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夏123

    副豬嗜血桿菌病常發生於1月齡~2月齡小豬,並且死亡率高,發病後表現為體溫升高至40°C~42°C,喘氣,腹式呼吸,精神不振,食慾減退,耳朵發紺,皮膚髮白,關節腫大,觸控時豬隻疼痛尖叫,行走緩慢等,解剖後可發現病豬肺部、關節、腦部等有漿液滲出,腹部有大量黃色腹水,肝脾腫大。急性型的病豬會無症狀突然死亡,慢性型的病豬因長時間生長緩慢,營養不良,逐漸衰竭而死。

    防治措施

    副豬嗜血桿菌病,應早預防、早發現、早確診、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對控制和治療副豬嗜血桿菌病是很關鍵的。保障養豬業健康發展,減少養豬業的經濟損失。

    1、個體治療:可肌肉注射,敏感的抗生素,在我縣透過臨床實踐:注射恩諾沙星、泰拉黴素效果比較明顯。

    2、全體治療:可用麻杏石甘散,20%替米考星拌料,1000斤飼料中各用1公斤,使用5天,以後減半使用7天。

  • 2 # 小屈洛川果農

    副豬嗜血桿菌屬於嗜血桿菌屬(Haemophilus)成員,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的小桿狀,美蘭染色呈兩極著色特性。也可呈叢、球杆狀、長絲狀的多形性。無鞭毛和芽孢,通常有莢膜,但體外培養時會受到影響。本菌有多個血清型,根據免疫擴散試驗,可將已分離到的菌株分為15種血清型,以4、5和13型最為常見。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其毒力差異很大。

    本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生長溫度為37℃,pH7.6~7.8。生長時需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所以,體外培養本菌時可用巧克力瓊脂或與葡萄球菌交叉培養的鮮血瓊脂(可形成衛星現象)。血液培養基上無溶血現象。初次分離培養時最好提供5%~10%的CO2。

    副豬嗜血桿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乾燥環境中容易死亡,60℃5~20min可被殺死,40℃可存活7~10天。對消毒藥較敏感,常用的消毒藥即可將其殺死。對結晶紫、桿菌肽、紅黴素、林可黴素、四環素、土黴素、卡那黴素、磺胺類藥物等敏感。、嚴格消毒:徹底清理豬舍衛生,用2%氫氧化鈉水溶液噴灑豬圈地面和牆壁,2小時後用清水衝淨,再用科星複合碘噴霧消毒,連續噴霧消毒4~5天。

    2、加強管理:對全群豬用電解質加維生素C粉飲水5~7天,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應激反應。

  • 3 # 皖北小張vlog

    副豬嗜血桿菌病是世界性分佈的條件性疾病,許多豬場都有它的存在。近年來中國養豬業發展很快,而飼養管理技術水平卻相對滯後,飼養環境條件惡劣,疫病日益複雜,豬群健康水平下降,大多處於亞健康狀態,這就為本病的發生與流行創造了條件。事實上。不少豬場是實實在在地發生了本病,只是受到藍耳病、圓環病毒病等複雜疾病所掩蓋而被忽視或造成誤珍誤治使之得以流行與蔓延。可以說,本病已成為當前豬場最危險的細菌性疾病而不為部分養豬朋友所關注所認識。若再不引起足夠關注,後果將不堪設想。現將本病的傳播特點、臨床表現和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一、病原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稱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也稱格拉澤氏(格來西氏)病。其病原為副豬嗜血桿菌。

    1.本病菌屬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形態多變,有15個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和13最為常見。一般條件下難以分離和培養,尤其是應用抗生素治療過病豬的病料更甚,因而給本病的實驗室診斷和免疫工作增加了較大難度。由於本菌對抗生素極易產生耐藥性,也給治療工作造成極大麻煩。

    2.本病菌對外界抵抗力不強,乾燥環境易死亡.60℃可存活5—20分鐘,4℃可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藥可將其殺滅。

    3.本菌對氟喹諾酮類、頭孢類、增效磺胺類、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土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和慶大黴素等藥物敏感;大多數菌株對紅黴素、氨基苷類、壯觀黴素和林可黴素有抵抗力;極易產生耐藥性。往往對發病初期敏感的藥物,後期就有了耐受性,尤其是豬場長期而普遍使用的氨苄青黴素.本菌已對其產生了耐藥性。

    二、病因

    本病菌廣泛存在於環境中,健豬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上也常有本病菌存在。屬於一種條件性常在菌。當豬體健康良好、抵抗力強時,病原不呈致病作用,而一旦豬體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弱時。病原就會大量繁殖而出現臨床症狀,因此本病的發生與流行常與以下的應激因素有關:

