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離相如如
-
2 # 打工族2213
司馬遷的話不能全信!例如說劉邦是其母與白蛇交配而生!再例說秦皇是呂不韋的兒子,但從現代婦產醫學來看司馬是胡說八道!趙軍不可能自己傷亡五萬而殺傷秦軍三十萬,應該是趙傷亡差不多二十來萬,才合理!
-
3 # 多讀文史
春秋無義戰,是一個充滿“貴族精神”的時代。趙武靈王在世,估計秦國也不敢跟趙國叫板,跟何來的長平之戰。可以參考趙國當霸主時候的秦趙關係。
還有就是歷史沒有如果,歷史也沒有真相。秦國長平之戰的勝利是個偶然,不能說雙方那國必勝。
長平之戰是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糾紛問題,一方要雄起,一方要打壓。此消彼長,再者戰爭的發動和結束很大程度上是當事雙方的領導人決定的。
底層的百姓多數是不願意看到戰爭,不過秦國變法後製度很變態,充滿侵虐性,以至不少人瘋狂迷戀戰爭,這也為秦滅亡埋下禍根,國雖大好漲必亡。
這次戰役趙武靈王在世,估計他是不會發動的。以他的謀略估計會不戰而屈人之兵吧。
-
4 # 不書公子
在金老所著《射鵰英雄傳》中,有這樣的一段情節描寫:成吉思汗在聽完郭靖敘述南宋名將岳飛的英雄事蹟後,發出“恨不早生百年,與這位英雄交手”的感慨!
那麼,秦昭襄王贏稷會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期望自己早生幾十年,與趙武靈王趙雍來一場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呢?秦昭襄王肯定不想,因為趙武靈王和自己一樣雄才大略,他比他的孫子趙孝成王難對付得多!
不想歸不想,如果遇上了,要怎樣獲勝呢?仔細分析敵我形勢後,秦國勝算更大:
其一,秦國百姓尚武之風久矣,不輸趙國:秦人先祖一路篳路襤褸,從西部戎狄的重重包圍中浴血殺出,個個剛毅勇猛——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活下來的秦人也會是要身體有身體,要膽氣有膽氣的壯士。雖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但秦人血性,不輸於趙。
其二,商鞅變法後,秦國國本雄厚:商鞅變法獎勵耕戰,使秦國生產力得到很大發展,軍中將士為了獲得更多的封賞,在戰場上奮勇拼殺。並且秦國擁有關中平原富庶之地,秦惠文王時期滅掉的巴蜀兩國,也被秦國完全消化。趙國此時只是滅了幾個遊牧部落,草原人以放牧為生,生產力低下。所以,在戰爭資源排程和後勤保障方面,秦國佔優。
其三,趙氏雖以武立國,卻不是殺神白起對手: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但這時的趙軍,以輕甲兵為主,擅突襲、追擊,若結陣而戰,趙軍頂多和兵種配置成熟的秦軍打個平手。 秦國此時大將雲集,統兵將領方面,仍是秦國佔據上風!
其四,秦國縱橫捭闔,外交手段更為老道:對峙上黨的三年期間,秦國已透過各種手段堵截了趙國向其他各國借糧的渠道,並不斷離間趙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拉攏魏國,並放出要與趙國握手言和的訊號,使各國懼怕秦趙和好後秦國騰出手來對付自己,不敢援趙。而且,秦國的間諜情報部門也比趙國發達的多,一手資訊的重要性,就不必贅述了!
有的讀者會認為趙武靈王由九原、雲中直插秦國腹地的想法很成熟,但實際上秦國上郡治所膚施作為鎮守秦國北大門的重鎮,是駐有重兵把守的。即使趙軍戰鬥力強盛,攻佔了膚施,趙軍也會遭到沿途諸如陽周、高奴,雕陰等秦國重鎮的節節抗擊!趙軍飛騎講究來去如風、以戰養戰,若在秦國境內打起消耗戰和持久戰,後勤保障跟不上不說,趙軍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勝利的天平仍會向秦國傾斜。
綜上所述,秦國國力、廟堂、人馬、糧草、將領、外交,樣樣強於趙國。所以即使是趙雍再世,趙軍也難逃敗北厄運!
