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軒轅讀史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之所以很快分崩離析,我以為主要是以下四點原因所致:

    一、缺乏戰略眼光。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忘了北方還有驍勇善戰的後金,南方還有實力不俗的南明王朝,李自成進入北京後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南北夾擊的戰略危險。政權一建立就將不對開拔到千里之外去打仗,部隊得不到及時的修正和補充,以致兵困民乏,缺少後勁。

    二、缺乏民心

    李自成雖然是農民起義,但卻過於殘暴,缺少民心的支援。李自成軍隊壯大後開始攻城略地,攻下城池後除了殺明朝官員,還殺城中的百姓,這樣久而久之自然不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不得民心天下自然不能長久。

    三、缺乏謀士

    李自成和部將都是農民出身,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對於兵法、治國理政本就一竅不通。李自成為人傲氣,不能像朱元璋、劉邦那樣禮賢下士,任人唯賢,所以身邊就缺少得力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沒有人才相助,目光短淺的李自成註定會失敗。

    四、鼠疫

    明朝末年北方發生嚴重的鼠疫,天津、河北、北京等地橫屍遍野,明朝已無力拯救在鼠疫中活下來的人,反倒是李自成的軍隊染上了瘟疫,這對軍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嚴重影響力軍隊的戰鬥實力。這也是大順政權很快垮臺的重要原因。

  • 2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 ,甲申之難,明朝亡國,京城易主,大順軍勢如破竹,彷彿 歷史已經做出了選擇,李自成是天命所歸。

    但是 之後李自成的表現令我們大跌眼界,也是大順軍很快分崩離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以下幾種 :

    李自成個人腐化

    昨天還是開闖王 迎闖王 闖王來了不納糧,進了京城之後就迅速腐化墮落,拷打吳三桂家人,霸佔陳圓圓,以至於逼反吳三桂,獻出山海關。之後 李自成征伐吳三桂,在吳三桂和清軍的兩面夾擊下,大敗而回,山海關到京城已經幾乎無險可守!本來李自成就是起於農民,軍隊也沒有經過正規訓練,何談心理素質?這麼一弄,人心渙散,自然分崩離析。

    李闖內部眾多派系

    他們攻下京城之後,劉宗敏找京城士紳官員助餉,但是太過激。李自成雖然發覺,也勸告了劉宗敏,但是劉之後直接回了一句:皇帝之威歸汝,拷虐之權歸我。

    這說明李闖雖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但並不是 一言九鼎 。很多人根本不聽他命令,分崩離析 不奇怪吧?

    沒有轉變思想觀念

    沒有打下京城 之前,他們就是流寇,打下了之後就是天下之主 ,天下之主 這麼拷打士紳助餉 ?會贏得這些精英階層的支援?精英階層 固然不能支援,但不能讓天下安定,不能農民百姓過上好日子,百姓會支援,脫離各個階層的政權,怎麼打,怎麼不散?

    李闖的滅亡其實是可以預見的,從一開始 劫掠 富戶助餉 的時候 就已經註定了結局,姑且不說 什麼劉邦朱元璋 之流 ,就是陳勝黃巢之流也比不上!所以i最後等待農民軍的只有分崩離析!

  • 3 # 史海聽雷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這是當時稱讚闖王李自成的童謠,京城內的百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百姓可能想不到,口耳相傳的闖王殿下殺進了古老的北京城,卻僅僅只是當了一天的皇帝,便倉皇出逃,兵敗如山倒。曾經揭竿而起最後卻身死荒野,英雄落寞。從攻陷京城之後的意氣風發,到四十二天之後的倉皇逃離,李自成這段人生倒真可謂跌宕起伏了。

    為何出現如此情況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遇到百年不遇的小冰河期,鼠疫流行。 在明朝末年,在氣候學上被稱為“小冰河期”,此時環境氣溫驟然降低,使得自然經濟為主導的中國全國上下收成都不好,經濟水平一落千丈,李自成們也就此揭竿而起。但是氣候的改變對人類來說是壞事,對於其他生物來說卻未必如此,比如細菌。 當時的中華大地不僅餓殍遍野,更恐怖的是瘟疫也來湊熱鬧。就在崇禎帝的最後幾年,疫情一步步地擴大,嚴重的影響到了軍隊的戰鬥力。

    而在李自成大軍圍城的農曆三月,正是疫情發展的最為迅猛的時候。古代衛生條件本來就差,大軍圍城使得各種物質交換變得困難,自然疫情在城內就蔓延的更為嚴重。那些拿鞭子都抽不起來計程車兵,實際上是已經身染重病了。對城內形勢缺乏估計的明高層選擇了負隅頑抗,甚至沒有把太子送到南京去避難,最終在開打以後只堅持了二十四個鐘頭不到就投降了,不是因為明軍戰鬥意志不堅定,實在是拿不動刀了。

    而李自成來到北京以後,北京城內的疫情之慘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對於他來說只有迅速收集好財物離開北京返回根據地西安才是上上策。而李自成之所以要把大軍主力全部帶出城,一方面是使軍隊儘快遠離疫區,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一旦戰敗可以將有生力量帶走,否則固守北京,無論是勝是敗最終都只有死路一條!

