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成拳黃景文
-
2 # 可樂20181101
內家拳的樁法已經讓宇宙第一神功毀的面目全非了,打著養生的旗號,一個松、一個沉、一個靜、不知誤導了多少人!中國傳武始終是套路好練功力難出,樁功即是基礎也是增長功力的途徑,而且是一個非常艱辛漫長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能練的,在有明白人指導、自身毅力夠強大的情況下能練出來的百不過三!現在的大師都成災了,漫山遍野到處都是,大師的生成速度有如雨後之狗尿苔~~^_^!一張口都是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還配上照片,其實都是端尿盆樁~~^_^!
善意的提醒一下樁功愛好者,上來就跟你扯氣、扯血、扯脈、扯意念、搬運大小周天或講佛論道的,切記,一定不能學!!!而且每個要領上身是有方法或先後順序的,每個要領上身以後身體的某些部位是有表徵的,或能看見或能摸出來,有些關鍵部位一定是有別於常人的!樁功是講強度大小、時間長短、時間是幾起幾落的。沒有出力哪能長力?沒有長力哪有功力的增長?沒有功力的增長後面的養生更是無稽之談~~^_^!如果你學的樁一上來你就能站超過五分鐘,而且時間增長很快,那一定是假的!看書基本上是看不會的,現在騙錢的假大師也太多,請各位加以分辨。
-
3 # 太極寄暢
我練習太極拳已有三十多年了,開始練習的時候總是覺得這是一種姿態,但隨著練習時間的延長,逐漸覺得這是一種感覺與意識的結合。太極即開合,胸和背就是開與合的關係,當背後的脊柱有了弓勁,胸口自然會顯現一股含蓄的感覺,也只有胸合了,氣才能順利下達丹田。一些人練習太極拳後有胸口發緊,甚至脹麻,呼吸不暢,皆因含胸未做到位造成的。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含胸是一種放鬆肩、胸肌肉情況下松沉感覺,而不是把胸口往裡凹,正所謂差之毫釐 繆以千里。而拔背,現在也有不少人理解為將背部脊柱向上提起,實則大謬矣!前人為什麼要用“拔”字,而不用“拎”或者“提”字呢?試想一下樹幹上有根釘子,什麼方向的力我們稱之為“拔”?顯然是垂直於樹幹的力,才可能將釘子拔出來,提或者拎是拔不出來的,所以拔背的意思就是儲存脊柱的“弓力”含而不露,有意而無形為上。此時我們看到的外形就是一個人非常放鬆的自然站立姿態,背不駝不挺,胸不昂不縮,一片神行。含胸拔背說著不動還容易些,但一旦運動起來,往往會丟掉這種狀態,這需要不斷的鍛鍊才能獲得。
-
4 # 赤線
謝謝邀請,關於含胸拔背,當年楊澄甫宗師對徒弟董英傑說過含胸,不挺即為含。簡單說,練拳過程當中要求不要挺胸,鬆弛前胸就是含胸,由於挺著繃緊著的前胸和胸肌,會牽扯阻斷由拔背傳來的產生於腰背和腿的衝擊力量和速度,所以把含胸拔背作為一組練拳身架要素提出。什麼含胸是為了氣沉丹田貫通任脈,拔背是為了貫穿督脈,這些提法純屬瞎扯淡,拳還沒練對還想什麼氣沉丹田打通任督二脈,這是做夢,這種神神叨叨的說法,毀了太極拳。
-
5 # 小品文視生活
內家拳的含胸和拔背,是相輔相成的兩個要領。含胸是為了虛心虛懷,達到胸空的要求,以使氣機上下順達通暢。.同時,含胸的要求做到了,沉肩墜肘也容易做到,因為胸空則氣易下沉,隨著氣沉下行,兩肩自然也就放鬆下沉了。更重要的一點,胸能含涵,對於虛領頂勁助益很大,特別是胸涵與頂虛,有呼應和協同作用。胸涵則氣機易於下行,能做到胸空腹實,使氣達丹田。而氣沉丹田與虛領頂勁,又是相反相成的兩個對立統一概念。所以說內家拳含胸功用大矣。但含胸不能過,過則使胸腔內陷.反而使氣機受阻。
