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人愛的小白丁
-
2 # 頂級詩風96
項羽勇武而坦率,堅決而果敢。能夠認識到自己智力的缺乏而耐心聽教。范增從實力出發,從潛力入手,願意助項羽一統天下,實現自己的平生抱負。
-
3 # 燃先生
范增又是什麼人?他根本就不是謀士,而是項羽集團的二把手,權力比較於張良、陳平在劉邦麾下時要大得太多了,范增只是沒分封出去罷了。僅在鴻門宴兩年之後的滎陽之戰,項羽就中陳平之計奪取了范增的權力,范增怒而出走,病死在路上。所以題主何以能得出【項羽多次不聽范增計謀】【見識到了項羽的暴戾之後不離開他】這樣的結論來?他明明在項羽再次不聽自己話時就離開了。
【按理來說范增也多多少少看到項羽失敗的苗頭】我又不理解這一句話了,在滎陽之戰項羽把劉邦打到爸爸都不敢認了,項羽當時還聽范增的話不接受劉邦的請和,范增臨走前也說「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
范增走了之後,漢軍被項羽圍到絕食,陳平讓二千女子穿上軍裝出城引開楚兵,漢將紀信假扮劉邦投降,被項羽殺死。劉邦逃走前令周苛、魏豹和樅公守城,周苛、樅公怕魏豹謀反而殺之,二將又被項羽破城殺死。這一戰要不是有陳平和紀信,劉邦早就成了項羽階下囚,范增如何能夠在項羽正要滅掉劉邦之際看出項羽最終失敗?難道範增是穿越者項少龍?
另外題主強調見識項羽的殘暴,我就奇怪了,范增是項羽陣營的主要決策者之一,你如何知道項羽的殘暴行為不是范增出的主意?入關中時范增能勸項羽殺掉有功的劉邦,就說明範增不是善茬,戰秦軍的時候范增是項羽的副將,屠殺秦兵肯定也有范增的份,我又不明白題主是看什麼書得出范增很善良的結論。反正看完題主的描述,我是認為題主對楚漢戰爭的認識跟我是兩個世界的理解。 -
4 # 一隻鹿耳朵兒
范增道:增年已老朽,不足談天下事,但聞將軍禮賢下士,捨己從人,所以特來見駕,敬獻芻言。項梁道:陳王已逝,新王未立,現正籌議此事,尚無定論,老成人想有高見,幸即直談!增又道:僕正為此事前來,試想陳勝本非望族,又乏大才,驟欲據地稱王,談何容易!此次敗亡,原不足惜。自從暴秦併吞六國,楚最無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哀思至今。僕聞楚隱士南公,深通術數,嘗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照此看來,三戶尚足亡秦!
-
5 # 歷史之外百曉生
范增和項羽的叔父項梁是至交好友,所以才會在自己七十歲高齡的時候,還到處奔波幫助項梁反抗暴秦。范增和項梁的關係與兄弟之間的關係沒有多大的差別,後來項梁去世,侄子項羽繼承了他的位置。范增被項梁託孤,成為輔佐項羽的重要臣子。
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很多都將他理解為乾爹的意思,但在古代亞父和乾爹是不同的,現在的乾爹和那時的仲父意思差不多,“亞父”在當時的意思和叔父的差不多。
范增為了友誼,盡心盡力的輔佐項羽,項羽也在范增的身上學到了不少的東西。後來,項羽為了表達對范增的尊敬,就稱他為“亞父”,意思是僅次於自己的父親的意思,和叔父的意思差不多。