    1.飼養管理應激飼料營養失調、日糧數量不足、缺少飲水或黴菌毒素危害等。

    2.環境管理應激欄舍衛生條件惡劣、飼養密度過大、舍內通風不良、氨氣濃重、高溫高溼或陰冷潮溼等。

    3.生產管理應激斷奶、轉群、並欄、頻密調欄、不當的閹割注射和引種長途運輸等。

    4.極端氣候應激天氣驟變或過冷過熱等。

    5.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

    6.疾病因素應激各種原發性疾病發生之後,特別是在豬群發生了呼吸道疾病,如豬喘氣病、流感、藍耳病、偽狂犬病和呼吸道冠狀病毒感染的豬場,豬隻抵抗力下降,不但本病的發病率更高,危害程度會更大,也更加劇了原發病的病程或使病情複雜化。

    疾病因素應激是繼發本病和加劇豬病危害的重要應激因素,因此,強化其他疾病(特別是呼吸道疾病)的防制,對控制本病的發生、流行和減少豬病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流行特點

    病豬和帶毒豬是該病的傳染源,一般透過呼吸系統傳播,也可透過消化道傳染。2周到4月齡的豬都可能發生感染.但以5~8周齡的斷奶保育仔豬最為多見.以致一些豬場的保育舍和生長舍豬群的死淘率因之而大大增加,給豬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有時哺乳仔豬也會發病,尤其是免疫水平較低的初產母豬產下的仔豬更易感染。發病率一般在10%~l5%不等,致死率約為50%,當混合感染嚴重時則死亡率會更高。無明顯季節性,但常於惡劣環境條件下多發。

    1.急性病例

    往往首先發生於膘情良好的豬,病豬發熱、體溫升高至40.5℃-42.0℃,精神沉鬱、反應遲鈍,食慾下降或厭食不吃,咳嗽、呼吸困難,腹式呼吸、心跳加快,體表皮膚髮紅或蒼白,耳梢發紫,眼瞼皮下水腫,部分病豬出現鼻流膿液,行走緩慢或不願站立,出現跛行或一側性跛行、腕關節、跗關節腫大,共濟失調,臨死前側臥或四肢呈划水樣。有時也會無明顯症狀而突然死亡,嚴重時母豬流產。在發生關節炎時,可見一個或幾個關節腫脹、發熱,初期疼痛,多見於腕關節和跗關節,起立困難,後肢不協調,直至衰竭而死亡。

    2.慢性病例

    多見於保育豬,主要是食慾下降,咳嗽,呼吸困難,皮毛粗亂,四肢無力或跛行,生長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

    四、臨床症狀

    1.臨床症狀

    取決於炎症部位,包括髮熱、呼吸困難、關節腫脹、跛行、面板及黏膜發紺、站立困難甚至癱瘓、僵豬或死亡。母豬發病可流產,公豬有跛行。哺乳母豬的跛行可能導致母性的極端弱化。死亡時體表發紫,肚子大,有大量黃色腹水,腸繫膜上有大量纖維素滲出,尤其肝臟整個被包住,肺的間質水腫。

    2.解剖症狀

    胸膜炎明顯(包括心包炎和肺炎),關節炎次之,腹膜炎和腦膜炎相對少一些。以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為炎症(嚴重的呈豆腐渣樣)特徵。肺可有間質水腫、粘連,心包積液、粗糙、增厚,腹腔積液,肝脾腫大、與腹腔粘連,關節病變亦相似。腹股溝淋巴結呈大理石狀,頜下淋巴結出血嚴重,腸繫膜淋巴變化不明顯,肝臟邊緣出血嚴重,脾臟有出血邊緣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腎乳頭出血嚴重,豬脾邊緣有梗死,腎可能有出血點,肺間質水腫,最明顯是心包積液,心包膜增厚,心肌表面有大量纖維素滲出,喉管內有大量黏液,後肢關節切開有膠凍樣物。

    3.診斷

    根據流行情況、臨床症狀和剖檢病變(尤其是剖檢病變),即可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細菌分離鑑定或血清學檢查。在血清學診斷方面,主要透過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間接血凝試驗等。

    五、防治措施

    1.嚴格消毒

    徹底清理豬舍衛生,用2%氫氧化鈉水溶液噴灑豬圈地面和牆壁,2h後用清水衝淨,再用聚維酮碘消毒劑噴霧消毒,連續噴霧消毒3-5d。

    2.加強飼養管理

    對全群豬用黃芪多糖、阿莫西林飲水5-7d,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應激反應。

    3.治療方法

    隔離病豬,用大劑量的抗菌素進行治療,口服抗菌素進行全群性藥物預防。為控制本病的發生發展和耐藥菌株出現,應進行藥敏試驗,科學使用抗菌素。

    大多數血清型的豬副嗜血桿菌對頭孢菌素、氟甲碸、磺胺、強力黴素及喹諾酮類等藥物敏感。

  • 4 # 阿正生活

    豬副嗜血桿菌病都有哪些特徵豬副嗜血桿菌病是豬的一種傳染病,一般都是在5月齡以下的小豬容易感染,特別是5——8月齡的小豬最為常見,當然大豬也是可以發病的,豬群一旦感染本病,死亡率可達50%以上。所以豬副嗜血桿菌病也同樣是我們養殖戶必須嚴格防範的一種傳染病。

