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文學,國學
6
回覆列表
  • 1 # 倚天劍寒

    筆頭生花的文字,咳唾成珠的俊語,咀嚼回甘的妙句,幽然飄渺的神思,繽紛悅目,柔軟會心,甘露翻波於舌本,蓮花啟綻於雙唇。

    讀既畢,爽然回甘,氤氳留馥,豈但開悅終日之心房,兼可繚繞一夕之夢寐。清乎其妙哉,悠然其遠矣!

    即刻草成,或有病句。

  • 2 # 諸神的恩寵

    文學不能讓你發家致富,也不能讓你健康長壽,但是,文學能滋養你的心靈,能讓你感受的生命之美,世界之美。難道這還不夠嗎?最近恰好看了一本關於如何理解文學名著的書籍《文學課:如何理解偉大的作品》,非常不錯哦,強烈推薦。

    ——分界線——

    你的生活不幸福?那或許是因為,你名著讀得太少了!

    契訶夫

    哲學家笛卡爾說:“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的確,讀好書是自我成長的最佳路徑。可當面對著各種圖書排行榜時,你可能又很疑惑,要從哪本好書讀起呢?然而你或許忘了,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讀什麼書,可能遠比讀了多少本書更重要。

    讀書當然要首選經典名著。不過諷刺的是,經典名著既是很多人的最愛,也是很多人的最怕。為什麼?因為名著大多厚如磚、澀如藥,沒有一定的耐心和鑑賞力,很難啃出其中的滋味。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名著上的那些字,個個都認得,然而合上書,卻又說不上這本書究竟想表達什麼。

    伍爾夫

    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八成出在了讀書方法上。英國作家伍爾夫認為,優秀的讀者必須具備雙重身份,第一種身份是要當作者的“同謀”,就是說你要想作者之所想;第二重身份要當作者的“審判官”,就是說你要儘可能地給作者挑毛病。只同時具備這兩種身份,你才會是一名優秀的讀者,你也才能真正讀懂一本書。假如你讀完一本書,卻說不出有什麼收穫,那很可能是因為你並沒有真正讀懂那本書。

    那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們輕鬆地讀懂名著呢?有!這本書叫《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它的作者是密歇根大學文學教授托馬斯·福斯特,同時他也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

    這本書有多好呢?打個比方,文學是一座高山,而這本書就是上山的路標,它能引領我們一步步登上文學世界的頂峰。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那就是:名著有套路。是的,名著有套路。沒想到吧?一旦掌握了這種套路,你就能輕鬆閱讀世界名著了。接下來,我們就說說這種套路,看看它到底有哪些神奇之處。

    01神話的寓意

    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就聽過很多神話故事,比如夸父逐日、女蝸補天等,而世界上除了中國神話以外,還有許多著名的神話體系,比如古希臘神話,古印度神話、北歐神話等。然而,你想過這些神話背後的寓意嗎?

    福斯特認為,神話是人們集體潛意識的反應,神話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從神話故事中,我們能看到人類是如何認識自身,如何認識世界的。

    以我們耳熟能詳的《西遊記》為例。今天一提起孫悟空,人們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抗爭精神。然而實際上,早在吳承恩寫《西遊記》之前,孫悟空的故事已經在民間流傳了上百年了。吳承恩收集和整理了關於孫悟空的故事,然後將它們編寫成了《西遊記》這部神話鉅著。有人曾保守地估算過,從20世紀20年代到2018年為止,以小說《西遊記》為藍本創作而成的各類文藝作品不下50餘部。具體來說包括小說、電影電視、戲曲、動畫片等。可見,文學能從神話中汲取大量營養,然後再滋養其他藝術門類。

    除了神話故事,童話故事裡也不乏經典的文化符號。如果你經常看童話,你就會發現很多童話故事裡,都會出現魔鬼或吸血鬼的形象。一旦書裡冒出魔鬼或吸血鬼,那就預示著在正邪勢力之間,即將要上演一場生死大戰了。

    浮士德

    我們先說魔鬼。魔鬼這個意向來自哪裡呢?它最早來自於有關浮士德的傳說。相傳,魔鬼用財富和權力換取了浮了士德的靈魂,後來浮士德長期沉溺於紙醉金迷的生活,當他醒悟時,為時已晚。於是千百年來,就形成了一個關於魔鬼的故事套路:每當主人公急於想獲得金錢或權力時,他就會向魔鬼出賣自己的靈魂。

    說完魔鬼,那吸血鬼的原型又是誰呢?他就是德古拉伯爵。德古拉伯爵身上帶著濃烈的哥特風格,他晝伏夜出,衣著華美,彬彬有禮。每天晚上,他總都會找美女下手,先殺死她們,再吸乾她們的血,然後再尋找新獵物。關於吸血鬼題材的文藝作品有很多,比如《吸血鬼驚情400年》、《暮光之城》等。你發現了嗎,吸血鬼象徵著人類自身的貪婪本性。每一個關於吸血鬼的故事,它的核心意向都是在提醒我們:如果我們一直自私自利下去,那麼總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變成吸血鬼。

