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遲到說
-
2 # 歷史影像記
木君:985高校碩士,曾先後在政府部門、雙一流大學供職;
司馬懿比諸葛亮早出生2年。諸葛亮活到了公元234年,司馬仲達活到了公元251年。二位的年紀倒也相仿,不過司馬仲達比諸葛多活了19年,這個是我們要尤其注意的。
司馬懿真的用一計策輕鬆擊敗了諸葛亮嗎?恐怕是沒有這回事的。
司馬懿在曹操死前基本上也就是個幕僚,只不過是曹丕的幕僚,曹孟德沒掛時,司馬懿肯定是懷抱成名慾望的,不過曹操深知此人的野心,對其一直有顧忌,也不重用。
曹丕即位後,司馬懿才有一展身手的機會。孔明不滿偏於一隅,因為他知道王業不偏安的道理,他統率明顯處於劣勢的蜀漢軍隊,以功為守,哪怕是率疲憊之師,也要與當時最為強大的魏國頻頻相爭。和諸葛亮多次交鋒的司馬仲達,基本上是處於屢戰屢敗的境地。
如果真要用幾個字來概括司馬懿最後取得勝利的原因,我想無非是兩個字:
一個是:司馬懿即使穿女人衣服,也不出兵,是個忍辱負重的善於龜縮的老烏龜。
二個是:這娃太能活了,硬生生把諸葛熬死了,諸葛亮死後還活了17年,還是隻長壽的老烏龜。
三個是:天道如此,人又奈何?諸葛又奈何?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確實是被司馬懿擊敗了,司馬懿擊敗諸葛亮的計謀就是:閉門不戰,拖延時間,以生命長短換取戰爭最後的勝利,誰讓諸葛亮活不過司馬懿呢?
諸葛亮前三次北伐時,對手是曹魏的曹真,司馬懿還在南陽地區主持軍事,兩人第一次真正交手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除了帶回一千多戶百姓,無功而返。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不下陳倉,但斬殺了前來追擊的曹魏將領王雙。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奪了魏國的武都、陰平二郡。
公元231年2月,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祁山、滷城。諸葛亮先是派兵圍攻魏軍的祁山據點,在並沒有攻克的情況下,趕到上邽搶收了魏國的麥子,與司馬懿對峙在上邽,然後司馬懿進軍,諸葛亮退兵到滷城,滷城在上邽與祁山之間,祁山據點還在魏軍手中。
5月,諸葛亮為了引誘司馬懿決戰,撤圍祁山,不惜讓蜀軍主力陷入魏軍南北夾擊之勢,司馬懿在北,張郃在南,並且糧道被魏軍所斷,僅靠上邽的麥子為糧。
之後蜀軍在滷城南北設防,面對魏軍的南北包圍,司馬懿決定擊戰,結果諸葛亮先率北軍擊破司馬懿大軍,然後回軍大破張郃,並斬殺張郃於木門道,司馬懿逃回上邽。
諸葛亮此戰擊破魏軍兩大名將,斬車騎將軍張郃,斬首魏軍3000人,獲玄鎧5000具,角弩3100張。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五丈原,此戰,司馬懿再也不敢出戰了,閉門不出,無論諸葛亮怎麼引誘,司馬懿就是堅守不出,依靠此奇計,司馬懿輕鬆擊敗諸葛亮。
數千年後,武侯祠堂傳千年,司馬宣王猶未見!
-
4 # 葳蕤且饕餮
說諸葛亮被司馬懿一計打敗,這是個偽命題,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從不曾打敗過諸葛亮,三國演義甚至還有“死諸葛嚇跑活司馬”的橋段。
若說最中三家歸晉那也是到了司馬懿兒子司馬師的手上。雖說最終蜀國敗了,但那也與諸葛亮無關。
看三國的形式,魏國最大包含整個華北、華中還有江南部分領土,擁有最肥沃的土地和兵源還有良馬自是實力最強。自古以來的統一戰爭,除了朱元璋之外都是從北往南,都是北方的政權統一的全國。甚至東吳的勢力範圍也比蜀國要大。蜀國基本上只是以四川一省之力對抗所有人,自然是危若磊卵,而靠著丞相辛苦經營竟然還基本沒打過敗仗,可憐諸葛亮的能力之強。加之到了後期蜀國大將凋零,可謂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沒有人才,蜀國實力又若,加之川地還缺馬缺鐵,南方還不時的有少數民族叛亂,可見蜀國形式的危急。若非諸葛亮一手撐天,蜀國怕是早亡了,這也導致諸葛亮“食少事煩“而過勞死。惜哉!惜哉!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往事已矣,徒留後人不勝唏噓。後有明人楊慎作《臨江仙》一首詩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5 # 國際名場面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很模糊,我試著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在戰役層面上的交兵,諸葛亮不曾落於司馬懿下風,因此一計擊敗這個說法,是不存在的。
