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歡說故事

    隋朝滅亡的爆發點不就是三徵高麗,弄得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種稅收增加。一次徵高麗徵民夫就百萬,回來不到萬人。

  • 2 # 翊翊浩浩尉尉

    高句麗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曹魏時期由於中原內亂,高句麗趁機迅速發展;南北朝時期,中原混亂割據,此時的高句麗在好太王的統治下,開始進入鼎盛時期。這樣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稍微有政治意識的人,都嗅出危險的氣息,而翻開史書,果然,在它從發展到進入鼎盛時期的過程裡,和中原也一直有衝突。第一次與中原王朝的正面衝突便是曹魏時期,處於發展上升期的高句麗,聯魏攻遼東,卻又終止與曹魏合作,突然偷襲曹魏政權遼東西部地區,侵寇之仇讓魏國派毋丘儉東征,這一戰差點讓高句麗遭受滅頂之災,嚇得其四十餘年戰戰兢兢,對中原王朝畢恭畢敬。至於這第二次大規模的對高句麗的遠征,就發生在隋朝,這時的高句麗好了傷疤忘了疼,對隋朝的臣屬要求時常陰奉陽違,598年,高句麗更是派兵攻遼西,於是隋煬帝楊廣也就不含糊的大手一揮,帶兵遠征了。三次遠征,付出了極大代價。

    關於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反對者大多數認為這是他愛好殺伐的天性使然,由於這種說法帶有濃厚的個人偏見色彩,我們就先不予討論,先來說一說另外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為了打擊門閥貴族階級,損耗關隴集團貴族門閥實力,而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隋朝的科舉制沒有從打擊到門閥貴族,寒門子弟人才依舊沒有很多機會為國效力。這一理由看似也能說的過去,但是隻要稍微一推敲,根本站不住腳。第一,楊廣自己就是關隴貴族出身,再怎麼無私的皇帝,都不可能這麼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二,三徵高句麗,打仗的又不是關隴貴族子弟,甚至連他們的私兵都不是,而是百姓子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那些寒門子弟做了炮灰。從這兩點來看,雖然上面說到的理由很高尚,實則毫無根據,甚至是胡亂推測而來的。既然如此,那麼,真正讓楊廣三徵高句麗,想要消滅這個國家的理由,又是什麼呢?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對高句麗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翻開歷史的程序,我們不難發現,並不是隋煬帝一個人拼了命也要滅了高句麗,所以,與其說要找為什麼隋煬帝楊廣要三徵高句麗的答案,不如說要解釋為什麼中原王朝一定要滅了高句麗。

    隋煬帝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其他帝王也沒有說過,但慶幸的是,唐太宗給了——“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寥寥數語,卻把幾百年的戰事原因交代清楚了,是的,不是我們不愛好和平,而是日益強大成東南亞第一的高句麗不是盞省油燈,它就像潛伏在身邊的一匹狼,隨時趁你不注意衝出來咬你一口——每逢中原動盪不安,高句麗就伺機發展並蠶食中國邊疆就是最好的證明,它太虎視眈眈看著中原這塊肥肉了,要麼殺了它,要麼被它殺。而且,從客觀角度而言,中原亡了高句麗,至少不會對它的子民趕盡殺絕,還讓他們融入中原,可如果反過來,高句麗未必會如此對待中原子民。

    從隋文帝開始,高句麗就不斷蠶食遼東土地,因為本身也是農耕民族,可以在遼東紮根,另外收買征服了不少北方遊牧民族部落,勢力最強盛的時候簡直要吞噬整個東北,並向草原不斷滲透,隋煬帝對局勢的判斷了然於心,於是決定對高句麗發動戰爭。第一次由於指揮不當,導致隋軍慘敗,隋朝初定,各地並不安穩,需要一次巨大的勝利來震懾各地蠢蠢欲動的勢力,於是隋煬帝楊廣二徵高句麗,但因為負責糧草楊玄感反叛,後院起火,無功而返;第三次,既有秀肌肉的想法,也有兩次沒有成功的不甘心,我們都知道楊廣是一個自信且非常驕傲的皇帝,他不能接受失敗,於是有了三徵高句麗。三徵高句麗,最終沒有隨了楊廣的心願,反而嚴重削弱了隋國力,導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煬帝喪失民心,隋末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

