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山紅葉汪邦年

    從詩的文學性來看,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要強一些,那種浪漫主義的情懷,那種唯美誇張的表現手法,是獨領風騷的!從詩的哲理性來看,還是蘇軾的《題西林壁》強一些,可見其觀察的細緻入微,並由此引發出深層次的哲理思索,是很深刻的!

  • 2 # 越國老馬

    當然是蘇軾之《題西林壁》。李白是看煙、看瀑、看天,仰望之作,看似大氣,實為直描,胸大無腦、有勇無謀之作。而蘇軾是,橫側之看、遠近之看、內外之看、用心之看而思悟,乃至於與西林僧一探究竟。天地山水人,思而悟、悟而題!

  • 3 # 窮布衣

    從表達廬山一角及氣勢考量,太白《望廬山瀑布》顯得雄宏開闊,不可多得。而從整體概括濃縮抽象豐富感來講,東坡詩更勝一籌。

  • 4 # 建康長樂張忠興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以瀑布為主題,數語道出了廬山人間仙境。蘇軾的《題西林壁》雖觀看了廬山,也不瞭解全貌,引發人們的深思,兩位偉大的詩詞家各有千秋。

  • 5 # 愛漫畫的農民

    兩尊各有其長。但是都局現於對祖國風光旳讚美,而都沒毛澤東的世界眼光和對人民生活的關心,“桃花園裡可耕田”的偉大腦懷。

  • 6 # 看淡紅塵之阿步

    詩的風格不同。李詩偏重寫景,氣勢大、想象力豐富;蘇詩偏重寫理,寫出人看問題角度的重要性。要說有用,還是蘇詩,發人深思。

  • 7 # 大中華AAA

    這兩首七言絕句詩,都是千古誦廬山之名詩,本就各有千秋。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非要比的話,也只能是略加比較,談點粗淺看法而已。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

    《望廬山瀑布》的大意是說:香爐峰在Sunny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懸掛在山前。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了人間。

    《題西林壁》的大意是說: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出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顯然,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就是對景物的一種描寫,純粹是借景抒情,就景說景,字裡行間表現出的仍然是一副飄逸的意念想象,紫煙、飛流、掛、銀河、九天。全然保持了其浪漫主義的特點。

    而蘇軾的《題西林壁》,前二句是寫景物,後二句則是對現象的總結。屬於借景抒情並引發議論,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從中歸納出人生哲理,給人啟迪,引人思考,從而讓人們感悟世事,深化認識。

    因此,只能這樣評價這兩首詩:李白的意境灑脫,蘇軾的思想深刻;前者讓人享受,後者引人思考。你說那個意境好呢?各取所需吧!

  • 8 # 劉學洪77099020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蘇軾的《題西林壁》都是千古傳世名篇佳作,造詣極高,誰更有意境,後人難於評說。也無法去從意境角度去鑑賞權衡。因為兩首詩均是偉大詩人觀廬山後,創作靈感凸現。兩首詩的作者觀察的視覺的角度是不一樣的,作者立意不在一個層面上。

    《望廬山瀑布》詩人李白麵對廬山香廬峰遠觀自上而下地遠觀,傳神地描寫香廬山峰,紫色雲霧嫋嫋纏繞著香廬峰,再描寫順峰流下的瀑流,用比喻誇張的手法描寫瀑布的揮弘磅礴氣勢,謳歌祖國河山的壯美。屬於意象寫實。

    《題西林壁》,蘇軾則是從整體全方位進行觀察,從橫,側,遠近:高低不同方位進行觀察,是多維度的,綜合觀察後概括出總體印象,得出結論,從各個不間的側面是橫看是嶺,側觀乃峰,遠近高低給人的畫面不盡相同。回到西林壁前,看到許多文人騷客的壁上留的墨跡,引發了自己聯想和深思,採用借意向喻理,發表了自已獨到的見解,揭示了生活的哲理,告訴人們要學會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同,給人的意象就不一樣,得出的結論就會各異。造成不問的緣由,是因為沒有跳出自已看問題的角度。蘇軾是借觀廬山的感受來喻理。,

  • 9 # 0西風瘦馬0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含道的詩,意在詩外道性重於詩性。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除去誇張寫景之外,還有什麼可取之處!

    有道之人寫詩隨心所欲,無須故意道性自顯。無道之人文詞華麗,如同無果之花!

  • 10 # 江陽沽酒客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軾的《題西林壁》,誰更有意境?

    相信熟讀唐詩宋詞的朋友,或者讀過小學的朋友,至少不會不知道這兩首詩歌。可見其普及程度之高。

    有人想拿來對比,我倒是覺得關公戰秦瓊沒意思。不過倒是可以跟大家聊聊兩首詩歌不同的意境和感受,以及延伸出來的一些人生哲理。若是有什麼不妥之處,望諸公海涵。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據說這首詩是李白五十歲左右的寫的,這個時候李白的詩歌風格已臻化境,有人說李白浪漫,我倒是覺得他不僅僅浪漫而且很能出去實際感覺,這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可以說是一篇畫詩,寫詩能寫出畫面的意境,唐人多能如此,但是能到李白這種,既能展開無數遐想,又可以親臨現場感受相同的不容易。

    而這首詩恰恰做到了。很多人對這首雖然喜愛,但是去過廬山看瀑布的人未必多,透過生紫煙、銀河落九天的句子,很容易讓人覺得李白白髮三千丈似的誇張,又不失浪漫。

    但是前不久有人曬出廬山瀑布動態圖,高度還原了李白寫的意境,完全不是誇張,原來真的如他看到的一模一樣,這就是眼見為實了。

    李白的遙望看到的景象,不僅沒有誇張,還很合拍地寫出了它的情況。不信你們看網友的動態圖。

    所以很多唐詩,當你覺得浪漫或者不可思議的時候,不妨去親身體會一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的是至理名言啊。

    我們不必對這首詩歌做太多的解讀,這就是文化的魅力,祖國江山美如畫,奈何個人沒文化,想要作詩記一下,只能一句“我曹”太尷尬。所以還是多讀書吧。

    接下來再說說這個《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唐朝的風華到了宋代其實是靠長短句的詞來延續的,但是作詩還是比較高階的。而前人之路走的基本不給後人留餘地了。也難不倒蘇大才子啊。

    蘇東坡肯定見過廬山瀑布,但是如果再寫瀑布,恐怕也是過不了李白的高度。但是蘇東坡跟李白儼然是兩種不同型別的人,蘇東坡喜歡研究佛學,李白則是道家的堅守者。佛學總要給人云山霧罩的感覺,還要明心見性,這一點上蘇東坡經常被好友佛印嘲諷。不過能夠嘲諷蘇東坡的人也不簡單啊。

    《題西林壁》最大的精華部分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正是這兩句,讓一個本來是寫景的詩,上升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表明上是我們遊覽名山大川不能看遍所有,無法一窺全貌,實際上跟人在紅塵俗世一樣,亂花逐漸迷人眼,要想不讓浮雲遮蔽日,實在不容易啊。

    人生如同廬山遊歷,欣賞風光的同時,你也被迷惑在其中,哪裡是好,哪裡是壞,你說不清楚,可能蘇東坡自己也鬧不明白,還不如淡泊一些更好。

    兩首詩歌都是他們的經典佳作,沒有高低之分,非要去對比,那還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人笑話了。

    古詩古文,讀的是古人的心境和智慧,也對應自己當下的情況,有殊途同歸,有南轅北轍,不管怎麼樣,不執迷才是本相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設重疾險5塊錢,醫療險2塊,意外險1塊;你只有20塊,要給你和配偶、孩子、兩位父母,你怎麼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