    02旅行=自我成長

    旅行的意義

    旅行,就是離開你熟悉的地方,去到你陌生的地方,最終再回到你熟悉的地方。這看似只是兜了一大圈,然而,旅行對人的意義可絕不止兜圈子那麼簡單。福斯特認為,每一次旅行既是對外部世界的探險,也是對內心世界的覺察。不得不說,福斯特的這個發現,和美國神話學家坎貝爾的觀點基本一致。坎貝爾認為,偉大人物的成長軌跡是有套路可循的。

    偉大人物的成長軌跡有什麼套路呢?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升級打怪。一般情況下,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有一些非凡的經歷。這種故事的脈絡是,英雄經歷了一番艱難險阻,成功打敗了邪魔,最終回到現實,做回普通人。然而這時,他的思想境界和他最早出發時的境界已經完全不同了,這就是成長的奧秘。關於“旅行使人成長”的故事太多了,金庸的大多數小說都用的是這個套路。

    《老人與海》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旅行並不止陸地旅行,也包括海上旅行。而且,幾乎每一個旅行故事的終點,都指向了宗教。不信嗎,那來看個例子。如果我現在告訴你,《聖經》與《老人與海》其實是同一個故事,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然而,福斯特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話,《老人與海》的故事的確是脫胎於《聖經》的。在《聖經》裡,耶穌象徵著救世主,諷刺的是,他最終卻被人們釘死在十字架上。而在《老人與海》裡,聖地亞哥在大海上和鯊魚搏鬥了三天三夜,最終他精疲力盡卻一無所獲,還被愚蠢的人們恥笑。在海明威看來,聖地亞哥就是一個耶穌式的人物。在他身上,流著耶穌的血。

    03名著裡的“魔杖”

    名著裡的魔杖

    有一句話叫:細節出魔鬼,意思就是細節非常重要。讀名著,其實就是讀細節。而場景和景物描寫就是最典型的細節描寫。好的場景和景物描寫就像魔杖,它們能讓我們在一瞬間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這就好比是猜燈謎,作者出謎面,讀者猜謎底,其樂無窮。只有猜中了謎底,一部書才真正地走進我們的心裡,並讓我們永生難忘。

    一起來看個例子。俄國作家契訶夫是場景描寫的高手,在小說的《未婚妻》裡,他用貴族家庭觥籌交錯的晚宴場景,來烘托氣氛女主人公娜佳空虛的心靈世界。等到娜佳精神上開始覺醒時,她看到的場景也變了,眼前的華屋美食對她再也沒有一絲吸引力了。最終,娜佳徹底覺醒,成為了一個思想獨立的人。看得出,場景描寫對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一直像畫外音似地提醒著我們:看,娜佳過去的生活是多麼空虛啊。

    契訶夫

    另外一位景物描寫的高手是中國劇作家曹禺。在《雷雨》裡,所有的故事僅僅發生在一天內,而主要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雷雨的天氣高度契合,這就是曹禺在向我們讀者做暗示。所以,名著裡的自然天氣並非閒筆,它們都有很強的象徵意義或暗示作用,比如下雪可能意味著浪漫,也可能會意味著陰鬱;夏天可能象徵著溫暖喜悅,也可能象徵著煩躁和痛苦等。一切場景和景物描寫,都與人物當時的心境有關。看懂了場景和景物描寫,你就看懂了人物的心靈世界。

    04解讀文學名著,就是解讀人性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體會,一旦我們看進去名著時,時而會眼眶溼潤,時而會陷入沉思。為什麼會這樣呢?道理很簡單,我們閱讀名著時,讀的是字,得到的卻是無價之寶。無論是什麼名著,它最終要傳達的都是一種普世價值,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

    讓我們來看個例子。《紅樓夢》是世界公認的文學瑰寶,但長期以來,喜愛它的讀者都分為兩派:要麼擁林抑薛,要麼擁薛抑林,這兩派讀者簡直水火不容。然而,讓黛玉粉和寶釵粉互相掐架,這真的是曹雪芹書寫這部曠世奇作的初衷嗎?如果你覺得是,那曹雪芹泉下有知恐怕會哭暈的。對於《紅樓夢》這部書的主旨,曹公已經在第五回說得明明白白了。讀不懂這一回,就不算讀懂《紅樓夢》。

