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嶺南孤客
-
2 # 發鳩之山
當屬李白,狂放,有才,容易引起熱議。比如讓高力士脫靴子,比如那首《將進酒》,太太太豪邁了!讓人熱血沸騰啊!
-
3 # 慕十方
如果是在大詩人中選,應該是李白或陶淵明吧。李白有表演慾,高光時刻正是開元盛世的皇宮之中,面對的是帝國皇帝、寵妃、寵臣,吸引眼球的要素突破天際。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辭官歸田又佳作不斷,你可以對比李子柒。網紅因素也是充沛之極。
這是以詩人個人經歷、性格來分,如果以詩作來分,那就另有答案。
-
4 # 書十二卷
假如古代有網路,能長期霸屏的大詩人非宋之問不可。
一、帥氣。宋之問身材高昂、儀表堂堂,一表人才,且富有陽剛之氣,他對自己的外貌也非常有信心,曾經向女皇自薦枕蓆。這樣的帥氣面孔更容易成為網紅。
二、才氣。宋之問才氣逼人,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成為千古金句,他和同時期的沈佺期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詩的定型,並稱“沈宋”;還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合稱為“仙宗十友”。他的朋友圈都是當世名人,讓他聲名一時無兩,所謂人抬人高,他可以在各個大V的部落格裡頻繁露臉。
三、無下限。
奪詩 。宋之問有個外甥名叫劉希夷,偶得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深愛之,為了將此詩據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可憐才華橫溢的詩人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賣身。為得到女皇的賞識,他“以身相許”,不過因口臭被女皇拒絕。坑友。宋之問賣友求榮,依附武三思,舉報好友張仲之,致張仲之全家被殺,其所作所為,為時人所不齒。這種毫無底線的人,為了出名,無所不用其極,怎可能讓網路遺忘了自己。
-
5 # 梨花壓海棠16400616
熱門的肯定是話題性十足又浪漫狂放的俠客李白,還有啥都擅長愛吃愛喝的蘇東坡。冷門的話就是竹林八賢那種不走正常路的非主流了
-
6 # 吳鴻彥
蘇軾莫屬!理由:1.唐宋八大家之一;2.開一代豪邁詞風,“大江東去…”詞譜創作者;3.哲理詩的創作者,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4.書畫家。蘇東坡的畫很有名,蘇東坡的書法很棒。總而言之,文、詩、詞、畫、書樣樣大家,無人能及,無人能出其右。
-
7 # 熱情民間紅色旅遊推廣
凡有井水處,必有柳三變詞~~其實那時候已經有網紅了!就跟現在的歌廳一樣,那時候勾欄瓦舍的流行的情況寫到 一些 雜史裡了
-
8 # 張憶安
按朝代說吧。
先秦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貢應該比孔子名氣大。小夥兒帥,家裡有錢,嘴好使。肯定有大批迷妹。
漢朝冠軍侯霍去病一定是超級流量,不接受反駁。東方朔開網課也能大火。
南北朝就多了,沈腰潘鬢,看死衛階,都是大流量。
唐朝李白必須是第一人,別人都比不上。
北宋蘇大鬍子靠招罵能上頂流。南宋是辛棄疾,當然得是年輕時候的。
-
9 # 青於墨
我選白居易。
白居易:如果古代有網路,最有可能成為網紅的詩人
即便在沒有網路的時代,白居易在中唐時期就已經火的不得了了。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自述:“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裡,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僕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僕詩者。”也就是說,大家都愛吟詠白居易的詩,任他是什麼身份。
一開口就是老凡爾賽了。
白居易作詩追求“老嫗能解”,通俗化的創作理念註定會比較容易流行。即便這組《新樂府》(諷諭詩)把皇帝視為隱含讀者,但通俗性也不弱。
白居易有時還仿民歌句調,詩歌更加朗朗上口便於傳誦。比如《上陽白髮人》中“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這幾句就是參考了民歌中慣常使用的連珠格手法。
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文學作品從來都不是被生產出來就夠了,還要被讀者接受才算得上真正完成了。
在沒有網路的中唐,白居易詩歌傳播有哪些途徑呢?
驛站題詩——唐代文人的個人形象“廣告位”唐以前,驛站的主要功能是傳遞文書,到了唐代,驛也有了待客功能,給送公文的人或出差、貶謫官員提供中途換馬或暫住的地方。
一旦有機會,唐代文人便喜歡將自己創作的詩書寫在驛館中能展示的地方,一般是牆壁、廳壁比較大面積又顯眼的區域,柱子、門窗、屏風、器具上也可以滿足詩人的書寫願望,有些驛館的工作人員還備有詩板。
元稹《見樂天詩》:“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館無人虎印泥。忽向破簷殘漏處,見君詩在柱心題。”
這首詩的題目就能看出來元稹是見了白居易在驛站所題的詩有感而發所作的,而元稹的創作不僅可以視為“唱和詩”,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異地友人的隔空互動。
元稹還有一首詩《閬州開元寺壁題樂天詩》說:“憶君無計寫君詩,寫盡千行說向誰。題在閬州東寺壁,幾時知是見君時。”見到題詩固然可以解對好友白居易的思念之苦,但是見詩還是遠不如見人。——把這對CP鎖死!
