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這一點是畫蛇添足,反而出了錯誤。

    唐代的臣子即使是在日常的上奏中也並不把皇帝稱為聖人。據史書記載玄宗時期的宰相宋璟曾經上書稱: “陛下三年之制未畢,誠不可行幸。凡災變之發,皆所以明教誡。陛下宜愈崇聖德, 以答天意,且停幸東都。”大意是說陛下三年服喪期未滿,確實不宜離宮巡幸。凡災害、變故的發生,都是上天用來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應當更加增修道德,來報答上天的旨意,暫且停止東巡洛陽。從中便可以知道,當時人並不稱皇帝為聖人。

    在中古時期,聖人其實是一個很敏感的詞彙。隋文帝曾經被稱為聖人可汗,但這是北方少數民族對於他的尊稱。當時的少數民族不通禮法,僅僅是依靠自然生成的感嘆與讚頌。根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稱為聖人的。九品中正制脫胎於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對歷史人物的分類論述,班固將人分為九等,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上為聖人,上中為仁人,上下為智人,下下為愚人,並列有詳表。當中的聖人有:太昊帝宓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帝金天氏、顓頊帝高陽氏、帝嚳高辛氏、陶唐氏,帝禹夏後、帝湯殷商氏、文王周氏、武王、周公、孔丘。可以看出,聖人當中不是人文始祖,就是儒家當中至高的存在。無論是品格還是德行都要超越於眾人。同時也是後人無法企及的品德巔峰。所以,之後的人最高也只能達到仁人的位置,並且在南北朝時期成為九品中正制的基礎。

    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高宗稱為天皇,武則天稱為天后。從此,朝中文武百官都把高宗和武則天稱為“二聖”。

    但是,這只是一種稱謂,“聖”僅僅是形容其尊貴的身份,並不代表聖人的超脫地位。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下,即使是皇帝也只是孔子的門徒,讀的是四書五經,不能自稱為聖人,無論是哪位皇帝也沒有說過自己的才德能夠比肩孔子。在中古之後,這已經成為了一種類似規則的存在,誰也無法打破。

  • 2 # 亦有所思

    杜甫有一首著名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裡面有一句“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這裡的聖人,指的就是皇帝。清朝學者仇兆鰲在《杜詩詳註》中特意註明“唐 人稱天子皆曰聖人。”

    小可查了一下那些帶有“聖人”字樣的唐詩,發現了許多,比如王建《宮詞》中有“只進詞來謝聖人”之句,白居易《長慶二年七月》有“聖人存大體,優貸容不死 ”之句,張說《安樂郡主花燭行》有“先祝聖人壽萬年,復禱宜家承百祿”之句,韓愈《贈崔立之評事》有“當今聖人求侍從,拔擢杞梓收楛箘。”之句,張九齡有一首應制詩中也有“聖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這裡的聖人,指的均是皇帝。

    巧的是,《長安十二時辰》李必的原型李泌也曾寫過詩《重陽賜會聊示所懷》裡面有“賡歌聖人作,海內同休明。”這首詩是應制詩,是重大節日拍皇帝馬屁用的詩。

    當然,聖人還存在其它含義,比如孔子,比如偉人,比如得道者,但是在唐朝的應制詩中,聖人大多是指“當今皇上”,所謂應制詩,就是在重大節日,皇帝要求群臣作詩,有時皇帝自己也做,此風在唐朝猶為盛行。大多數都是當場賦詩,即當著皇帝的面作詩。

    所以,這個聖人精準的含義就是,當今聖上,或者是陛下。

    因此,長安時辰稱皇帝為“聖人”沒有錯,記得宋朝人不也是稱皇帝為“官家”麼?

    而且,有的時候,這個聖人也指皇后喲!

