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嚴格意義上不算!

    在明白明朝領土是不是包含蒙古,首先要明白的是蒙古都包含哪些地方。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難河源建立蒙古汗國,隨後以哈拉和林為中心,逐步建立起了橫跨亞歐大陸的大帝國。

    而在成吉思汗發動對外戰爭的過程中,不斷將新徵服的土地賜予自己的子孫們,逐步形成了蒙古四大汗國。

    1259年,蒙哥汗死,蒙古汗國分裂;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四大汗國和蒙古汗國分道揚鑣。

    分家後的蒙古汗國因為風俗宗教等因素的差異,不斷髮生戰爭,其中元朝和窩闊臺汗國以及察合臺汗國的戰爭持續了數十年。戰爭結果是新疆大部分地區被察合臺汗國佔據。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發起對元朝的北伐,元朝退守蒙古高原,是為北元。因為明朝建立於元朝的疆域之上,因此對於新疆中西部地區,明朝也未能征服,這一地區為察合臺汗國領地,後改為亦力把裡。

    而明朝和北元形成對峙後,明朝佔據了長城以南以及長城以北部分地區,而在遠離長城的漠北,基本為北元領地。明朝消滅北元后,蒙古各部恢復韃靼和瓦剌的古稱。

    到明朝後期,蒙古分為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對應今天的位置就是內蒙古、蒙古和新疆地區。

    那麼,明朝領土是否包含了蒙古呢?

    答案是不包括!

    今天的內蒙古和新疆,已經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要歸功於清朝對漠南、漠西蒙古的征服。但是在當時,蒙古和明朝是對立的關係,雙方不斷爆發戰爭,直到明朝後期的隆慶年間,明蒙才基本停戰。

    所以,蒙古從來就不是明朝的領土。蒙古更不是明朝的羈縻地區,雙方沒有任何的隸屬關係。

    而且,隨著永樂宣德年間,明朝大量放棄長城以北的衛所,導致明朝邊境線南縮至長城一線,造成“天子守國門”的尷尬處境。再加上明朝在宣德年間撤掉奴兒干都司,明朝的北部邊境全面收縮,徹底從蒙古地區撤出。明朝面臨的威脅更加嚴重。

    所以,蒙古對明朝而言絕對不是善茬,那是明朝的世仇和死敵。

    正因為如此,明朝才在北方大規模修築長城,抵禦蒙古和東北女真的侵擾。

    真正讓蒙古成為中原王朝疆土的,是清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征服了漠南蒙古,康熙皇帝臣服了漠北蒙古,乾隆皇帝最終平定了漠西蒙古。這才奠定了今日中國的遼闊疆域。

    所以,蒙古不是明朝疆土。前期明朝曾佔據了部分蒙古土地,但很快全面退出。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2 # 歷史八卦社

    不能以現代的領土觀點來看待古代的領土問題

    現在談起領土,一般指的是實際領土,而在古代,羈縻製作為一種統治手段,雖然並非你實際控制,但是有這個名義在,也被認為是你的領土。而北元分裂後漠北瓦剌,韃靼部首領都接受了明代的爵位,所以僅從名義上來說,蒙古也算是明朝的領土。

    例如《明史.地理志》對明代領土的描述,“計明初封略,東起北韓,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明顯是把漠北也包含進去了。可見在同為古代人的清代人眼裡,也認同明朝的領土包括漠北。

    而網上流傳的元朝疆域圖,其實也包含了許多這種名義上的領土,例如終元之世,都沒有實際控制過雲貴地區。再例如讓人看著都心馳神往的嶺北行省,實際上卻是蒙古漠北諸王的封地,元廷根本不能實際控制,甚至需要以整個中原的物力來穩住這些王爺,所以在元代有“貧極江南,富誇塞北”之說。而漠北諸王也屢屢參與進大都的皇權爭奪之中,甚至能廢立皇帝。

    所以,如果以實際控制為準的話,明代領土大概只有漢地十八省那麼大。如果按照古代的領土意識的話,那大了去了,畢竟還有緬甸宣慰司,寮國宣慰司,南洋宣慰司不是?

  • 3 # 季我努學社

    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如何看待明朝的地方行政體系和邊疆行政體系,並且要注意不能將現代民族國家的領土概念直接帶入到明朝。只有迴歸到當時的現實環境和邊疆政策歷史,才能更好的理解明朝的版圖問題,在這一點上,不論蒙古、西域還是安南,都具有理解上的共通性。

    一般來說,和中國古代其他朝代一樣,明朝在行政權力非常有力的中心地區和邊遠地區採取的是不一樣的。在中心地區,主要實行的是“兩京十三司”,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為防止地方權力集中。宣德後開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後成為各省常制。官員基本上是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可以看出,在中心的地方行政上,明朝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著各地的軍政、經濟大權,同時在文化上具有領導地位。此外,明朝還有藩屬國,比如北韓和安南,他們又屬於自己的政治體系和領袖,和明朝是很明確的宗藩關係,和明朝的關係一般侷限在朝貢和王位繼承上,可以比較明確的說,他們的領土並不屬於明朝疆土的一部分。但是在邊疆地區,統治的方式就發生了變化。這些地區在中心控制區和藩屬國之間,明朝對其的控制力度也嚐嚐夾雜著二者之間。