-
5 # 目西
長平之戰是秦趙的最終對決,而趙的失敗不但是軍事上的失敗,還是外交和內政上的三層失敗。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的風生水起長平之戰(前262年)的時候趙武靈王(前295年)已經去世33年。六國早已攻破齊,幾乎滅亡齊國,齊秦東西兩霸,只剩秦一個。公元前283年當樂毅攻破了齊國之後,秦國就開始一力向東擴張,先後兩次圍攻魏國都城大梁,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澠池相遇,與趙修好,並派白起攻入楚國都城鄢,這個時候東方六國有力與秦國一戰的僅剩趙國一個。
而就是在這個階段,由趙惠文王主政的趙國,援魏抗秦伐齊伐魏伐東胡,過的還是風生水起。燕趙兩國的聯軍兩次解決大梁被圍的難題,並在同一年,由廉頗帶領的趙軍奪取齊的陽晉,在公元前280年由趙奢帶軍攻取齊國麥丘,雖然這一年秦國白起攻取了趙國代和光狼,但是失之於秦取之於齊,趙國依然不虧。公元前276年廉頗攻取魏國幾,公元前275年廉頗又攻取魏國防陵,公元前274年攻取齊的昌城和高唐,公元前273年攻取東胡歐代,公元前271年藺相如伐齊到平邑。魏國在秦趙的兩方的進攻下在公元前273年和趙國結盟,共同伐秦,被秦國擊敗,史稱華陽之役。而就在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69年,趙奢和廉頗分別在閼與和魏幾擊敗秦國,然而這時距離趙惠文王去世僅剩3年。這個時候秦國另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即將登上歷史舞臺,就是應侯范雎,公元前268年秦昭王聽取范雎的建議,派五大夫綰伐魏,這時候的趙惠文王毅然與齊楚聯合三國出兵,秦國退去!
在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范雎奪去了魏冉的權力,也就是在趙惠文王即將去世的時候,秦國確定了滅掉六國的大政方針,就是遠交而近攻。並在公元前264年提出“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這也是後來長平之戰,秦國殺人如此之多的原因。
趙國外交的失敗范雎在秦國日益得勢的時期正是孝成王即位的時候,他剛一即位就遭到了秦國的猛烈攻擊,因為齊國的援助而解圍(觸龍說趙太后)。之後秦國不斷進攻南韓,而趙國此時毫無作為,以至秦國奪取韓之上黨,釀成長平之戰!
由上述歷史來看,在孝成王即位之後,趙國在合縱連橫的國家戰略上就開始輸了,公元前263年,六國曾有合縱抗秦的需求,卻因范雎的賄賂合縱失敗
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秦相應侯曰:“王勿憂也,請令廢之。秦於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貴耳。王見大王之狗,臥者臥,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與鬥者;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有爭意也。”於是唐睢載音樂,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會相與飲,謂:“邯鄲人誰來取者?”於是其謀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與者,與之昆弟矣。 “公與秦計功者,不問金之所之,金盡者功多矣。今令人覆載五十金隨公。”唐睢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與鬥矣。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入韓上黨,長平之戰拉開帷幕!趙孝成王繼續在外交上失敗,當廉頗在於秦軍正面交鋒失利的情況下趙孝成王試圖與秦國講和,虞卿認為與其直接和秦國講和不如賄賂楚、魏,造成趙楚魏三國合縱的形式,再於秦國講和。然而趙孝成王因為廉頗的失利已經開始恐慌,他覺得這樣做太過耗費時間,不如找秦國來的直接了當。結果被秦昭王玩耍,秦昭王用最隆重的禮儀接待了趙國的使者,並向楚、魏等國展示這次隆重的外交事件,向他們表明秦趙講和的假象,卻拒絕了趙國講和請求。這次外交孝成王輸的徹底,失去了和六國結盟的機會,只剩下和秦國一戰到底一條路。
在這個時候,無論換誰,都難挽救趙國的失敗,只是如果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再生,或許能夠減少趙國的損失,不至於讓“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的秦國殺傷趙國有生力量。
如果趙武靈王在世還會不會發生長平之戰?再換個思路看如果趙武靈王在世,秦國是否還能如范雎“遠交而近攻”的願望我們是該打個問號的,尤其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一意發展趙國,他雖然與秦國和宋國結盟對抗齊韓魏,但是在公元前298年齊韓魏三國攻秦,並攻入函谷關的時候,已經成為趙主父的武靈王並沒有援助秦國而是在對抗婁煩和中山開疆拓土!“魏襄王二十一年,與齊、韓共敗秦軍函谷。”試想這樣的趙武靈王如果還活著,他能允許秦國不斷進攻南韓實現“遠交而近攻”的戰略嗎?
就算趙武靈王能夠避免長平之戰的發生,也很難避免趙國的滅亡(這是趙國內政的失敗)秦自孝公變法之後,秦國內的政治活力和向上的精神是其他六國不能比肩的,我們單看秦國的人才結構,白起由庶人而起,張儀是魏華人,范雎是魏華人,並且這二人同樣是本國的庶人,魏冉掌權時期,秦國的公族有些死灰復燃(昭王的兩個弟弟),也被秦昭王輕易除去。反觀趙國,把持朝政的多為公族,趙武靈王之死就與公子成(趙武靈王的叔叔)有莫大的關係。隨後在趙國秉持朝政的人是平原君,是趙豹(趙孝成王的叔叔)是趙禹,在是否接受上黨的時候,秦惠文王倚重的重臣藺相如廉頗,竟然沒有參與決策,“趙豹出,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之。”這與秦國的政治相比是何等的差異!
當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反對聲最大的就是這些公族,”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皆諫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雖然在趙惠文王一朝,廉頗藺相如趙奢受到重用,然而僅僅因為孝成王的即位,趙氏公族竟然取得如此大的政治勢力,以至於藺相如廉頗受到冷落!可見趙國變法之不徹底。
如果趙武靈王在世,無法根治趙國公族頑疾,無法與秦國一樣徹底變法,無法蕩平趙國內政濁氣,它的敗亡是既定事實!