言歸正傳,來看一下驛站題詩的傳播效果怎麼樣: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有一段:(白居易的詩)“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堠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正是因為白居易逮住機會就在牆上寫詩,他的詩才男女老幼通殺。
唱和詩——優秀的詩歌出圈不成問題白居易自稱“詩魔”,就是痴迷於寫詩,而且他喜歡跟別人對詩(或者說和詩)。
同時期文壇上的知名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成為白居易的唱和物件。互動最多的小夥伴,一個是前面提到的元稹,另一個是“詩豪”劉禹錫。
【“元稹卒,又與劉禹錫齊名,號‘劉白’。”(《新唐書·白居易傳》)】(劉、白二人雖然同齡,但早些年劉禹錫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到偏遠的地方好些年,所以後來劉禹錫回到洛陽才與白居易“棋逢對手”。)
這一類的詩,從題目就能看出來,比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聞歌者唱微之詩》……
詩人之間的唱和互動對詩歌傳播也有促進作用。首先和詩的物件就是第一批的接受者且很專業,而當和詩物件再次作出新作品時,他又變成了傳播者。
白居易與這些詩人的和詩,數量多,且引起潮流。“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此語境下仿效的是“元、白二人和詩”),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元稹《白氏長慶集序》)。
這裡也要說一下元稹,元稹在當時也是公認的才子,是白居易的好友,寫詩也有兩下子。但是,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還有這麼一段:“予嘗於平水市中,見村校諸童,競習歌詠,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固亦不知予之為微之也。”(微之,元稹的字)
這段話可以看出元、白二人詩歌都很火。只是“固亦不知予之為微之也”這一句則說明元稹這個人,大概是詩比人紅。而白居易是作品人氣都很高,元稹差了點意思。
可以唱的詩歌——想不火都難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從誕生之日始,就與音樂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詩歌配樂演唱,對於傳播來說是非常有效的。腦補一下現在的流行音樂,便知道傳唱對於詩歌普及的推動作用。
唐代有專門掌管宮廷歌舞的教坊,其中有大量的樂工;而王公貴戚和五品以上官員可蓄養歌妓,地方州縣有官妓,民間也有各種擅長歌唱的歌妓。
這些娛樂系統何嘗不是傳播系統?
那時候的詩人大多都懂一些音律,白居易也不例外,不然也不會吐槽“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白居易在《與元稹書》中還有一段凡爾賽:“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
可見,娛樂工作者傳唱詩歌不僅增加詩歌的流行度,他們本人也因為會唱白居易的《長恨歌》而提高了身價。
值得一提的是,《長恨歌》其實可以理解為白居易對那一段“天寶遺事”添油加醋地“渲染”,帝妃愛情故事距離寫作時已經相去半個世紀,《長恨歌》寫得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反正這種重量級的八卦大家也都愛看,加上詩歌的確寫得非常順口,流傳廣泛不足為奇。
超長待機——詩壇“常青樹”白居易不得不說,白居易火的時間挺長的,而且一路走來,他也是非常順利的。雖然年輕時寫了不少專門挑朝廷、皇帝刺兒的諷喻詩,而且廣為流傳,惹得政敵攻擊,皇帝權衡之下將其外放,但其實他在貶地的時間並不長。
白居易的貶謫生活前後不過四年多,相比於上文中提到的外放二十三年的劉禹錫,白居易的貶謫經歷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到長安後白居易的官運很順暢,晚年甚至做了太子少傅,這是一個很適合“養老”的閒官。“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僱我作閒人。”(《從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
話說,有錢又有閒,也是晚年白居易能跟一些詩友頻繁唱和的保障。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首詩不僅是官方認證了白居易為“詩仙”,而且肯定了他的詩人盡皆知,幾乎人人都能來兩句。
這裡“綴玉聯珠六十年”中的“六十年”指白居易的創作時長。如果按六十年算的話,最早白居易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應考習作“出道”,作於貞元三年(787),時年十六歲,到會昌六年(846)逝世,時年七十六。
而白居易本人在《與元九書》中說,“及五六歲,便學為詩”,那麼他的詩歌創作實際上就超過了六十年。
像白居易這樣很小就從事詩歌創作,且能夠持續一生的詩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詩歌史上都是非常少的。
所以唐宣宗代表官方封白居易為“詩仙”也沒有什麼不妥。
編輯整理詩集——便於流傳的自覺白居易和元稹他們還有編輯整理詩集的意識,這也是元、白二人詩歌得以系統傳播的原因。
該記得李白曾經三次託人整理自己的詩歌,杜甫的作品在死後散軼很多。
可以說,像白居易這樣自覺整理詩集的詩人是有“野心”的:傳播不僅在當代,還要流傳到很久很久很久的後來。
由此可見,白居易既有明確的創作理念,而且對詩歌傳播也非常敏感。
如果當時有網路,白居易也是很容易就成為網紅大V。
-
10 # 澤仁德喜
如果古代有網路,那麼歷史將完全重寫,古代的人文環境和心態,就完全另外一回事,可能不會出現李白、杜甫等一些優秀的詩人
回覆列表
網路不是傳播的唯一途徑。一個時代有其各自的風貌。學詩人應該知道“旗亭畫壁”的故事,聲情並茂,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