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娜娜

    如果說起古代白酒跟現代白酒的區別,這其中區別那是相當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黃酒歷史優久,是中國最古老的飲料酒。因為其釀出來的顏色黃亮、澄澈,被稱為黃酒。經過歷代的不斷改進和釀酒工藝的精煉,酒的質量也是越來越好。而中國的釀酒技術也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深受各行各業、海內外人士的喜歡。但是,中國古代的酒和現在的酒有著很大的差別。具體有哪些差別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1 種類上的差別:現在各式各樣的酒數不勝數,籠統的來講就有白酒和啤酒。還有紅酒這三大類。還有各種水果酒什麼的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而中國古代的酒的種類比較單一,一般都是糧食釀造而成的白酒(一大類)。中國開始種植的是米穀,所以喝的最早的酒也就是米酒。

    2 酒的度數。古代的酒的度數和現在的酒的度數有著很大的差別。現在的酒動不動就是50度左右的,一般酒量的人,喝不了幾杯。被放倒也是經常的事。而中國古代的酒因為釀造水平的差異還有原料的單一,所釀造出來的酒的度數並不高。而且色澤也沒有現在的透徹。古詩中常常見到“濁酒”一詞,就是指酒中有很多啊渣滓的原因。古代的酒也就是10度左右,相當於現在的啤酒的度數吧。

    3 酒的質量。隨著時代的發展,酒的質量也是越來越好。釀酒技術的不斷髮展,方式也是多樣化,所釀造出來的酒的質量也是千差萬別。就古代人的體質來說,並不一定比現代人的酒量好。酒的純度就是一個方面。像武松,還能打虎。讓他到現在試試,三大碗70度的酒,也能打虎,估計應該是在夢裡打吧?酒逢知己千杯少,每逢佳節還是故人相見,各種場合都少不了酒的身影。

    以前的酒很貴,為什你貴?因為以前的酒是用糧食釀的,糧食,糧食,糧食,老百姓哪能吃的起糧食,自己吃都不夠,更別說是用來釀酒了,所以在老百姓中喝酒是一種很奢侈的東西,只有貴族才能引用。電視劇中,曹操煮酒論英雄裡面,喝酒也只是一小口,一小口的用小勺子么著喝,因為很珍貴,主要是貴??農民喝什麼?農民喝的是濁酒。有詩云:一壺濁酒喜相逢。濁酒就是勾兌的了。那到底古代的酒有多少度?古代的酒主要是用來解渴的,而不是像現在的烈酒,越喝越渴。濁酒有點像現在的雞尾酒,七八度左右吧,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美贊。水滸傳中武松更是連幹了18碗,平常人是三碗不過崗。。可能是這家店鋪有什麼獨特的蒸餾技術,可是最多也就類似現在的啤酒的度數10度左右吧。所有平常人三碗不過崗,,誰知武松海量,,連幹18碗。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蒸餾技術,也有世界上最早的酒坊酒井。

    我們看著水滸傳裡,一眾梁山好漢們使勁地牛吹,看似海量的酒量對比現代人,當下的我們怎麼就越喝越小家子氣了呢?中國的酒文化其實並不算很悠久,而且華人在全世界範圍內也不算是懂酒、會喝酒的民族。(每次只要我提出這個論斷,都會引來一幫愛國青年用磚頭砸個半死)雖然不想承認,但這的確是事實,相比起古埃及、古巴比倫、喬治亞等地,中中國產生酒的時間並不長,喝酒的歷史也不外乎四千餘年。

  • 2 # 林叔廚房

    大家好,我是林叔,古代白酒跟現代白酒當然不一樣。第一)製作工藝不一樣。第二)酒的成分不一樣。

    在古代,人們將釀酒的發明者歸功於杜康,但無出處,不足為證。酒的真正發明者乃是夏禹時期的儀狄。《呂氏春秋》有云“儀狄作酒”,《戰國策》則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說明三點,一)酒的發明者乃儀狄,二)酒的味道是帶甜味的,三)古代的酒只是經過發酵,過濾後即可,沒有蒸溜技術,我們家鄉有一種甜酒,就是這麼生產的。市面上的葡萄酒,啤酒也是如此。《史記.殷本紀》曰:“大冣樂戲於沙丘,(紂)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中的酒亦是如此,故古時謂酒為椒漿,般若湯,可見濃度之低,應為果漿自然發酵而成。

    酒麴的出現才使制酒業更進一步,五穀雜糧才可以釀酒,周朝《書經.說命篇》中說到,“若做酒醴,爾唯麴櫱”,說明酒麴最早出現在周朝。蒸溜術的出現,完善了制酒業,使古代的制酒工藝更貼近現代。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至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氣上”。

