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青寅
-
2 # 加飛貓哥
殷商甲骨文,《竹書紀年》古今本,《清華簡》,《尚書》《左轉》《史記》《離騷》等古籍均提及堯舜夏商,自己祖先的歷史自己去整理研究勘證,不需要別人的認可。
-
3 # 紙庫
刨根挖底,最早否認夏的是外國勢力,部分“媚骨”者就去認同,其他的就上當去證明,其中也有想偷個恐龍蛋出“成果”的,於是就這樣進行了。可是,《史記》和歷代文字都這樣記載,你不相信老祖宗,相信只有千百年歷史的外華人?!否定者和證明者都居心不良。我們相信自己,無需證明,就如孔子不是南韓人一樣。
-
4 # 守道進道出道道道相通
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
根據歷史的需要,人類完全可以編造一個事實來改造世界,就好比現在的科學一樣,先假設然後慢慢去證偽!
孔子捏造了一個事實,中國歷史輪迴了二千年,可以說是驗證了二千多年,但是即便是這種無數次驗證了的東西,華人也是不願輕易拋棄的。必竟被洗腦奴化了兩千多年。一時丟棄了就會精神空虛,有點不習慣!必竟還存在慣性思維,放著先進的毛澤東思想不用,就是要在故紙堆裡找先進。奈何!
-
5 # fssblnmo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記述下來的很可能出現較大差異。比如唐玄武門事件,有人認為唐太宗英明神武、先發制人、奪嫡成功;有人認為李世民殺兄囚父…
所以,《竹書紀年》也不過一家之言,聽聽就好。當然,儒家的相關描述也未必精準。
本人沒什麼文化,只有點邏輯思維。
部落聯盟時期,權力的歸屬與家天下時是兩回事。沒有威望,只有卑鄙陰暗的人是拿不到實權的。參考東周王室。
所以,舜和禹只靠陰謀上位的說法很不靠譜。儒家大賢的記述或許有些春秋筆法,但大節上應是準確的。
在記述裡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後人,也就是說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是在黃帝后人中選擇,象極了蒙古的黃金家族。
舜的德行、禹的功績是當時公認的,上代首領年老後權力交接也是必然。就似有人威望已經比肩甚至超過首領,那麼權力就會轉移。
至於權力是禪讓還是硬搶,相信以堯舜禹的大才“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不會讓局面太難看。曹丕、趙匡胤在對家天下的異姓皇權禪讓中都做的還行,更何況他們之間的禪讓。了不起難看到李世民之玄武門那樣。
而太甲時,伊尹掌權N年,鬥不過一個小字輩?最大可能是:伊尹身體出了問題,讓太甲回來掌權。一如明之奪門之變。不過正史說伊尹在沃丁八年才死。
結論:《竹書紀年》記載不靠譜,來歷有疑慮,傳承有問題。難以讓有學問的、高智商的人信服。不過,陰謀論總是有市場的。
-
6 # 西北荒原的風
說什麼好呢,你信它就是,不信它就不是了。但你非要以此而否定另一個,那就是你的錯了。歷史本來就是滾滾洪流,人在其中,哪能觀其全面,孰是孰非?至於什麼文化坍塌,就更是蚍蜉撼大樹之妄想而已。文化文明不是哪個個人想怎樣才怎樣的,古今中外,你舉一個?若然,孔子那真是真神得超越耶穌了。這樣的智商還需要探索學問?!
