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分封制,周天子將列國諸侯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諸侯國內貴族官員的爵位又分為“公、卿、大夫、士、庶人”五個等級。可見,周天子管理列國諸侯劃分了嚴格的等級,而諸侯管理士大夫階級,也劃分了嚴格的等級。而庶人是諸侯國之中,地位最低的一個等級。其實,還有一個不入流的“隸臣妾”,地位比庶人還低。由於沒有任何特權,我們也不贅述。什麼是“庶人”?很多人應該也知道,根據先秦著作《管子》中的說法:“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庶人也!”意思是,靠體力勞動,從事農耕為職業以侍奉有官爵的人,皆為庶人。通俗一點的說法是,凡以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皆為庶人。古代的“庶人”,主要是統治階級的勞動工具。在先秦時期,庶人除了充當勞動力,供養貴族,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等級如此森嚴,他們又是如何生存的呢?
古代諸侯
結婚:庶人需要進行婚禮嗎?
我們都知道,《禮記•曲禮》中那句:“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很多人認為其中的“禮”就是不遵守禮儀。其實,並非是所有的“禮”與庶人無關,只是沒有那麼嚴格。而刑法對大夫並非無用,只是士大夫有被赦免的特權,而庶人幾乎沒有被赦免的特權。
我相信,很多人對古代的婚禮很好奇,尤其是“庶人”。他們結婚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舉行婚禮?
根據《大戴禮記》的說法:“男三十,女二十有昏(婚)娶,合為五十,應大衍之數,目天子達於庶人,同一也。”男子30歲,女子20歲結婚,合為50,以對應《周易》中“大衍之數五十”的說法。天子將這些禮法傳達給庶人,同樣也要遵守。
先秦時期,庶人男子結婚要30歲,女子20歲才可嫁人。你沒有看錯,的確是這樣子的。當然,這個結婚年齡只針對庶人階級,對貴族是沒有這麼限制。所以,《春秋左氏》說:“國君十五而生子,禮也;二十而嫁,三十而娶,庶人禮也。”諸侯國君15歲就可以生子了,這是《士昏禮》所規定的。諸侯為什麼結婚這麼早呢?
據說,舜帝30不娶妻,被稱之為鰥(無妻)。周文王15就生了周武王,而在生周武王之前就生了長子伯邑考。作為人君要早娶,不可以年過30歲。其實,古代君主的壽命本來就短。統治階級害怕君主結婚太晚,沒有子嗣作為繼承人。而在庶人之中,男子必須30歲,女子必須20歲,才能嫁娶。目的是庶人地位本來就低,不能超越君主,而庶人過早結婚擁有子嗣,讓君主情何以堪呢?所以,西周時期才有如此的規定,其實這就是嫉妒。周天子就不希望,你比我先生子。
古代婚姻
既然結婚時的年齡有規定,那麼,庶人結婚要不要舉行婚禮呢?《禮記》雲:“婚禮下達,則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之行,無貴賤一也。”意思是婚禮無貴賤,都可以進行婚禮。不過,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其著作《家禮》中解釋說:“庶人無問名、納吉,只有納采、納幣、請期、親迎。”為什麼《禮記》中說,婚禮下達,無貴賤之分,而朱熹為何解釋庶人無問名和納吉呢?
