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思亂想的三林

    關於哀牢國,為古時雲貴高原上怒江-瀾滄江流域滇人先民建立的部落制邦聯國家,古稱達光王國,又因其華人善騎象,又稱乘象國。稱為哀牢國,野史稱漢時有一國王稱為艾隆,聽為哀牢。哀牢國存在時間較長,公元69年歸漢。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 2 # 博聞通史

    哀牢國在傣族史籍中記載中稱為“達光王國”,是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起來的一個政權,建立在現在的怒江至瀾滄江流域的部落聯盟國家。

    達光王國最早與當時的大漢王朝建立外交關係的國王叫“哀牢(艾隆)”,故此,漢朝的史官就把達光王國稱為“哀牢國”。

    哀牢國是雲南歷史上最發達的文明古國之一,他的歷史悠久,疆域遼闊,文化和物產豐富。

    哀牢國大約建立於戰國中前期,公元69年成為東漢附屬國,設永昌郡。國運歷時400多年之久!

    哀牢國在最鼎盛時期疆域擴充至東西3000裡,南北4600裡,國土面積約為138萬平方里。

  • 3 # 算了歷史

    一說到中國境內的古國,我們首先都會想到一定就是荒漠戈壁深處的Murano古國。但事實上,中國曾經也存在過許多古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哀牢國,哀牢國在歷史上同時也被稱為“乘象國”、“龍之國”、“達光國”,那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古國呢?

    它的這些別稱又是怎麼來的呢?古哀牢國的文物公元前6世紀左右,在中國雲南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出現了一群人,歷史上被稱為哀牢族,他們建立了許多部落小國家,後來這些小國家以“勐掌”為首領國家建立了一個聯合國家。而這些小國家的首領都被稱為哀牢(意思為大哥),這個國家也因此被稱為哀牢國。

    史料記載哀牢國的開國君主叫做“九隆”。根據歷史傳說,遠古時期哀牢山下有一個婦人在江邊捕魚的時候,碰到了水裡的一塊沉木,回家後就懷孕生下了10個兒子。有一天,水裡的沉木變成了一條巨龍,問婦人為他生的兒子在哪裡?此時,10個兒子中只有最小的兒子沒被嚇跑,背對著巨龍坐在地上,所以巨龍添了他的背部,所以被取名為背坐。因為當地口音的原因,最後被叫做了九隆。後來這10個兒子都結婚成家,逐漸形成了部落,因為九隆被龍舔過,所以被舉薦為國君。所以哀牢國又被稱為“龍之國”,當然這只是歷史傳說,真實性是無法考量的。

    歷史文獻記載,哀牢國一共歷時約四百年,是雲南歷史上重要的古國之一,也是雲南許多部落的祖先,尤其是傣族。公元69年的時候,哀牢國歸附了漢朝,鼎盛時期哀牢國的國土面積高達138萬平方里,與當時東漢的第二大的永昌郡差不多大。

    在《史記》的記載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哀牢國,但卻提到了在保山地帶有一個國家的人愛騎大象,所以被稱為“乘象國”,這個國家實際上就是哀牢國,《史記》還記載了哀牢國的人口大約有50多萬,在到那時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人口資料了。哀牢國真正被漢人所熟知還是在東漢年間。

    在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打通西南一帶的道路,就曾經和哀牢國發生戰爭,這也使得哀牢國開始走下坡路。到了公元69年,古哀牢國九隆的傳人柳貌,舉國投奔漢朝,漢明帝還因此給了柳貌著名的“滇王之印”和“哀牢王章”。公元76年,哀牢國的繼承者類牢卻起兵反抗東漢王朝,但卻被東漢打敗,類牢自殺。也就是從這以後哀牢國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現在雲南地區的許多傣族人其實就是古哀牢國的後人。

  • 4 # 作家常鳴

    哀牢國形成於公元前五世紀形成於中國雲南地區,為少數民族國家,國土近1401平方里,可謂歷史悠久,疆域遼闊。公元77年,反漢失敗,殘餘西遷、另組一"撣國",歷時四百多年。

  • 5 # 歷史咖啡

    哀牢國存在於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後,是位於中國雲南西南部、緬甸西北部、寮國北部的一個古國。該古國擁有較為高階的青銅文化,採取封建統治體系,西漢時與中原相對峙,光武帝時舉國內附。哀牢國是歷史上非常複雜的一個話題,有眾多疑問至今沒有答案。

    滇西地理背景

    雲南西部顯然受到了三個方向的交通影響,一是印度-緬甸方向,《華陽國志》記載,哀牢國境內生活著身毒人、驃華人,南詔時期還居住有波斯人;二是蜀中方向,即僰道,與百濮有廣泛交流;三是一般人所忽視的西部山區河谷走廊,從西北經岷江再到橫斷山區。這些交通線都非常古老,構成了哀牢國形成的背景。

