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王允如果招降涼州軍,無疑可以穩住朝廷形勢,改寫歷史。但是,無論這個歷史如何改寫,想讓漢室復興也是不可能的。

    控制住幾股主要力量,就可能穩住朝廷

    當時,長安附近的軍事力量主要有兩股:幷州武人、涼州武人。

    軍力最強的是涼州武人,他們是董卓原班人馬,既有早期奉何進命令進來的,也有董卓掌全後陸續進來的涼州軍。

    其次是丁原帶來的幷州軍。這支力量在丁原被殺後,歸順董卓,由呂布統帥。

    原中央軍系統,何進統領的北軍等禁軍以及宦官把控的西園八校尉,他們力量在董卓入京後遭到了破壞,或領軍人物出走(如原西園八校尉中的袁術、曹操等人),或依附董卓(如原屬何進的張遼);

    董卓入京時,何進、何苗已死,北軍五校等群龍無首,董卓順勢吞併了這些力量;隨後,董卓透過呂布殺丁原,吞併了幷州軍;最後,隨著西園八校尉紛紛出走,又被董卓把握。

    因此,董卓得以獨步京城,把持朝政。

    王允利用幷州軍與涼州集團的矛盾,聯合呂布殺了董卓。(幷州集團與涼州集團的矛盾由來已久,呂布與胡軫不團結,是孫堅得以擊敗董卓軍,攻入洛陽的重要因素)。

    董卓死後,幷州軍支援王允,能夠控制實力最強卻群龍無首的的涼州武人,成為王允能否控制局勢的關鍵!

    王允有可能穩定住局勢

    王允當時有條件控制住局勢。

    1、董卓被殺後,涼州眾將李催、郭汜等人派人入朝,請求朝廷赦免;

    董卓死後,涼州軍群龍無首,各派本無意再與王允、呂布競爭。

    2、呂布及眾同僚紛紛提出赦免涼州軍,但王允不許;

    看來:儘管涼州軍隨董卓作惡,並與呂布不合,但群臣都主張赦免涼州軍;招撫涼州軍,不存在內部阻力!

    3、有人建議以皇甫嵩接過董卓舊部,王允認為這樣會刺激關東諸侯,拒絕!

    王允認為,涼州軍重新統合到一起,關東諸侯會擔心,自然,王允本人也會忌憚一支重新統一的涼州軍,因此,王允否決了由皇甫嵩或者任何人獨掌涼州軍的可能。

    4、涼州軍風傳朝廷在遣散他們後,將盡殺涼州人,於是在賈詡建議下殺回長安,暴動成功!

    看來:涼州軍為求自保,聯合到了一起。涼州軍軍力強過呂布幷州軍,呂布無法抵擋!

    5、涼州軍奪權後,彼此又爭戰不休。

    涼州軍再無董卓一樣的老大,他們在一起危急時會合作,但再不是一支統一一致的軍隊。

    由上可知:董卓死後,涼州軍群龍無首,不傾向於與王允、呂布競爭!

    王允完全有機會透過招降控制涼州軍,並對涼州軍分而治之,從而最終控制局勢!

    漢室不可復興,群雄割據不可避免

    即便王允能控制中朝廷形勢,也是不可能避免群雄割據的。

    就在王允殺董卓的這一年,群雄之間的戰爭逐漸進入高潮:河北,袁紹與公孫瓚同年在界橋、巨馬河連續大戰;兗州,曹操已經入主兗州;荊州,袁術已經派孫堅與劉表大打出手。

    此時的“諸侯”,已不是當初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的,以太守、郡守為主的,擁兵自重的地方官了,他們是袁紹、袁術、公孫瓚等人組成的,橫跨數郡縣,甚至數州的武裝集團!

    即使王允控制了朝廷局勢,難道朝廷有能力阻止這些大諸侯之間的互相兼併嗎?

    後來的曹操,他控制了大漢朝廷吧!難道曹操就因此可以號令天下了嗎?

    挾了天子,想要統一北方,還是要靠一場一場的激戰!沒有擊敗孫權,就照樣管不了江東!

    即使王允控制了朝廷,他與後來控制的大漢朝廷的曹操一樣,行不行,最後還得看武力!