但是,後世之人對於亞父的由來,又有了一種新的說法。他們認為這不是項羽對范增的敬稱,這只是范增的一個外號。
“鴻門宴”的時候,按照座位次序來說,項羽和項伯做的位置最為尊敬,而范增的座位則比較的低,如果項羽將范增當成自己的叔父,那為什麼會給范增安排一個地位較低的座位?所以說,項羽對范增沒有傳說中那樣的尊敬。
古代“父在”這個字不僅僅只是代表“父親”,他還有“人”的意思,也可表示“XX人”的意思。而“亞”這個字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醜,背部有影”,具體的意思就是背上長包的人。而恰好,范增的背部也長有膿包,他也就是死於膿包的。還有就是,不止是項羽叫范增“亞父”,劉邦和他的手下也叫范增“亞父”。
對於范增的離去,項羽沒有作太多挽留。羽翼豐滿的幼鷹,往往急於離開母鷹的懷抱,去翱翔天空。初出茅廬的項羽,更是不耐煩老父親的絮叨。早就名滿天下的西楚霸王,或許久已厭倦亞父的嘮叨,更不滿於他老人家的說教訓斥。
范增的離去,自然是滿腹感傷,今日之西楚霸王,已非當年叔父暴死,茫然失措的少年項羽,范增為了項羽的霸主事業鞠躬盡瘁,並且看到了劉邦是項羽奪取天下的最大對手,多次向項羽闡明殺掉劉邦以絕後患確保江山的利害關係。但是,項羽為人注重義氣,多疑且自大,一方面認為殺掉劉邦是不義之舉,不利於自己重情重義的名聲。另一方面自大地認為劉邦無論在才智還是軍事策略上尚不足以對自己奪取天下的事業造成威脅。遲遲不肯殺掉劉邦。陳平的反間計輕易就使項羽對范增產生了疏遠和猜忌,范增作為一介忠臣,為項羽鞠躬盡瘁的忠心和苦心卻換來項羽的疏遠,范增只能感嘆未能遇見明主。在范增死後,項羽在其他謀臣的勸諫下才意識到范增的一片苦心和自己對范增的誤解。
范增死後二年,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擊敗,退至垓下,自刎而死,劉邦贏得了楚漢相爭,建立了漢朝。
-
6 # 刪繁就簡347
秦朝末期,有識之士都參加到反秦的鬥爭中來,范增雖已70歲,也要用自己的才智,為滅秦出一份力,范增輔佐項羽原因如下:
1.范增為反秦奉獻才智,不顧自己年歲已高,投奔了項梁反秦大軍
范增剛到時,適逢陳勝已被殺害,楚國無王,大家商議要自立項梁為楚王,范增在旁邊坐著,項梁問范增的意見,范增先論說了陳勝失敗的原因,是陳勝沒有求立楚後,妄欲自尊。隨後說:“將軍你自江東渡江前來,楚地豪傑,紛紛爭相投奔你,無非是因為將軍世為楚將,大家認為你必定立楚王的後人,所以竭誠前來投奔你,共同光復楚國。將軍若能扶植楚王后裔,天下人聞風慕義,都會前來投奔你,關中何難一舉而得?”項梁聽范增說完,便取消了自立為王的想法,並且留下范增在軍營中擔任參謀。項梁派人找到了在民間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復立為楚懷王,項梁率眾將謁賀。
2懷王因范增而立,宋義之死是范增謀略不再受重視的開始
項梁在定陶戰死,懷王與眾將約定“無論何人,首先入關滅掉秦朝,便當立為幫王。”沛公與項羽都爭著西行。懷王派劉邦先行入關,而派項羽先去救趙,再會師關中。並且懷王趁項梁戰敗,並且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范增又次之,率兵數萬,前往救趙。
