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電影頻道

    一戰戰敗後失去的領土:

    一戰前德國的領土面積約為54萬平方公里,是歐洲除俄羅斯以外面積最大的國家。

    凡爾塞條約割取了德國1/8的領土,約8.8萬平方公里:

    1、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2、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3、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即西上西里西亞,波茲南,西普魯士);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實質上由波蘭控制。

    4、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奧伊彭、馬爾梅迪和毛來斯納。)。

    6、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迴歸丹麥。

    7、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德國放棄梅梅爾,交予協約國主要國家處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佔領。

    8、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併。

    9、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

    二戰戰敗後割讓的領土:

    二戰前德國的領土略少於47萬平方公里(1936年),二戰後為35萬平方公里

    德國共損失了40%以上的領土,割讓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里。

    1、西部,德法有爭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讓給法國

    2、北部,石勒蘇益格州一部讓給丹麥

    3、東部,西里西亞州全部,勃蘭登堡州部分地區以及奧得河流域,但澤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領土讓給波蘭

    3、東普魯士被蘇聯強佔,即現在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4、南部工業基地波希米亞,劃歸現在的捷克等地。

    5、蘇佔東德和英美法佔西德分別獨立

    6、柏林分割槽佔領,英美法控制的西柏林成為飛地。

    ————————

    【主要地區簡介】:

    (一:阿爾薩斯)

    法國東北部地區名及舊省名。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它被萊茵河南北分開成兩個部份:北部的下萊茵省和南部的上萊茵省。山地丘陵為主,平原分佈在萊茵河谷地。面積8280平方公里。人口156.6萬(1982)。在17世紀以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以說德語的居民為主,後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領地,三十年戰爭後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割讓給法國(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時代才被法國吞併)。長時期裡當地居民不斷抵制法國統治者強加於他們的語言與習俗。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戰爭(1870-1871)後割讓給普魯士,一戰結束後屬法國領土,二戰初期重歸納粹德國,至二戰結束再次被法國奪回。

    (二:洛林)

    洛林大區位於法國東北部,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接壤,面積2.3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萬,首府為南錫(Nancy)。現今的洛林(Lorraine)相當於公元10世紀上洛林公國的範圍。上洛林自12世紀起習稱“洛林’。1552年,法王亨利二世奪取了境內的梅斯、圖爾和凡爾登三個主教區。30年戰爭中,法國於1633年佔領洛林全境。1697年洛林轉屬神聖羅馬帝國;1737年併入法國版圖,成為法國傀儡、原波蘭國王斯坦尼斯拉夫一世·列辛斯基的終身領地;1766年併入法國,1871年,普法戰爭後,洛林東部和阿爾薩斯由法國割讓給德國;1919年依據《凡爾賽和約》歸還給法國;1940年~1945年又為德國兼併;1945年法國再度恢復了對洛林的主權;今劃分為默茲、摩澤爾、默爾特-摩澤爾和孚日四省。洛林大區傳統工業為採石、玻璃和水晶製品、伐木和造紙業,現代工業為鋼鐵冶金、汽車製造業(賓士汽車公司馳名品牌Smart汽車製造廠便設在該大區)、電子製造業(許多世界知名企業如JVC、Panasonic、Toshiba等均在此落戶),化學工業亦非常發達。洛林大區是法國第一大棉花、煤產區,第二大鋼材和木料產區、第三大啤酒、油菜和乳酪產地,全年可生產約460億千瓦電,全年可生產350萬立方米的木材,140萬頭牲畜,可生產全國76%的煤。

    (三:石勒蘇益格州)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是德國最北部的州,面積: 1.57萬平方公里,人口: 277萬。北臨丹麥,西面是北海,東面是波羅的海和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南面是下薩克森州和漢堡。州府是基爾。是德國16個州中最北面的一個州,歷史上石勒蘇益格州包括更大的區域,包括今天德國的北部省份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丹麥的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位於日德蘭半島南部,介於波羅的海和北海之間。在歷史上,是荷爾斯泰因公爵領地。此外,勞恩堡公爵領地以及前漢莎同盟城市呂貝克也位於今天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內。石勒蘇益格公爵領地自丹麥戰敗於普奧聯軍於1866年後年起屬於德國。而北石勒蘇益格——即今天丹麥的南日德蘭郡——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一次公民投票後宣佈加入丹麥。

