放心、兼顧環境保護等更高訴求,再倒推至供應鏈的對應變革。從農業的數字化、智慧化升級入手,幫助農民對於自家農產品進行標準化改造。 而透過天貓、淘寶等平臺,結合新零售、本地生活,阿里巴巴的農業“生態賦能”一方面可以讓農戶在天貓、淘寶賣貨,參與各類規模化、品牌化的“××節”,另一方面則可以讓農產品直銷進入到本地生活、新零售的各大商家採購環節,實現餐飲、零售商家與農戶的直接對接,達到農民增收、商家降低採購成本的雙贏。 引進、賣貨、生態賦能,多樣化“電商扶貧”如何惠農富農(圖4) “生態賦能”讓阿里巴巴從全產業鏈角度來審視電商扶貧,解決農戶“種(養)什麼、怎麼種(養)、賣給誰”的供需關鍵點。當然,“生態賦能”對於網際網路平臺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是平臺本身具有可以與農業直接對接的產業形態,如高粘性的網購使用者群體、龐大的自有或者合作線下零售網路、高效的物流配送等,還要具備強大的技術尤其是資料能力,如超算、雲計算等,此外還要將“電商扶貧”作為長期目標,有明確的整體戰略,強執行力團隊,資金、人才等資源的持續巨量投入,尤其是從管理層到員工都懷著以農業基本規律、技術賦能規律為出發點的底線思維,不能簡單將電商模式套用在農業網際網路+模式上,紮實做事而非玩噱頭。 農業“網際網路+”的必經之路 “電商扶貧”如何取得長效?農業“網際網路+”是大勢所趨,但從理想到現實,如何實現技術惠農富農,網際網路企業與農業的結合能否成功,取決於扶貧三大要素。 在養殖種植層面,要針對傳統農業的痛點,為農民減負。比如,同樣是養豬,阿里的ET大腦能夠建立豬的檔案,該檔案記錄了年齡、體重、運動情況等資料,整個資料收集貫穿每個豬的成長過程,這些資料能夠詳細分析豬的健康程度、料肉比等情況。而在此之前,飼養過程中針對每個豬的監測都是人工完成,在準確程度和效率上相比差距明顯。 引進、賣貨、生態賦能,多樣化“電商扶貧”如何惠農富農(圖5) 阿里雲ET農業大腦可以幫助農民養豬 與如今電商等領域言必稱大資料一樣,農業實際上也是一個應當走向數字化管理的重要領域。無論是農作物生長,還是禽畜養殖,本質上都是一系列相關資料生成過程,對資料的深度挖掘、分析和運用,恰恰也是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網際網路平臺的技術優勢所在,從而能有效解決傳統人工操作帶來的繁瑣、工作量大、效率低、資料容易遺漏等難題。 而讓農產品提“質”,是改變傳統農業偏低端的路徑之一。比如,陝西閻良是中國甜瓜主要生產基地,平均日照時間2026.8小時,晝夜溫差在15~20℃,甜瓜的糖分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沉澱。 但是,閻良瓜農發現,消費者對於甜瓜的口感越來越挑剔,瓜農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甜瓜相關甜度,另一方面還要確保產量的穩定增長。 為了完成甜瓜的品質升級,當地選擇與阿里巴巴合作,阿里巴巴農業大腦調動智慧識別進行噴灑灌溉,記錄甜瓜的日照時間、施肥量等資訊,確保每個甜瓜在品質最佳的時候被採摘。最後透過AI技術種植的甜瓜,平均甜度能達到20°。 如果用一個通俗的詞彙來形容,這是“種瓜得瓜”。阿里巴巴專注於將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轉化為農業養殖種植全過程的專用工具,讓農民透過技術能夠減少人工操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尤其是減少大量重複低效的工作,在掌握農作物、禽畜全生命週期資料的基礎上,推進種植養殖的標準化、智慧化。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同樣成為農業“網際網路+”的受益者。網際網路平臺參與農業,最大的障礙是非專業化,關鍵之處則是面對農業種植、養殖流程的知識和資訊壁壘。透過資料同步蒐集,後續與農業專家、種植養殖戶的合作,為資料分類、打標、加工、分析,讓阿里巴巴參與專案的工程師能夠將之前所掌握的資料能力與農業所需的分析能力所結合,逐步提升對農業的相關認知。未來,這些工程師可能在包括甜瓜在內農產品種植過程中,如何與土壤、空氣、水以及適度的化肥等有機結合上,比一個種瓜幾十年的老農更熟悉和運用這些要素,讓種出來的瓜更具“瓜味”。 引進、賣貨、生態賦能,多樣化“電商扶貧”如何惠農富農(圖6) 阿里雲工程師正在田裡檢視瓜的生長狀況 不僅是阿里巴巴,所有的電商平臺在參與“電商扶貧”時,就必須將其作為一項挑戰度極高的事業來做,尤其是針對傳統農業的三大痛點,也即扶貧三要素,必須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並提供相對應的技術、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唯有如此,“電商扶貧”才能稱為助推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打造21世紀惠農富農工程的新動能。
-
3 # 農夫說
“電商扶貧”如何惠農富農?