-
7 # 味哎兒
大禹治完水以後成為王,不是帝王的王,而是盟主。
盟主是與其他盟邦平起平坐的,並不是上下級從屬關係。可是大禹的兒子當了王以後,就即開始建立上下級不平等的從屬關係了。這才在史書上重重的寫下一筆家天下的,也就是不再與別人平起平坐,而是他一家獨大了。
但是因為剛剛開始,眾人仍然認為是盟幫主,並不是君王子,所以沒有王城,也不是太完整的國家。
現在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仍然是這樣的國家形式。即各部族酋長輪流,當國王的國家形式。中國古書上說的禪讓制,實際上就是輪流坐莊。
大禹兒子啟所見的夏朝正是一個像完全過渡的國家初期。所以他沒有王成,也沒有直屬性下屬性。
這也是商朝遷都城特多的原因。即仿黃帝居無定所,在各部族地盤輪流居住,後世稱為巡察巡狩自己的領地的方法。在後世成為皇帝的巡視巡遊的,視察自國家各地區方式。
周朝才定都於周塬,國都才不動的。但周天子仍然是幫主,並不是國王。
所以秦始皇才稱自己是兼三皇五帝於一身的第1個國王,從而才稱皇帝的。原本三皇是皇,五帝是帝,皇比帝高一個等級的。
因此考古上,中國只能考到商朝有王城,商朝以前沒王城,王也沒有太多特權,仍是自食其力的。
這在西南少數民族當中爭當族長的時候或者村長的時候,仍然以自家的實力為宜,當族長的方式。有的甚至用殺牛多少來決定誰當族長,當上族長是盡義務而不是享受特權,是有一個好的名義名聲。甚至公共活動的費用由組長自己家掏腰包的。
中國的歷史由周朝分上下。周朝以前是母系時代,周朝以後漸漸向父系時代過渡。春秋戰國時完成父系社會建造。秦始皇才真正的完成了上下所歸屬的帝王制。
因此,當依歐州標準用“:王城與父系時代的奴隸制出現為國家標誌的時候,中國商周朝以前的歷史就不算了。
這就是歐洲標準式的,有上下級嚴格等級劃分的社會才是國家社會。沒有這嚴格的等級關係的社會就不是國家社會。
這是學術上的劃分。
(這個半邊房被稱為是夏屋,夏朝的夏就是這個夏屋的夏。因為大禹的兒子發明了這種屋子,而起名自己的朝代為夏朝的。)
如果完全聽用歐洲人話,那麼中國就沒有歷史。而不聽歐洲的話,中國說自己有歷史才是有歷史的。就這麼簡單。
事實上地球人沒有幾個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只有歐洲人是完全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因此大航海以後,歐洲人向全地球普及奴隸制。這可有販奴運動體現。
現在埃及考古考出了工匠住宅區,推翻了以前的金字塔,由奴隸們製造的說法,而是由國家供養的匠人建造的。可見歐洲人對國家的定義是不準確的,只能適用於歐洲,不能適用於地球上其他國家的。
可以這樣想設一下。當時的人口就那麼10來萬,在分佈於中國現在的地盤上,每個人群能有多少人呢?怎麼不是以族群共居為主呢?怎麼分階級呢?一個家族一個家族的居住,咋分階級呢。
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幾十億的人口去衡量當時的地球人的歷史了。
(帳蓬是最早的非洞居的人造房屋式)
-
8 # 先秦星光
歷史就是欺騙,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還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因為林立的國家很多,彼此之間都有相互的記錄,還有君子之風盛行,愛就愛了,恨就恨了,做就做了;還有柄筆直書的史官盡職盡責,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史料。
大一統的宗法制國家出現後,一家獨大,一國治政即一家之政,疊興的政權家族最喜歡的就是歷朝歷代都用到的血跡斑斑佈滿陰魂的遮羞布!為了樹立自己的合法性,正義性,最好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對前朝來一個徹底的否定,後朝修前朝,先好後不好,我自己的臉上貼金!
所謂的專家學者,都是在維護自得利益的基礎上,來維護現政權以獲得更長遠的利益,最大的能力就是舔舐皇帝的屁眼的同時還不忘記向世人展示如食甘飴的媚態
秦漢以後沒有歷史!