但是,如果是在戰略層面上,在北伐過程中,司馬懿的確是用一個“守”的計策,最終耗死了諸葛亮的生命,使得蜀漢北伐功敗垂成。
如果題主是想問這個的話,那麼我就繼續回答了。
諸葛丞相誠然是天下奇才,這點司馬懿親自有過評價,二人的能力不相伯仲,甚至諸葛亮更勝一籌,但是司馬懿用一個“守”字決,拖垮了諸葛亮,這是因為蜀漢和曹魏,情況天差地別,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來說:
1.蜀漢方面政治上,蜀漢政權體系構成複雜,派系鬥爭暗流湧動,本土勢力對劉備父子建立的蜀漢,沒有很強的歸屬感,雖然諸葛亮推誠佈公治理國家,有相當的效果,但整個政權還是擰不成一股繩,北伐時間一長,諸葛亮後方常常起火。
軍事上,蜀漢地小民少,國力與曹魏本就懸殊,加之川蜀秦嶺地理條件限制,運兵運糧效率大打折扣,另外一個令諸葛亮很擔心的事情就是,棟樑老將武士逐漸凋零死去,這點在《後出師表》上有具體說:
《後出師表》: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因此,中堅人才的逐步逝去,更說明了時間對於諸葛亮的重要性,有人問為什麼新的人才不出現?這就又回到剛才說的政治方面,除卻人口基數少之外,益州許多派系的人本就排斥劉備這個外來政權,好不容易有個人才,也不願為北伐盡力,因此諸葛亮能用的人只有原先外部帶來的老一輩人員,人才自然就少得可憐。
2.曹魏方面政治上:自從曹丕透過九品中正制,取得了各地大士族的支援之後,曹魏作為士族階層的利益代表,核心凝聚力比蜀漢是強不少的,故此人才也不曾斷代,死了一茬又出來一茬。
軍事上:雖然曹魏同時要對付東吳,但是以他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疆域,國力和戰爭可支配力是蜀漢和東吳加起來也不及的,在抵抗諸葛亮北伐時,關中地形較為平坦,後勤補給遠比蜀漢方便且有效率,背後的長安、洛陽都是大都市,兵源糧食都是源源不斷,就算有幾次大敗也傷不到元氣,這點比起舉國只有十萬兵將,不敢隨便亂打的諸葛亮來,更是有無比的優勢。
司馬懿曾說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但這本身並不是諸葛亮個人的缺陷,而是蜀漢有限的國力決定了諸葛亮只能穩紮穩紮,不能弄險,如果把諸葛亮和司馬懿交歡一下立場,我看司馬懿未必比諸葛亮做得好。
總結上面分別分析了蜀漢、曹魏兩國的情況後,我們可以感受到,諸葛亮北伐,時間是站在司馬懿這邊的,不論是國力恢復率、戰爭潛力、政治派系、人才等方面,時間過去得越久,就越對諸葛亮不利,故而諸葛亮總在尋找機會與司馬懿大戰,而司馬懿在戰役方面,又吃過諸葛亮的苦頭,壓不過諸葛亮,因此綜合考慮,只能用“守”這個字,來拖垮諸葛亮的意圖,最終拖垮他的北伐大計。
不過司馬懿守得也並不容易輕鬆,被打出了個“畏蜀如虎”的稱號成就,一旦壓不住手下將領的情緒,還得變花樣,假裝去向皇帝徵求命令,諸葛亮就說過,如果司馬懿能夠擊敗我,哪裡會千里向曹睿請戰呢?!
因此,總的來說,戰術戰役層面,司馬懿是以失敗居多的,但戰略方面,他的確找到了諸葛亮的核心弱點——時間,故而以堅守的策略,最終達到了成功防禦蜀漢的結果。
————————————————————————————————————
我是《逆三國志》作者鄭勳這是我回答的第33個三國問題啦本號專注三國曆史領域,告訴您真正的三國曆史!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評論留言都會認真回覆的~~~~ -
6 # 9紫氣東來
應答:其實不用破析勝負已分,諸葛亮以十多年時間準備來準備去,他的國策就是承劉備遺願,北伐,西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行路艱難而遙遠,別人進攻難,但出川也難,後幾所謂的北伐連飯都沒吃的,半途退兵,諸葛亮能算什麼,就這麼一點國力,那麼點兵,連戰馬都少得可憐,諸葛亮到是窮則思變,發明了木製車,用牛馬拉著,這樣可以多裝點軍糧,碰到氣候不好,還沒到祁山斷炊了,後勤保障不夠,就那麼不到一百萬人口的地方,哪兒來那麼多糧食,司馬懿用什計,一招安營紮寨,吃肉吃酒,人家就知道用不了多久諸葛亮會自動撤兵,不撤吃什麼,沒吃的會軍中大亂,任何部隊都這樣,諸葛亮也不意外,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最高明之作,上兵伐謀這不妙計嗎?而且是精典之中的精典嗎?無需動手,管你諸葛亮怎麼叫喚,全當沒看見,而諸葛亮急了,這是病死五丈原了,若劉禪問起來總不能說,見著司馬懿大軍,他不出戰,我等只好回來,這能交待得過去嗎?