其實,在先秦時期,庶人是無名無姓的,所以沒有問名和納吉這兩個程式。除了沒有問名和納吉,其他的程式還是有的。關於古代婚禮制度,我相信很多人也聽說過,不過某些細節估計不清楚。
納采:在古代“納采”必須用雁(“雁”知南北,不失節。且又是隨陽之鳥,有妻子從夫的意義。)所以,納采必須用雁。
問名:向對方母親問女方姓名生辰(先秦時期連母親的姓名也要問),主要目的是占卜,看兩人合不合得來,有沒有剋夫之類的。
納吉:問了女方的姓名與生辰,拿到宗廟去占卜,如果很吉利,告訴女方。
納徵:春秋時期稱之為“納幣”,就是向女方交納彩禮(“徵”是“成”的意思。女方接受聘禮,婚禮就成功了。)納徵的時候送什麼呢?根據《禮記》的說法:庶人用緇帛五兩(黑色的布五匹),卿大夫娶妻時則用玄纁(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玄三纁二,加以儷皮(鹿皮)。諸侯娶妻用大璋(諸侯外出巡狩祭大山川所用的玉),天子娶妻用穀圭(玉器,用來聘女的禮器,又稱之為“谷璧”)。
請期:男方派人到女方家,告知迎娶新娘的日期,稱之為“請期”。
親迎:就是新郎親自到到岳父岳母家迎娶新娘,稱之為“親迎”。《公羊傳》中說:“天子至庶人皆親迎!”無論天子還是庶人,都要親自迎娶新娘,沒有例外。
士大夫迎娶正妻時,必須到宗廟祭拜,進行婚禮儀式,沒有這一步就是妾。庶人無宗廟,不用在宗廟祭祀,其他從簡。此外,納吉、納徵、請期時,均兩人前往女方家提親。在提親時,除了納徵不用雁,只納幣外,其餘皆用雁。可見,古代對於婚禮也不分等級,只是庶人少了問名和納吉而已。 這裡還要強調一點,士大夫以上則有妾媵(以侄娣從嫁,稱“媵”,特指“侍妾”),庶人沒有妾媵,只能一夫一妻,一旦定下來,就是成雙成對白頭偕老。在古代這種庶人夫妻,又被稱之為“匹夫匹婦”。
此外,結婚後,對配偶的稱呼也有規定。根據《禮記•曲禮》的說法:天子之妃稱之為“後”,諸侯的配偶叫“夫人”、大夫的配偶叫“孺人”,士的配偶稱之為“婦人”,庶人的配偶稱之為“妻”。這些稱呼,都是先秦男子原配夫人的稱呼,且公侯除了有夫人,還有世婦,有妻,有妾。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稱“老婦”;在諸侯國君面前自稱“寡小君”;在自己的夫君面前,自稱之為“小童”。自世婦以下,都自稱“ 婢子”。
教育:庶人皆可入學
根據《大學章句•序 》中的說法:“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到了8歲,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庶人子弟,都可以進入小學讀書。而庶人主要學習灑水掃地;如何應對上級;見了諸侯如何進退等禮節。此外,禮樂、射御、書數也要學習,不分貴賤。
到了15歲的時候,天子的兒子,公、卿、大夫、元士的適齡子弟,與民間的優秀學子,都可以進入大學讀書。主要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大學章句•序 》中說:“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
先秦時期,有國學(京畿地區的貴族學校)和庠學(“庠”即“鄉”,屬於平民學校)之分。按照教育程度的深淺,又分為“小學”和“大學”,庶人子弟在鄉學當中的優秀者,可以進入國學讀書,完成畢業答辯還可以做官。
這裡也特別強調一下,西周時期貴族子弟8歲入小學,而庶人子弟要13歲才能讀大學。到了春秋時期這種格局逐漸被打破,所以,《大學章句•序 》中的“人生八歲”指的是春秋時期的入學年齡。天子和庶人子弟在春秋戰國時期,8歲皆可入學,但是在西周時期庶人子弟必須要13歲才可以讀小學。這個和庶人結婚的年齡都有嚴格的規定,畢竟西周剛剛建立,周天子的權力比較大,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影響力逐漸減小,平民階級也沒有那麼嚴格的年齡限制了。
住所飲食:庶人住白屋
