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湯和,

    朱元璋的功臣!說實話,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尋個善終,也是真正的奇蹟了!

    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史實已是耳熟能祥,可湯和偏偏能在一次次政治浩劫中安活下來。以湯和的履歷和地位,在建國後他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湯和的優點正是他這種“識時務”的判斷力和與世無爭,實為老資格元勳的他極少炫耀自己的功勞,更不參與功臣之間種種爭權奪利的敏感鬥爭。元朝滅亡後,湯和是第一個主動交出兵權的將領,後來倭寇擾邊,又是湯和受命戍守山東沿海,確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後毫不爭功,把朱元璋的賞賜分給故交後歸養故里,這種與世無爭的態度也使老朱終於對他放下了戒心。老資格的湯和在明朝建國後的官位遠不如許多功臣那樣顯赫,而他的結局無疑卻是最好的!

    王翦

    王翦在奉秦始皇之命攻打楚國前,張口向秦始皇要莊園和良田,因為在此之前王翦已經幫助秦始皇攻下了四個國家,可謂戰功赫赫,秦始皇能對他沒有戒心嗎?

    而王翦要錢要地這一舉動,無疑是打消了始皇帝心中的多疑,他這麼做的原因,是向始皇帝表明,他就像做一個富家翁,沒有半點貪慕權力的野心啊!

    只有這樣,始皇帝才不會懷疑他,更會認定他出徵楚國的決心!

    從這一舉動上來看,王翦的政治智慧就非常人可比。

    最後,王翦不辱使命,順利滅掉楚國,其子王賁與李信又平定了齊國以及還有些殘餘的楚國各地,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完成。

    助始皇帝成就蓋世偉業之後,王翦急流勇退,辭官歸隱,最後壽終正寢,得以善終。

  • 2 # 一本夏

    功成需要智慧和謀略,功成身退卻需要勇氣和境界。在人生的名利場上,能做到做到這一點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太多的人,還是放不下名和利這樣的俗物。歷史上我們熟知的功成身退的人有范蠡和張良,當然還有孫武、孫臏、姚廣孝等。

    功成身退就是立了大功後,放棄高官厚祿,隱歸山野,或雲遊四海,或不問政事。看起來是淡泊名利,其實是明哲保身。在名利面前能夠割捨,實在不容易。體現了當事人的高瞻遠矚,超出常人的獨特眼光。

    1、范蠡

    范蠡在我的心中總是那麼的飄逸,感覺他天生就不是常人。春秋末年,自命不凡的越王勾踐,在擊敗吳王闔閭後驕傲自滿,闔閭去世後,其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夫差很快就把勾踐打敗了。勾踐無可奈何,成為了吳王夫差的奴隸,勾踐去到吳國為奴。范蠡也隨同勾踐去到吳國,3年以後,范蠡被吳王夫差放回,他回到了越國。

    范蠡同文種一起制定了滅吳九術,他們開始積極的準備,厲兵秣馬,越王勾踐也總結失敗的教訓,臥薪嚐膽。經過范蠡和文種的策劃和努力,終於在十幾年後,越王勾踐一舉擊敗了吳王夫差,吳國滅亡。 滅吳的最大功臣是范蠡和文種,沒有范蠡和文種的努力,越王勾踐的一生將在夫差的羞辱下死去。

    吳國滅亡後,范蠡卻悄然離去,沒有要任何的封賞,離開了政壇,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范蠡在離開前,叫好朋友文種一起離開,可文種沒有接受范蠡的好意。後來大家都知道,范蠡最後成為了‘’商聖‘’,文種卻被越王勾踐賜死。這一切印證了范蠡的那句‘’狡兔死、走狗烹‘’的預言。

    2、張良

    現在我們說某個人聰明,有計謀,就會說某某有張良計,來表示他的聰明。張良被後人稱為‘’謀聖‘’。劉邦能夠建立大漢王朝,離不開漢初三傑蕭何、張良和韓信。劉邦在同項羽的較量中,每一次精彩的表演,都離不開張良的策劃。鴻門宴上卑顏屈膝,滎陽之戰中油腔滑調,垓下之戰前大封韓信的豁達。這一切都離不開張良的導演。

