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蘇93956

    這是告訴你遇事三思而行,再思可矣,某些場合,特別是領導面前,多嘴必吃一籠包子,這是多嘴的包子,難道你比領導能幹?除非領導問你,必須表現一番。

    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如果竹筒到豆子一卸而空,必到黔驢技窮的地步,這是樂極生悲的下策。有句話說的好:"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此比雖不恰當,其意相近也。

  • 2 # 洞古鑑今

    個人認為,要真正理解這句話,就不能從表面意思來理解。從表面意思看,這句話好像有那麼點教唆人為人處世要有所保留,有那麼點圓滑、世故的意思,其實不然,這其中蘊含了老祖宗的大智慧。

    不過,在此需要說明的一點,準確來說,這句話原文應該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逢人”和“勸人”一字之差,意思卻差別很大。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那絕對是個直腸子,做人做事,都是直來直去。在人前都是掏心掏肺,毫無保留,結果發現最受傷的卻是自己。

    記得有一次,同事讓我幫忙捎個東西回來,我心想:這麼點事,那不就是舉手之勞嘛。於是,對於同事的囑託,那是大包大攬,胸有成足。結果呢,我因別的事忘記了,沒幫同事把東西捎回來,最後同事一頓埋怨我,兩人差點沒成為仇人。

    話說我也是個熱心腸,類似的事情發生的不止一次。次數多了,我就開始反思了,難道我熱心地幫助別人有錯嗎?雖然偶爾有沒幫上的時候。

    後來有一次,我請別人幫忙,本來也是小事,人家也跟我一樣,表示這點小事,肯定沒問題,但最終的結果卻沒辦成。

    這時,我心裡才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其實這不是忙沒幫上的問題,是一個人的心理期望值受到了影響。

    這就好比我給你一個很高的期望值,最後再給你一個失望的結果,這太高的落差一般是讓人難以承受的。

    人總是在不斷的失敗中成長,這樣的事發生多了,遇事我也就不再大包大攬了。即使是100%能辦到的事,也給自己給他人留有充分的餘地,也就是說,先給人一個正常的期望值,最後以超高的期望值來完成。

    現在再回到樓主的問題,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了,如果簡單地把這句話理解成做人做事要圓滑世故,那就太膚淺了。

  • 3 # A布袋

    勸人只說三分話,

    未可全拋一片心。

    意思是勸人不要把心裡話全說出來,要有保留。如果勸人的話是十分,那麼你只能講三分留下七分,不能把真話全說出來。怕言多必失,這也是明哲保身自我保護的辦法。

    但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如果勸的這個人是真朋友,就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幫人要幫到底,送佛要送到西天。做學問,做技術也不能這樣,如果在技術上你別說留七分,你留萬分之一份也不行。

  • 4 # 謝謝您88888888

    《增廣賢文》裡的內容不同領域,不同地點,不同經歷各有各解釋,現我以一個廣州人的身份回答這個問題:在廣州有一個屬廣州管轄的市叫增城市,在廣州至增城有一條公交線,叫增廣線,在增廣線有個小地方叫賢文,增城和廣州市民經常乘這趟車,才認識賢文這個小地方,其它城市的人不會認識的,“勸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是應根據自己的經歷及其它實際情況才能作出合理解釋。

  • 5 # 頓河之水

    非常認同這句話,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都是告戒人們說話時不要口無遮攔,滔滔不絕,那樣很可能會給你帶來麻煩,且這種麻煩何時來臨,還一點沒有徵兆。

    那麼如何防止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慎言。且這種慎言,不僅僅對陌生人,也適用於較密切的朋友之間。對前者比較好理解,陌生人嘛,不瞭解其秉性,說話當然要小心一點,那對後者為何還要慎言呢?這是因為即便是朋友,有時也會帶有功利性,當某天彼此有了利害衝突,那麼很可能會給你帶來不良的後果。這一點,我想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點體會吧。

    當然,十分話,七話留著,只說三分,並非是說這三分話就可以不受約束了,事實上,這三分話也要想好了再說,也要考慮到後果。或許有人說,如此,那就把嘴縫起來吧,省得惹禍。當然不能這樣,這裡有個簡單、有效的辦法,即絕不議論他人之短長,多種花,少栽刺,如此,麻煩就不會近身。

    上述議論也許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也太消極了。其實,古人的話並非隨口一說,而是有很多次教訓作基礎的。這就象現在的交通法規,哪一條後面,沒有血淋淋的故事?人生一世,會結識各式人物,能做到慎言,這是你的福氣是你的修養,千萬莫要表現你的"直性子”而說一些不該說的話!我知道我這話有人不喜聽,因為有些事必須是經歷了才會記在心頭,比如我自己,不說了。

  • 6 # 秦一農夫

    《增廣賢文》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初時稱《昔日賢文》,經過明,清兩代的不斷增補,又於清同治年間儒人周希陶整理後,才始稱《增廣賢文》。其中所收錄的近千條民間諺語,雖然大部分都是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且富含哲理性,確實算得上是至理名言。但由於它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和現代的觀點格格不入的,應該說是糟粕。

    象今天題主所說的,"勸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就是消極說法。

    真正的正人君子,應該是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尤其是對待朋友,應該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果因存"禍從口出,言多必有差"的思想,而採取明哲保身,見人只說三分話,那麼這樣的朋友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了。說嚴重些這樣的人是,看客下面,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兩面三刀的小人。這樣的朋友也是萬萬交不得的。

