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醫153394072
-
2 # 通天之鵬磊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張有很多,最核心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孟子思想研究
第一就是“性善論”,孟子在他的四端說裡面提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這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仁義禮智的品德,是人區別於動物禽獸的根本特徵,因為人人都有不忍之心,看到別人又困難就會忍不住幫助他,這是孟子對人性的樂觀的態度。
第二就是主張仁義精神,在孟子看來仁義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是君子必須具備的優良美德之一,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生命來取得仁義,“捨生取義”是孟子非常欣賞的人生態度,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道德的好壞來評價人性的善惡,甚至有道德綁架的嫌疑。
在政治上面,孟子主張實施“仁政”,也就是用對個人的修養來當做治理國家的手段,他提倡國君應該寬仁,反對濫用刑法,反對苛政,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這在當時對於緩和社會階級矛盾有一定的作用。
最後就是孟子在哲學上屬於唯心主義,他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人的禍福都是天命,人是無能無力的,只有順應天命才能生存。認為自然社會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發展壯大,並且自然規律是無法逆轉的,這一點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有一點消極的思想。
孟子養氣章的故事
人們常說,君子善養浩然之氣。這句話就是孟子說的,被記錄在孟子與他最得意最看重的學生公孫丑的對話之中。
浩然之氣
在這段對話中,孟子用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來教育自己的學生不要想著不勞而獲,不要動歪門邪道的心思,要有浩然正氣,一個人的思維格局要非常廣闊,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提升自己的境界。君子要把時間用在提升內在的修養上,因為表面的仁義之舉是沒有用的,因為如果一個人僅僅是想著如何做好事,如何與人為善是不行的,這樣就是作秀,但是自己的內心得不到滿足,不能真心實意,心悅誠服的做這些事,那也算的上是真正的君子,而且自己也會厭倦的。同時孟子指出,養浩然之氣並不是普通的養精氣神,因為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精神面貌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養陽剛之氣、養壯闊之氣,一個人的格局眼界不高,不能斷了自己的非分之想,那麼即便他是一個五大三粗的人,能夠活很大年紀也是沒有用的。但是這個浩然之氣也不是人天生就有的,還要有後天的培養,所以孟子才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面板、空乏其身”,一個人只有經歷了很多磨難,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才會有很大的使命感,才能承擔上天給予他的責任。
-
3 # 廣漂小曾
浩然之氣是什麼?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不依形而立,
不恃力而行,
不待生而存,
不隨死而亡矣。
故在天為星辰,
在地為河嶽,
幽則為鬼神,
而明則復為人。
--節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這段話每次讀來,都似乎能夠清楚的感覺到心中的那點浩然之氣。
那麼“浩然之氣”是什麼意思?
浩然:盛大的意思,浩然之氣即心中盛大剛直的氣息。
每當我站在巍峨的大山之巔,每當我現在浩瀚無垠的還邊得時候,心中的浩然之氣就會溢位,在山川河嶽之間啼鳴。
所以,蘇軾說,浩然之氣,不依靠有形的東西而存在,不依靠外力而流動,不因為活著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死亡就消失。浩然之氣,在天上會變成無盡的星辰,在地上會變成山川河流,昏暗的時候會變成鬼神,而光明的時候再次變成人。
古代的人深知浩然之氣對人的影響,故而難男子成年以後,家裡給的成年禮即壯遊。會送他們去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培養他們心中的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存在於天地之間,當我們用心的去感受時,就能夠被它同化。而當我們有了浩然之氣以後,就能夠感覺到天地間有無窮的力量,無限的慈悲。
下面分享一些圖片,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浩然之氣”吧!