    從軍事力量上看,幷州、涼州軍的戰力此時可以傲視群雄,但王允們是不是可以擊敗袁紹、曹操呢?

    爆個冷門,即或王允真的擊敗了袁紹、曹操,掃平“叛逆”,他會不會成為新的改朝換代者呢?

    指望當代周公來拯救漢室,王允並不比曹操靠譜!

    歷史是由一個穩定的大趨勢(主旋律)和若干個偶然因素組成的交響曲。王允如果招降了涼州軍,穩定了朝廷,這無疑會極大的改變後來的歷史走向,但大漢分崩離析的歷史大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個人看法,請大家批評!

  • 2 # 四川達州人

    只能說有一線可能。

    但是,結果不好說。

    首先,招募西涼軍人是可行的。

    其次,如果王允能夠開掛,招募西涼軍,安心恢復經濟,不去管關東諸侯,然後緩慢吞併益州,最後向東統一天下,是可能的。

    但也僅僅是可能而已。

    畢竟,西涼軍與幷州軍誰來控制?

    淘汰李傕郭汜樊稠張濟這些頭目,替換成效忠中央政權的將軍?

    黃埔嵩這些人已經老邁,新生代的將領誰能承擔這個責任?

    關東諸侯逐步兼併成長,王允的軍事指揮能力不足,誰來統領整合中央軍?

    會不會出現一個有能力,但並不忠於東漢的軍事領袖?

    要注意的是,東漢三國是世家社會。中央政權控制雍涼益州之後,世家力量必定逐步掌握中央政權,這個結果很難預料。

    中央軍也未必能最終戰勝袁紹曹操,而沒有呂布奪取兗州,曹操必定比歷史上走得更快。

  • 3 # 澳古說歷史

    能否中興,確是不知,畢竟漢獻帝非果斷之君,也非能君,他即使放在漢朝鼎盛時期為君,最多也就是守成之君,他當不了開疆擴土的雄主,而在那個亂世,若不是雄主,恐很難做到“中興”。

    當然,能不能“中興”不敢保證。但若是王允能夠招降李傕、郭汜、賈詡、張濟等西涼眾將,及西涼軍隊,則可確保長安不失,洛陽不失則大漢不滅。要知道,西涼軍的戰鬥力可不容小覷,再依靠著呂布的勇猛,賈詡的謀略,潼關、武關、函谷關等雄關的堅不可摧,任何一方諸侯都沒有染指東漢皇權的機會,就更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事情了。

    當然,王允能招降他們絕對不是假設,實際上在當時王允的確有招降他們的機會。當年,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等人之所以會攻打長安,就是因為他們害怕朝廷不願意寬恕他們,而對他們起殺心,所以他們才反。

    如果此時王允在董卓被殺後,就立刻以獻帝的名義向天下發布詔書,對董卓手下將領所犯一事既往不咎,同時對他們進行加官進爵,則西涼軍諸將必定臣服於大漢。畢竟這個時候,獻帝依然是天下共主,這天下依然是大漢天下,所以以獻帝的名義釋出的詔書絕對能讓他們信服。

    而後,隨著西涼軍的歸順,再加呂布的輔佐,東漢幾乎能立於不敗之地,即使只是其他地方勢力都反,獻帝也依然能固守東漢半壁江山,然後對劉表、劉焉、曹操、孫堅等地方勢力徐徐圖之。要知道,此時天下人認可的依然是東漢,獻帝可是名副其實的大漢皇帝,即使地方勢力有什麼不滿之心,他們也都不敢第一個冒出頭來去對付獻帝。

    一旦誰第一個冒出頭來去攻打獻帝,獻帝都可以不用動手,直接釋出勤王令,總有諸侯會對這個勢力群起而攻之。所以說實在的,當時的獻帝只要能夠守住長安,手下只要有一支效忠於自己的強大武裝力量,東漢依然會存在。

