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秋臣

    我挑選了一些對比強烈的點,來寫一下這部電影在錯雜間表達的強大能量,以及對比感十足的劇情安排。

    1.正確VS錯誤

    《狗十三》聚焦兩代人之間的相處溝通問題,父輩一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子女,孩子們雖一再隱忍,但終有一日會爆發內心的狂躁。

    電影中雖然是正確的父愛,但卻用了錯誤的方式。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遇見過相似的情景。看《狗十三》會讓你痛哭流涕,想過去的日子會哭溼夜晚的枕巾。

    我們需要的教育不是一味的服從,然後變成父母的複製品。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可以自由交流想法的朋友關係。既是父母,也是朋友。

    這是一部適合與父母一起去看的青春片,沒有不合理的狗血校園愛情,有的是暗藏在希望下家庭成員之間盡全力去融合的溫馨。

    《狗十三》,可以讓每一份正確的愛,躲開錯誤的方式,遇見最美的彼此。

    2.交點VS平行

    交叉的點是13歲的李玩在《狗十三》裡遇見的“13青春”,是2013年完成的故事在2018年才與13歲的她完成的一次時空之間的碰撞。《狗十三》這部電影的片名,蘊含著太多無法表達的交點。這些交點中,有你我他和李玩相似但不相同的經歷,有雖然時過境遷歲月流逝但依舊尖銳的家庭矛盾問題,有走過經歷後的釋然讓我們明白的成長力量和代價,也讓我們明白自己不過是眾多交點中普通的一點,就像身邊每個人一樣,大家都是叫著不同名字的李玩。

    看過《狗十三》,彷彿又經歷了一次成長的過程,體會錐心刺骨的疼痛,但學著微笑站起來迎接Sunny。

    平行則是影片中提到的“平行宇宙”概念。如果某一時的自己,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活成另一個模樣,是不是生活就顯得沒那麼悲慘?

    雖然是毫無交集的人生,但只要默默唸著還有一個過得幸福的“李玩”,一切的交點和平行都有了特別的意義。

    3.專業VS業餘

    其實關於《狗十三》,可以說的還有很多。

    ———————

  • 2 # 啊多啦楹

    透過電影,我們可以看過中國家庭普遍的男尊女卑的刻板思想,對李玩太過苛刻,對弟弟太過溺愛,李玩的名字隨便取,而弟弟的名字要認真思考,因為“男孩子的姓名不能太隨便”!

    從劇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青春期的壓抑,正如劇中所言“你知道真正的大人嗎?”。複合家庭如果沒有正確的對待,原生子女內心的敏感。就連扮演者張雪迎接受採訪中表明:自己深深的受到感染,彷彿這一段人生就是自己的,可惜無能為力。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無能為力之事太多了,標題遠遠看來像是狗“B”,粗俗且流氓,可是正表達了導演對這個世界的怒吼,這個世界就像是狗十三一樣,令人窒息,讓人壓抑

  • 3 # 品鑑電影

    《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的2013年電影作品,事隔5年才與觀眾見面。學院派導演《狗十三》電影作品中的青春現實而殘酷。張雪迎、果靖霖二人飾演的父女演技實力線上。該片曾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少年單元的特別提名獎。

    這一部遲來的影片,帶給觀眾的直接感受卻是深刻的思考。豆瓣的8.5分是對影片品質的肯定。影片背後所折射出的問題,是每一名中國式家長、中國式教育最應該去反思的……

    一隻名叫愛因斯坦的

    其時影片的片名是《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兩隻狗狗貫穿了整部影片。李玩的一段不堪回首的青春成長經歷,教育問題、家庭問題、社會問題。重男輕女的思想、重組家庭問題、簡單粗暴家庭教育方式、家長教育缺位、青春成長煩惱等一系列痛點。灰色基調青春期的壓抑在片中鋪展、延續。最終,外人看來的乖巧懂事的李玩,是犧牲了自己的快樂妥協順從包裹下的青春。而真實的青春卻只能藏在心底,去一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獨自哭泣……

