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先農兆業

    很多觀點都說秦國的快速覆滅是因為秦王的暴政,由此引發了各地的起義。我認為這只是其一。當時秦朝有一支所向披靡的百萬雄師,這支軍隊,曾經讓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最終滅掉六國,一統華夏。劉邦和項羽的起義軍怎麼會在幾年之內滅掉秦國強大的軍隊呢?這裡面有更深層的原因。我覺得主要還是始皇帝嬴政死後,秦國政局混亂,內耗所致。沙丘之變導致後來扶蘇和蒙恬將軍被殺害。胡亥上位,沒幾年太監趙高殺胡亥,立扶蘇之子子嬰為帝,後子嬰殺趙高。結果導致秦王朝內部的四分五裂,人心離散。本來其他剛被統一的六華人民還沒認同秦王的統治,再加上秦王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役民無度, 秦國律法嚴苛,人民苦不堪言。這就造成國力消耗太大。因此迅速喪失了政治上的優勢和軍事上的優勢。導致國家處於奔潰的邊緣。進而成全了項羽和劉邦。

  • 2 # 黃老邪騎哈雷

    法家的李斯和韓非子都是師從荀子。可李斯殺了韓非子,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說法家講: 勢 術 法。可法家天生偏向暴力,不能以德服人 註定早亡。 且不論 修長城, 連坐等苛政。呂思勉的《秦漢史》 興霸業用霸術,但難長治。

  • 3 # 雜談系列

    秦朝的統一是它依靠武力進行的強行統一,各國分裂已久,已經過慣了自己的小日子,被強行統一肯定是不樂意的。於是沒人願意承認秦始皇對中原統治的合法性,六國從貴族到百姓雖然被武力征服了,但內心裡是不服的,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的秦朝暴政。最終六國的反撲將秦朝覆滅。

  • 4 # 本人大白

    秦帝國速亡,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暴政,嚴刑苛法太多,罪犯也就多,容易激化社會矛盾。第二,急功近利,不惜民力,社會負擔太重,民不聊生,易生民變。第三,舊六國的殘餘勢力強大,暗流湧動,隨時待機而動捲土重來。第四,秦始皇不及時冊立太子,沒有治國理政的預備梯隊,國祚不穩,以致秦始皇突發意外病死時遺囑被篡改,蒙恬即使懷疑有詐,也無力反擊。第五,李斯等有才無德,沒有擔當,一心保自己富貴,面對趙高、胡亥的纂權不挺身而出,反而同流合汙,沆瀣一氣,而胡亥執政後,德、才皆不配位,被趙高玩弄於股掌之中。第六,秦國靠的是武力征戰,各個逐一擊破的辦法分別打敗六國來獲得統一的,秦帝國建立後只靠原來秦國的一己之力,對原舊六國分兵把守治理,政治力量分散薄弱,這樣整個秦帝國天下同時發生暴動,勢必顧此失彼,鎮壓不及,分崩離析。

  • 5 # 輕步兵

    秦制過於超前,六國遺民不適應。秦亡在於根基垮掉,假如老秦人繼續忠於贏氏,沒有坐看六國復起滅秦,贏秦至少能守住舊土

  • 6 # 知識觀察員

    秦帝國十五年瓦解,筆者認為的原因有以下四點:

    1.

    思想原因

    秦國自秦孝公啟用商鞅進行變法,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陽,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等六代君王,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威加海內。

    呂不韋時,作《呂氏春秋》,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推崇《商君書》。

    其實,始皇帝在兼併六國的過程中,對秦故國和兼併六國繼續採取法家治國治軍的策略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山東六國就應當採取《呂氏春秋》的思想,因為法家治國過於嚴苛,六國臣民剛失去自己的國家,還要馬上接受秦的郡縣制,連坐法案,自然會激起民憤的。

    新中國的“一國兩制”策略,的的確確就是一大創舉!

    2. 改革急促

    在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面對從未有過的遼闊山河,他制定了一些列的舉措,如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文字,設定郡縣等等,可以說,每一項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然而,功在當代的事情,並不一定會被當代人所認可,對於滅國的那些人來說,上述改革的每一項都是在改變他們數百年的傳統習慣,所以他們自然會有逆反之心。

    3.重大工程的密集施工

    第三,就要數始皇帝的那些大工程了,築長城,修陵園,建馳道,通靈渠等,每一個工程,在當時都屬於國家級別的特大工程,都要耗費國家巨大的人力財力,更不必說這些工程都在始皇帝統一後那幾年裡一起施行,這樣做的必然結果就是,徭役加重,賦稅加重,加上秦法的嚴苛,導致民變四起,最終引發自大澤鄉揭竿而起的全國反抗。

    4. 奸臣當道,良將被殺,精銳部隊未參與鎮壓民變

    其實,面對全國的反抗,大秦帝國的鐵軍是有能力反擊的,以章邯率領的戰犯軍出擊後,連破各大反軍,後殺項梁就可以看出秦軍的戰鬥力,更不必說蒙恬駐守長城的鐵軍,趙佗駐守南嶺百越的秦軍,那都是秦國老部隊。