    考古文化顯示,該地區由於地處交通樞紐,文化呈現多元特徵,且比周邊其他地區較為先進。例如大理劍川海門口遺址,有稻、麥、粟同時並存,小麥和粟都是產自西北地區的;其他如瘤牛則產自印度。根據出土文物,雲南西部地區最晚到戰國早期(前5世紀)已普遍進入青銅時代,部分較為先進地區(劍川),其C14測年還可以早至前12世紀(商末周初)。

    (昆明夷 豹頭權杖)

    哀牢國的史蹟

    哀牢國的核心區域位於今天的保山地區,但根據古籍文獻,這裡卻明視訊記憶體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族群,一種為嶲人,是一種未知的神秘遊牧民;一種為哀牢人,很顯然是壯泰語和孟高棉語的族群。這兩種人群同時存在於保山平壩,令人殊覺不可思議。

    《史記·西南夷》: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裡。

    根據史記,西漢人只知道巂/昆明阻擋了中原人向南開放的道路,連續兩次遣使都被阻絕,第三次漢武帝派郭昌、衛廣攻之(元封四年/107BC),仍不得通。其實尚在兩年前的元封二年,漢武帝已經在自己未能佔據的地方設定了郡縣,即益州郡24縣,其中邪龍、味、昆澤、葉榆、不韋,雲南,巂唐等均位於雲南西部地區,也就是巂/昆明集中的地方。這些地方顯然是沒有打下來的,郭昌本人還被“無功,奪印”。漢武帝因此還鑿了昆明池,想要編練水師,與昆明夷決戰,可見郭昌、衛廣二將失利的原因,很可能是被洱海阻隔了,或者巂/昆明已經有了水師。

    《漢書·地理志》: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開。莽曰就新。屬益州。戶八萬一千九百四十六,口五十八萬四百六十三。縣二十四:……邪龍,味,昆澤,葉榆,葉榆澤在東。貪水首受青蛉,南至邪龍入僕,行五百里。律高,西石空山出錫,東南盢町山出銀、鉛。不韋,雲南,巂唐,周水首受徼外。又有類水,西南至不韋,行六百五十里。弄棟,東農山,毋血水出,北至三絳南入繩,行五百一十里。比蘇,賁古,北採山出錫,西羊人出銀、鉛,南烏山出錫。

    記載哀牢國曆史的文獻主要是《後漢書》和《華陽國志》,後漢書的相當一部分內容來自《續漢書》,成書於西晉;《華陽國志》則成書於東晉。這個時候的中原人開始認識到在巂唐的南面,存在著一個古老國度,但二書關於哀牢國的記載與漢書、史記這類西漢人的書有所不同。《華陽國志》認為,漢武帝於元封二年設定嶲唐、不韋二縣,並強制移民之後,哀牢國就轉衰落了。但史記、漢書卻記載,兩年後的元封四年,郭昌、衛廣發三輔罪人、巴蜀士數萬人進攻昆明夷,實際上是以失敗告終的。如此怎麼能說“哀牢轉衰”呢?

    《史記·大宛列傳》:是時漢既滅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請吏入朝。於是置益州、越巂、牂柯、沈黎、汶山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抵大夏,皆復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終莫能通至大夏焉。於是漢發三輔罪人,因巴蜀士數萬人,遣兩將軍郭昌、衛廣等往擊昆明之遮漢使者,斬首虜數萬人而去。其後遣使,昆明覆為寇,竟莫能得通。而北道酒泉抵大夏,使者既多,而外國益厭漢幣,不貴其物。《華陽國志·南中志》:孝武時通博南山,度蘭滄水、氵耆溪,置嶲唐、不韋二縣。徙南越相呂嘉子孫宗族實之,因名不韋,以彰其先人惡。行人歌之曰:“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蘭滄,為他人。”渡蘭滄水以取哀牢地,哀牢轉衰。哀牢國的族屬:神秘消失的嶲人

    但《華陽國志》和《後漢書》關於哀牢國的傳說和風俗,卻是非常有價值的。兩書的原始資料都是東漢成都人楊終所著的《哀牢傳》(佚失)。其中說到哀牢人有刻畫紋身的習俗,這種習俗顯然是中國南方族系的普遍特徵。另外,又說到哀牢人“穿鼻儋耳”,是獨特習俗。再根據華陽國志所說,哀牢境內居住有閩濮、鳩獠、僄越、裸濮、身毒之民,可知這裡集中居住著壯泰語(鳩獠)、孟高棉語(閩濮)的南方族群,其徼外的緬甸北部還有藏緬語的尋傳、欽族,及壯泰語的撣人等。

    《後漢書·哀牢夷》:……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繼。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來,未嘗交通中國。……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帥自謂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則至肩而已。《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古哀牢國。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婦人,名曰沙壺,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魚自給。忽於水中觸有一沈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產子男十人。後沈木化為龍,出謂沙壺曰:“若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驚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龍坐,龍就而舐之。沙壺與言語,以龍與陪坐,因名曰元隆,猶漢言陪坐也。沙壺將元隆居龍山下。元隆長大,才武。後九兄曰:“元隆能與龍言,而黠有智,天所貴也。”共推以為王。時哀牢山下復有一夫一婦,產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後著尾,臂脛刻文。元隆死,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也。南中昆明祖之,故諸葛亮為其國譜也。…有閩濮、鳩獠、亻票越、裸濮、身毒之民。