    所以隋煬帝開始華夏就不斷對高句麗用兵,可惜幾次都大敗。大唐建立後,不管是唐太宗、高宗都很明白高句麗的威脅,父子兩數次用兵,終於在高宗的幾次出征後滅亡高句麗,華夏的北方邊疆才得以安寧。

    綜上可知,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從本質來說是沒有錯的,初心也是為了家國天下,只是他用力過猛了,一不小心引火燒身,他這個人本來留下了一身是非功過,說不清,道不明,如果不是唐太宗留下了幾句話,估計三徵高句麗也永遠得不到後人的理解。

  • 3 # lobing2011

    隋朝亡於隋煬帝楊廣之手,這一點毋庸置疑,同時也要清楚一個問題,楊廣並非一無是處,甚至稱得上頗有能力,創科舉、修運河以及建東都,均是楊廣當皇帝時的成就。開疆拓土沒有錯,可惜楊廣太急躁,連年對外用兵,尤其三徵高句麗的失敗,造成無法收拾的局面。

    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隋軍接連三次勞師遠征均未成功,損失極為慘重,每次失敗各不相同,背後的具體原因,你都知道嗎?分析此事之前,先普及一個常識,高句麗跟高麗只有一字之差,容易讓人弄混淆,傻傻分不清楚。

    根據《漢書》記載,高句麗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存在,起初疆域範圍在吉林一帶,後來逐漸擴大。而高麗直到公元十世紀才建立,二者之間的關係不可混為一談,三國曹魏名將毌丘儉,曾攻克高句麗都城,卻未能將其徹底滅掉。

    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火持續兩百餘年,無暇顧及周邊,高句麗趁機發展起來,也越來越囂張。中國古代帝王,只要不太昏庸,骨子裡都有一統天下的夢想與決心,眼裡容不下沙子,即所謂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隋煬帝的父親楊堅,晚年著手對付高句麗,召集30餘萬大軍,打算一勞永逸。高句麗國君一看這陣勢,嚇得趕緊派使者謝罪,考慮各種因素,楊堅暫時下令撤軍。隋煬帝徵高句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完成先帝遺願,二是看出高句麗日後必成中原之大患。

    公元612年,上百萬隋朝將士集結完畢,由步兵、水兵和騎兵組成,踏上第一次進攻高句麗的征途。由於屬於客場作戰,負責糧食補給等事宜的後勤人員竟高達兩百萬,佔據壓倒性優勢,可惜還是兵敗而歸,且不算財物損失,光戰死沙場的將士都超過三十萬。

    這次隋軍失敗,隋煬帝負主要責任,為何這樣說呢?將領奉皇帝旨意,凡事都要聽從隋煬帝安排,哪怕機會再好,都不許擅自行動,否則就是抗旨。由於隋煬帝坐鎮後方,戰報傳遞耽誤大量時間,錯過最好的進攻機會,簡單來說,就是隋煬帝自己貽誤戰機。

    隋朝實力雄厚,次年便捲土重來,第二次征討高句麗,隋煬帝吸取上次的教訓,情況得到很大改善,接連取得不錯戰果。然而,留守京師的權臣楊玄感舉兵謀反,得知後方起火,隋煬帝連夜下令班師回朝,再不回去大本營都沒了,所以再次失敗。

    連續兩次不成功,並未打消隋煬帝滅高句麗之決心,他堅信“事不過三”的道理,誓不罷休的毅力令人稱讚。最後一次徵高句麗,隋軍氣勢衰減,高句麗也快扛不住了,與此同時,各地起義軍讓隋煬帝非常頭疼,只能選擇撤軍。高句麗的問題,直到