    只可惜蒙恬軍因為太子扶蘇事件,扶蘇自殺,蒙恬被害,蒙恬的幾十萬大軍也就此潰散,而趙佗的五十萬百越秦軍,據說是接到秦始皇的命令,不論中原發生何種意外,都要固守百越,不能出戰,且不論這種說法對不對,反正是沒出戰。

    雖然,秦帝國滅亡了,但是它創下的制度,很多至今還在執行,它對我們後人的影響,絕對不是那一句“暴秦”所能概括的。

  • 7 # 純真的傑

    我們時常說什麼暴政必然產生暴民,然後暴民推翻暴政,但如果仔細琢磨,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除了大明,基本都是堡壘從內部攻破,百姓的力量畢竟是弱小的,無論他們慘到什麼地步,都很難有大的做為。再說正題,假如秦始皇不死,或者正常死去,把地位傳給扶蘇,大秦肯定不會那麼早的滅亡,影響歷史的並不是什麼浩浩蕩蕩的潮流,而是極個別的大人物的行為甚至偶然的突發事件,拿大秦來說,趙高無疑是滅秦的第一功臣,他欺上瞞下,禍亂朝綱,可以說他以一人之力,把大秦帝國的最高指揮部搞的亂七八糟,好比一個人的腦子出了問題,你還能指望他幹什麼呢?即便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章邯還是一度所向披靡,如果不是後來趙高禍亂,讓章邯進退維谷,起義軍能否勝利還真的很難說。

  • 8 # 扎心君

    1秦始皇得意忘形,窮兵黷武,蒙恬北伐匈奴,趙佗南滅百越,

    2秦始皇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修阿房宮,修驪山墓,修長城,按照六國的宮殿,在咸陽各再修一座新的。全國百姓不是在服徭役,義務打工,就是在服兵役,義務當兵。

    3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渡東海,尋仙山。

    4秦始皇四處巡遊,據說,望氣(算命的)者講東南方有王者之氣,所以經常去壓制它,給百姓添了不少負擔。

    5秦始皇對接班人的處理失誤,賢德的長子,扶蘇被迫自殺,蒙恬被下獄害死,昏庸的胡亥繼位,宦官趙高亂政,李斯貪慕虛榮,最後被坑,腰斬。

    6大澤鄉起義,因為失期當斬,有人認為,法律被改嚴酷了,原來僅僅是罰款。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義不施,攻守異已。

    8天下苦秦久已,譬如干柴遇烈火,一點就著,六國貴族,藉機起事,項羽,田橫出世。群雄逐鹿,犯法小吏劉邦,驪山刑徒英布。

    9本來章邯力挽狂瀾,利用修驪山墓的刑徒組成的軍隊,屢破義軍,後來,雖然,鉅鹿之戰,敗於項羽,但主力猶在。被趙高逼反,投降項羽,被坑殺20萬降卒。有人說趙高六國貴族之後,是個立志復國仇家恨的臥底,反正是個趙國寵臣郭開之類的行為。當年,秦用反間計害死李牧,一報還一報。

    10其實,章邯擊敗周文,最多項梁之後,即可回師死守函谷關。坐待東方六國貴族和義軍,互相殘殺,最後,再出來摘桃子。估計最後剩下項羽,劉邦兩國,然後,出面調停,三國鼎立。最後,頂多下一代人,就可以再一統河山。(個人牛逼啊)李淵李世民父子,就是這樣得天下的,先忽悠,奉李密為天下共主,然後,李密一心向東,和宇文化及的隋朝驍果軍兩敗俱傷,然後李密和王世充血戰。導致隋末最強的瓦崗軍失敗,大批優秀的將領投奔李世民。秦瓊,徐茂公,等等。

    11秦朝做為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還比較幼稚,許多政治手法都在摸索中,比如郡縣制度。

  • 9 # 雲水私語

    難得遇到這麼有意思有深度的問題,分享一下看法。

    一、思想基礎。周朝建立的是以宗法為核心的分封制,周天子只是名義的共主,諸侯從周天子那裡獲取政治合法性和名義上的土地所有權治理權,周天子的權威是靠實力為基礎,一旦周天子實力下降,不再是至強,也就不再是至尊。春秋戰國,周天子實力的衰弱和諸侯的崛起是禮崩樂壞的誘因。但這種宗法為核心的分封制依然是當時中原各國認可的合法的統治模式,意識形態上依然佔據主導,後來的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儘管大家不在乎周天子,但所有國家的終極目標都是當上周天的位置,成為天下共主,依舊進行分封。然而秦崛起後,由於其並不是中原的諸侯,受周文化的影響較少,加之以商鞅變法奠定的君主集權制度,秦朝對於各國的實力處於碾壓狀態,以秦始皇和李斯為代表的政治核心人物並不認可週朝統治模式,並大膽地開拓了一種新的制度,以宗法為核心的君主制。這對於當時中原絕大部分貴族和平民是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上的巨大沖擊,整個中原地區並沒有從思想上認可由一個國家一個君主統一一切的治理制度,其思想基礎是脆弱的。