    影片開頭爺爺不慎丟失的狗狗——愛因斯坦,李玩發瘋似的尋找,因為那是她青春期的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狗狗是她的精神寄託。而這一切父親不理解,卻粗暴地認為李玩是叛逆。一頓拳腳相加後,當一切歸於平靜,李玩選擇了順從。孩子渴望的是心與心的平等交流,強權施壓下,孩子只能選擇委屈求全。父親口中強調的是給你最好的物質生活,精神上的交流卻十分貧乏,缺乏換位思考的交流。青春期的孩子在強權壓迫下無力改變現狀,影片結尾當李玩認出了那隻被人牽著的狗狗就是愛因斯坦時,她沒有走到跟前去相認。而且走到衚衕口失聲痛哭。因為她懂得,如果讓愛因斯坦回來,還不如把它留在外面。因為那隻替代愛因斯坦的狗狗的命運,她都無力改變。這才是李玩最真實的自己,這是在以淚控訴,那段妥協的成長經歷下的殘酷青春,心靈的成長是一生的命題……

  • 4 # 南瓜生電影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真實的反應了我們成長的現狀,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前天,跟幾位夥伴一起去看了點映場的《狗十三》,時隔5年終於上映,整場下來。電影院裡的人不算少,我覺得《狗十三》不能算做是一個青春片,即使它圍繞著李玩的青春時期展開,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更像是一部教育或者劇情片。讓我們能夠跳出現有的牢籠,從另一個視角去反思我們在青少年的成長中,教育環境中,所出現並且仍存在的問題。

    《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2013年的作品了,當年一舉拿下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同時也獲得了第六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最佳影片獎,但一陣子後,這部電影便銷聲匿跡了,在各大網路上也難以尋找蛛絲馬跡,其原因官方並未說明,但大概也與片中的太過於真實,壓抑的觀影感受有分不開的關係。“

    當我問及一同觀看電影的觀眾時,大家普遍最直觀的感觸就是電影太過於真實,看完令人感受到一種壓抑,電影一開始,李玩十二歲,剛上初中,與年邁的爺爺奶奶同住,儘管住在一起,但仍然能感受到兩個輩分之間的差距,與李玩朝夕相處的奶奶卻不知道李玩從小到大就喝不來牛奶的味道,兩代人之間的鴻溝暴露出來。

    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個弟弟。父親焦慮著該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兒的到來,李玩熱愛物理,父親認為應該進英語小組,為升學做打算,兩人為此起了爭執。父親拿出錢來表示和好,李玩並不領情,為此父親決定買一隻小狗哄勸女兒。熱愛物理學的李玩將小狗取名為“愛因斯坦”,但小狗在一次意外中走失,李玩為愛因斯坦走失的事情難過不止,父親又買來溜冰鞋藉此彌補狗兒的走丟。家人為此也不得安寧。

    為了安撫李玩,家人將另一隻同品種的小狗代替愛因斯坦。李玩怎麼可能知道那不是自己的愛因斯坦,全家人卻為了平息這件事,統一口徑,一口預設的說“那就是愛因斯坦“,在一次爭吵中李玩父親動手打了李玩,後來又心痛女兒潸然淚下,在全家人的壓力之下,李玩越來越沉默。繼母及新弟弟的加入讓李玩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當家人稱呼新來的小狗為“愛因斯坦”,她開始發現自己無法逃脫成人世界為她編織的謊言。

    李玩最終長成了大人模樣,她面對“成人禮“上的叔叔端過來的狗肉,一口吃了下去,面帶微笑表示感謝。她看著弟弟在溜冰場上因為不習慣牛奶的味道把牛奶吐出來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感觸?那樣的弟弟也會這樣一樣長大,就好像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冷眼之下成長。

    “你應該是個大人了,你應該懂事了“

    因此,父親在面對領導的飯桌上對李玩說“敬叔叔一杯“

    也在李玩負氣離開說質問她為什麼喝酒。

    也在最後說“自己不是個好父親”

    也在面對應酬時,面對生活難以喘氣

    在此片中,我們能看到非常大的分歧,一邊是面對父親,家人表示理解,感嘆社會的不容易,對李玩的不懂事感到難以理解,憤怒;一邊是面對李玩的境遇,感同身受,對這種教育方式強烈 批判的人。其實從《狗十三》並不是一味的評判父親的教育,或者說李玩的不懂事,更像是以第三視角像我們展示了一種無奈。小時候我們是李玩,深知不晦其中的悲哀,長大後又更懂得李玩父親在社會上的無奈。

    沒有大是大非,沒有大喜大悲,更沒有大善大惡,有的只是每個人能感受到的生活的迷茫、困惑和一點點的掙扎。

    但願我們每個看過電影的人能夠從中悟出一些感受。

    “每一個成長都是兇殺案”這句話是海報上的一句話,我想成長大概總是要失去許多。

  • 5 # 英國報姐

    13歲的你在做什麼?