    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症狀

    病豬或者是病後的帶菌豬是豬副嗜血桿菌病的主要傳染源,透過空氣或消化道進行傳播感染。

    豬被副嗜血桿菌感染後,表現為發熱、食慾下降或者不食,呼吸困難、反應遲緩,被毛蓬亂,咳嗽,四肢無力,有的會出現四肢關節炎症表現,腕關節、跗關節腫脹疼痛,引發起立、行走困難,如果進行驅趕病豬會因為疼痛發出尖叫、渾身顫抖或運動失調,粘膜發紫等。

    病豬死後解剖看見全身的淋巴結腫大,切開後表面為灰白色,腹股溝的淋巴結切面呈現大理石樣,頜下淋巴結嚴重出血,喉管有大量的粘液,後肢的關節內有膠凍一樣的物質。

    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治療

    病豬可以應用大量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副嗜血桿菌對氨苄西林、頭孢、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增效磺胺類藥物比較敏感,病豬可以選擇使用,在臨床使用卡那黴素30毫克/每公斤體重,1次/天,連用7天,效果還是不錯的。

    豬副嗜血桿菌病的預防

    使用豬副嗜血桿菌多價滅活苗進行免疫接種有很好的效果。

    母豬如果是初次免疫接種,可在產前40天進行一次接種免疫,產前20天再次進行第2次免疫;已經免疫接種過的母豬在產前30天進行1次接種免疫就可以,這樣給母豬接種免疫以後,不僅可以保護母豬,還可以很好的保護小豬;

    如果是本病流行區,對小豬也要進行免疫接種,一般在10——30日齡的時候進行接種疫苗,第一次接種後最好間隔10天以上再重複接種一次。

    豬副嗜血桿菌病也稱之為“運輸病”它所帶的寄生蟲主要生長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內,屬於條性致病菌,只感染豬群體。

    斷奶前後的仔豬發病率一般在10%至15%,對於嚴重的病豬死亡率也能達到50%。

    其他日齡的豬也同樣會感染疾病,引起的病變呈多性化,主要是透過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徑傳播。

    豬副嗜血桿菌病的預防措施

    養豬主要的是加強飼養方面的管理,豬場裡一定要保持豬舍的乾淨清潔衛生,儘量不定期的做好消毒工作,豬副嗜血桿菌病儘量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前面做好疫苗工作,早發現早治療。

    這種疾病可以選用豬副嗜血桿菌病滅活苗,不過這種疾病它有15個血清型,相互之間缺乏交叉保護,建議豬場採用分離菌株製備滅活疫苗的效果較好。

    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治療方法

    複方10%氟苯尼考-5%阿奇黴素注射液,30%替米考星注射液,注射劑量為0.1毫升/千克公斤,每天一次連用3-5天。

    肌內注射硫酸卡那黴素注射液,每次20毫克/千克體重,每天一次連用5-7天。

  • 5 # 鄉村達人小亮

    豬副嗜血桿菌病又稱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也稱格拉澤氏病。是由豬副嗜血桿菌引起。這種細菌在環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豬群當中也能發現。對於採用無特定病原或用藥早起斷奶技術而沒有豬副嗜血桿菌汙染的豬群,初次感染到這種細菌時後果會相當嚴重。

    嚴格消毒

    徹底清理豬舍衛生,用2%氫氧化鈉水溶液噴灑豬圈地面和牆壁,2h後用清水衝淨,再用科星複合碘噴霧消毒,連續噴霧消毒4~5d。

    加強管理

    對全群豬用電解質加維生素C粉飲水5~7d,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應激反應。

    治療

    隔離病豬,用敏感的抗菌素進行治療,口服抗菌素進行全群性藥物預防。為控制本病的發生發展和耐藥菌株出現,應進行藥敏試驗,科學使用抗菌素。

    (1) 重症注射液 肌內注射,每次0.2mL/kg,每早肌注1次,連用5~7d。

    (2) 硫酸卡那黴素注射液 肌內注射,每次20mg/kg,每晚肌注1次,連用5~7d。

    (3)大群豬口服土黴素純原粉30mg/kg,每日1次,連用5~7d。

    (4)抗生素飲水對嚴重的該病爆發可能無效。一旦出現臨床症狀,應立即採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對整個豬群治療,發病豬大劑量肌注抗生素。大多數血清型的豬副嗜血桿菌對氟苯尼考、替米考星、頭孢菌素、慶大、壯觀黴素、磺胺及喹諾酮類等藥物敏感,對四環素、氨基苷類和林可黴素有一定抵抗力。

    (5)在應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口服纖維素溶解酶(副株利克),可快速清除纖維素性滲出物、緩解症狀、控制豬群死亡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防止芹菜生產期纖維質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