  • 4 # 趣史大爆炸

    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對於一個亡國之君來說,無論他做什麼事,都是錯的。隋煬帝也是如此,三徵高句麗、修建大運河,都被冠以好大喜功、不顧民生的罪名。

    但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這件事,會發現它是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

    首先我們先說高句麗,當時的高句麗可不是日後那個軟弱無能的高麗。高句麗是當時東北地區的霸主,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且十分具有侵略性,佔領了遼東大片的土地,並多次侵擾隋朝邊境,妄圖染指遼西。

    這種強盜行經,換做任何一個王朝的皇帝都無法忍受,更何況是國內經濟鼎盛,剛剛擊敗契丹、土谷渾,正要大招拳腳的隋煬帝楊廣。

    早在隋文帝時期,高句麗就侵略過遼西,還叫囂從此不再納貢。納貢對於古代王朝來說是件大事,意味著中央政權對於地方的控制。因此隋文帝當即發兵三十萬,討伐高句麗,最後隋軍慘勝,以高句麗王謝罪稱臣結束。

    但高句麗王就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等到隋煬帝上位,又開始動歪腦筋,暗地裡和突厥勾結。隋煬帝本來也沒想制裁高句麗,只是派了一個使節給予警告,但高句麗不聽,隋煬帝這才起了討伐高句麗的心思。

    所以說,隋煬帝徵高句麗,於情於理都是沒錯的,唯一的錯誤就是他不該御駕親征。

    有皇帝在身邊,哪個將領敢自作主張發表對於戰事的看法,都是聽皇帝一家之言,這嚴重抑制了將領們自身的軍事指揮才能。而隋煬帝本身也是個喜歡指手畫腳的人,多次干涉軍令,使得將士們很被動,貽誤軍機,直接導致戰爭的失敗。

  • 5 # 華叔歷史講堂

    對於一個歷史時間,不能非對即錯的二元論!這件事的對與錯,並不能一概而論!

    從戰略上講,征討高句麗是正確的,成功的。從戰術上講,楊廣徵討高句麗無論在是時間上,還是戰術佈置上,都是錯誤的,失敗的!但是整體來講,楊廣徵討高句麗,很大的消耗了國力,這間接的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從這方面來看,這個時候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的確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首先,是戰略上的成功。對高句麗的三次作戰,最後以隋朝慘勝,高句麗重新稱臣納貢結束。這個結果,不但穩定了遼西,也確實的震懾了匈奴,使其不敢對中原王朝有太多的非分之想。

    其次,是戰術上的失敗。對高句麗的作戰,並沒有太多的戰前準備,更像是楊廣的一時興起,可能楊廣或許低估了高句麗的實力,或者或許高估了自己的勢力。這直接導致了沒有足夠的兵源,只能去遼西去抓壯丁,從而民間怨聲載道。三次征討,無疑加重了國庫的支出,為了平衡這一切,只能增加稅收,同時也增加了民間的怨氣。

    而隋煬帝的軍事能力,可以說是非常的爛,以至於三次征討高句麗,隋朝都沒有佔到便宜。這也是這三次征討最大的敗筆――皇帝親征。

    其實,對於高句麗,大家瞭解的可能不是很多。隋煬帝時期的高句麗,並不是一個彈藥小國,而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政權。這個時期的高句麗,雖然不是最鼎盛的時期,但是國力也是非常的強盛的。幾乎整個北韓半島和東北地區,都在他的版圖之中。這個時期,高句麗不僅侵佔了遼西,而且還擺脫了中原王朝的統治,更有和匈奴聯合,一舉瓦解中原王朝的態勢。這也是隋煬帝為什麼要三次征討他的原因。

