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狐狸16828

    答: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大體上有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幾千年來歷史的演進,後一階段是近代以來在反抗外來侵略者的共同鬥爭中形成了自覺的認識。

    從先秦說起。夏、商、週三代,從地下發掘的考古材料來看,大概並不是同一部族前後相續的三個朝代,而是原來並不相同的三個部族交替取得中原支配權而又相互融合的結果。

    夏原來在河南的中西部和山西的西南部,從考古文化來說,主要相當於二里頭文化。商代的來源,以前有青州、冀州、幽州等幾種說法,分別指今山東、河北和東北,而從考古發掘材料來看,似乎是從今河北中部南下,進入河南,取夏而代之的。它的文化,主要是對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周的情況就更清楚了:滅商以前,在今陝西的扶風、岐山一帶,並且受商文化的影響很深;滅商後,才把首都遷到豐、鎬.夏、商、週三代前後相承的結果,也逐漸形成一個總稱,叫做“華夏”。

    有連續文字記載的東周以後,可以看出:漢族正是由許多未必出自同一血緣的族種融合而成。這種民族大融合,規模最大、最重要的有兩次,時間都長達幾百年:一次是春秋戰國,一次是魏晉南北朝。同它們相對應,前一次,經過秦的統一,接著出現漢代的大帝國;後一次,經過隋的統一,接著出現唐代的大帝國。

    中國歷史上所說的漢唐盛世也好,“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也好,都是民族大融合的結果。“漢族”、“唐人”的名稱,也是這樣來的。為什麼說春秋戰國是一次民族大融合呢?大家知道,夏、商、周時期,在中原的主體部分稱為“華夏”,或者叫“諸夏”,那時並沒有“漢族”這個名稱;在它的四周有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部族。那時候,齊、魯統轄的地區,就是“東夷”所在,春秋五霸中最早稱霸的就是齊;楚、吳、越地區的居民幾乎都是“南蠻”,所以楚又被稱為“荊楚”,它的地域是戰國七雄中最大的;秦的興起,包容了“西戎”的不少部族,以後的力量最強,統一了中國;“北狄”的範圍很廣,主體留在北方,未必都被融合,但它有一部分進入中原北部,如中山就是“北狄”之國,趙並中山,也把它融合進去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是吸納了“北狄”的文化.沒有這樣全國規模的民族大融合,不會出現興盛的漢朝,也不會有漢族的形成。

    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大家所熟悉的。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唐朝開國的李淵、李世民的世系,並不出自原來的漢人,而是胡人。安祿山也是胡人,西域文化對中原的影響更為眾所周知,像胡琴、胡椒、胡笳十八拍等名詞都留傳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沒有那次全國範圍的民族大融合,也就不會有強盛的唐朝,不會有至今在海外流行的“唐人”的名稱。

    漢、唐以後,元朝和清朝都以少數民族成為中國的統治者。清朝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著巨大功績,正是它,奠定了中國的疆域。當我們說外國侵略者從中國割去哪些領土時,不是從漢、唐或元、明的疆域來比較,而是就清朝的版圖來說的。清朝的最高統治者由滿族構成,儘管滿族在國內享有種種特權,對有些少數民族曾進行過殘酷的鎮壓,但總體來說,清朝統治者重視民族團結問題。康熙、乾隆對漢文化的極端重視為大家所熟知。

    我們的祖先對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貢獻還表現在:當西方列強在“地理大發現”後走遍世界掠奪殖民地時,他們在非洲、美洲、印度等地,都是先在沿海某個口岸站住腳,然後利用當地小邦林立的弱點,各個擊破,最後把它逐步併吞為自己的殖民地。他們也來到過中國,如葡萄牙人到了澳門,西班牙人到過基隆、淡水,荷蘭人曾佔領臺灣38年,英華人也早來中國沿海試探過,但他們面對的中國不是那種小邦林立的局面,而是一個統一的大國,難以故伎重演。中國沒有被列強分割,淪為他們的殖民地,不能不感謝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筆豐厚的遺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錢樹長得緩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