根據元代李翀的《日聞錄》記載:“白屋者,庶人屋也。”什麼是“白屋”呢?就是沒有色彩裝飾的房子。在先秦時期,天子住丹朱(紅色)色房子,諸侯住塗有黑色和白色的屋子,大夫住青色的房子,士族住在黃顏色的房子中。因此:“楹天子丹,諸侯黝堊,大夫蒼,士黈,黃色也。”。後世諸侯王及達官貴族,都飾以硃色,稱之為“朱門”。杜甫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很好的詮釋。
先秦時期,庶人在家穿“深衣”,什麼是“深衣”呢?就是衣和裳沒有分開,連在一起的。據說,深衣是服飾當中最底層人穿的,由於庶人是人當中最賤的,故“庶人深衣”。西漢桓寬在其著作《鹽鐵論》中說:“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庶人平時都穿麻布衣服,所以又稱之為“布衣”。要想穿其他顏色或者絲織品服飾,庶人只有到了70歲才能穿。其實,庶人春夏耕田種地,秋冬兩季儲藏穀物,早出晚歸,不分年月,夜以繼日的勞動。不到年終不休息,不到祭祀的時間不酒肉。穿著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講究的了。
說到這裡,我相信大家又恨好奇,古人到底有沒有肉吃?根據《禮制王制》的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古人是可以吃肉的。只是,周天子不會隨便殺牛,大夫也不會輕易殺羊,士族無故不殺豬狗,而庶人沒有特殊情況不吃珍貴的食物。
諸侯殺牛,要在祭祀的時候才可以,士大夫在招待貴客的時候才可以殺羊或者狗,庶人在祭祀或者年終才能喝酒吃肉。由於肉製品,屬於奢侈品。不是說,庶人不能吃,而是吃不起肉,也捨不得吃。
此外,庶人居住在白屋之中,睡皮毛草墊子,沒有褥墊,非常粗糙。士大夫睡在用蒲草編織的平席上面,絲織羽蓋。其實古人住宿條件都不太好,比較簡陋。尤其是庶人階級,吃不好,穿不好,也睡不好,所以壽命也很短。
出行:坐車乘船有別
其實,庶人在古代一年四季的都在地裡幹活,很少外出走動。雖然,庶人很少外出閒逛,真要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也有嚴格的規定。根據《周禮•巾車職》的記載:“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大夫乘墨車,士乘棧車,庶人乘役車。”諸侯乘坐的是帶有圖案的車子,由6匹馬組成。卿所乘坐的是五彩斑斕的車子,由4匹馬組成。大夫乘坐沒有花紋的車子,只有一匹馬,士乘坐竹木做成的車子,不能坐輿車。庶人乘役車(根據鄭玄的解釋:役車,方箱,可載器物以共役)。
古代馬車
除了坐車有規定,外出坐船也有明確規定。根據《爾雅•釋水》的說法:天子出行乘坐造舟(數艘並列的舟船,如同平地,不容易翻船),諸侯坐維舟(四船連在一起的船),大夫坐方舟(四方形的舟,大船),士特舟(小舟),庶人乘泭(木筏)。
由於先秦時期沒有發明馬鞍,所以外出沒有騎馬的習慣,陸路坐馬車,水陸坐船。如果不坐車,也不乘船,男子外出步行還需靠右,婦人需靠左行,馬車從中央通行。所以,庶人連走路都有規定。
做官:可以做官,機率很小
在《左傳•哀公二年》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晉國大夫趙簡子在征討敵國的時候,在誓師大會上說:如果戰勝敵人,上大夫受封一縣,下大夫授予一郡,士族封賞十萬田產,庶人和工商從業者,可上升為官,不再從事體力勞動。而人臣隸圉(奴隸),可以免除除奴籍身份,獲得自由。
透過《左傳》的記載來看,庶人要做官,也只能在對外戰爭中獲得戰功才可以。雖然做官很渺茫,也不是不可能。庶人做官渺茫,但是奴隸基本不可能,可見庶人比奴隸的等級要高很多。
在古代做官,其實也很有講究。假如,庶人做官或者見國君,不能直視國君的臉。庶人離開宮殿的時候,倒退幾步再走出宮殿。此外,在交往時,還要攜帶禮物,對於禮物也有嚴格的規定。諸侯國君拿皮帛饋贈好友,卿拿羔(小羊),大夫拿雁,士拿雉(野雞),庶人拿鶩(鴨子),工商執雞饋贈好友。
比如,士大夫拿著禮物去見國君,再拜稽首;國君回答一拜,接受禮物。若他國外交人員面見國君,帶來禮物,在離開的時候還要派使者將禮物送還。使者見到外交任用說:“寡君使我還摯。”外交官回答說:“君不以外臣為臣下,臣不敢推辭。”兩拜叩首至地,接過禮物。其實,做官有很多禮儀,也有很多細節,這裡不贅述。
葬禮:庶人無墳,墳前種柳