  • 3 # 一半秋色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著實大火了一把,而且這把火越燒越旺,憑藉其跌宕起伏的劇情,新老演員精湛的演技,收視率節節攀升,大有超過最牛古裝劇《琅琊榜》之勢。

    劇中有00後喜歡的愛豆易烊千璽,90後喜歡的帥大叔雷佳音,還有即將大火的氣質美女熱依扎,以及老戲骨韓童生。

    追劇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地方,李必稱呼唐玄宗不叫皇上,而是稱其為“聖人”。

    唐玄宗何德何能,居然被稱作聖人?

    在我們的印象中,聖人分為三種:一種是道德上至高無上完美無瑕的人,韓愈的《師說》有過對聖人的解釋: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意思是古代聖人,思想境界遠超過一般人。這樣的聖人鳳毛麟角,歷史上稱的上是聖人的有孔子、孟子和老子。

    第二種是指在某些方面有突出專長或者貢獻的人,這種聖人道德境界要比第一種低一些,但在一些專業技能方面有超出常人的表現。

    例如史聖—司馬遷,詩聖—杜甫,武聖—關羽,醫聖—張仲景,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茶聖—陸羽,酒聖—杜康。

    第三種就是指尊稱皇帝。自古帝王都喜歡別人稱自己為聖人,這顯得自己道德高尚,受萬人敬仰,後來聖人逐步演變成了皇帝的“代稱”了。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中:

    聖人筐篚恩,實願邦國活。

    後來大學問家仇兆鰲做了註解,稱“唐人稱天子皆曰聖人。”那時候,唐朝人稱呼皇上為聖人。

    到了宋朝也是一樣,岳飛《五嶽祠盟記》中:

    有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餘之願也。

    二聖指的是宋徽宗和宋欽宗,因為岳飛要將二帝迎回來,宋高宗擔心皇位不保,這才殺害了岳飛。

    由此可見,李必稱唐玄宗為聖人,是合乎時代背景的,可見編劇實力不俗啊,這樣的小細節居然能想到,足見其深厚的內功。

    另外,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部分地區,“聖人”居然還是一種侮辱性的語言,如果說某人太“聖人”了,是指這個人太霸道了,太蠻不講理了。

    所以說,假如有人稱你是聖人,不一定是誇你哦,說不定是罵你不識好歹呢!

  • 4 # 談古論金

    杜甫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有詩句曰:

    聖人筐篚恩,實願邦國活。

    清朝著名學者仇兆鰲在《杜詩詳註》指出:

    唐人稱天子皆曰聖人。

    早在漢代,就有將皇帝稱為聖人的說法,《禮記·大傳》就記載:“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但是,口語中稱呼皇帝為聖人,主要是唐朝的習慣。

    稱呼唐玄宗為聖人,只是因為他是當時在位的皇帝,並沒有暗示他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當然,真要糾結這個人們也不敢否定。

    “聖人”是對皇帝的第三人稱稱呼(指皇帝通常並不在現場),其他還有稱呼皇上為“大家”或者“至尊”的——“大家”往往是近侍使用的稱呼,就是太監這麼稱呼皇帝——只有在皇帝出現在現場的時候人們才會以“陛下”或者“萬歲”這樣第二人稱的稱呼尊稱皇帝。

    從這個角度,“聖人”與宋朝稱呼皇帝的“官家”有一點細微的差別,因為在宋朝,官家既可以作為第三人稱,也可以作為第二人稱,比如趙普的妻子就對趙匡胤說過“外面百姓快活,官家正好吃酒”這樣的恭維話。

      

  • 5 # 另類文史

    另類君答題o(* ̄︶ ̄*)o

    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按古代人的價值觀,聖賢是沒有過錯的。儒家將華人分成上下五等:聖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

    所謂“聖人出,黃河清”。這五等人在任何時代都應該是必備的,不然就相當於這個時代暗無天日!