    (楚雄 萬家壩銅鼓)

    哀牢國顯然非常強大,有77個邑王,僅種人就有50多萬。但根據考古出土文物,哀牢國的實際情況卻與後漢書、華陽國志的記載有所不同。保山昌寧大甸山哀牢國貴族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其年代為春秋戰國之間(前5世紀),其形制風格卻帶有很強的歐亞內陸和中原早期特徵,如彎刀、護指、銅鉞、銅飾等。這就與當地的南方族系文化傳統構成衝突。南方族系在滇西的標誌性器物是銅鼓、銅案等,與上述這些內亞和中原器物同時並存。無獨有偶,保山以北的大理地區,也出土了祥雲大波那銅棺和許多箭簇,銅棺圖案帶有明顯的內亞草原特徵,如鷹、虎主題,被一些學者認為就是“格里芬”。再往北到鹽源,還有雙馬神主題的銅飾。

    《後漢書·哀牢夷》: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其種邑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一。

    (昌寧 大甸山人面紋彎刀)

    這就說明,哀牢國的青銅文化明顯是兩部分構成的,一是哀牢“種人”的南方族系特徵的銅鼓、銅案等;二是內亞中原的彎刀、銅鉞、銅護指等。這就只有一個解釋:哀牢國青銅文化中的內亞-中原風格,來自嶲人、昆明人。從文獻上也可以看到,《史記》中早期時代是嶲、昆明並舉,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嶲人就不見蹤影了。保山地區多了一個嶲唐縣,但正如上述,這種縣治並無軍事征服背景,很難在敵對區域內站穩腳跟。更大可能是:嶲人融入了哀牢夷之中,且嶲人的地位很高(昌寧大甸山墓地),不排除其王族都是嶲人的可能性。

    (昌寧 大甸山 銅護指)

    哀牢王世系並不見於漢晉史料,一直到唐朝李賢註釋後漢書時,才引用了失傳的《哀牢傳》,提到了失傳的世系,按照三十年一代估算,有姓名可記的名王禁高,當生活在秦漢之際,約為公元前180年左右。但青銅器斷代,則可以上溯到前5世紀,中間缺失了至少300多年。也就說是,從九隆第一代王開始,後面至少有10代王是缺失記錄的。而這個期間,正好就是嶲、昆明人佔據滇西保山到大理的時期。

    唐李賢《後漢書》注引《哀牢傳》曰:“九隆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而數,至於禁高,乃可記之。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慄代。

    (祥雲 大波那 銅棺鷹虎圖案)

    嶲人的來源

    小編最近連發數文,論證了嶲、昆明是公元前7世紀-前5世紀遷入滇西地區的犬戎部族,其中不排除有一部分是殷商族人,因為犬戎曾經被殷商封為“犬侯”(見天津博物館館藏甲骨文),且倍加信任,命令王族子弟(多子族)參加犬侯軍隊伐周,進行軍政歷練。按照分封的慣例,殷商會派出一支族人進入犬戎之中,這支殷商族人很可能就是嶲、昆明之中文化最接近華夏人的“河蠻”,位於洱海西面的喜洲古鎮。

    天津博物館館藏甲骨文:令多子族從犬侯璞(撲)周

    這支非常突兀地出現在的滇西地區的遊牧人,經歷南北朝亂世後發展壯大,當隋朝將領和唐朝使者再次來到滇西時,發現這裡已經有一支“與突厥通俗”,且自稱與“匈奴為兄弟之國”的半耕半牧族群,戶口達數十萬戶之多。這批人“善戰死、惡病亡”,“冬居深谷、夏處高山”,在邪龍縣昆明夷後人蒙氏的帶領下,建立了南詔。南詔崩潰後,又由河蠻建立了大理。

    這批人何以會南遷到滇西地區呢?中原文獻也未見線索,只能猜測,在攻破鎬京後的100多年裡,諸戎人內部很可能發生了內亂。因為秦穆公霸西戎時,曾經強大一時的犬戎已經非常衰微了。這批實際就是“昆夷”、“緄戎”、“畎夷”,許多學者都持有此論,但尚未深入梳理。可以看到,這批人遷徙而來的昆明夷,“毋君長”,各據一州,相互時間甚至還發生戰爭,最典型就是邪龍縣的昆明夷曾經加入漢軍,對哀牢國主類牢最後的叛亂給了致命一擊,很可能就標誌著昆明夷對嶲人的決裂。

    換句話說,嶲人深度參與了哀牢國形成和壯大,昆明夷則塑造了南詔大理。這個真相似乎已經越來越明朗了。(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星馳電影中,有哪幾部讓人覺得比較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