項羽看出懷王這樣安排是趁項梁戰敗要擺脫自己,奪取自己的兵權,因此項羽憤怒地殺了宋義,項羽由此開始痛恨懷王,自然范增立懷王不是什麼妙計了。宋義之死也是范增計謀開始不受重視的標誌。也就是項羽心裡開始對范增開始有疑隙。
3范增屢次進諫的奇計,雖然項羽不被採納,但劉邦忌憚
范增仍然對項羽死心塌地的忠心,他獨自留在項羽跟前,持續奉獻奇特的計謀,可是項羽不再採納,但是這些計謀劉邦心有餘悸,劉邦想項羽只要採納一條都是致命的,於是陳平利用項羽心中“疑隙”用“反間計”得以使項羽中計,范增死於項羽的疑心。
-
7 # 聽覺有道周村驗配中心
因為項羽沒有父親之後一直跟著叔父和范增,在而後來又和叔父分開了好一陣子,范增是輔佐項氏一族的老臣,赤膽忠心一片,在對項羽的教育方面范增毫無保留的付出了全部心血,項羽感激在心,對范增是又敬又愛,如同第二個父親,故尊他為亞父。
-
8 # 狐筆春秋
范增真的是輔佐項羽的嗎?對此,我向來保持懷疑的態度,因為就《史記》記載來看,素好奇計的實在不見得有多高明。
一:挾計而來——擁立楚懷王,以負人心
公元前209年,在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之後,天下英雄和六國遺族隨即風從響應,涓涓細流的起義軍頃刻之間匯聚成滔天巨浪。將原本巋然巍峨的大秦帝國沖刷的搖搖欲墜。當此之際,除宗族強生、黨羽甚眾的齊國宗室外,活動在六國各地的義軍領導大抵血統低賤、出身寒微。此時正沉浸在亡秦浪潮之中的天下百姓,只一心想著如何推翻這暴虐殘刻的強秦,而並未想過一定要擁立當年王室的遺族。
公元前208年,終於反應過來的帝國對義軍發起了猛烈的反擊,大秦最後的名將,唯一有機會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章邯率領著驪山刑徒浩浩蕩蕩的殺出函谷關,奔赴天下剿平叛亂。而由於實力的差異以及領導才能的懸殊,終究只是烏合之眾的陳勝在強秦大軍面前一擊而潰,自己也被車伕莊賈出賣,成了車伕進階榮華的敲門磚。
而就在此義軍驟遭重創,天下惶惶紛紛自我懷疑的檔口,居巢人范增不顧自己年逾七旬的高齡,帶著他的“迎立故楚王室之後,以此招徠人心”的“奇計”來到項梁的軍營,充分發揮自己七寸不爛之舌的魅力,成功說服項梁,將已經淪落到“為人牧羊”的楚懷王之孫熊心奉為楚王,史稱“後楚懷王”。
話說在范增不顧七十高齡而慨然出山的背後,真是因為“心念故楚,為國報仇”的純然之心嗎?對此,我是深表懷疑的,首先,以范增絕頂謀士的眼光,豈能看不出當時天下的反秦浪潮與領導者是否為故國王室的關係並不大?其次,以項梁的才學與能力,又豈能甘心為他人做嫁衣?一旦時機成熟、大功告成之際,亦必是君臣相殺之時。畢竟,誰又願意將自己親手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呢?再次,一旦擁立故楚王室以為號召,那作為傀儡的楚王必須應當易於控制之人,既然如此,又何必擁立年歲已長,手段老道的楚懷王呢?最後,透過這重重矛盾、彼此齟齬的行為,那麼范增出山的動機就很值得商榷了。“人生世上,功名富貴何可忽乎哉?”或許,蘇秦此言,用在范增身上亦是恰如其分的吧。
二:項梁戰死之際,懷王奪權之時,項羽性命危在旦夕,而范增何在?