    在唐代,開元盛世已過,此時天寶年間,聖人這種存在,是“絕無僅有”的存在,如果天下有聖人的話,那當然只能是唐玄宗李隆基無疑,而且是不二之選。

    《易·乾》:“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意思是說,龍吟出雲,虎嘯隨風,聖人垂範天下,世間萬物爭相仰望。

    表以為古代皇帝自稱“寡人”的謙辭是真心實意,他們自我謙稱的“孤陋寡聞之人”,其實只是虛偽的皮影戲和畫皮。

    唐玄宗這貨一天之內殺死自己三個兒子,僅只是因為他認為孩子對皇位有想法。

    這種所謂的“聖人”,其實都是些畜生不如的東東,例如後世儒家發揮到變異版的理學大師朱熹,勾引兩個美貌小尼姑做自己的性奴,為讓天下人閉嘴,後來竟公然讓倆小尼姑還俗,並納之為妾,這般玩兒還感覺不夠嗨,後來又誘姦自己寡居的兒媳還生了個兒子!

    而今還有個號稱“當世女聖人”的于丹,公然宣講“忠君愛國沒有錯”的犬儒主義思維,面對霧霾,說出“只要不讓霧霾汙染你的心靈就好”……

    所以,題主不必糾結“聖人”這個稱謂是否實至名歸,典故若何,對我們來說,能夠活在當下,做個清楚的有思想的人就好!

  • 6 # 三上歷史

    這個問題得從武則天說起。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通往帝位的道路是非常艱難的。在古代的男權社會,一個女人能當皇帝是不可想象的,武則天為了能鎮住這幫男人,除了努力工作,手腕狠辣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不斷的拔高和神化自己。

    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高宗多病,常常讓皇后武則天幫著處理朝政,武則天能力超強,慢慢地就把權力攬到了手中。

    上元元年,在武則天的操縱下唐高宗李治上號曰“天皇”,武則天上號曰“天后”。天下人稱他們倆是“二聖”,群臣上書的奏章開頭都要寫上“二聖”二字。

    這一下就把自已拔高到聖人的地位,但這還不夠,還要再神化。

    唐朝李家皇族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攀道教的老子為其祖先,曾派人尋找老子的後人。當然,老子這個人物虛擬飄渺,他的後人自然是找不到的,但這不妨礙唐朝皇族繼續尊老子為自己的祖先,並大力推崇道教。

    相對於唐朝李家皇族,武則天弄了個更絕的。

    在她準備篡位之前,東魏國寺僧法明承上了自己撰寫的《大雲經》4卷,經卷中說,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

    你們不是道教始祖的後人嗎,我武則天直接就是佛祖轉世。

    而佛在唐朝也叫聖人。

    《新唐書》記載,中書令蕭瑀和別人辯論佛教到底好不好,說:

    佛,聖人也,非聖人者無法請誅之。

    唐玄宗作為李唐皇族的人,他雖然推崇道教,但是也是非常遵重佛教的。

    一次,玄宗召見了一個叫一行的僧人,問,你有什麼本事啊?

    一行說,我能過目不忘。

    玄宗於是叫人取來宮中人的花名冊讓一行看。一行看了一遍,合上冊子倒背如流。

    驚的唐玄宗不自覺地從御榻上站了起來,禮讓一行,稱他為“聖人”。

    算上當皇后的日子,武則天統治大唐二、三十年,這足足可以影響一代人的記憶和觀念。

    在這幾十年中,大家熟悉了有天皇有天后,有“二聖”,有佛祖轉世的女皇帝。

    當然,在武則天時期,包括他以前的時期,我在史書中還沒有查到稱皇帝為聖人的記載,

    這一時期的皇帝主要有三種稱謂:

    正式的公文或者敘述裡就叫皇帝;

    如果是大臣們當著皇帝的面,就喊陛下;

    如果是大臣之間談話,提到皇帝,就稱為jin(今)shang(上)。

    但經過武則天時代的教化,人們已慢慢地認為皇帝就是聖人,聖人就是皇帝,到唐玄宗時期,人們私下稱皇帝為聖人的風俗流行開了。

    首先表現在就是詩人們在詩中大量的以聖人稱呼皇帝。

    比如:

    李泌詩:

    賡歌聖人作,海內同休明。

    王建詩:

    百官待漏雙闕前,聖人亦掛山龍服。

    張說詩:

    先祝聖人壽萬年,復禱宜家承百祿。

    沈佺期詩:

    自喜恩深陪侍從,兩朝長在聖人前。

    李白詩:

    天門九重謁聖人,龍顏一解四海春

    等等,還有好多。

    此外像《唐國史補》中也有多次用“聖人”代指皇上的記載。

    如:

    劉迅著《六說》,以探聖人之旨。

    又如:

    明日又至,揚言聖人適於苑中射兔。

    這裡的聖人都指的是唐玄宗。

    當然,在這一時期,大家也不是說都用聖人來稱呼皇帝,另一個普遍流行的稱呼還是jin(今)shang(上)。

  • 7 # 小豬看劇哦

    《長安十二時辰》是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有些人好奇為什麼叫唐玄宗為“聖人”,這裡的聖人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而且電視劇中故意把“至尊”的稱呼稍作改變,才稱唐玄宗為“聖人”。

    先說唐玄宗李隆基,他是屬於皇帝,是天子。根於史料《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記載:“《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凡夷夏之通稱天子曰"皇帝",臣下內外兼稱曰"至尊",天子自稱曰"朕",臣下敷奏於天子曰"陛下"。”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當今天子,中國境內所有民族的人都要叫“皇帝”,當臣子的就要叫“至尊”,天子以“朕”自稱,官員面對天子要叫“陛下”。

    而電視劇中導演和編劇要讓別人叫天子為“聖人”,也是有一定依據的。唐朝是李家的天下,而道家始祖老子的名字叫做“李耳”,剛好是同姓,再加上推崇道教可以表明正宗,所以唐朝便以道教為國教,尊道抑佛,以老子為祖先。老子屬於聖人,那麼當朝天子也可以叫“聖人”。

    當時舉國上下,都是信仰道教的,李白“謫仙人”的稱號,就是受到了道家的影響,唐玄宗因此對他“天下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放肆加以容許。特別是唐玄宗,他對於道家思想特別的迷戀,曾經說過自己夢見了老子,隨後寫了《御注道德經》,來表達了他對老子的崇拜。原本的《道德經》之中,老子心中最理想的統治者便是聖人。臣子們也大都信奉道教上清派,投其所好稱唐玄宗為“聖人”,唐玄宗也樂於別人這樣稱呼他。

    因此稱唐玄宗為“聖人”、“至尊”、“天子”都是比較合理的,在看電視劇中的同時,可以學習歷史,也是很不錯的

  • 8 # 雲淡風清29

    聖人是先秦乃至上古時期,對有大德者或者是君主的專用稱呼。如堯,舜,禹,湯皆是傳說中的有德君王,至今仍是神聖般的存在。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裡所說的聖人也是指君王。另<禮記·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能南面而治者是誰?當然是君王。因此古時期的聖人亦是君王的別稱。

    後來孔子出世。推行儒家學說。被漢武帝獨尊之,儒家學派上升為統治者的輔助學派。後世儒家學者才把聖人之名獨冠與孔子。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燦爛的朝代。唐代的文治武功,歷代罕有其匹。而唐代的文化風俗也是少有的開放包容。禮教的束縛遠沒有宋明時期嚴厲。唐玄宗的開元之治,達到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顛峰。以寫詩見長的李白尚可稱謫仙人。作為開創了盛世的君王唐玄宗被稱為聖人,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因此在<長安十二時辰>裡,大家稱呼唐玄宗為聖人,是有根據的,沒毛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藤美誠能贏劉詩雯和王曼昱,為何會被名不見經傳的小將何卓佳打的毫無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