    現代制酒更是精益求精,同樣是白酒,因製作工藝不同,香味不同可分為:醬香型、清香型,濃香型,米香型,鳳香型、兼香型,豉香型,藥香型,芝麻香型,老白乾香型等。製作過程繁雜,要經過制曲一下沙一投糧一蒸煮一發酵一取酒一窖藏成熟。從開始製作到成品,大約需要兩年時間,精品的時間更長。古代的酒是原汁原味的,方清平有一句經典臺詞,從猿進化成人的標誌是學會造假了,是的,現在的白酒市場的假貨太多了,什麼高仿酒,中仿酒,低仿酒無處不在,最可怕的使用工業酒精勾兌水,當成高中低檔白酒賣給你。花了錢不說,對身體也是很大的傷害。怎麼識別偽劣酒,其實不難。我在以前的影片裡有過介紹,在這裡就不一一闡述了。

  • 3 # 愛吃飯的小率

    肯頂是不一樣的,古代的白酒就和現在的酒釀差不多,頂多就有點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憐,要不古人怎麼可以千杯不醉呢!

    中國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其餘五種是白蘭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

    中國白酒在工藝上比世界各國的蒸餾酒都複雜得多,原料各種各樣,酒的特點也各有風格,酒名也五花八門。

    中國白酒在飲料酒中,獨具風格,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白酒相比,中國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擬的風味。

    酒色潔白晶瑩、無色透明;香氣宜人,五種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氣馥郁、純淨、溢香好,餘香不盡;口味醇厚柔綿,甘潤清冽,酒體諧調,回味悠久,那爽口尾淨、變化無窮的優美味道,給人以極大的歡愉和幸福之感。

    中國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數這樣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國家是罕見的。近幾年,國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數,有不少較大的酒廠,已試製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

    低度白酒出現市場初期,大多數消費者不太習慣,飲用起來總覺著不夠味,“勁頭小”。 90年代初,城市消費者已經開始習慣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較好的品種了。

    白酒以前叫燒酒、高糧酒,建國後統稱白酒、白乾酒。

    為什麼叫白酒、白乾和燒酒?白酒就是無色的意思,白乾酒就是不摻水的意思,燒酒就是將經過發酵的原料入甑加熱蒸餾出的酒。

    白酒的名稱繁多。 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麴酒、瓜幹酒等,就是以高粱、大麴、瓜幹為原料生產出來的酒。

    有的以產地命名,如:茅臺、汾酒、景芝白乾、曲阜老窖、蘭陵大麴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範公特曲等。還有的按發酵、貯存時間長短命名,如:特曲、陳曲、頭曲、二曲等。二鍋頭、回龍酒等,則又是以生產工藝的特點命名的。

    二鍋頭是中國北方固態法白酒的一種古老的名稱。現在有的酒仍叫二鍋頭。現在的二鍋頭是在蒸酒時,掐頭去尾取中間餾出的酒。真正的二鍋頭係指制酒工藝中在使用冷卻器之前,以古老的固體蒸餾酒方法,即以鍋為冷卻器,二次換水後而蒸出的酒。

    所謂回龍酒,就是將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為回龍酒。

    中國白酒起源於何時,眾說不一,尚無定論。

    一種說法,起源於詔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

    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 ”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

    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燻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鵠寫的《調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蕩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薑不可與燒酒同用。

    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說的“燒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單從名字相同還不可定論。有人認為中國民間長期相沿,把蒸酒稱為燒鍋,燒鍋生產的酒即為燒酒。

    但燒鍋之名起源於何時,尚待考證。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論據尚欠充分。

    另一種說法,元代時(1271—1368年)由國外傳入。

    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往來頻繁,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

    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徵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 ”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

    ‘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再一種說法,是明代藥物學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

    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中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故人以為可信。

  • 4 # 醉愛瓊漿

    我們看影視劇的時候就感嘆古人千杯不倒的酒量,李白斗酒詩百篇也並非吹噓的,那麼究竟是古人的酒量大,還是說古人喝的酒和我們不同呢?如果真的是酒不一樣,又有何什麼區別呢?