-
4 # 貳仔曲追
“養浩然之氣”出自《孟子》,來自於孟子與弟子公孫丑的一段對話。在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指的是用正直的品格和正義去培養,十分浩大有力的力量,這種力量必須於仁義道德相匹配。同時在對話中,孟子用拔苗助長的故事教育學生,“浩然之氣”不是一個人普通的精神面貌,也不是表面仁義。他教導學生做人不能動歪門邪道的心思,要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提升自身內在修為上,培養開闊的思維格局,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界。
我們知道孟子主張仁義精神,在政治上,他主張實施“仁政”,也就是說主張用個人修養作為治國的手段,一個國家的國君應該寬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從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說法就可以體現出來。 “養浩然之氣”的說法是充分體現了他在政治的理論主張,他認為擁有“浩然之氣”的君子必定在治國治民上擁有大作為。
同時從他的種種說法中可以觀察出,孟子所認為的“浩然之氣”不是先天的,要靠後天的培養,那麼如何培養呢,必定要“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面板、空乏其身”,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出使命感,才能養出“浩然之氣,才能實現仁政治國的抱負。
所以說,“養浩然之氣”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
5 # 陳好言
孟子善養浩然之正氣,所謂正氣,就是心不存邪念,無私心。怎麼才能做的到呢?這就是修心養性的範疇了,人們的心性都是自然的,因為外物的影響而產生出喜怒哀樂的情慾來,常保心性的自然,高興了就自然的高興,悲傷了就自然的悲傷,不要額外施加因素來影響它,來的自然的來,去的自然的去,不忘記它,不助長它,這就是“勿忘,勿助”。
人們受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所影響,致使本性被不正當的情慾所遮蔽,導致人們經常對自身情慾進行刻意壓制或拔苗助長的情況,這兩者都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和判斷,從而無法做到處事居中守正、無愧於心。
養浩然之氣,就是修養內心,讓自身情慾發的自自然然,不過,無不及,順應本心,以性統情。人們想要達到這一步,就必須無時無刻地省察和反思,時時刻刻關照自己內心情慾的變化,觀察所發情欲是否恰當,如有不當的地方,就加以修正,這樣日復一日,則胸中正氣自然充塞於天地之間,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會自然而然,合乎天地萬物。這就是儒家的“修身”。
-
6 # 伯喈蔡
說“養氣”,先要知道孟子說的“氣”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孟子給了明確答案,他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意思是,這個“氣”不是外在於人的,而是人內部的東西,與生俱來的。本來是至大至剛的,無比大,無比剛,只需要人去養就行了,千萬別害它,這樣的話,這個氣,就能大到充塞天地的境界。
充塞天地的意思是,你的氣就和天地萬物同呼吸共命運了,也就是孟子說的“萬物皆備於我”的意思。一個善於養氣,有浩然之氣的人,見了世間萬物,他都能與之和諧相處,有包容胸懷。反之,“害氣”的人情緒波動很大,心情不好時,覺得小鳥都在跟他吵架。
說了半天,可能有人又問了,那這個與生俱來的氣究竟是什麼?
這個氣不是人們常說的志氣,它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意思是,這個氣符合“義與道”的要求,如果沒有了“義”和“道”,氣就餒了,這是“氣餒”的本意。
也就是說,孟子說的氣,是一種道德衝動。就拿《孟子》中那個著名例子來說吧。一個男子看見自己的嫂嫂掉井裡了,要不要救?按照古人的禮法,男女授受不親,何況是和嫂嫂。但是,一個有浩然之氣的男子面對嫂嫂掉井裡的情況時,不會花時間思考要不要救的問題,直接就下去救了。因為有見義勇為的道德衝動。這是“氣”,氣就是這樣不知何所從來卻真實存在於人內部的生命衝動。只要生命存在,就有這個衝動。只不過,有人氣盛,可以充塞天地;有人氣餒,心靈脆弱。
什麼會讓一個人氣餒呢?上面說了,當你的行為不符合義與道的時候就會氣餒。比如干了壞事的人,比如犯錯的人,心裡不安,底氣不足,從外在形象上看就一副氣餒的樣子。所以說理直才氣壯。
那麼,該怎麼養氣呢?孟子也給了答案,那就是“必有事焉而勿正”。
“必有事焉”說的是你要做什麼,即要在和外物交接的過程中養氣,不能封閉自己,不能躲起來靠打坐養氣。
“勿正”說的是你不要做什麼,即不要專門去“正”這個氣。因為氣本來就是至大至剛充塞天地,既然如此,氣可以有各種形狀,是流動的,你一“正”它,它就被框死了,也就狹隘了。
養氣還要注意兩點,“心勿忘,勿助長”。心裡不要忘了氣,但不要揠苗助長。想用自己的力氣去讓氣變大變剛,只能適得其反。順便說一下,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就是孟子用來說明“勿助長”時用的一個例子。
說到這裡,知道了什麼是氣,如何是養氣,怎樣是害氣之後,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說“養浩然之氣”是孟子的核心主張?