    當然,東漢雖滅不了,但是以當時的那個局勢,東漢最好的結局也就是固守一地,或是割據半壁江山。說實在的,其他諸侯不敢率先進攻獻帝,獻帝也絕不敢率先進攻諸侯。一旦東漢率先對諸侯發動進攻,那些諸侯就會升起一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緒,他們都會害怕接下來會輪到他們,所以他們畢竟會狗急跳牆,拋棄一切偏見,同心協力先滅掉獻帝。

    而獻帝之後雖強,但也絕對抵擋不住全部諸侯的群起而攻之。所以其實,就算獻帝收服了西涼軍隊,東漢與地方諸侯頂多就是保持著一股平衡,誰也滅不掉誰,誰也不敢對對方先下手。如此,在微妙的平衡下,東漢的最好結局無疑就是割據半壁江山,至於中興,說實在的光光依靠西涼諸將,那是很難實行的。

    當然,以上的結局,其基礎就是獻帝不要犯二,如果獻帝犯二,在諸侯爭霸的初期,就算曹操大軍歸順獻帝,東漢也只會迎來滅亡的結局。因為,早董卓死後,東漢半壁江山已盡歸地方諸侯所控,朝廷已失去對於中原地區這等富庶地區的絕對掌控,而沒有了錢,沒有了糧食,獻帝又拿什麼跟人家鬥呢?

    所以獻帝絕對不能犯二,他需要做的就是維持現狀,然後暗地發展,利用諸侯之間的矛盾來達到利己,發展壯大漢朝的目標。之後在擁有絕對的實力之後,以拉攏一部分諸侯,打擊一部分諸侯的做法,來達到完全消滅地方勢力的目的。只有這樣東漢才能迎來中興的機會。

  • 4 # 歷史哨聲

    難~~

    原因王允沒有董卓或曹操那樣的權臣手段,雖然名望高,但人際關係並不好。王允在董卓死後,並沒有得到多數東漢大臣的支援:

    “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群下不甚附之,說明王允得到的支援並不多。也說明了王允剛正的性格,比較適合做御史等言官、司法職位,不適合做丞相等治理官職。

    強硬,不婉轉,只堅持自己的一套,這注定了王允不能控制整個東漢朝局。

    王允對呂布的兩個建議都沒有采納:

    1、赦免董卓部下西涼軍;

    2、將董卓的財物拿去賞賜給朝廷公卿大臣、將校,收買、安撫人心。

    王允只是認為呂布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殺手而已。

    剛硬不圓滑的王允如何鬥得過老狐狸的曹操、袁紹?

    臺詞錯誤:董卓封王允為溫侯,董卓死後呂布才被封溫侯,這臺詞明顯是董卓死前,溫侯就是王允自己。

    王允治理能力比董卓還差

    在用人上,董卓比王允更能得人心:

    1、重用山東名士,如:周珌為吏部尚書、伍瓊為侍中、鄭公業、何顒、荀爽、陳紀、韓融、蔡邕等人。對於那些被投閒置散的名士,董卓也重用:

    3、對於部下,董卓只是封他們為將校,並沒有讓他們出任更多要職。

    相比之下,蔡邕不過是同情下董卓的死,就要被王允處死,顯得太沒有寬容之心。

  • 5 # 13923222

    不能,拿生命去拼死拼活去為姓劉當皇帝的,是你?你願意嗎?這麼簡單的道理還要問嗎?古代制度有問題你看不出來嗎?只有儒學腦殘才會為他們歌功頌德,正常是要推翻這種制度實行民主社會才會向前發展的,制度不改革都是在死迴圈裡轉圈。

  • 6 # 天君說歷史

    我認為不可能的,首先有一點,王允手上沒有真正聽命與他的軍隊。西涼軍都聽李,郭二人的,董卓剩在京城的那些軍隊又聽呂布的,根本沒人聽王允的。

    第二點是當時各地軍閥混戰,漢朝已名存實亡。就算這些軍隊真的都聽王允的,憑他手上的實力也對付不了各路諸侯。沒有統一,自然談不上中興了。

  • 7 # 龍王1372

    不會,中央缺少的是對地方的掌控,地方割拒以經形成,上策是收攏人心,分而治之,以虎馭狼,餘群狼驅虎。需要的是深遠的戰略眼光,和高深的馭人之術。

  • 8 # 大白白野

    王允不特赦西涼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導致李、郭在謀士賈詡建議下攻陷長安,王允也被殺身亡。