    二、政治隱患。秦國滅六國,並沒有給予六國殘餘勢力以相應合理處理,採取完全壓抑和剝奪的形式,徹底毀滅,而除了秦國故地,東方六國的貴族殘餘勢力依然在地方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並且充滿復國仇恨和慾望,六國貴族並不認同秦國,政治上處於尖銳對立,秦國貴族也不願意分享一部分政權換取支援認可,雙方都沒有妥協的慾望,只要秦國統治稍有減弱,六國貴族便趁勢而起,政治上的隱患並沒有解決,矛盾依舊尖銳,秦國並沒有做好從統治天下的準備,只是把六國土地和人民當作戰利品,任由壓榨,這也是秦國分裂的政治誘因。

    三、制度問題。秦國採用法家學說建立了以宗法為核心的君主制,以耕戰為核心的國家動員和治理體制,奉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文化制度,都是為戰爭和統一服務,並沒有考慮統一之後和平時代如何治理,沒有考慮統一之後單一的戰時制度能否適應和平時代的在廣大領土上的治理,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原有的制度在秦國較小的國境和較為落後的秦國民眾那裡容易落實。但面臨六國故地,巨大文化差異和自然資源差異以及更加文明的居民能否適應和落實,確保制度高效運轉,秦國君主和貴族並沒有因地制宜,適時進行制度改進和調整以適應廣大國土和各地巨大差異下的治理困難,導致制度難以適應當前超大規模的國家狀態,最終制度起到了瓦解統治的反作用。

    四、經濟基礎。秦國統一之後雖然從交通上把七個國家連為一體,但是出於軍事和鞏固統治的目的,各國的經濟聯絡很脆弱,統一貨幣和度量衡落實在當時技術條件下也需要很長時間,各個地方的經濟依存度很低,非常容易形成割據政權。

    以上四個原因導致了秦朝統治基礎的脆弱,一旦強力統治者死去,繼任者能力不足,政權將面對巨大沖擊,這也是秦國滅亡如此之快的原因。

    漢朝取代秦之後,劉邦為代表的統治階級,著手從統一思想,改進制度,消除政治分歧,鞏固經濟基礎四個角度不斷解決。從黃老學說到獨尊儒術,從郡國並行到推恩令,建立完善以察舉製為核心的人才選拔機制,從休養生息到官山海,確定五銖錢。漢王朝逐步消除地方割據因素,鞏固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思想、經濟、政治、制度基礎,從而使秦建立的以宗法為核心的君主制最終落地,成為中國幾千年的制度範本,並不斷完善。

  • 10 # 小川讀歷史

    每次看到秦帝國為什麼瓦解,總是習慣性老調重彈一下,無外乎是秦二世暴政,趙高亂政,天下苦秦這些個原因。

    今兒我們就不說這些老調了,來看看有些什麼新鮮的看法吧。

    秦國與其他六國的不相容

    秦國是統一了全國,但是他更多的還是用武力來壓制住他們,在秦始皇想透過文化思想來同化他們的時候,就遇到了很大的壓力。他透過焚書坑儒等強制的措施,暫時性的把其他六國的不同意見者給壓制下去。等到秦始皇去世以後,秦二世的能力不堪大用,趙高等人更多的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樣一來,原六國貴族的壓力就減輕了很多,開始蠢蠢欲動,各種暗流湧動下,局勢已經漸漸開始對秦帝國不利。

    統治者與民眾零溝通

    在秦始皇時期,還能透過南巡與北巡等機會,和各地的黎民百姓有接觸,多少能知道一些基層民眾的心聲,雖然他不一定會聽的進去,但是起碼他會有所預防。等到秦二世即位,趙高把持朝政的時候,基本上斷絕了民眾與統治者之間的溝通。這邊民眾因為各種苛捐雜稅苦不堪言,那邊統治者還認為民間一片祥和,在那裡悠然得的,這般沒有溝通的後果自然就是愈加激化雙方因為資訊不對等所產生的矛盾。

    主力部隊過於分散

    秦在統一六國之後,在六國領地內重新設立郡縣制,同時大量的遷徙六國貴族與百姓到邊疆開拓土地,這樣一來,也把大量的軍隊分配在邊疆,直接導致內部發生農民起義的時候,沒有辦法第一時間回來。等到北方長城駐軍近30萬人在章邯的指揮下南下的時候,項羽等人已經羽翼豐滿,有一定的戰鬥力來威脅到秦的核心統治區。而南方近50萬的秦軍,直接被趙佗用各種手段拖延在嶺南,壓根沒有參與到過中原的對抗。

    總結:秦帝國過快的瓦解,除了眾所周知的秦二世暴政,趙高亂政等等之外,在個人看來還存在著秦國自身體制與其他六國不相容所導致的隱患,秦國統治者與黎民百姓不存在有溝通所導致的資訊不對等,主力部隊都外派用於開拓土地所導致的遇到反抗的時候騰不出軍隊來鎮壓這三個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80後共同經歷過最火、最值得回憶的綜藝或影視節目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