    最早的酒

    最開始的酒其實都是水果自然發酵產生的,不過年代太過於久遠,無法考證,中華的文明初始便有了酒。最早的酒連酒麴都沒有,而且很渾濁,紂王的“酒池肉林”裡的酒,估計與水無異。甚至唐朝的人都嘲笑過,漢朝時的酒徒有一絲酒味,實與水無異。

    元代之前:酒麴與發酵酒

    其實在戰國的時候已經有酒麴釀酒的出現了,不過尚未普及,後來才逐漸的普及了起來。在宋代之前出現的酒都是這種酒麴直接釀造的酒,這種是釀造酒不是白酒,就像米酒和黃酒。這種酒的度數基本在10度以下,《水滸傳》裡的“智取生辰綱”中,有一段講到楊智帶的梁府裡的人,在大熱天買酒解渴,足矣說明酒的度數低到可以解渴的地步。所以李白的斗酒詩百篇和千杯不倒其實並沒有那麼誇張,古人的酒度數比現在低多了。

    白酒的起源:元代開始有了燒酒

    燒酒之所以叫燒酒是因為可以點燃,足以說明這個時候酒的酒精含量已經很高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中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普遍的說法是燒酒的工藝是元朝蒙古人帶來,然後在全國普及開的,也就是說元朝的時候才有了白酒。

    另一種說法是,唐朝就有了燒酒,只是沒有普及,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也有一些描寫燒酒的詩。但是隻有少許的文字描述,沒有製作工藝的描寫和出土的文物佐證,很難證實。現代白酒

    現代的白酒(固態釀酒)其實跟宋元之後的燒酒原理上是一樣的,但是度數高出的太多了。現代的白酒的原料也是糧食,跟古代的酒並無不同,不同的只是發酵的工藝罷了,現代的工藝相比以前來說只是更加的複雜了,至於化學新增劑,肯定是有的,為了提升下口感而已,對人體的影響並不大。

    說明:酒的發酵很複雜,不只是產生了酒精,還有上百種化合物的形成,酒的香味也是多種物質互相作用的。而食用酒精是酒精和少量水而已。

    固態釀造酒:就是遵循古時候釀造步驟釀造的(價格比較貴,如茅臺)。

    液態釀造酒:食用酒精(98%酒精含量)兌水再加上多種香料(價格比較便宜,很多酒都是就不點名了)。

    酒的包裝上不會寫是不是酒精兌水的,而且食用酒精兌水也不違法(工業酒精兌水就危害大了,不排除某些小作坊進錯貨,來個工業酒精兌水),所以我們很難區分,只能靠價格了。不過液態釀造酒對人體危害並不比固態釀酒高,也不用太糾結。

    關於酒量和白酒的危害

    人的酒量跟什麼有關呢?其實跟人體內分解酒精的速度有關,有些老司機會說,酒量是慢慢提起來的,其實是有道理的。人體的肝臟會產生分解酒精的酶,如果體內沒酒精是不會產生這種酶的,酒精攝入多,酶產生的就多,但是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就跟鍛鍊肌肉一樣,肌肉是慢慢出來的,不鍛鍊的人天生也是有點肌肉的。當酒精無法被分解完,人就會醉倒,就是俗稱的酒量不行,有些人肝臟分解的酶多,酒量自然就高了。不過酒量高並沒什麼好得意的,不醉不代表沒危害。

    酒的危害主要就是攝入酒精過度,大部分人分解的酶都是很少的。過度飲酒必然會酒精中毒,而這種傷害短時間內是身體不適,大腦些許不清醒,小腦無法維持人體的平衡,破壞神經系統。長期來看,飲酒過度,主要是極度傷肝,對身體還有多種傷害,所以還是不要貪杯為好。

    古人的燒酒度數低,危害較小,那麼為什麼廠家不生產低度而且不加新增劑的酒呢?答案很明顯,這種酒沒人買,沒口感太難喝成本高,最重要的是沒勁。

  • 5 # 成都宣媽

    釀造的原料大致相同,都是糧食或者水果為主料。但是由於釀造的技術有差異,產出物大不相同。

    我們常在文獻資料中看的“一杯濁酒”,待客的“澧”,還有“醅”,都是度數極低的酒,不超過10度,不夠清澈,有懸濁物。所以才有李白的豪飲和武松的三碗不過崗。那是因為古時候釀酒技術較落後,直到元朝,大量的阿拉伯人進入中國,將歐洲蒸餾香水的技術帶入中國,這種蒸餾技術用到酒上,酒度得以提升,可以上到20度左右。這樣,才使得中國的釀酒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

    我們現在的白酒清澈而且香型豐富,市面上多為52°、54°,也有38°、60°等等,定度比較精確。香型有濃香型、醬香型、馥郁香、鳳香、芝麻香、米香、清香型等,供大家依照自己喜好選擇。

  • 6 # 峰叔的搞笑基地

    古時人們喝的酒並不是現代人理解中的酒。古時的酒度數大約在5-6度左右,相當於現在的啤酒度數。所以武松連喝十八碗還能打虎,如果真的像今天五十多度的酒喝十八碗,估計老虎都不會吃他,因為味兒太大了哈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幅相機真正的優勢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