能含胸則自能拔背。拔背是為了便於氣貼脊背,便於通督,使氣機能循督脈上行,利於出勁兒。內家拳發勁的執行途徑是,由腳而腿而腰,通於脊背,佈於兩膊,施之於手,形於指掌。一個發勁相當於一個大周天迴圈,脊背起著通關橋樑的作用。所以拔背很重要,有人否認拔背的說法,那是在作文字上的糾纏,缺乏深入體會的結論。
含胸和拔背合在一起,是內家功夫的基本要領之一。功夫講究自然,不能含胸,往往放鬆和自然也無從談起,拔背也會不自然。拔背也不能過,過則失之硬,有駝背之虞,這也是否認"拔背"一說的說辭之一,應該努力避免,拔背也要講究自然。
總之,含胸是為了便於降任,拔背是為了升督,內家功夫也就是個周天迴圈的功夫,只不過是在無意之中完成而已。
-
6 # 小天使FB
含胸拔背並非是內家拳的專利。中華傳統武術,內家拳,太極拳,行意拳,八卦掌。外家拳,少林十八羅漢拳,五行八法拳,南拳,大,小洪拳,華拳…。中華傳統武術內家,外家拳,南少林,北武當,所有長拳類傳武的修練,都注重含胸拔背的訓練。它是中華傳統武術特定的訓練方法,含胸它練的是精氣神的內功精神,含胸它練的是傳武人的正門,雙方對擂,狹路相逢,技擊技巧防不勝防,前胸雙肩是首先被攻擊的物件,一旦顯山露水,(挺胸凸肩)狹路相逢,高手偷襲,必死無疑。拔背它練的是威武霸氣的俠客形體,讓人看後有一種畏懼感。這就是武林江湖,各種門派,內家,外家拳法
含胸拔背在形體上的霸主展現,它讓挑戰者心生怯氣。江湖武林水深,各路高手,絕技藏身,比武對擂,含胸拔背,它練的先防後攻,所以以防變攻的修練,不能適應以攻擊為主導的現代搏擊。它也就證明傳統武術不適合與現代搏擊對擂,它輸在以防為主的後攻的攻擊上,現代搏擊完全沒有被你攻擊
的空擋顯現,你也很難扺擋住現代搏擊的閃電進攻或被秒殺的各種拳法的進攻,這是真實的現狀。
傳統武術就是輸在訓練方法上,即使功夫再高的高手,頂尖的傳武精英大師也很容易被搏擊拳手瞬間擊倒。前段時間太極累某的再一次的慘敗就證明
了這一點。含肩拔背的訓練方法基本在含胸的訓練上,含胸它的要求是習武者雙肩微微下沉,雙肩對向內扣,前胸給人一種內凹圓弧呈在感。含胸它是上身放鬆的重要表現,也是準備發力的訊號感觀。所有的傳統武術的含肩訓練方法都是這樣的標準。同源不同宗,訓練方法上的差異化不同,訓練目的是一樣,就是平時行拳走勢時,拳架的空間構架要時時把含肩做到位。含肩的成功練到位,它就自然把拔背的要求理順撐圓了,因為含胸的做到位,它把背部自然的撐圓,讓腰部自動自然的挺直,它可以很好的運用傳武的以腰為主軸的拳理。含胸 與拔背是一個前因後果的連帶關係,它也是傳統武術先松後緊,以意練形的獨特訓練方法,它帶來的是後發制人的制敵技巧方法。這就是我對含胸拔背的理解。歡迎點評。
-
7 # 蕭晗之十二子門
含胸拔背,是傳統內家拳運力的一種方式,比如氣沉丹田!但是含胸拔背意在防守,這樣的防守事實上是一個閒式,當你在迎對對方的攻擊而無處藏身的時候,這樣的招式至少能夠讓攻擊者具有忌憚,因為他還有後招,而這樣的後招在你招數用老之後,他會做一個反向攻擊動作,而這樣的攻擊動作會有一個轉身反擒拿,當你前來攻擊之時,你就被他的力道所折服或者為其所左右!這裡事實上是通背拳的精義之所在,所有的變化都是由此而來的,最後你反被他制服,這說明這一招是有廣泛的用處的,至少在用於對方攻擊時或者突襲之時,你才會發現,他是在宣佈主權,而那樣的當仁不讓而又帶著對你的蔑視甚至是嘲弄,但是要破這一招只要繞道他的正面,迎胸一腳,他就氣力全無並且躲無處躲藏無處藏,因為你破了他的丹田,所以這一招是用來防守的,有其致命的缺陷,所以是萬般無奈之時才用的招數,對於己練習是傷身的,用於防身則會得不償失,甚至會有被人愚弄落為靶子的嚴重後果,遇見功力深的一招就可能致命,所以是很常用但是無奈防守的被動式,練習了會傷身,所以不提倡練習!