孟子論氣,是和一個叫告子的人辯論時發生的事。告子的觀點代表了孟子所處時代的流行意見,相比之下,孟子在當時屬於三觀不正一類。整本《孟子》都是在寫孟子如何用自己的觀點與流行意見相對抗的。而氣,正是他的核心觀點,支撐了孟子的整個理論大廈。
通讀《孟子》可以發現,養氣這部分出現在公孫丑一章,但這章前後的內容都和氣有關,涉及到孟子的“不動心”論,性善論等重要學說。如果沒有養氣這個理論根基,其他內容基本上很難理解了。
具體的,建議讀孟子原典。
-
7 # 山堅海闊
孟子吹牛呢?也可以說孟子核心思想就是說了不打算做。做一次自己就沒了。這不符合義。據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孟子說的。說這些豪言壯語只不過為自己的名添上一筆而已。可別當真。
-
8 # 妙摘
“浩然之氣”來自於《孟子·公孫丑上》中,原文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孟子認為,這種氣極端浩大有力量,應該用坦蕩的胸懷去培養它、去滋養它,而不受到傷害。
那麼什麼是浩然之氣呢?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用正氣培養出來的,以仁義和道德加以輔助,浩然之氣就會強盛。理解了“浩然之氣”,再來說說孟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觀點是仁政。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孟子主張的是“性本善“,這三個字奠基了孟子思想,同時也是貫穿了孟子思想的”頂樑柱“。
孟子的性本善包含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wu,第四聲)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分別代表了四個方面。
第一個,惻隱之心代表了“仁”。“惻隱”這個詞表達的含義是對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就是對他人遇到什麼傷情或者處於困境中時本著“人之本”,去主動幫他們做點什麼。人經常會對自己的同類甚至是弱類產生惻隱之心,比如說在路邊遇上一個受傷的小貓小狗,這個時候你忍心走開嗎?碰到一個迷路的小朋友,你忍心他流落在大街上嗎?你心裡難受,接著有所作為了,就是動了惻隱之心了。而惻隱之心代表的是什麼?是孟子所說輔助浩然之氣養成的仁義裡面的“仁”。
第三個,恭敬之心,代表的是“禮”。孟子提到過,“恭敬”的物件範圍那可就廣了。恭敬的物件是人時,就要以禮相待。這個禮,指的就是尊重,你不能因為動物沒有人類高階,就隨意虐待,動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沒辦法向人類傳達而已。再說恭敬的物件是大自然時,更應以禮相待。這點人類現在應該嚐到苦頭了,大肆砍伐樹木,導致泥石流山洪等災難發生,不尊重大自然,人類終究害的是自己。這點,又是人類作為”高階“生物應當有的一點。
第四個,是非之心,代表的是“智”,我認為,它還代表的是“德”。判斷一件事情的是非,有的很簡單有的很困難。是非之心是面對這個世界時你的判斷能力,這點不僅僅取決於你的智商,還要取決於你的道德觀念。所以,我說是非之心也代表著“德”。
既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貫穿孟子思想的全部,那麼同義替換,“四心”所代表的“仁、義、禮、智(德)”正是“養浩然之氣”的必備條件,正是有了這四點,浩然之氣才不會喪失。浩然之氣與這“四心”相輔相成。所以,浩然正氣就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回覆列表
養浩然之氣,孟子的主張是以民為本,培養民眾的善意大於社稷治理。孟子思想有先進的地方。放到全球化的今天就有片面性。養浩然之氣是教育工作者工作方向。國家治理應體現人民參與集體治理,統一指揮,協調發展的模式,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模式,有古人的智慧,又有後人的昇華。西方民主對比就顯出西方民主的欺騙性,西方民主是政黨領袖提出問題引導民眾,用他們的口才說服民眾,讓民眾看到希望之光,從而獲得民眾支援,得到權力,表面看很民主,其實不然,政黨領袖只是抓住人性弱點(慾望)愚弄民眾。民眾真實意願沒有機會沒有地方可以表述出來。大選之後為什麼那麼多遊行抗義現象。抗義遊行有用嗎?沒用!只能等四年後換個政黨,從新點燃希望之光!歷史就這樣反覆重演!西方同樣用他們方式(信仰)度化他們的民眾行善(養浩然之氣)。民眾心聲(民眾智慧)集中起來,統一思想,統一領導,才是真正民主!才能團結所有人的智慧讓社會進步!學習古人不是模仿古代,要善於肯定,敢於批判!要批判那些好就捧上天,壞就踩下地的人!坐等來批我之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