    所以說,我們應該繼承《增廣賢文》中的精華部分的同時,必須剔去糟粕。

  • 7 # 夢了無痕17

    勸人只説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原意大慨只是勸慰後人:説話作事要留有餘地,等別人把話説完,再堅持自己的話語權而已嘛

  • 8 # 尼古拉斯憶心

    人生有很多無奈,“看錯了朋友”算是其中負面影響特別大的一種。你把自己的秘密說給信任的人聽,可是有一些人卻把你的心事當成茶餘飯後的八卦談資、到處給別人講。

    說到底,這是一個關係錯位的問題。你把他當好朋友,他卻把你當成看笑話的傻子。

    近日我在讀明代萬曆年間的國學啟蒙書目《增廣賢文》,裡面講到一句諺語,深得我心。書中講:“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聊天,切記交淺言深。

    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也許你今天對別人說出口的心事,過不了多久,就會變成尖利且有毒的武器,無情地指向你。

    逢人且說三分話是為人處世的人生智慧,更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社交保護。未可全拋一片心,是因為你的心事十分的珍貴,請不要隨便告訴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

    說話留有七分沉默,是做人的技巧。

    不是任何人都樂意傾聽你的苦水,也不是任何人都有耐心,忍受你的誇誇其談。

    魯迅曾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

    說話說三分,便是談話的一個度。

    再沉默寡言的人,都有一吐為快的時候;再話癆的人,也有享受沉默的時候。打破了這個度,就讓人不快。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訴說自己的心酸事,剛開始大家還會同情,說了許多遍後,反而惹人厭煩。

    《莊子·齊物論》中說,“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

    有時候,你說得越多,反而效果越差; 還不如多留幾分白,給對方細細琢磨。

  • 9 # 古代文化常識

    勸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句話謹慎看待,我並不贊同。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不要對別人全心全意,說話時根據情況而說,保住自己不得罪人放在首位。

    我不贊同的理由一:三分話的人不配被人信任

    當今人們經常會提情商這個詞,會說話,會看場合,會圓滑處世,會照顧別人情緒等等都被稱為情商高。而說實話,正面剛,都會被認為是情商低。

    那麼,情商是為了讓人虛偽的嗎?當然不是。

    情商是為了讓人用最合理的方式處理問題。但是現代人卻把這個非常好的經念歪了,情商變成了明哲保身的代名詞,保住自己的大前提下,事情處理不處理變得不重要了。

    再回到《增廣賢文》這句話上,三分話,挑著別人能接受的說,說完了自己是保住了,但是這三分話有什麼意義呢?

    趙匡胤曾經想讓周世宗的老丈人符彥卿出來掌管軍事。大宋在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時候是竊取的周世宗的天下,趙匡胤也本是世宗手下得利干將,柴家時代對他信任有加。

    趙匡胤提出這個想法以後,趙普就反對。趙匡胤說,我對符彥卿很好,我信任他,他絕不會背叛我。趙普直接就問了趙匡胤一句:“難道世宗當年不也這樣看你嗎?”

    這還是君臣之間的對話,如果趙普是一個只說三分話的人,趙匡胤會得到這個答案嗎?退一步講,趙匡胤會找趙普來商量這件事嗎?

    “圓滑”久了,就不會有人信任你了。怎麼可能一個從來說話雲山霧罩遮遮掩掩的人會得到別人長期的信任。

    我不贊同的理由二:三分話的風險深遠

    誠實是做人的根本,明明看到問題卻因為考慮對自己的影響或者考慮對方的接受度而選擇不挑明瞭說,有失誠實的原則。

    久而久之,會給所有的人養成一種壞習慣,就是隻能聽好話或者只能聽旁敲側擊的建議。當這種心態成為社會主流的心態,成為一種民族性格,將會雖則單個人的地位不斷提升而越發嚴重。

    當一個人是個士兵的時候,犯錯了或者處事不當了,別人用三分話來旁敲側擊他,他能接受。等到了他變成將軍時,三分話他就會覺得很重了,別人只能用一分話來勸說他。有一天他當上國王了,那時候可能一分話他都無法接受了。

    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沒有處事滴水不漏的人,當一個人完全不能接受別人意見的時候,他地位越高越危險。而這種危險難道不是從三分話開始的嗎?

    有人臉皮厚,有人臉皮薄,對指責的接受程度不同,當一個社會給所有人造成的假象是為了照顧面子可以輕描淡寫地提出問題時,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一種共識,結果就是都變得所謂臉皮薄,都等著三分話。然後做事時對錯和嚴謹就沒那麼重要了,反正錯了也只是被輕描淡寫地批評。

    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參考做事嚴謹的國家,比如德國和日本,德國的機械成名已久,堅固耐用精密度高一直是德國的特點。日本特別出匠人,一碗大勝軒拉麵一個Hardlock公螺絲,看似簡單的事卻被做到了極致。這不是差不多就行的態度能做到的。

    而差不多就行的態度養成,可能就是“三分話”。

    動畫片《寶蓮燈》裡梁天老師配音的假道士:走走走,遊遊遊,不學無術我不發愁。逢人不說真心話,全憑三寸爛舌頭。馬屁拍得你腿抽筋,老虎嘴上揩點油......

    這種情形久了,自然這種假道士就會鋪天蓋地地出現。

  • 10 # 無字山人

    說三分話,不是叫人斷章取義真相,而是教人:1.話不說滿,以留餘;2.心不全授,以防害;3.意不盡顯,以張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愛情裡,最怕的是愛的過於卑微,愛到失去自我”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