    那麼,為什麼清兵就沒患鼠疫呢?歐洲人在研究14世紀歐洲鼠疫時從留下的壁畫及文字中發現,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騎兵倖免於鼠疫。於是得出結論:鼠疫經跳蚤傳播,跳蚤討厭馬味,所以騎兵不被鼠疫傳染!眾所周知,八旗鐵騎威震四方,清兵主要由騎兵組成,所以是不會傳染上鼠疫的。儘管只有十幾萬軍隊,但未患鼠疫的清軍戰鬥力自然在深受鼠疫困擾的李自成大軍之上(雖然其數量遠遠大於清軍)。

    二是軍紀松馳,失去民心。 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為了安心,立刻派手下去尋找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很快,他知道了崇禎和周皇后已經自縊的訊息。於是,李自成命人用柳棺將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首裝殮,並放在東華門外。他的目的是想宣告天下:明朝已滅,現在是大順王朝的天下。但事情的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要知道,華人總是習慣性地同情弱者,他的這種做法,引起了百姓和明朝官員對逝去的崇禎皇帝無限的追思和哀思。後來,清軍入關之後,重新厚葬了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從而大大降低了漢人對他們的敵意。對比之下,兩種做法的高低立見。

    進京後剛開始,李自成還能夠對部下進行一定的約束,所以在那個時候的城內還是比較安定的,百姓們也都可以和平常一樣出來做生意和生活,北京城也開始逐漸恢復起生氣。在當時,如果他可以一直都這麼堅持下來的話,也許他還真的有機會統一全國,畢竟知道與民休息,知道勵精圖治,統一天下未嘗不可。但是可惜的是他終究也只是一個“農民起義的首領”,他自身作為“流寇”的些許本質是沒有改掉的, 從入主北京不久之後享受到榮華富貴,那個曾經提出“均田免賦”的他;還有那個當初是為了反抗暴政,為了安居樂業而戰鬥的大順軍,開始脫離了原本“保境安民”的理想,他們開始慢慢的露出了曾經他們為之甘願付出生命也要反對的那些“貪得無厭”的貴族們才有的劣根性。

    最開始遭殃的是京中的官員和富商,大順軍先是弄出了一個“助餉”的名頭,而在此過程中,大順朝的汝侯劉宗敏還製作了五千具夾棍,以這種刑具來威脅其繳納助餉額。 當然如果大順軍單單就是對前明的這些官吏進行掠奪的話,京城的百姓也只會舉手稱讚,因為百姓恨透了這些貪官汙吏,他們巴不得這些貪官早死,所以大順軍這種做法在百姓的眼裡絕對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但是李自成在後來卻又開始向那些窮苦百姓下手了,在掠奪了官員和富商之後,他開始不滿足於這些想要得更多,於是他開始對城內的百姓們進行掠奪,為此他還頒佈了一條駭人聽聞的連坐之法,規定“令十家一保,如有一家逃亡者,十家同斬”,而這只是為了能夠把百姓的財富徹底地收攏到自己的口袋中。

    李自成和手下的將士們,可能早已經忘記了,原本他們也是窮苦百姓,他們反抗明朝的目的不就是為了不讓明朝再剝削他們這些窮苦百姓們,可現在呢?他們成功的擊敗了明朝,他們卻變成那些曾經他們反抗的明朝的那些貪官汙吏們,那些窮苦百姓原本以為他們可以過上好日子了,可是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曾經跟他們一樣是窮苦百姓的李自成,會替代那個萬惡的明朝再次的去剝削自己,而且是更加變本加厲,肆無忌憚的去剝削自己,這些百姓們徹底的看透了,而一旦百姓放棄了李自成,那麼李自成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我們都知道李自成的成功能最大的原因,其實就在於窮苦百姓對他的支援,如果百姓不支援他,恐怕他早就被孫傳庭、左良玉、曹文詔這些明軍打趴下了,而李自成能夠在被明軍一次次打得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還能重新站起來,絕對是得益於百姓們的支援。可以這麼說,在當時李自成能夠攻破北京城,靠的不是他自己的本事,而且百姓對他的支援,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歷朝歷代哪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不是對百姓好的君主,不管這些君主是不是真心的對百姓好,但至少他讓百姓覺得他對自己是好的,所以這些王朝才能存在近百年。 大順軍軍紀敗壞,四處劫掠擾民,民心盡失,“拷銀助餉”更是讓北方地主集團看清了他的真面目,而滿清方面禮賢下士、厚待降將的態度贏得了他們的支援。