    忙於學業?忙著初戀?還是匆忙長大……

    13歲的李玩,開始和成人的世界對抗。

    將懵懂的自己輸得一敗塗地,粉身碎骨留在曾經。

    《狗十三》塵封五年,終於相見;青春共鳴,沒有狗血。

    13歲的李玩和一條叫做“愛因斯坦”的狗,她們的命運作為電影的主線。

    李玩在本該天真的年紀,開始面對需要“長大”的命運。

    為了更好的升學,她需要放棄自己喜歡的物理;

    為了家庭的和睦,她不能怪罪爺爺把狗弄丟的失誤;

    為了長輩的寬心,她需要承認“全新”的狗就是愛因斯坦;

    為了爸爸的面子,她需要含著淚把狗肉吃完;

    為了愛因斯坦更好地生活,她選擇放棄與逃離……

    當桌上最後的一個雞腿不屬於你的時候,你就應該要“長大”了。

    李玩最後接受了“成長”的命運,生命力不再擁有自己,只為了別人而活。

    《狗十三》的故事,講述的不僅僅是一箇中國少女的成長,更是我們每一代人的青春。

    李玩被奪走的是小狗愛因斯坦,但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那本被翻開的日記,是被迫放下的畫筆,是被扔出窗外的漫畫小說……

    我們,其實人人都是李玩,終將被生活磨平了稜角,失去了個性,扔掉了脾氣,忘記了初心,美其名曰“這就是成長”。

    寵愛和放縱,不過是另一種層面的控制和高壓。

    愛因斯坦、李玩、弟弟,不過都是按照成人,按照父親意志生活的所有品。

    因為是父母,就自然的擁有了隨意處置我們的權利。

    “以後這樣的事兒還多著呢”

    影片中每當出現這句臺詞的時候都是那麼的不甘,可卻只能妥協和順從。

    一聲嘆息,如父親所願,少女李玩終於學會了順從和偽裝,向成人社會舉手投降。

    可除去這些被迫長出的“盔甲”,“你見過真正的大人長什麼樣嗎?”。

    《狗十三》早在五年前已經制作完成,在北京電影節上放映之後,就收穫了廣泛好評。五年之後的現在,豆瓣評分依舊高達8.5分,說明影片的極高質量。

    電影《狗十三》獲得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及獎”、義大利米蘭國際電影節“國際評委獎”、第21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眾多獎項。塵封五年有它的原因,但這一次請走進影院祭奠我們死去的“青春”。

    本片導演曹保平曾執導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等優秀電影,十分擅長現實主義題材影片。

    曾獲得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義大利米蘭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等國內外眾多獎項。

    同時被稱為“影帝制造機”,合作過的演員鄧超、段奕宏、郭濤、張譯等都憑藉其作品榮獲“影帝”桂冠。

    曹保平導演說,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東西,多的一言難盡。中國傳統文化導致了我們與父母之間關係的不對等,影片是必然。

    而根據編劇焦華靜親身經歷所創作出來的劇本,最棒的一點就是“共鳴”!

    那些年的時候,我們的青春片有著動人的愛情,有著初夜的體驗,有著墮胎、跳樓、互相陷害……

    試問,有多少人的青春如此狗血?

    嚴重的脫離現實,重度的偶像化情節,終究是“難得人心”。

    《狗十三》沒有青春片裡慣常出現的狗血劇情,用大幅度的篇幅去描寫,幾代人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現實問題。

    我們如何處理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呢?曹導說“無論你是想感恩父母,還是想‘報復’父母,都給他們買張票,和她們一起看看這部電影吧。”

    讓我們在電影裡找答案吧。

    也許,我們都有錯;

    也許,我們都沒錯;

    也許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像焦華靜說的那樣,她試著在影片中給每一個問題一個答案,但現實生活卻偏偏不是這樣。

    似曾相識或正在經歷,影片帶給你的是感同身受和真實情感共鳴。

    沒有一絲狗血,但這就是我們的青春

  • 6 # 樂不釋手

    我來說一下我自己看過之後的感受吧,確實是一部很好的電影。

    《狗十三》

    這部影片講的關於青春的問題,看過之後又很大的共鳴。

    老一輩只管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不關注女孩的內心世界,大人們想盡一切方法馴服那些有個性的孩子,要求他們必須要懂事,可是你怎麼知道他是真的懂事了呢?或許只是習慣了失去,習慣了妥協。

    電影中的狗可以說是女孩稜角的對映,當狗被放棄的時候,女孩的稜角也被磨平了,或許被磨平的不只是稜角,還有一些其他的美好的東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贛南酸筍醃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