公元前208年,數戰皆捷、漸生驕縱之心的項梁戰死定陶。向來聲名寂寂的楚懷王驟然發難,先是遷都彭城,以此脫離項氏家族的掌控,再是強行剝奪項羽、呂臣二將的軍隊由自己直接統領;此後又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劉邦為碭郡長,封武安侯。一系列組合拳下來,原來名正言順的繼任者項羽,反被剝的乾乾淨淨,成了最無關緊要的多餘人。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就在此關鍵時刻,作為項氏謀主的范增卻悄沒聲息的消失了。而當他再次出現的時候,已然搖身一變成了負責救趙的諸侯聯軍的“末將”,與空負“魯公”爵位的項羽平起平坐、並駕齊驅了。至此,我們不得不深思,“素好奇計”的范增真的是輔佐項氏的忠臣嗎?無論是從擁立“長君楚懷王”的計策,還是借遷都之際趁勢剝奪項羽的軍權,范增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在告訴我們他是楚懷王的人。
但世事無絕對,在負責救趙的楚軍頓兵不前,項羽激於義憤而強行火併宋義奪取楚軍統帥權的時候。身為末將的范增既沒有秉承既定的政治方針,有效遏制項羽的崛起,反而搖身一變成了項羽的“亞父(相當於現在的義父)”。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在此三軍譁變,將帥易主之際,原來平起平坐的范增和項羽卻突然變成了“親密無間”的義父義子。這種詭異莫名的變化背後,到底又有哪些那人尋味的故事呢?
三:千年的誤解——鴻門宴不殺劉邦
公元前207年,東線的項羽成功解了鉅鹿之圍,並順利受降大秦主將章邯,大秦帝國最後的生力軍被徹底消滅,項羽亦因此而成為天下義軍之中最具實力的無冕之王。西線的劉邦則藉著項羽戰勝攻取的優勢,成功突破函谷關,滅亡了強秦。當此之際,劉項二人再次相遇在函谷關外。而此時兵鋒正盛的項羽卻被劉邦“拒關而守,無納諸侯”的政策阻在了函谷關外,義憤填膺的項羽於是發出“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命令,作勢要和劉邦拼個你死我活。
話說,就當時形勢而言,項羽有軍40萬眾,而劉邦有軍10萬餘,貌似是項氏強而劉氏弱。但項羽的40萬大軍卻是諸侯援軍的總數,並不是項羽的嫡系部隊,他們與項羽之間,不過是戰時協作而已。但劉邦的十萬之眾卻是實打實的嫡系部隊。就此而言,此戰一旦開打,即便忽略其他任何會因此產生的不利於項羽的政治影響。貌似強大的項羽怕也討不到多少好處。
當此之際,老成持重的范增不僅沒有為項羽仔細分析當時的天下大勢,進而阻止項羽的意氣用事,反而從宿命論的角度,火上澆油,強勢建議項羽誅殺劉邦。至此雙雄拼殺之局業已成型。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話說,范增此舉,實在不得不令人多想,畢竟,但就當時天下形勢而言,項羽並不具備在擊殺劉邦之後能夠確保大局不發生異變的實力。此外,諸侯聯盟軍統帥者的身份也不足以讓他獲取十萬劉邦軍隊的諒解,既然如此,殺了劉邦的項羽勢必會遭到諸侯軍隊的叛離和聲討。如此一來,最終的結局只能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而這個得利者,毫無疑問自然就是楚懷王了。如此淺顯的因果,老奸巨猾的范增又豈能不知?既然知道而又勉力為之,這背後的計算就有些令人不寒而慄了。
綜上,從范增出場到最後黯然收場,他和項羽之間的關係都顯得極不正常,他們之間既沒有君臣上下的恭敬,也沒有義父義子的慈讓。有的反倒是彼此提防、算計的勾心鬥角,總而言之,在我看來,所謂的“亞父”范增並不是項羽真正的謀主,至少他的表現實在太讓人懷疑的。那麼,范增到底忠於誰呢?千古之下,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吧。
回覆列表
誠謝邀請。看過電視劇的人都知道,項羽稱呼范增為“亞父”,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認乾爹,這主要歸功於項羽的叔父項梁。項羽起事的時候,項梁一直追隨在身邊,並且親自去請范增出山擔任項羽的軍師。為了讓范增用全心輔佐項羽,在項梁的提議下,項羽認范增為“亞父”。范增為了報答項梁的知遇之恩,就盡心盡力輔佐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