回覆列表
含胸拔背,是內家拳盡人皆知的基本要領,因為這一要領,在傳統的武術發力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傳統的武術發力,大都力發於整體,力由脊發,特別講究含胸拔背。
什麼是“含胸拔背”? 1925年陳微明著《太極拳術》中說“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腿根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自能拔背,能拔背自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此文中含、涵二字是交換使用的);1978年初版、1984年再版的、由臺灣數十位專家集體編寫的《太極拳圖解》又說:“含胸拔背即肋骨內涵,不凸出,脊骨平背,不陷入,兩者互為因果。作用是胸涵氣沉,背拔神聚,掩蔽要穴,保護內臟。練法是肋骨內涵、脊骨平背,自然含胸拔背,氣向下沉。禁忌是挺胸駝背 ”。
然而以上二說對含胸為何能爆發整體力、拔背與力由脊發有何關係等都未道及,故而還有進一步推究之必要。
含胸拔背的說明及練法。
“含胸拔背”也叫空胸緊背,是內家拳的一項基本要領。含胸,即胸略內收,以使脊背後靠,脊椎節節微拉,胸內有虛空、包涵之意,故在拳譜裡含、涵二字是可以通用的。拔背,即背部肌肉的對拔舒伸,呈上下、左右的十字狀對稱相拔。合而言之,沒有含胸則背肌難以舒長伸展,沒有背肌的舒長伸展則無法打出力由脊發的效果。因而,在科學的發力技法中,含胸與拔背是互為制約的因果關係。
練好含胸,先要放鬆兩肩的關節。能松肩必能沉肩,能沉肩不一定能松肩(肩部僵沉為習拳之弊)。松肩包括:肩胛骨自然放鬆地向下、向旁、向後伸拉,使上臂自然放鬆地抬起、前伸、環撐,腋下有容一拳的空隙。隨著雙臂與胸口撐起一個抱球狀的空間,含胸的形體要求便初步完成了。練好含胸,要保持胸內涵虛、空洞之意境,與含胸的形體和諧自然地統一起來。
練好拔背,先要做到肩撐肘橫、懸頂墜臀。這樣,可使背肌呈橫向、豎向均衡伸展,進而使脊椎節節拉開,產生脊椎彈簧力,力由脊發的科學性即是由此而來的。訓練過程中,要注意松和自然,切勿急於求成,不顧後果地強行伸拉,導致背肌僵直板硬,失去本來的彈性活力。
含胸拔背的功能之一,就是使習者的肺部成為儲量充足的養料基地。
我們知道,氧氣是運動機體必不可少的一種養料,而肺活量的大小則直接影響到體內氧氣的充足與否,關係到習者能否發出雄勁渾厚的整體力。值得注意的是,含胸在使背肌得以伸拔舒展之外,還引發另一項拳法要領——空胸實腹。空胸實腹能使人的橫膈膜肌下降。橫隔膜肌位於肺臟的下端,它的下降移位必然擴大肺部的上下徑,再加上兩肩外撐來擴充套件肺部的橫向空間,如此肺活量勢必能增至極限,使整體力的發揮更為雄厚。
含胸拔背的功能之二,就是使發力者變成胸腹上虛下實、胸背前松後緊的“特殊共鳴箱”。