    說一點自己的感受。兩年前,我花半年時間讀了五遍《紅樓夢》。讀完後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部書裡沒有一個壞人。甚至連趙姨娘,我都討厭不起來了。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新傷舊痕,正是這些傷痛使得他成為了他,而不是別人。如果你看懂了他的處境,看懂了他的命運,你就會深深地理解他當時的所作所為。所以,作為局外人,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去插著腰,指責一個看起來挺可惡的人。再說,到底什麼是“壞人”呢?“壞人”的標準是什麼?這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而這些思考,都是《紅樓夢》帶給我的。所以說,閱讀名著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性,並對人情世故產生極大的共情。

    《紅樓夢》

    當然,名著裡想表達的精神內涵不光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諷刺,就是名著裡常用的手法。深刻的諷刺就像哈哈鏡,它會用極度誇張的人物或橋段,為我們當下的生活提供了一種反向的參照。在看這種作品時,我們往往會反思自己的生活,最終把落腳點放在改進自我上。

    比如在《等待戈多》裡,有兩個流浪漢,他倆每天都守在一個路口,等一個叫“戈多”的人出現。然而從始至終,“戈多”都沒有出現過,而流浪漢們依舊守著路口,寸步不離。前方的路代表著一種自我突破,一種新生活,而流浪漢們卻主動放棄了這種嘗試,他們寧願守在路口白白地消耗生命,也不願意向前邁出一小步。在現實生活裡,有多少人像流浪漢一樣安於現狀,不敢做出人生新的嘗試呢?以講故事的方式來點化精神未覺醒的人們,這就是名著最最厲害的地方。

    05套路!套路!套路!

    讀名著也有套路

    在《紅樓夢》第44回裡,林黛玉說:“天下的水總歸一源。”而本書作者福斯特說,不光水是萬水歸一,實際上天底下所有的好故事,也都是從某個經典故事裡衍生出來的。福斯特的這個觀點有什麼依據嗎?

    說著這裡,請允許我先打個岔,獻一件寶貝。有了這件寶貝,你就能快速領會福斯特的這個觀點的精髓了(這件寶貝,也是近三年來讓我最為受益的一個觀點)。這個觀點是這樣的:洞察力的核心是本質和聯絡。什麼意思呢?就是,面對紛繁複雜的情況,你要能一眼看出事物的本質;面對毫不相關的N件事,你要能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微妙關聯。

    洞察力的核心是本質和聯絡

    洞察力的核心是本質和聯絡。換句話說,任何事物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好,我們再說回名著。名著都是經典故事,經典故事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代代相傳,並在不同時代衍生出不同的優秀作品。這就是福斯特的“所有好故事都是出自同一個經典故事”的理論依據。比如,你看懂了《小王子》,你就能看懂《簡·愛》,因為這兩個故事裡關於“愛”這個主題的精髓是一樣一樣的。一旦你發現了兩部小說之間的內在關聯,你就對它們理解得更透徹,反過來,它們也會對你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是的,好故事的精神核心永遠不會變。讓我們再看兩個例子。《美女野獸》是經典童話,1978年作家羅賓·麥金利借鑑了這部童話,創作出了小說《美女》;《灰姑娘》是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借鑑了這個故事的精髓,並把它放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這一大背景下,於是就有了小說《小公主》。

    人性

    文學的本質是解讀人性。世界名著裡,包含著有關於人性的一切真理。所以閱讀名著,就是解讀人性。而讀懂了人性,你便讀懂了一切。經常閱讀名著,能讓我們的心靈更澄澈,精神更自由。同時,名著也會帶給我們勇氣和希望,而這種勇氣和希望,也能讓我們化解現實生活中的很多苦難。這就是名著對人心的滋養和啟迪。

    這是一個轉瞬即變的時代,時代變化越快,人越需要深度思考。而深度思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創新。作家王立銘說,“更深刻的理解將帶來更偉大的力量。”而多讀名著,就能培養我們的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這時,我們的內心就會生長出一種偉大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又會為我們心靈世界構建起堅不可摧的底層邏輯。有了這個底層邏輯,天塌下來,我們都能從容應對。

    素人作者範雨素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感受不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說看得太少了。”而作家伍爾夫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天堂的話,我想天堂一定在閱讀中”。其實,她倆說的是一回事。那麼,幸福和天堂到底在哪兒呢?翻開一部名著,好好地讀一讀,你就知道了。

    名著的魅力

    PS:

    關於閱讀名著,至今難忘三件事。小學時,讀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連環畫(上中下),讀到熱淚盈眶;初中時,讀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到痛徹心扉;2016年初,讀完契訶夫的《第六病室》,結果內心發生了一場8級地震!正是因為心裡裝著這些可愛而偉大的靈魂,在心裡經常與他們“對話”,今天我才有勇氣坐在電腦前,敲下了那些自己特別想說的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教育中,父母多一點”逗比“,孩子會是怎樣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