  • 6 # 張生史話

    謝謝邀請!還是那句老話,歷史不可複製,時光不可倒流。對於隋煬帝這個人物古往今來褒貶不一,有說他是一位暴君,荒淫無恥,以至於他修大運河,三徵高麗都是錯誤的,有的說他是一位有做為的皇帝,修建大運河助進了南北經濟大發展,加強了南北聯絡,至於他三徵高麗不過是操之過急,應該緩緩即可。那麼隋煬帝到底該不該發動三次徵高麗的戰爭,難到他三徵高麗錯了嗎?我們說政治是無錯對的。所謂勝者王,敗者冦,如果隋煬帝三徵高麗沒有丟掉江山,那麼他就是對他,是完全正確的。而事實上他卻因三徵高麗而丟掉了江山,成為敗寇,而他的繼認者李唐王朝卻是歷史的書寫者,是勝者王,因而他必須一無是處,滿身缺點,包括他發動的三次徵高麗的戰爭理所當然地是錯的。

    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出高句麗王朝曾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民族,他長期活躍在中國的東北及北韓半島一帶,他的強盛期曾佔有中國大半東北,遼東半島,北韓半島,他東臨日本島,南臨中國漢水一帶。這個高句麗王朝好象我大中華版圖上的一個牛皮癬,每當中原王朝大一統強大時他就規規距距,反之若是中原王朝有點羸弱出現動亂時他就趁火打劫,渾水抹魚,落井下石,隋朝建立之初高句話就想試試隋的軟硬,冒犯遼西,而且聲稱不再向隋王朝納貢,結果隋文帝忍無可忍,只得派兵討伐,結果隋朝慘勝,高句麗俯首稱臣。但沒老實幾年,到了隋煬帝手裡,他又舊病復發,故技重演,隋煬帝起初也不想發動戰爭,只是派使規勸,然而高句麗王朝硬是吃硬不吃軟,萬般無奈隋煬帝才發動了徵高句麗的戰爭。那麼隋煬帝為何非要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為了震懾匈奴等其它少數民族,大家知道在中國自古以來周邊都活躍著許多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時刻在盯著中原王朝,一旦有機會他們便會趁虛而入,搶糧搶人,無惡不做,還時常進犯中原王朝領地,除過遊牧民族外還有許多小國,他們愛慕中原文化,臣服中原王朝,,成為我中原王朝的附庸之國,如果不能打痛打殘第一個冒犯者,其它小國就會看樣學樣,無視中原王朝的權威。

    二,高句麗的存在己經嚴重威脅到大隋王朝的安全,若不出兵征服,他就會步步進逼,得寸進尺,不斷蠶食大隋國土

    三,高句麗王朝所佔地盤,歷來本是中原王朝管轄區域,漢朝時曾在此設郡,只是後來中原王朝發生內亂,高句麗才趁虛作亂,脫離中央,隋煬帝作為一個有血性的皇帝決不會允許高句麗作亂的,本身隋煬帝眼見高句麗獨立建國心裡已很是不爽,不想他們卻得過進尺,進犯遼西,是可忍,孰不可忍。

    四。隋朝由於前期力精圖治,勤儉節約,到隋煬帝時國力己非常強大,此時對高句麗用兵也不可算時間點不對,這放到任何一位皇帝都會如此的,何說這位好大喜功的隋煬帝呢?

    因而從以上四點來看,隋煬帝對高句麗用兵是正確的選擇。那麼既然正確為何會失敗呢?

    對於失敗的原因很多,在此我們不予討論,因為歷史不可複製,必定隋煬帝失敗了,正是這種失敗讓他一無是處,讓他的繼任者把他失敗的最大原因歸結於他三次徵高句麗的錯誤,認為他不應該好大喜功,好勝好戰,不該三徵高句麗。但是他的繼任者卻無法解釋以後的李世民,李治為什麼也要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平衡婆媳矛盾?為此你都做出過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