我們知道,整體力之所以具有強勁穿透的摧敵之威,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發力者善於利用聲波的傳送來振動體內各個細胞,使之參與發力的緣故。所以要想獲得強勁穿透的力量,不能沒有強勁穿透的發聲與之相助。然而,富有穿透性的聲波是由何處發出的呢?是腹腔、胸腔、腦腔經過特殊訓練而發出的三腔共鳴。凡懂樂器者皆知,共鳴箱的內環境愈大,所發之聲就愈宏遠。從前面介紹含胸拔背的練法來看,胸部的涵虛空洞、背部的撐拔舒張以及腹部的沉實穩重,正好構成人體特殊的共鳴箱。
含胸拔背的功能之三,就是使其機體成為主動發力的弓弩。
透過含胸拔背的訓練,技擊者的機體各部可以得到協調配合,形成一架撐圓張滿的強弓硬弩。只要中樞神經發出攻擊指令,這架“弓弩”便會由節節鬆開的脊椎開始,隨著整體前撞的慣性脊椎節節緊縮,發出離弦之箭般的內勁。
如果沒有經過含胸拔背的專門訓練,發力者的背肌便無從張滿,其脊椎也無從鬆開,因而就不能企及“蓄力如弓滿,發力似放箭”的上乘境界。
含胸拔背的功能之四,就是使其機體特別是雙臂部分彎成被動發力的“拱橋”。
透過練習含胸拔背,習者的雙臂會因此而變成形曲意直、外方內圓的拱橋狀間架。拱形受力,是最能承受外界壓力的一種形式,是符合物理力學原理的。因此匠心獨運的拳法大師把這個原理巧妙用於技擊功法。應該認識到,這種受力條件是由含胸拔背的特有功能所決定的。試看,撐滿張圓的後背加上含胸而生的雙臂環抱,這樣做自然形成了拱形受力的技擊間架。這種間架的最大優點是不管敵手來拳怎樣沉重,都可以利用拱形間架來分解敵力,從而達到小力勝大力的技擊效果。
含胸拔背的禁忌:凹胸和駝背。
含胸不是凹胸,拔背不是駝背。含胸,外求雙肩外撐、胸略內收、橫膈膜肌下降;內求涵虛空洞如廟堂之磬。凹胸是片面緊縮前胸,致使肺臟受到擠壓,非但達不到增大肺活量的目的,反而迫使呼吸不暢,運力受阻。拔背,形體上要求對稱伸拔如強弓張滿欲射,意念上要求背部松和自然飽含彈力。駝背是失去對稱相拔的抻拉背肌,其後果不僅盡失對敵交手中的空間優勢,而且大大減少和降低了技擊者的力度和速度。故而凹胸、駝背可謂練習含胸拔背的兩大禁忌。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內家拳的主要基本要領之一,含胸拔背不是孤立存在於拳法中,而是拳法有機整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習者應該結合其它要領,從區域性服從整體的宏觀方面來練習之。
含胸拔背給我們的啟示
為了更直觀地認識含胸拔背的基本要領,我們不妨去動物園觀看被稱為百獸之王的老虎,老虎的體態可謂含胸拔背的典型範例。你看它不管是睡眠、嬉戲、搏鬥,都保持不斷脊骨弓起而且胸腹柔軟如綿的體態,遍身並無絲毫肌肉隆起發達之處,有的只是脊椎骨節隨一舉一動而顯現的伸縮開合。
反觀家畜中堪稱健將的騾子、馬之類,全身各處肌肉無不高高隆起,以手觸之堅如硬石。一匹騾子拉的車,五隻老虎未必拉的動,而五匹騾子齊鬥一隻老虎,優勢則在老虎一邊。這樣說來,與其說含胸拔背給我們的啟示,不如說是老虎啟發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