-
6 # 開涮歷史
一直覺得趙武靈王比秦昭王年齡大海了去了。秦趙長平之戰是秦昭王跟趙武靈王的孫子趙孝成王對陣的,足足隔了兩代君主。
今天仔細查閱典籍,才驚訝地發現,原來趙武靈王和秦昭王不用八竿子,一竿子就打到邊了。
趙武靈王死於公元前295年,秦昭王繼位於公元前306年,也就是說——
趙武靈王和秦昭王,在硝煙滾滾的戰國,分別主政在一片天空下,竟長達11年之久,而且兩人還有兩次不同尋常的交集。一次是趙武靈王幫助秦昭王從燕國回秦搶班奪權。
趙武靈王十八年,即公元前306年,秦武王和孟說舉龍紋赤鼎,折斷膝蓋骨死去。趙王派代相趙固到燕國接來秦公子稷,送他回國,立為秦王,這就是秦昭王。
另一次是趙武靈王喬裝為使者入秦勘察地形,面見秦王。
《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為了輔佐兒子惠文王主政,自己穿著胡服率領軍隊巡視新徵服的地界,並想從雲中、九原插入秦咸陽,他親自喬裝成使者進入秦國,並覲見了秦昭王。
那時的秦昭王應該還是個“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愣頭青,朝政由宣太后和外戚魏冉等把持,是個沒有實權的擺設君王。
趙武靈王和秦昭王相見於咸陽,那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會見,趙國使者一定暗暗捏把汗,而趙武靈王想必內心正洋洋自得,試想當時的他,滅了強悍的中山國,向北拓地千里,收編胡人,訓練一支強大的騎兵,成為繼魏惠王之後的三晉霸主,成就人生功業最輝煌的巔峰時刻。
可以想象趙武靈王看見秦昭王的那一刻,他一定帶著一分倨傲和不以為然,也許還隱隱的不屑,心裡暗啐:“小子,堂堂一國之君,竟混成提線木偶,看你這點出息。”
秦昭王的反應弧度有點長,事後總覺得趙國使團裡有個相貌魁偉的人,看他的眼神不對,那睥睨天下的氣度,不像人臣。
察覺之後立即派人追,才知那個人竟是趙國的主父,可這時他早已飛馬奔出了秦國關口。
領國君主堂而皇之來晃了一圈毫髮無損地走了。這是哪國的體統,秦國的顏面真的丟到二里地了。
趙武靈王怎麼也想不到三十多年後,這個他壓根沒放在眼裡的秦國國君將他一手建立起來的強大趙國精銳,用最慘無人道的方式,幾乎殺了個乾淨,從此趙國國運急轉直下。
可長平之戰趙國敗,秦國也是慘勝!
敗的原因簡單說來就兩個:趙國準備不足,趙王關鍵時候犯糊塗!
如果趙武靈王在世,別說他來指揮長平之戰的命運,結果會怎樣?
我要說的是,只要有趙武靈王在,秦國壓根就不敢發動長平之戰。秦趙之間發生的相持三年的長平之戰,表面上看是因為爭奪上黨高地引發的,實質其實是戰國末期的一場強國爭霸賽。
秦勝,秦霸天下。
趙勝,趙霸天下。
這場戰爭對秦昭王來說是蓄謀已久的。
也許趙武靈王喬裝入秦的那一刻起,趙國就已經成為秦國,成為秦昭王的夢魘,必欲除之而後快。
趙惠王時期,趙國有趙武靈王留下的底子,有雄兵虎將,有賢主能臣,趙惠王駕崩後,趙孝成王年紀輕輕繼位,朝野沒有親附,秦國趁機發動長平之戰,秦國選的時機好,找的藉口也好——敢搶到手的上黨高地。
秉國四十多年的秦昭王,此時業已修煉成精,早已不是當初趙武靈王扶持和見面的那個沒有實權的年輕君王。
他懷揣著一統天下的雄心,利用“人屠”白起,幹掉了幾十萬列國的鐵騎,乾癟了楚國,打趴了韓魏,磨刀霍霍向趙國。
如果趙武靈王在,他能眼睜睜地看著秦國坐大到不可一世的地步,憑他的眼界和作為,一定會早早在政治和外交上對秦國掣肘,不可能放縱秦國一家獨大足以吞併天下的局面。
真正的良醫治病於未發。
因此,若趙武靈王在秦國未必敢發動長平之戰,即便發動有趙武靈王坐鎮,趙軍憑藉地理優勢,即便不勝,也絕不會敗,更不會敗得那麼慘烈!
四十五趙國精銳捐軀長平。
嗚呼哀哉!
回覆列表
趙武靈王若內政處置得當,把握大權,按其遠大規劃,秦國自顧尚且不暇,哪敢在長平與趙國爭鋒!趙國秦國都在長平孤注一擲!若按趙武靈王規劃,秦國兩路分兵,定非廉頗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