    (四: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 (波蘭語:Śląsk;德語:Schlesien;捷克語:Slezsko;西里西亞語:Ślonsk / Ślónsk;拉丁語:Silesia) 是中歐的一個歷史地域名稱。大致在奧得河中、上游流域,即今波蘭西南部、捷克北部俄斯特拉發一帶和德國東部。目前,該地域的絕大部分地區屬於波蘭,小部分則屬於捷克和德國。

    在中世紀,西里西亞最先屬於波蘭皮亞斯特王朝,後來為波希米亞王國奪得併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隨著波希米亞王國歸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742年,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取勝,從奧地利獲得西里西亞的大部分。這些地區後來組成了普魯士的西里西亞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復國,西里西亞分屬波、德、捷三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絕大部分劃入波蘭,小部分屬民主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1945年之後,西里西亞絕大部分併入波蘭。小部分位於德國薩克森自由州,而奧匈帝國統治的部分現在位於捷克。現在,西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於波蘭。

    (五: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 (德語: Ostpreußen;立陶宛語: Rytų Prūsija 或 Rytprūsiai;波蘭語: Prusy Wschodnie;俄語: 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 — Vostochnaya Prussiya;英語:East Prussia;荷蘭語: Oost-Pruisen;西班牙語: Prusia Oriental) 是普魯士王國及後來德意志帝國的一個省,位於普魯士公國的領地上。今天東普魯士的北部,分別屬於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區,及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哥尼斯堡)。而南部就是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爾省。東普魯士包含了古普魯士人在波羅的海的領地。

    東普魯士在1871年併入德意志帝國。在1875年,該地的人口中,有73.48%是德華人,18.39%是波蘭人和8.11%的立陶宛人。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國變成共和國。由191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東普魯士與部分西普魯士是德國的外飛地。基於凡爾賽條約,德國割讓大部分的西普魯士以及波森省予波蘭,亦即波蘭走廊及但澤自由市。

    1920年,西普魯士西面和東普魯士南部都有舉行公投,讓居民決定是否把土地歸於波蘭還是德國。96.7 %的投票者支援土地歸於德國。1923年,在沒有舉行公投之下,立陶宛強佔梅梅爾地區 (亦即克萊佩達地區) 。二戰期間德國佔領了波蘭,東普魯士迴歸德國。二戰結束後,根據蘇美英三國簽署的波茨坦協議,哥尼斯堡連同東普魯士北部地區劃歸蘇聯版圖,東普魯士的其他三分之二領土分給了波蘭。1945年初,有部分德華人在戰後企圖返回東普魯士,但全部都被蘇聯軍隊驅逐,也有很多人被髮配到蘇聯當苦工。當地所有德式地方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蘭式。1946年4月,東普魯士的北部被併入蘇聯。7月,首府哥尼斯堡被重名為加里寧格勒,省名是加里寧格勒省。1947年,蘇軍驅逐所有德華人,讓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遷到此地。

    (六:蘇臺德地區 )

    蘇臺德地區 (德語:Sudetenland;捷克語:Sudety) 是一個獨特的歷史名稱,特指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捷克斯洛伐克境內鄰近德國講德語居民所居住的地區。

    嚴格地講,蘇臺德地區並非一個地理概念,它大致包括三部分地區:(1)捷克斯洛伐克東北部易北河與奧得河之間的蘇臺德山脈所在地區,(2)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的奧雷山脈地區,(3)捷克斯洛伐克西南部的波希米亞森林地區。它包括波西米亞、摩拉維亞與奧屬西里西亞的部分地區。 著名的旅遊勝地卡羅維發利、克羅姆洛夫都在蘇臺德地區之內。

    在第一次大戰以前的數百年間,蘇臺德地區屬於奧地利帝國及後來的奧匈帝國的領土,該地區以將德語的居民為主,如奧地利帝國有名的拉德斯基元帥、施瓦岑伯格元帥都源於此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戰敗,該國被一分為三,即: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歸屬了捷克斯洛伐克,而當地350萬講德語的居民從奧匈帝國的主體民族,一下降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數民族,這350萬並非是個小數目,要知道當今奧地利全國的居民也就是700多萬。蘇臺德地區問題由此而起。

    納粹德國以蘇臺德為題,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格局進行挑戰。在慕尼黑會議後,在英法兩國妥協和同意之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讓納粹德國佔領該地。這只是助長希特勒侵略中歐的野心。最後,德國在1939年入侵波蘭,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德國戰敗,蘇臺德地區重歸捷克斯洛伐克,當地的數百萬講德語的居民被驅趕到德國。

    從1993年開始,捷克斯洛伐克解體,蘇臺德地區歸屬捷克共和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胎教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