在先秦時期,對死去的人稱呼不同。天子去世稱之為“崩”,諸侯去世稱之為“薨”,大夫去世稱之為“卒”,士族去世稱之為“不祿”,庶人去世稱之為“死”。去世在床稱之為“屍”,在棺材內稱之為“柩”。
古人如果去世,什麼時候下葬呢?先秦時期,也有嚴格的規定。根據《禮記•王制》的說法:“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這句話不用翻譯,大家都懂。士大夫階級和庶人都是三天出殯,死後三月舉行葬禮。
庶人下葬時,只能用繩子將棺材吊入墓穴,即使下雨也照樣埋葬,不聚土成墳,也不種樹。服喪期間不得做其他事情,天子到庶人都適用這一規定。辦喪事的規格是依據死者的爵位來定,而祭祀的規格是依據孝子的爵位來定。不是嫡長子就不能主持祭祀。親人去世以後,必須守喪三年,天子和庶人都不能例外。
先秦時期對埋葬死者的墳墓大小也有嚴格規定?我們看看《春秋緯》當中的說法:“天子墳高三刃,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周天子的墳墓大約三丈高,墳墓周圍要種上松樹,諸侯的墳墓減半,種上柏樹。大夫的墳墓高八尺(大約1.8米左右),種上欒樹。士族的墳墓又減半,種上槐樹。而庶人無墳墓,種上楊柳樹。從墓穴種樹的情況來看,對西周的考古提供了幫助。要想找到周天子的墓穴,有松樹的地方就對了。
此外,古人去世以後還要設定宗廟。天子七廟,三昭(文王、高祖、祖)三穆(武王、曾祖、父),與太祖之廟共七廟。諸侯五廟,二昭(高祖、祖)二穆(曾祖、父),與太祖之廟共五廟。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共三廟。士族一廟,而庶人無廟在家中祭祀。
周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分封制,周天子將列國諸侯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諸侯國內貴族官員的爵位又分為“公、卿、大夫、士、庶人”五個等級。可見,周天子管理列國諸侯劃分了嚴格的等級,而諸侯管理士大夫階級,也劃分了嚴格的等級。而庶人是諸侯國之中,地位最低的一個等級。其實,還有一個不入流的“隸臣妾”,地位比庶人還低。由於沒有任何特權,我們也不贅述。什麼是“庶人”?很多人應該也知道,根據先秦著作《管子》中的說法:“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庶人也!”意思是,靠體力勞動,從事農耕為職業以侍奉有官爵的人,皆為庶人。通俗一點的說法是,凡以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皆為庶人。古代的“庶人”,主要是統治階級的勞動工具。在先秦時期,庶人除了充當勞動力,供養貴族,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等級如此森嚴,他們又是如何生存的呢?
古代諸侯
結婚:庶人需要進行婚禮嗎?
我們都知道,《禮記•曲禮》中那句:“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很多人認為其中的“禮”就是不遵守禮儀。其實,並非是所有的“禮”與庶人無關,只是沒有那麼嚴格。而刑法對大夫並非無用,只是士大夫有被赦免的特權,而庶人幾乎沒有被赦免的特權。
我相信,很多人對古代的婚禮很好奇,尤其是“庶人”。他們結婚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舉行婚禮?
根據《大戴禮記》的說法:“男三十,女二十有昏(婚)娶,合為五十,應大衍之數,目天子達於庶人,同一也。”男子30歲,女子20歲結婚,合為50,以對應《周易》中“大衍之數五十”的說法。天子將這些禮法傳達給庶人,同樣也要遵守。
先秦時期,庶人男子結婚要30歲,女子20歲才可嫁人。你沒有看錯,的確是這樣子的。當然,這個結婚年齡只針對庶人階級,對貴族是沒有這麼限制。所以,《春秋左氏》說:“國君十五而生子,禮也;二十而嫁,三十而娶,庶人禮也。”諸侯國君15歲就可以生子了,這是《士昏禮》所規定的。諸侯為什麼結婚這麼早呢?