    譚其驤先生那一半的明朝疆域圖,除了明朝中心控制地區以外,還包括了東北、蒙古、西域以及西藏,這些地區並不是明朝完全可以控制的地方。這裡就需要提到另一個制度了——都指揮使司。他一般出現在現在的東北、內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管理著轄區內的衛所,可以被定性為軍事機構。都指揮使司便是明朝在邊疆地區設立的統治結構,這就和藩屬國有了本質的區別,但是如果從都指揮使司內部人員的構成來說,則體現出了邊疆治理的特殊性。

    都指揮使司的內部人員很多都是當地民族的上層精英人士,在當地擁有著地位、權勢和一定的號召力,而朝廷的封官,本就是根據當地已經有的權力結構體系進行“名分”上的冊封罷了。這些官員並不完全聽命於朝廷,不僅在職位上世襲,並且在具體治理上也基本是各行其是。比如說題目中的蒙古,就是被明成祖朱棣交給了蒙古兀良哈三衛。

    理解中國過去的傳統,尤其是邊疆上的問題,不能簡單用近代國家領土觀念進行生硬套用,只有充分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才能對明朝的疆域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

  • 4 # 古風散人

    明朝與蒙古是並立的兩個政權,明朝的疆土裡不包括蒙古。我認為,這個沒什麼可爭論的,就像“北宋時遼國不是北宋的疆土”、“南宋時金國不是南宋的疆土”一樣清晰。明朝與蒙古頂多算是“南北朝”。我來簡單聊一聊。

    捕魚兒海之戰慘敗和脫古思帖木兒被殺,北元喪失了恢復的可能;明朝方面,儘管太祖、成祖兩朝不斷蠶食蒙古,乃至用兵塞北,永樂間甚至建立了明朝人所豔稱的“五出三犁”這樣的赫赫功業,但從總體看,無非以“降服”為目標,沒有也不可能消滅北元——蒙古政權。1368年元順帝撤出大都以後形成的明朝與北元——蒙古兩個政權長達二百餘年的對峙局面,至此確立。

    北元——蒙古與明朝,從它們統治的地域看,是元朝滅亡以後,在元朝遺留的版圖上建立起來的兩個並立政權。明朝繼承了包括大都在內的元朝主要統治區,因而是當時中國的代表。

    《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致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的信中說:“君之祖宗有天下者幾及百年,養育之久,生齒之繁,以此知運雖去而祀未終。”洪武十一年(1378),愛猷識理達臘去世,明太祖親撰祭文,提到“曩者君主沙漠,朕主中國”云云。也就是說,明朝承認北元是元朝的延續,是與自己並列的政權,同時又堅持認為北元已經失去正統地位。

    晚至英宗正統年間,“南北朝”之說在明與蒙古雙方朝野上下普及開來。如正統末年,也先說過:“吾有子,請婚南朝公主。”隆慶四年(1570),俺答汗對明朝使臣鮑崇德說:“今,天使我孫投順南朝。”蒙古方面,上自大汗,下至牧民,都認為明朝是南朝,而以北朝自居。明朝方面,官方盡力迴避南北朝的說法,而沿邊百姓就沒有顧忌了。

    《明史》卷327《韃靼傳》在結尾處總結明朝與蒙古本部的關係說:韃靼“當洪、永、宣世,國家全盛,頗受戎索,然畔服亦靡常。正統後,邊備廢弛,聲靈不振。諸部長多以雄傑之姿,恃其暴強,迭出與中夏抗。”一般說來,比較符合事實。

  • 5 # 夢野書生

    明朝氣勢最盛的時候,瓦剌韃靼雖然不敢觸黴頭,幾次都躲的明朝大軍遠遠的,甚至有幾次瓦剌和韃靼還都投降了,但是終究是沒有獲得整個漠北地區政權的完全歸服,這點和之前的漢唐是不一樣的,漢朝是斬殺了匈奴的郅支單于,而呼韓邪單于更是直接到長安歸降,至於唐朝,更是直接滅亡了東突厥,甚至於隋朝,突厥也是被打的臣服,那個時候也可以算作是漢隋唐的疆土,但是明朝始終沒做到這一點,蒙古地方部落和明一直感覺是在打游擊,朱棣死後,大明更是缺乏有進取心的皇帝和大臣,因此一代不如一代,終明一世,蒙古也不能算作是明朝的疆土。

  • 6 # 在野武將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一方面,明朝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今天有很大不同;明朝人的疆域觀念,和現在的領土主權相差很大;另一方面,明朝不同時期,對長城以北的影響力相差很大。

    我們來看一個史料。

    1636年,明朝的兵部刊行了一部書,叫《皇明職方地圖》,職方就是古代說的版圖。這書中包含了很多交通與軍事地圖,可以說是當時國防的一種知識手冊。這書先講內地的情況,然後講長江的江防,對日本島夷的海防,然後講了王朝直轄下的馬政:

    從這張圖來看,很明顯,明朝沒有把蒙古作為自己的直轄地。

    這個示意圖不僅標記了朔漠的總體情況,也具體記錄了明朝經營這一地區的歷史,比如明成祖封了也先土幹做忠勇王,賜名金忠。

    換而言之,我們可以說大明並沒有把蒙古諸部視為與自己的對等政權,但同時明朝進入中後期以後,也沒有要實際管理朔漠的政治。

  • 7 # 遠處吹來陣風

    明朝時的疆域和現代主權領土不是一回事,那個年代還沒有國際法則,更多的是勢力範圍。按控制程度的深淺,明朝的勢力範圍可以劃分為四等,第一是核心區域,也就是常說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朝廷直接管轄編戶齊民收取賦稅。第二是次核心區域軍管地區,如遼東都司,當地有駐軍,但控制程度不如核心區域,賦稅不像內地那樣可以統計繳納。第三是次軍管區域,也就是常說的羈縻地區,沒有當地駐軍但可以有軍力威懾,統治力量就是當地部落首領或者宗教領袖,如烏斯藏都司。第四是藩屬國,如北韓琉球,是天朝的小弟,支撐著天朝中心的朝貢體系。所以,大明疆域的地圖邊界可以任由後世塗畫。推崇大明的可以把疆域邊界畫到藩屬國盡頭,嚴謹的歷史學家可能最多隻畫到第二等邊界。所以蒙古屬於不屬於大明完全只能看編者的定位了。畢竟當時的蒙古大明沒有控制權,一部分屬於第三等,大部分在三等之外了。

  • 8 # HuiNanHistory

    我們只需要參考明朝時期的方誌、輿圖等資料,就可以輕易地回答這個問題。

    事實上,當時的方誌、輿圖等地理材料恰好反映了明朝士大夫們對所處世界的認知,以及對朝廷所轄疆域的整體想象。倘若蒙古不在疆域圖之上,這意味著明朝人不認為蒙古是明朝的疆域,那麼任憑後人怎麼說都無濟於事。

    以上面這張《廣輿圖·輿地總圖》為例。《廣輿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綜合性地圖集,它的繪製者是明代著名的製圖學家羅洪先(1504–1564年),成圖時間是嘉靖年間。因此,《廣輿圖》恰好描繪了明中期的疆域範圍。

    從圖上提供的資訊可知,明朝北部的疆域是到榆林、大同和宣府等九邊重鎮地區,再往北則是“沙漠”,也就是蒙古人所居住的“朔漠”地帶。根據《廣輿圖》提供的文字描述,大明疆土包括“東起北韓,西至嘉峪,南濱海北,北連沙漠”;北部的朵顏、韃靼等,都是和北韓、日本一樣的“四夷入貢各國”。

    明朝官方編纂的《大明一統志》也反映出這個問題。從書中提供的輿圖來看:

    明朝的邊疆就在甘肅、寧夏、陝西一帶,再往北的北狄地區,顯然不在疆域範圍以內;同時,哈密以西的西域,也不在疆域範圍以內。明朝的疆域就是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內地漢人居住地區。另外,《大明一統志·外夷》部分,在描述韃靼時稱其範圍是“東抵兀良哈,西連脫忽麻及撒馬爾罕,北盡沙漠”。

    總而言之,蒙古必然是不在明朝的疆土範圍內的,蒙古一直都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 9 # 火器工坊

    並不算,但是明太祖和明成祖確實都曾有心一統漠北草原,並且做出了相應的努力。在洪武時期的打油詩《大一統頌》裡面就有提到“大明的疆域包括了東夷、西旅、北戎、南越”,但事實上,這只是明太祖美好的願望罷了。

    不管是洪武年間的藍玉北征還是成祖五出漠北,目的都是徹底降服蒙古,將漠北納入大明的統治之下,但是有牧民四處奔襲,讓大明的軍隊根本摸不著人影,而每次打勝了,也是過幾年蒙古就死灰復燃,很是頭疼。到最後,成祖直接死在了第五次北征的途中,而之後的皇帝都對北衲蒙古失去了興趣,而英宗更是直接被俺達給俘虜了。

    說到底,蒙古人並不信服大明的統治,始終把明王朝當作利益夥伴或是敵人來看,這點也是明王朝不如清王朝做得好的地方,只考慮到了武力征服,沒有想到從文化方面解決問題。在蒙古人看來,清朝的皇帝,不僅是漢人和滿人的皇帝,也是繼承了大元正統的蒙古大汗,而清朝的皇帝也很喜歡這一稱號。但是明王朝卻是打著“驅除韃虜”的旗號,任何不同於華夏的文化在官方都是不能上臺面的,自然就有解決不了的文化衝突。當然這不僅僅是華夏文化圈的問題,也是所有高階文明的通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來人很多都說順產比剖腹產好,恢復快,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熱衷於剖腹產呢?剖腹產好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