這些扶貧形式,總得來說有三類:
01.借力自身電商平臺的流量優勢,直接幫忙銷售農產品;
02.提前跟農戶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訂單農業”;
03.直接教會農戶如何靠自己發家致富;
實現惠農富農的關鍵,也就蘊含在這三類扶貧形式中。我們再來詳細說說這三類扶貧形式。
01借力自身電商平臺的流量優勢,直接幫忙銷售農產品這是我們最常見的“電商扶貧”方式。今年2月份,阿里巴巴旗下的聚划算聯手沃滇橙集團,用48小時賣了400萬顆沃柑。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推出的“畝產一千美金”扶貧專案,在2018年幫助河南24個貧困縣銷售農產品。其中,創造過一天賣掉35萬金靈寶蘋果,15萬斤西峽獼猴桃,5萬瓶香菇醬的成績。
另外,拼多多早先發布的一組資料顯示,2018年在拼多多平臺上,來自國家級貧困線的商戶有14萬家,銷售額162億元。
這些都是直接借力自身電商平臺流量,直接幫忙銷售農產品的典範。不得不承認,這些電商平臺的流量就是厲害。
02提前跟農戶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走訂單農業的路線這第二種扶貧形式,相比第一種而言,在惠農富農方面更進一步。先跟農戶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然後農戶就可以放心去生產農產品了。
還是拿阿里巴巴的扶貧專案來舉例,人家公司大,扶貧專案也多。2016年,阿里巴巴在安徽滁州定遠縣,啟動了首個“網際網路+訂單農業”扶貧專案。由農戶負責生產,阿里巴巴負責銷售。
隨後,阿里巴巴在多個地方展開了這種“訂單農業”扶貧專案。其中黑龍江海倫,盛產玉米。據說這個專案將會帶動當地玉米年銷3000萬棒,創造多達1億元的銷售額。
並且,將直接為近萬名農戶帶來超過1000萬元的收入。
03直接教會農戶如何靠自己發家致富前兩者方式,本質上而言還是屬於直接給魚的做法。而這第三種方式就是“授之以漁”的做法。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拼多多的“多多農園”。
拼多多的“多多農園”,目前在雲南進行試點。其中有一個試點是在雲南的文山種雪蓮果。拼多多跟中國農業大學組織公開課,由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給農戶講解如何開展現代農業,如何做電商運營等等。
同時,拼多多還從參加學習的人裡面,挑選“新農商”領頭人。挑選出來的人,拼多多扶持其成立公司給予資金、技術和渠道的支援。
公司的股份分紅,一部分按照合約給帶頭人,剩下的就歸參與專案的農戶。
總之,“電商扶貧”專案惠農富農,要麼直接“給魚”,幫忙賣產品甚至給補貼;要麼是“授之以漁”。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而言,我們都能看得出“授之以漁”這種方式,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
4 # 獵鷲
農民要抓好時積利用現代科技電商平臺,充分利用農村的土地資源生產出優質農產品。也可利用當地現有資源,搞好網路直播和電商銷售,做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勇於創新,利用有力時積撐握多門電商銷售本領,徵當排頭兵。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商平臺走進千家萬戶,人們坐在家裡就可以購買到須要的各種產品,送貨上門。我們生產的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從種植管理到收穫都要做好網路直播,叫消費者看得見放心滿意購賣,講誠信的電商平臺。使我們早日託貧,早日步入小康社會,做一個電商銷售新型的農民,向更高的生活標準邁進。
回覆列表
首先來說,現在這些平臺都有很好的扶持農業的政策支援,可以說為我們農民除傳統銷售方式以外有了更多的選擇!農產品可以直接從農戶到客戶手裡,既讓農民多掙錢,又可以讓購買這些產品的享受到真正的實惠!互利共贏!我想農戶應該更好的抓住這樣的機會!真正的從網上平臺上實現更好,更多的價值!贏得利益最大化!本身觀點!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