據說,舜帝30不娶妻,被稱之為鰥(無妻)。周文王15就生了周武王,而在生周武王之前就生了長子伯邑考。作為人君要早娶,不可以年過30歲。其實,古代君主的壽命本來就短。統治階級害怕君主結婚太晚,沒有子嗣作為繼承人。而在庶人之中,男子必須30歲,女子必須20歲,才能嫁娶。目的是庶人地位本來就低,不能超越君主,而庶人過早結婚擁有子嗣,讓君主情何以堪呢?所以,西周時期才有如此的規定,其實這就是嫉妒。周天子就不希望,你比我先生子。
古代婚姻
既然結婚時的年齡有規定,那麼,庶人結婚要不要舉行婚禮呢?《禮記》雲:“婚禮下達,則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之行,無貴賤一也。”意思是婚禮無貴賤,都可以進行婚禮。不過,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其著作《家禮》中解釋說:“庶人無問名、納吉,只有納采、納幣、請期、親迎。”為什麼《禮記》中說,婚禮下達,無貴賤之分,而朱熹為何解釋庶人無問名和納吉呢?
其實,在先秦時期,庶人是無名無姓的,所以沒有問名和納吉這兩個程式。除了沒有問名和納吉,其他的程式還是有的。關於古代婚禮制度,我相信很多人也聽說過,不過某些細節估計不清楚。
納采:在古代“納采”必須用雁(“雁”知南北,不失節。且又是隨陽之鳥,有妻子從夫的意義。)所以,納采必須用雁。
問名:向對方母親問女方姓名生辰(先秦時期連母親的姓名也要問),主要目的是占卜,看兩人合不合得來,有沒有剋夫之類的。
納吉:問了女方的姓名與生辰,拿到宗廟去占卜,如果很吉利,告訴女方。
納徵:春秋時期稱之為“納幣”,就是向女方交納彩禮(“徵”是“成”的意思。女方接受聘禮,婚禮就成功了。)納徵的時候送什麼呢?根據《禮記》的說法:庶人用緇帛五兩(黑色的布五匹),卿大夫娶妻時則用玄纁(黑色和淺紅色的布帛),玄三纁二,加以儷皮(鹿皮)。諸侯娶妻用大璋(諸侯外出巡狩祭大山川所用的玉),天子娶妻用穀圭(玉器,用來聘女的禮器,又稱之為“谷璧”)。
請期:男方派人到女方家,告知迎娶新娘的日期,稱之為“請期”。
親迎:就是新郎親自到到岳父岳母家迎娶新娘,稱之為“親迎”。《公羊傳》中說:“天子至庶人皆親迎!”無論天子還是庶人,都要親自迎娶新娘,沒有例外。
士大夫迎娶正妻時,必須到宗廟祭拜,進行婚禮儀式,沒有這一步就是妾。庶人無宗廟,不用在宗廟祭祀,其他從簡。此外,納吉、納徵、請期時,均兩人前往女方家提親。在提親時,除了納徵不用雁,只納幣外,其餘皆用雁。可見,古代對於婚禮也不分等級,只是庶人少了問名和納吉而已。 這裡還要強調一點,士大夫以上則有妾媵(以侄娣從嫁,稱“媵”,特指“侍妾”),庶人沒有妾媵,只能一夫一妻,一旦定下來,就是成雙成對白頭偕老。在古代這種庶人夫妻,又被稱之為“匹夫匹婦”。
此外,結婚後,對配偶的稱呼也有規定。根據《禮記•曲禮》的說法:天子之妃稱之為“後”,諸侯的配偶叫“夫人”、大夫的配偶叫“孺人”,士的配偶稱之為“婦人”,庶人的配偶稱之為“妻”。這些稱呼,都是先秦男子原配夫人的稱呼,且公侯除了有夫人,還有世婦,有妻,有妾。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稱“老婦”;在諸侯國君面前自稱“寡小君”;在自己的夫君面前,自稱之為“小童”。自世婦以下,都自稱“ 婢子”。
教育:庶人皆可入學
根據《大學章句•序 》中的說法:“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到了8歲,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庶人子弟,都可以進入小學讀書。而庶人主要學習灑水掃地;如何應對上級;見了諸侯如何進退等禮節。此外,禮樂、射御、書數也要學習,不分貴賤。