    如果王允招降李、郭等西涼軍人可能會延緩東漢滅亡的速度,東漢中興也困難重重。

    東漢桓靈二帝統治期間黑暗,最終導致爆發了張角等領導的黃巾大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行成了許多大大小小軍閥、地方實力派,東漢王朝處於名存實亡地步。

    東漢王朝是在官僚豪強地主支援下建立的,“光武中興”一條重要內容是丈量豪強地主土地,解放奴俾。但是光武帝劉秀以後許多皇帝年幼或早亡,宦官外戚交替控制朝廷,朝廷內部也有黨派相爭現象。尤其東漢末年豪強地主佔有大量土地,擁有城堡甚至私人武裝,而廣大貧苦農民生活困難。國內地主階級和農民階層矛盾嚴重。

    漢獻帝劉協繼位年齡較小,缺乏經驗和實力很難控制好朝廷。朝廷內部派系鬥爭現象嚴重,王允屬幷州派,董卓屬於涼州派,兩個人也一定程度上算派系爭鬥。地方軍閥實力派也是互相爭利,儲存或擴大實力。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到中興。

    董卓死後,東漢王朝各種情況不好,存在機動難反現象,要想中興阻力大,病入膏肓,中興重振不易。

  • 9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呂布殺死董卓後,如果王允招降李傕、郭汜及西涼軍,大漢也不可能中興。因為自黃巾起義以來,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東漢政權搖搖欲墜,已經無可挽回。董卓雖死,部下還在,李傕、郭汜等人,比董卓還壞,有過之而無不及。王允忽視了一個人物,那就是賈詡,這個人物對東漢政權的安危,關係很大,別說王允沒有答應赦免李傕、郭汜等人,就是答應赦免李傕郭汜等人,王允也沒有駕馭李傕郭汜的能力,王允只適應做文官,統帥軍隊,可不是說說玩的,真正地能控制局勢的人也只有曹操。當時李傕、郭汜看到董卓已死,群龍無首,感到局勢不妙,立即逃離京城,可是賈詡他不這樣認為,他和李傕、郭汜說,你們現在逃跑,王允還要追殺,一但走散,到時只有死路一條;如果現在殺回京城,不但能為董卓報仇,還能控制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跑也不晚。所以李傕、郭汜殺回京城,就連呂布也無法阻擋,李傕、郭汜又一控制控制朝廷,作惡比董卓還要甚之,王允等人也被殺死,整個京城,慘不忍睹。

    所以說,就是王允答應赦免李傕、郭汜等人,中興漢室,也難上加難。此時天下群雄四起,漢獻帝根本沒有什麼能力來控制天下,只能靠身邊的大臣,王允根本也駕馭不了賈詡、李傕、郭汜等人。王允的失誤,就是沒有將賈詡和董卓一快兒殺死。

  • 10 # 大馬哈魚12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董卓軍隊,沒有什麼能力駕馭之前或有力量殲滅的話,最好不要輕易“碰”這就像過去的中醫對於膿包,都要用藥把它們箍到一起後決定切除術或吸引之法來化解它,把膿擠出來或去除後,加上藥消炎止痛防感染。病很快就好了。

    而王允用一個美人計把董卓這個膿包弄破了!膿怎麼辦,他想都沒有想過,可以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治大國,如烹小鮮”這話沒毛病,這話王允他沒有讀懂啊!,作為一個大臣,他要是把這個處理好了,最起碼漢不會敗家那麼慘。把這樣的人提到領導崗位上有問題啊!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東漢真正的亂局是從大將軍何進被殺後開始的,因為聽從袁紹的建議,何進一心打擊宦官,不惜把宦官逼上絕路,結果因為大意,何進反而被宦官所殺,何進一死,朝廷群龍無首,袁紹、袁術兄弟趁機率軍誅殺所有宦官,東漢歷史上稱雄政壇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被消滅。

    何進之死引發了亂局,也帶來了更大的威脅,這就是地方軍閥憑藉武力掌控朝廷,這在兩漢近四百年的歷史上是首次出現,董卓就是因為被何進招到洛陽,憑藉自己手中的兵力與權術,在朝廷群龍無首的時候控制了皇帝,一躍成為東漢政權的實際控制人。