    張良不但軍事才能突出,而且他有很強的統戰能力,由於張良個人的魅力和影響。致使韓信、彭越、英布等等英才,緊緊追隨劉邦。項羽和劉邦的最後決戰‘’垓下之戰‘’,是張良策劃的一場大戲,這場戲以項羽自刎烏江落幕。 劉邦建立大漢後,分封時,張良排61名。封地為偏僻的留縣。

    劉邦的大漢事業轟轟烈烈,張良卻說自己身體不適,需要修養。於是張良開始不關心政事,劉邦也只能隨他去,張良慢慢的淡出了人們視野。後來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被劉邦誅殺,張良卻逃過了一劫。

    3、姚廣孝

    對於姚廣孝很多朋友肯定不是很熟悉,他被後人稱為“黑衣宰相”,能有這樣的稱呼,說明他的影響力之大。姚廣孝是朱棣奪取朱允炆政權的最大功臣,沒有姚廣孝的力挺和鼓動,朱棣是沒有足夠勇氣發起‘’靖難之變‘’的,姚廣孝利用他特殊的身份,為朱棣攢得不少人氣。

    朱元璋在結髮妻子馬秀英去世後,讓姚廣孝等和尚,陪伴各諸王誦經,為馬皇后超度,姚廣孝就這樣跟隨了朱棣,朱棣起兵後,姚廣孝輔佐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大本營。朱棣在前方有什麼問題,就快馬書信來求教姚廣孝。尤其是朱棣攻打濟南遇阻後,姚廣孝讓他直奔南京,不要攻打城池。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稱帝。朱棣做了皇帝以後。曾讓姚廣孝還俗,姚廣孝沒有接受朱棣得意見。對於朱棣賞賜的豪宅,美女,珍寶一概拒收。他依然住在寺廟裡,直到病逝。 歷史上功成身退的人還有不少,在此我就不一一細述,我只是覺得能做到功成身退真的好難!

  • 3 # 六父

    在中國歷史出現了諸多輔佐帝王成就霸業的名士武將,如秦朝時期的白起,西漢時期的韓信,及明朝時期的徐達,可他們最後都因功高蓋主,沒有落得好的下落。但歷史也有一些名士在帝王成就偉業時選擇急流身退,而落得好的下場,如戰國時期的范蠡,西漢時期的張良,還有春秋時期的孫武,戰國時期的孫臏,秦朝時期的王翦等。

    今天我就來說說孫武、孫臏、王翦三位懂得急流勇退,最後得以善終的名士名將的故事!

    孫武:

    人物生平: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

    歷史功績:

    1.伐楚:吳王闔閭當政期間,孫武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2.敗越王勾踐:勾踐三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時,孫武,伍子胥策劃吳軍夜間佈置了許多“詐兵“,夜襲越軍,使越軍大敗,最後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

    3.著《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功成身退:孫武在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就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得以壽終。

    孫臏:

    人物生平:孫臏其本名孫伯靈,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唐德宗時被立為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歷史功績:

    1.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以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最後孫臏在桂陵伏襲魏將龐涓的回援之軍,大敗魏軍,並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2.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魏將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擊退韓將孔夜的軍隊, 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孫臏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率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功成身退:齊國問鼎霸主之位後,內部卻產生了矛盾。丞相鄒忌嫉妒大將田忌功勞,陰謀陷害其謀反,最終田忌被排擠,得不到任用。孫臏見此,就生出退隱之意,最後一邊在退隱處躬田農耕和整理兵法,最後著成《孫臏兵法》。

    王翦:

    人物生平:王翦頻陽東鄉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

    歷史功績:

    助秦統一:王翦與其子王賁為 秦橫掃六合,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功成身退:王翦在打仗時,就曾多向秦王討要良田美宅,還包括各種封賞,以削減秦王的疑心,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之外,別無所求,後來滅掉楚國後,選擇急流勇退,得以善終。

    全文總結:

    孫武、孫臏和王翦是比較懂得帝王心思的人,知道一旦立下大功,必為君王所忌,所以他們最後選擇了隱退而保全自身,可惜歷史上名士名將不少,但如孫武他們這般肯於在功成時拋棄權勢與榮華富貴的人卻極少,所以最後才都沒落得好結局。

  • 4 # 帝國烽火

    急流勇退需要大智慧,縱觀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故事,但也有很多人做到了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春秋吳越之爭結束後,越王勾踐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輔佐越王勾踐的范蠡卻泛舟西湖,留下來的文仲被勾踐賜死。漢初三傑幫助劉邦取的天下後,張良藉故歸隱,而韓信被殺,蕭何受辱。范蠡和張良就屬於那種能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人,那麼歷史上除了他們兩,還有誰呢?