    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還得知父親被害,愛妾陳圓圓被奪,一怒之下降了清。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在山海關外一片石與吳三桂部展開激戰。清軍趁勢殺出,大順軍大敗,死傷數萬,李自成倉皇逃回北京城。清軍尾隨而至,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登基後,向西安撤退,大順軍實力大損,在滿清和北方地主集團的圍剿下失敗。

    三是李自成在失敗面前,放棄了積極進攻的努力,將自己的防禦部署,完全置之於被動挨打的消極防禦中。 李自成撤退途中,又在保定、定州兩次敗於清軍,終於退回陝西。同年十月,阿濟格和多鐸分率兩路大軍進攻陝西,在潼關再次大敗李自成。李自成逃回西安,取道商洛進入湖廣。為扭轉頹勢,李自成發動反攻,大勝數場,再次攻入陝北。多鐸與阿濟格南北夾擊大順軍,李自成再次大敗,一路上連敗十三場。逃至九宮山時,遭到當地地主武裝襲擊,李自成不幸陣亡,大順軍土崩瓦解。

    四是流動作戰,缺乏根據地,治軍不嚴,在農民軍的管理方面失之於草率。雖然李自成在襄陽就開始建立較為正規的政權,但是對於軍隊正規化、制度化的建設,無論是軍事訓練、軍隊結構、武器配備等,本質上保持了農民起義時的草率,遠遠落在後面。 李自成農民意識太過強烈,很多事情都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他雖名義上是皇帝,但實際大權全在將軍手裡,劉宗敏去打仗還得李自成再三請求,由此可見李自成個人的魄力實在是太弱。 從一片石大戰到兵敗九宮山,大順軍與清軍交戰不過一年,便幾乎全軍覆沒,實在不可思議。

    要知道,大順軍在與明軍作戰時可謂無往而不利,擊敗明末第一良將曹文詔,先後擒殺傅宗龍、汪喬年、楊文嶽、孫傳庭四位陝西總督,僅用兩日便攻陷城高溝深的北京城。 種種跡象表明,大順軍是名副其實的“偽精銳”。大順軍之所以能滅明,政治因素大於軍事因素,李嚴提出的“不當差、不納糧,開了城門迎闖王”很得人心。在攻入北京之前,大順軍頗有農民子弟兵的味道,每逢攻城,就有內應開城門,常常能不戰而勝。大順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大程度上是來自農民與北方士人集團的支援。

    大順軍的作戰方式也很特殊。在大順軍中,真正的精銳是常年造反的馬賊,一旦戰事不順便騎馬逃走,李自成數次兵敗,都能靠老營東山再起。大順軍每到一地,便裹挾當地百姓參軍,不論男女老幼,統統編入軍營。作戰時,大順軍驅趕百姓在前,消耗官軍火器和箭矢,待官軍筋疲力盡時,精銳老營突然發起襲擊,擊潰官軍。明末第一良將曹文詔就是遭到二十萬農民圍攻,寡不敵眾兵敗自盡的。

    五是缺乏戰略眼光,不能順勢而變。 山海關之戰後,大順政權客觀上處於四面受敵的窘迫環境中,固然與南明小朝廷絕無和解的可能,但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是出在對方“借虜平寇”的短見上。即便李自成和張獻忠也無合作的可能,但李自成主動向漢中用兵,挑起雙方的武裝衝突,不但在戰略方向上是短見的,而且平白無故地增加了對手,分散了兵力。山海關之敗和李自成的犧牲,標誌著大順政權失敗的開始和最後的覆亡。

    但是大順軍尤其是張獻忠大西軍的餘部,仍在清軍進攻面前,採取了和南明朝廷聯合的和解策略,之後又掀起了反抗清朝入侵和民族壓迫的鬥爭。在長達二十多年的艱苦抗爭中,湧現了李定國、鄭成功等傑出統帥。只是由於各種原因,他們試圖恢復明朝或者說漢族政權的努力,最終沒能實現。

    有鑑於此,在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踏上進京的征途時,毛澤東把這次歷史性的出發比喻為“進京趕考”。他語重心長地叮囑中央機關的同志:“我們進北京,可不是李自成進京。”

    晚清民國學者蔡東藩評價:“李闖為亂十餘年,忽盛忽衰,終不得一尺寸土,迨用牛金星、李巖等言,稍稍免殺,而從賊者遂日眾。可見豪傑舉事,總以得民心為要領,兇狡如李闖,且以稍行仁義,莫之能御,況其上焉者乎?” 民國學者呂思勉評價:“獻忠系粗才,一味好殺,自成則頗有大略。” 民國學者、歷史學家郭沫若評價:“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陝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餘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的戰友們,特別是丞相牛金星,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刷r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