    然而好景不長,董卓雖然控制了朝廷,但由於他所依靠的是殘酷的迫害與武力,所以背地裡反對董卓的人非常多,就連董卓身邊的呂布也開始反對董卓,最終呂布在王允的忽悠下殺死了董卓,呂布與王允聯合起來控制了朝廷。

    何進

    本以為董卓一死,東漢朝廷會再次回到之前穩定的狀態,但是王允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居然在赦免董卓舊部的決定上猶猶豫豫,甚至公開表示不願意招降董卓舊部,這種做法一下子就激怒了董卓舊部,他們在賈詡的鼓動下,聯合起來攻打長安城。

    以李傕、郭汜、樊稠、張濟、賈詡等人為首的涼州軍隊很快攻破了長安城,打敗了呂布,殺死了王允,控制了漢獻帝,本以來董卓被殺後,皇帝可以恢復自由身,沒想到了是才出狼窩,又進了虎穴,李傕、郭汜等人又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麼問題來了,董卓被殺後,王允只需要招降董卓舊部的涼州兵就行了,這樣就沒有後來的李傕、郭沁反攻長安,王允也不會死,那為何王允不肯招降呢?

    董卓

    《後漢書》: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最初,王允是準備赦免董卓部將的,呂布也勸王允赦免,但是王允卻對群臣解釋道:這些人本來是無罪的,只是跟隨董卓身不由己而犯了錯,現在如果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而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會讓他們產生猜疑和恐懼,心理上會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計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

    王允的這個邏輯讓人難以理解,前面說董卓部將是無罪的,後面又說赦免他們又讓他們產生猜疑,心理上會受不了,這其實是前後矛盾的,如果他們真是無罪的,直接赦免就行了,如果他們真的有罪,你如果不赦免這些人,是會引發動亂的。

    王允

    要知道當時董卓手下的涼州兵差不多有十餘萬人,這些軍隊由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呂布等中郎將統領,除了呂布之外,其他將領都駐守在長安以東的地區,以防範函谷關以東的軍隊,董卓之所以被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長安城中忠於董卓的軍隊不多。

    換句話說,董卓是把重兵部署在外,導致內部兵力空虛,而被呂布所殺,即使董卓被殺,但是他的部將幾乎沒有任何損失,成建制的存在,這些人的兵力加起來遠遠大於長安城的軍隊,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呂布都看到了這個隱患,所以建議王允把董卓的財物拿出來分給公卿與將校,從而拉攏人心,但是王允又拒絕了,他認為沒有這個必要,王允甚至直接看不起呂布,因為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而呂布則是出身貧寒,士族與平民之間有著嚴重的階級代溝。

    呂布

    王允拒絕招降董卓舊部真正的原因就是階級認同。士族在東漢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漢桓帝與漢靈帝統治期間,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大量計程車人被定性為黨人,並禁止參政,這剝奪了士人做官的權利,引發了士人強烈的對抗。

    所以在桓靈二帝期間,士人聯合外戚對付宦官,漢靈帝去世後,以袁紹為首計程車人集團聯合了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企圖共同剷除宦官,但由於何進猶猶豫豫,被宦官抓住機會殺了,袁紹因此而殺盡了宦官。

    就連董卓進京的建議也是袁紹向何進提出的,否則東漢歷史上哪有董卓什麼事,董卓控制了皇帝與朝廷,等於是搶奪了士人在政治上的勝利,所以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聯軍聯合起來反對董卓,董卓因此而遷都長安,並將重兵部署在長安以東防範關東聯軍。

    關東兵

    關東聯軍指的是函谷關以東的聯軍,是以袁紹為首的,袁紹出自東漢有名的大家族-汝南袁氏,其家族有著四世三公的美名,多年混跡朝廷參與政治,這是所有世家大族的共同理想,士人們想建立一個所有士族參政議政的政權。

    袁紹出自汝南袁氏,王允出身太原王氏,兩人的出身類似,地位類似,理想類似,因此產生了認同感。

    《後漢書》: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允議罷其軍。或說允曰:“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允曰:“不然。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