到了15歲的時候,天子的兒子,公、卿、大夫、元士的適齡子弟,與民間的優秀學子,都可以進入大學讀書。主要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大學章句•序 》中說:“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
先秦時期,有國學(京畿地區的貴族學校)和庠學(“庠”即“鄉”,屬於平民學校)之分。按照教育程度的深淺,又分為“小學”和“大學”,庶人子弟在鄉學當中的優秀者,可以進入國學讀書,完成畢業答辯還可以做官。
這裡也特別強調一下,西周時期貴族子弟8歲入小學,而庶人子弟要13歲才能讀大學。到了春秋時期這種格局逐漸被打破,所以,《大學章句•序 》中的“人生八歲”指的是春秋時期的入學年齡。天子和庶人子弟在春秋戰國時期,8歲皆可入學,但是在西周時期庶人子弟必須要13歲才可以讀小學。這個和庶人結婚的年齡都有嚴格的規定,畢竟西周剛剛建立,周天子的權力比較大,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影響力逐漸減小,平民階級也沒有那麼嚴格的年齡限制了。
住所飲食:庶人住白屋
根據元代李翀的《日聞錄》記載:“白屋者,庶人屋也。”什麼是“白屋”呢?就是沒有色彩裝飾的房子。在先秦時期,天子住丹朱(紅色)色房子,諸侯住塗有黑色和白色的屋子,大夫住青色的房子,士族住在黃顏色的房子中。因此:“楹天子丹,諸侯黝堊,大夫蒼,士黈,黃色也。”。後世諸侯王及達官貴族,都飾以硃色,稱之為“朱門”。杜甫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很好的詮釋。
先秦時期,庶人在家穿“深衣”,什麼是“深衣”呢?就是衣和裳沒有分開,連在一起的。據說,深衣是服飾當中最底層人穿的,由於庶人是人當中最賤的,故“庶人深衣”。西漢桓寬在其著作《鹽鐵論》中說:“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庶人平時都穿麻布衣服,所以又稱之為“布衣”。要想穿其他顏色或者絲織品服飾,庶人只有到了70歲才能穿。其實,庶人春夏耕田種地,秋冬兩季儲藏穀物,早出晚歸,不分年月,夜以繼日的勞動。不到年終不休息,不到祭祀的時間不酒肉。穿著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講究的了。
說到這裡,我相信大家又恨好奇,古人到底有沒有肉吃?根據《禮制王制》的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古人是可以吃肉的。只是,周天子不會隨便殺牛,大夫也不會輕易殺羊,士族無故不殺豬狗,而庶人沒有特殊情況不吃珍貴的食物。
諸侯殺牛,要在祭祀的時候才可以,士大夫在招待貴客的時候才可以殺羊或者狗,庶人在祭祀或者年終才能喝酒吃肉。由於肉製品,屬於奢侈品。不是說,庶人不能吃,而是吃不起肉,也捨不得吃。
此外,庶人居住在白屋之中,睡皮毛草墊子,沒有褥墊,非常粗糙。士大夫睡在用蒲草編織的平席上面,絲織羽蓋。其實古人住宿條件都不太好,比較簡陋。尤其是庶人階級,吃不好,穿不好,也睡不好,所以壽命也很短。
出行:坐車乘船有別
其實,庶人在古代一年四季的都在地裡幹活,很少外出走動。雖然,庶人很少外出閒逛,真要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也有嚴格的規定。根據《周禮•巾車職》的記載:“孤乘夏篆,卿乘夏縵,大夫乘墨車,士乘棧車,庶人乘役車。”諸侯乘坐的是帶有圖案的車子,由6匹馬組成。卿所乘坐的是五彩斑斕的車子,由4匹馬組成。大夫乘坐沒有花紋的車子,只有一匹馬,士乘坐竹木做成的車子,不能坐輿車。庶人乘役車(根據鄭玄的解釋:役車,方箱,可載器物以共役)。