    歷史上還有王翦、李靖、韓世忠、湯和、姚廣孝等等,他們也做到了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但是他們都不是傳奇,最傳奇的當屬衣白山人再造唐的李泌。

    李泌出生就頂著天才、神童的光環,但是他絕不是那種“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人,相反他的一生都是超遠物外,擁有大智慧。

    白衣山人再造唐;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倉皇出走,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當時李泌也在靈武,所以唐肅宗向李泌請教,李泌給出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略規劃,並且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和成敗的關鍵所在,這些幫助了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唐肅宗要給李泌授任官職,李泌自稱山人,堅決推辭,希望以賓客的身份隨從。 唐肅宗也只好授李泌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難的問題,常常和他商量,稱其為先生而不稱名。

    功成身退,避免朝爭;

    李泌出色的能力,自然深受唐肅宗的重任,但是也招來其它人的妒忌,尤其是權臣崔圓、李輔國,他們看到唐肅宗每有大小事都是想李泌請教,這讓他們很不爽,所以他們就有意的中傷李泌。

    李泌敏銳大發現了這一點,為了避免朝爭,他在兩京收復,平叛大局已定後,便主動要求離開權力的中心,遁避進衡山修道,肅宗下詔賜李泌三品俸祿及隱士服,還為他建造居室。

    被迫入朝,專幹事實;

    李泌隱居之後幾年,唐肅宗去世,唐代宗強迫李泌還朝,並任命他為翰林學士。找朝堂之上,李泌卻受到了宰相元載的嫉恨,被外放官員。後來元載犯罪伏誅,代宗立即召他還京,準備重用,但又為宰相常袞所忌。

    最後李泌有被外派為三州團練使,後遷任杭州刺史。李泌雖被貶至地方供職,但在所到之處都立有良好的政績,尤以在杭州任上的治績著名 。

    辭官拒相,隱居衡山。

    李泌在地方的業績很突出,對於軍國大事,李泌仍然不遠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議,代宗也必定採用照辦,後來代宗準備將李泌召回朝廷,委任宰相之位。但是李泌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敝屣,所以堅辭宰相之位,並且最終遠離朝堂,長年隱居於衡山。

    大唐有危,再度出山。

    公元783年,涇原鎮士卒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逃跑途中德宗想到了李泌,急詔徵李泌前來。此時李泌已經隱居山間多年,但是看到唐朝的江山社稷有危,他還是選擇了出山。被德宗授以左散騎常侍之職。

    此次出山李泌不在內政、軍事上頗有建樹,為大唐的延續做了很大的貢獻。公元787年6月李泌入朝,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老成持國,病逝相位

    李泌執政的時間雖短,但他在任內卻做了許多意義重大的事,從而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李泌針對“徐地重而兵勁”卻“地迫於寇,常困肸不支”的現狀,建議將徐州與濠、壽、廬三州都團練觀察使張建封治下的濠、泗二州合併,授張建封為徐泗濠節度使,以對抗平盧鎮的威脅,保衛江淮糧運通道。德宗允准。張建封在任十年,使徐州成為當時著名的雄鎮。

    李泌看到朝政逐步穩定,就像德宗請辭,想再歸隱山林,但是德宗除了道歉安慰,硬不准他辭職。

    公元789年4月1日 ,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德宗追贈他為太子太傅。

    李泌是一心想作為一個隱士,卻被迫出任朝廷官員,在大唐的動盪的年代中,為大唐的延續具有重大貢獻。到最後李泌也沒有成為一個能功成身退的人,不是因為他不想退,而是朝廷需要他,大唐需要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一個自私虛偽的領導,怎麼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