    在董卓被殺後,面對如何處置董卓舊部的問題上,王允一直反反覆覆的,王允企圖削奪涼州將領的兵權,並且取締所有軍隊,同時還想利用關東聯軍去控制董卓舊部。

    王允與董卓

    有人對王允說道:涼州兵素來忌憚袁紹,畏懼關東兵,如果派關東兵去解散涼州兵,涼州兵就會擔心性命不保,這樣容易引起兵變與動亂,還不如派皇甫嵩去統領涼州兵,以便安撫軍心。

    這個建議也被王允所拒絕,王允認為:關東兵是反對董卓的義兵,是我們的盟友,現在董卓已經死了,如果把關東兵駐守在險惡的地方,雖然安撫了涼州兵,但是關東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

    王允居然以擔心關東將領疑心不重視他們而拒絕了這個建議,這是典型的紙上談兵,雖然這個建議並不完美,但是有關東兵牽制涼州兵的話,涼州兵斷不可能如此容易攻破長安,話雖如此,但是關東兵只是一盤散沙,或者是一個鬆散的聯盟,根本沒有心思對付涼州兵。

    關東將領們只想著如何去搶地盤,當初董卓在洛陽做惡時,關東兵中除了曹操與孫堅真的出兵攻打董卓之外,其他所有將領,包括盟主袁紹都沒有出動一兵一卒,這樣的關東兵根本不會為了王允而對付涼州兵,王允認為自己和關東兵站在同一戰線,多少有點自賣自誇的感覺。

    王允出身太原王氏

    政治是複雜的,敵人的敵人並不一定就是你的盟友,王允認為董卓的敵人(關東兵)就是自己的盟友,有些過於樂觀了,王允只是從身份地位和家庭出身的角度來看待政治問題,他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和關東兵是同一戰壕的

    事實上,關東兵根本不關心董卓,也不關心朝廷被誰控制,看看關東兵盟友袁紹的表現就知道了,當初關東聯軍反對董卓沒有結果後,袁紹就來到冀州搶地盤去了,他只關心誰能佔領河北,根本不關心朝廷是被董卓控制還是被涼州兵控制。

    王允沒有看到這一切,一意孤行地認為不能赦免涼州兵,再加上訊息傳遞不通暢,社會上起了流言,說王允想要解散涼州兵,殺死所有涼州人,董卓舊部聽到這個傳言後,就陷入了絕望,人在絕望之下就會拼命,涼州兵認為自己橫豎是個死,不如拼命一搏,還有活命的機會,於是在賈詡的勸說下,涼州兵們聯合起來殺向長安城。

    涼州兵

    本來這一切都可以避免,只需要王允以皇帝名義下一道聖旨,內容就是赦免所有涼州兵與董卓舊部,只要這麼做,根本就沒有李傕、郭汜等人的叛亂,朝廷就會再次陷入被軍閥所控制的局面,那樣的話,大漢會中興嗎?

    東漢走到這一步,永遠不會中興了,只會逐漸衰弱並滅亡。

    從何進被殺後,袁紹等人殺死了所有的宦官開始,東漢註定要滅亡,宦官是東漢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力量,是皇帝可以依靠的一個政治力量,在東漢歷史上,每當權臣強大時,皇帝都是聯合宦官來剷除權臣的,現在宦官沒了,士族控制了政權,那皇帝永遠只能是傀儡。

    士族的力量是強大的,在地方上,他們有莊園經濟,把田地租給沒地的人耕種,藏匿並養活了大量的人口,他們有話語權,有控制輿論的權力。

    王允掌權就是士人掌權

    在朝廷中,他們有推薦權,能向朝廷和地方推薦自己人做官,他們有政治權力,能讓自己參政議政,並且不同士人之間相互聯姻,形成一個巨大無比計程車人集團,這是一個政治利益共同體,其力量強大到能與皇權相抗衡。

    王允掌權的時候,漢獻帝仍然是傀儡,朝政還是王允說了算,王允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於大漢中興,那只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即使沒有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東漢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學拼音(寫拼音)早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