古代馬車
除了坐車有規定,外出坐船也有明確規定。根據《爾雅•釋水》的說法:天子出行乘坐造舟(數艘並列的舟船,如同平地,不容易翻船),諸侯坐維舟(四船連在一起的船),大夫坐方舟(四方形的舟,大船),士特舟(小舟),庶人乘泭(木筏)。
由於先秦時期沒有發明馬鞍,所以外出沒有騎馬的習慣,陸路坐馬車,水陸坐船。如果不坐車,也不乘船,男子外出步行還需靠右,婦人需靠左行,馬車從中央通行。所以,庶人連走路都有規定。
做官:可以做官,機率很小
在《左傳•哀公二年》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晉國大夫趙簡子在征討敵國的時候,在誓師大會上說:如果戰勝敵人,上大夫受封一縣,下大夫授予一郡,士族封賞十萬田產,庶人和工商從業者,可上升為官,不再從事體力勞動。而人臣隸圉(奴隸),可以免除除奴籍身份,獲得自由。
透過《左傳》的記載來看,庶人要做官,也只能在對外戰爭中獲得戰功才可以。雖然做官很渺茫,也不是不可能。庶人做官渺茫,但是奴隸基本不可能,可見庶人比奴隸的等級要高很多。
在古代做官,其實也很有講究。假如,庶人做官或者見國君,不能直視國君的臉。庶人離開宮殿的時候,倒退幾步再走出宮殿。此外,在交往時,還要攜帶禮物,對於禮物也有嚴格的規定。諸侯國君拿皮帛饋贈好友,卿拿羔(小羊),大夫拿雁,士拿雉(野雞),庶人拿鶩(鴨子),工商執雞饋贈好友。
比如,士大夫拿著禮物去見國君,再拜稽首;國君回答一拜,接受禮物。若他國外交人員面見國君,帶來禮物,在離開的時候還要派使者將禮物送還。使者見到外交任用說:“寡君使我還摯。”外交官回答說:“君不以外臣為臣下,臣不敢推辭。”兩拜叩首至地,接過禮物。其實,做官有很多禮儀,也有很多細節,這裡不贅述。
葬禮:庶人無墳,墳前種柳
在先秦時期,對死去的人稱呼不同。天子去世稱之為“崩”,諸侯去世稱之為“薨”,大夫去世稱之為“卒”,士族去世稱之為“不祿”,庶人去世稱之為“死”。去世在床稱之為“屍”,在棺材內稱之為“柩”。
古人如果去世,什麼時候下葬呢?先秦時期,也有嚴格的規定。根據《禮記•王制》的說法:“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這句話不用翻譯,大家都懂。士大夫階級和庶人都是三天出殯,死後三月舉行葬禮。
庶人下葬時,只能用繩子將棺材吊入墓穴,即使下雨也照樣埋葬,不聚土成墳,也不種樹。服喪期間不得做其他事情,天子到庶人都適用這一規定。辦喪事的規格是依據死者的爵位來定,而祭祀的規格是依據孝子的爵位來定。不是嫡長子就不能主持祭祀。親人去世以後,必須守喪三年,天子和庶人都不能例外。
先秦時期對埋葬死者的墳墓大小也有嚴格規定?我們看看《春秋緯》當中的說法:“天子墳高三刃,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周天子的墳墓大約三丈高,墳墓周圍要種上松樹,諸侯的墳墓減半,種上柏樹。大夫的墳墓高八尺(大約1.8米左右),種上欒樹。士族的墳墓又減半,種上槐樹。而庶人無墳墓,種上楊柳樹。從墓穴種樹的情況來看,對西周的考古提供了幫助。要想找到周天子的墓穴,有松樹的地方就對了。
此外,古人去世以後還要設定宗廟。天子七廟,三昭(文王、高祖、祖)三穆(武王、曾祖、父),與太祖之廟共七廟。諸侯五廟,二昭(高祖、祖)二穆(曾祖、父),與太祖之廟共五廟。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共三廟。士族一廟,而庶人無廟在家中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