-
9 # 泰山124453211
傳說可以篡改歷史的真相,勝利者總有許多輝煌的故事,失敗者總是萬惡的妖魔。
舜娶了堯的兩個女兒,應該是一家人的傳承,卻標榜為禪讓。舜殺了禹的父親卻啟用了禹,這中間本身就是一種不合常理的解釋。
其實遠古的洪荒時代,充斥著各種野蠻與荒誕的行為,你怎能想象在一個叢林原則的世界,會產生什麼溫良恭儉禮讓的社會呢?那可是一個人吃人的奴隸社會。
中國的歷史上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奴隸制的遺留,可是儒家文化卻把堯舜時代標榜為聖世。美國二百年前還是奴隸社會,現在競然一躍成為最民主的國家了。
秦始皇、隋煬帝被稱為暴君是因為他們的事業沒有傳承下去,而殺兄弟逼父皇的唐太宗被稱為一代明君,是因為他坐穩了江山。
什麼竹書紀年,什麼甲骨文,鐘鼎文,甚至於史記等等,都不如一本三國演義,歷史的傳說必須服從統治者的意志,真相往往是不讓人知道的,因為它並不好看。
-
10 # 歷史張力
顧頡剛先生對《竹書紀年》有個公允的評價:“這部書的依據有三:一是傳說。西周以前的事,其實全部是傳說,因為沒有歷史的文字材料。這個部分,價值不太大。二是春秋時代的部分,因為有了《春秋》這部書,所以價值也不算大。三是戰國部分,由於是當時的紀年,所以價值之大,如同《春秋》一個樣。這部書,仍可以糾正司馬遷所著《史記》中關於戰國史事的錯誤。”
回覆列表
因為《竹書紀年》的邏輯過於黑暗。
像朝代的交替,我們現在研究歷史都可以比較客觀的接受了,比如唐朝李世民上位是殺了他的兄弟。但也未影響他開闢大唐盛世的景象而影響他當皇帝的評價。但是既然《竹書紀年》本就不是正統的史記,它有別於我們中華民族一直引以為傲的禮儀禮法。事實上我們目前文化的記載大約就是孔子整理成冊的最多,在孔子之前的書並沒有大量的流傳於世,所以作為老百姓我們並不知道之前到底流傳了什麼。因為再之前的資訊就不是竹簡,而是甲骨文了。能發掘的資訊有限,並不能成書成冊。(當然也可能是刻意封閉了訊息)。但是就目前來說,我們是瞭解到周朝之前的文化,以連山易和歸藏易為核心,並告之大眾這兩種核心理念已經亡佚。
所以我們並不能得知孔子之前的文化進展如何。那麼孔子作為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根源”,他的思想就成為了“一統天下”的地位。當然他的思想也是適合於統治者思想的。
我不清楚你有沒有接觸過其他諸子百家的理論,我個人是看過墨家、法家、道家的觀點的。道家也是過於真實,所以不可能被大眾所接受。至於墨家和法家,都是很不靠譜的思想,儘管現在世界各國都是以法治國,實際上韓非子的法家思想是比這個要嚴酷的多的。
而孔子最推崇禮,講究的是服從,這是符合統治者階級的利益的。所以推崇儒家思想,讓所謂的“服從”來使大家認為這是“美德”,那麼孔子口中最常宣揚的就是“昔時聖人……”什麼堯舜禹讓位的事,以此來舉例,讓大家覺得古時候的聖人都是這麼做的。既然聖人都這麼做,那這樣一定是美好的美德,“我也要效仿聖人”之類的文人風氣。
所以說,堯舜禹的故事就是孔子儒家理論的一個核心,如果真的按照《竹書紀年》上的記載,那麼整個儒家學說就會崩塌,作為中華民族現存的最早的核心思想,儒家學說一旦崩塌,導致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的品德架構崩塌。如果發生了那種情況,那整個社會就可能完全的陷入混亂。
本來麼,如果沒有道德支撐社會體系。那這社會該如何維持?
至於沒有道德的社會,可以參考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年代,父子相殘被視為“理所應當”、“天經地義”,那是中華民族最黑暗的一段歷史。我們現在雖然正視那段歷史,但是在我們學校的課本中,背的還是“唐宋元明清”,而省略掉了那一段。
所以,對於《竹書紀年》,不是“認可不認可”的問題,而是“能不能認可”的問題。它的真實性已經不重要了,而是如果一旦認可它,之後所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崩塌性問題如何解決。學術研究應該追尋真實,但這一切都要保持在社會安定團結的基礎之下完成的。
並不是說《竹書紀年》就一定被打入冷宮了。所以人們整體文化的提高,人們可以有更多自己正確的認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會一點一點的接受這個理念,從而完成一些思想上的過度。
另外,最核心、最客觀的一點是:
同樣都是出圖的文物,那邊有大量的證據,正史的記載,成套的《史記》、《四庫全書》等史料記載,這邊是單一的《竹書紀年》。雖然說邏輯上,陰暗的《竹書紀年》看似更符合人類邏輯,但是它並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它就是真實的。我們作為學者來說,《史記》未必是真實的,《竹書紀年》也未必是真實的。我們需要客觀的看待它們。
他們的作用除了證明我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就像古人所說: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應該做的就是:
擇其精華而取之,擇其糟粕而去之。
至於《竹書紀年》,真的假的,並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