而司馬懿不戰而屈人之兵,兩國要少死多少人,一但開戰,損失幾萬人馬不在話下,即使諸葛能贏這一仗,也已損兵小半,而司馬懿帶的兵僅只是魏國四股之間的一股,實力懸數太大,諸葛並沒有撒豆成兵的本領,輸得一點不奇怪!如換一下位置讓司馬懿進攻也是必輸不疑,趕緊撤兵回國是正道。
-
7 # 汐水柔情
被譽為天下奇才的諸葛亮,為什麼被司馬懿輕鬆擊敗呢?首先對於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在正史中,找不到證明司馬懿擊敗過諸葛亮的戰績,所以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諸葛亮與司馬懿一生對戰六年,諸葛亮兩次北伐,一共正面交戰三次,三次的戰爭結果都是司馬懿戰敗,不存在司馬懿擊敗諸葛亮這一說,按照演義裡面的說法,諸葛亮與司馬懿交戰非常多,什麼空城計、火燒上方谷、對陣等這些都是虛構,或者無法證明其存在的情節,外正史中,兩者只對決過三次,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位高手的三次對決過程:
第一次對決,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擊敗郭淮、費曜,趁機割去上封的麥子,之後與司馬懿大軍相遇,司馬懿依山而守,諸葛亮不得進攻,採用誘敵深入之計,於是諸葛亮退兵,司馬懿一直追,諸葛亮停下來,司馬懿也跟著停下了,但是就不進攻諸葛亮,就在後面一直跟著,直到追到滷城,滷城之戰拉開序幕,司馬懿身邊的謀士賈詡,也就是曹操的五大謀士,說司馬懿畏諸葛如虎,司馬懿受不了這種侮辱,於是開始主動攻擊,司馬懿派張頜從側面攻擊王平,自己率主力正面迎戰諸葛亮,結果是張頜被王平擊退,司馬懿被諸葛亮破甲三千甲首,差點全軍覆沒,之後逃跑,曹睿又給司馬懿增加援軍,此時諸葛亮由於李嚴運糧不利,於是撤兵,司馬懿派張頜追擊,結果張頜戰死。
第二次對決,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採取縮頭烏龜戰略,堅守不出,諸葛亮百般羞辱,甚至送司馬懿女人衣服,司馬懿經過上次一場戰役,知道諸葛亮厲害,堅守不出,後由於連降大雨,河水隔斷了諸葛亮與孟琰,於是司馬懿趁機偷襲孟琰,被諸葛亮擊退,司馬懿慘敗而歸。
第三次對決,死亡對決,諸葛亮由於病重,留下遺計智退司馬懿,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司馬懿一定會率大軍追擊,為了保全蜀軍安全,諸葛亮留下遺計,讓姜維用諸葛亮為司馬懿雕刻的諸葛亮木像,用來嚇退司馬懿,不久諸葛亮病逝,蜀國大軍退兵,司馬懿果然率十萬大軍追擊,於是姜維退出諸葛亮木像,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掉頭就跑,百姓曰:死諸葛驚走活仲達。這就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十萬大軍的來源,這是歷史上存在的事蹟,而非演義虛構。司馬懿最後只能感嘆真乃天下奇才。
三次對決司馬懿都佔下風,兩人對戰六年,司馬懿沒有佔到諸葛亮任何便宜,更不存在司馬懿擊敗諸葛亮這一說法,按理說司馬懿還不如曹真,起碼曹真還用張頜擊敗過馬謖,讓諸葛亮處於過下風,而司馬懿只有猥瑣,沒有對諸葛亮怎麼養,反而被諸葛亮羞辱,曹真沒有像司馬懿這樣窩囊過。
回覆列表
很多人把後期蜀漢和曹魏的戰爭看成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博弈,當然兩人都是一軍統帥,都是老謀深算,諸葛亮覺得他死後蜀國被欺負肯定會沒有還手的餘地,就想在活著的時候一統天下,七次北伐可謂是鍥而不捨,結果都沒成功,為什麼呢,急功近利,太著急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是有前車之鑑的,曹操大軍浩浩蕩蕩去江南收孫權劉備,結果一個赤壁大敗,打的曹操是落花流水,劉備也是一樣,傾盡全國之力去打孫權,被陸遜一個夷陵之戰報銷了,自此蜀國一蹶不振。守比攻容易多了,而且司馬懿此人善於忍,用計謀兵法我打不過你,但要是論一對一送人頭殺敵一萬自損八千我大魏有的是人,這樣消耗的話曹魏肯定贏,所以司馬懿就記住一點。以不變應萬變,不管你怎麼挑釁,我都不會用我的弱點和你的長處扛的,就連諸葛亮送司馬懿女裝這種奇恥大辱都可以忍受,你要來打,我就陪你耗著終於諸葛亮被氣死了。對呀,諸葛亮一人啥都要操心,太勞累了,焉能不敗,所以說在絕對的實力下什麼陰謀陽謀都只能是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