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高地之風

    “不正衣冠,不見汲黯”。尊貴如大將軍衛青,漢武帝都能距坐而見,招呼之間視如家奴。而對於汲黯,漢武帝卻不敢不以禮相待。汲黯剛直不阿,敢於對霸道的漢武帝犯顏直諫,更別說諸如田蚡之類的王宮貴胄。這種品質也就註定汲黯敢於說真話,敢於堅持公理。所以即使漢武帝並不太喜歡汲黯,但也不得不承認他為社稷之臣。

  • 2 # 大飛熊騎士

    汲黯的個性就是一把利劍,幾乎穿透了武帝時期重要的大臣。武帝卻對他異乎尋常的容忍,這和汲黯的性格有關,也和武帝有關。

    (漢武大帝)

    性情中人。

    汲黯的性情直接莊重,對人喜歡就很喜歡,不喜歡就不鳥你,從不拐彎抹角,讓人又愛又怕。表現在:

    第一,武帝也怕。

    武帝見衛青,公孫弘都是很隨便的,見汲黯得卻很正式。武帝也是又敬又怕。

    第二,懟權貴。

    田蚡,衛青都曾經紅得發紫,特別是田蚡更是倨傲,汲黯見衛青是平禮,見田蚡,拱手了事。

    (酷吏張湯)

    對公孫弘,和酷吏張湯,汲黯更是狠狠的懟過他們。就連劉安造反,誰都不怕,就怕汲黯。

    第三,汲黯公心。

    汲黯本來去視察火災的,卻發現河南水旱之災更嚴重,於是假傳聖旨,開倉放糧。多次勸誡武帝修養生息。外放為地方官,功績卓著等。

    汲黯善終。

    汲黯能在武帝一朝,任性嚴厲,和武帝本身分不開的。漢武帝也算是一代明君,雖然有爭議。但武帝也是性情中人,他所用的大臣都是大紅大紫,權傾一時。

    這時,武帝也需要一把利劍,來防備大臣權貴,雖然有時候汲黯會誤傷武帝。但是汲黯都是以“公心”為基礎,性格清晰,脾氣固執,不依附,不結黨,是難得的“直臣和純臣”。

    這些都是他善終的原因吧。

  • 3 # 傳奇歷史觀

    汲黯是漢武帝時期一個奇葩的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漢武帝好殺大臣,汲黯喜歡當面頂撞漢武帝,而他卻得以善終了。汲黯多次當著群臣的面批評漢武帝,認為他的做法不對,汲黯發言之後,漢武帝往往都是沉默不語,氣的說不出話來,也不當面罵汲黯。他們之所以經常意見相左,是因為漢武帝喜歡激進的做法,而汲黯喜歡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尤其是漢武帝重用酷吏張湯,這讓汲黯非常反對,經常當面數落張湯。治國的理念不同可以理解,畢竟治國不能偏執一種方法,而汲黯這種治國的理念如果遇上漢文帝,漢景帝可能剛好。其實漢武帝執政的最後幾年也恢復了無為而治,但是汲黯沒能登到那天。

    汲黯為人清高,不願意阿諛奉承,漢武帝的舅舅田蚡做丞相時,所有人見了他都跪拜,汲黯卻只作揖。後來漢武帝想要抬舉衛青,衛青做了大將軍,汲黯還是不願意跪拜他,別人都勸他識時務點,他說“難道大將軍會因為有人向他拱手行禮就顯得不尊貴了嗎?”因為清高,所以固執,對自己的意見特別堅持,即便皇帝不接受自己的意見,他也不妥協,大不了誰也不接受對方。漢武帝對他的評價是“愚直”,漢武帝甚至像殺了他,但是讓他做事卻政績很好,找不到殺他的理由。清高之人必有他的實力,汲黯對於治理國家還是有一套的,並不是紙上談兵。

  • 4 # 一個人的歷史

    西漢名臣汲黯,做人有原則、有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趨炎附勢,不盲從於人,在我看來是我輩學習的典範。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對汲黯有如下的記載:

    臨機而斷,救濟災民

    汲黯字長孺,濮陽縣人,他的祖先曾經受到古代衛國國君的恩寵,到他這一輩已經是第七代。靠了父親的保舉,在孝景帝的時候,他擔任太子洗馬,因人剛正不阿而遭人敬畏。孝景帝去世之後,太子繼位,也就是漢武帝劉徹,他任命汲黯做了謁者之官,負責傳達自己的命令,類似於秘書的職務。 東越爆發了戰爭,漢武帝派汲黯去檢視情況,他沒有到達東越,到吳縣就返回了京城,對漢武帝說;“東越的民風就是喜好內鬥,沒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

    河內郡發生了火災,有一千多戶人家被牽連,漢武帝便又派汲黯去視察情況。回到京城後,汲黯向漢武帝彙報說河內郡的火災蔓延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那裡的人住房過於密集,因此火災發生的時候才會很快蔓延不能得到控制。

    不過我在經過河南郡的時候,發現那裡正遭受水旱災害之苦,災民有幾萬戶至多,甚至出現了父子相食的人間慘劇,於是我便自作主張,用您給我的符節命令河南郡的官員開倉放糧,救濟災民以避免發生民變,現在我申請交回符節,請您按照假傳聖旨治我的罪吧。

    忠君之臣,無為而治

    漢武帝認為他賢良,不忍心治他的罪,但是假傳聖旨也是要付出點代價的,不然我的面子往哪裡放呀!於是任命汲黯做縣令,汲黯認為縣令的官小且遠離京城,不能直接給天子提好的建議,因此便以自己有病為由, 辭官還鄉。

    漢武帝聽說之後,也不讓他辭官,而讓他在朝中擔任了中大夫,由於汲黯經常說話做事不給人留情面,即使是對於皇帝也是如此,因此不久他就被外放到東海郡做郡守。在東海郡他採取無為而治,用黃老之術來管理郡內的事物,任命有能力的人作為自己的下屬,他並不親自參與任何事務的處理,而只是著重於規則制度的制定以及對下屬的督察督導方面,一年之後,東海郡大治,這都是汲黯的功勞,於是漢武帝就把他召回了京城任主爵都尉,享受九卿的待遇。

    特立獨行,不從於眾

    汲黯喜歡抓大放小,不喜歡去深究條文摳細節,為人傲慢不講究禮數,容不得別人犯下的過錯,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歡他。汲黯對於自己喜歡的人就和他們傾心相交,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就根本不去搭理。

    因此沒有人去依附於他,不過他也有自己的圈子,就算小眾曲高和寡,但是還是會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他和灌夫、鄭當時和宗正劉棄交好,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喜歡直諫犯上,因此都不能久居官位,經常被皇帝外派或免職。 汲黯不喜歡趨炎附勢攀附權貴,田蚡得勢時,很多人見到田蚡都會跪拜以表示對田蚡的尊重,但是汲黯就和以前一樣,只是拱拱手而已並不顯得十分尊敬。

    忠言直諫,盡職守責

    對於皇帝汲黯也直言不諱,不給漢武帝留一點面子。漢武帝召集儒生說自己要幹什麼什麼,汲黯說天子的慾望多,只是表面上實行仁義罷了,並不是真的要做堯舜一樣的賢德君主。

    漢武帝聽後十分生氣,當即退朝,很多人都認為他死定了。漢武帝退朝之後對身邊的近臣說汲黯這個人太愚直了。有人出於好心就去勸她,你怎麼能老和天子作對呢,冒犯了天子,隨時有可能人頭落地,你難道不擔心自己生命危險嗎?就算你不擔心自己,難道你不關心你家人會受到影響嗎?汲黯說皇帝設立我們這些官位,讓我們擔任各自的職責,難道是為了讓我們阿諛奉承天子而不做正經事嗎?如果因為我們提了建議,激怒了天子而被殺,那也是做臣子的本分,如果我們的建議能得到天子的接納,而改變整個國家的命運那難道不很好嗎?

    保國安邦,可信之人

    汲黯的身體不是很好,經常生病。於是漢武帝便派莊助去探視,莊助替汲黯向漢武帝請假,漢武帝問你認為汲黯這個人怎麼樣?莊助採取了先抑後揚的做法,他說汲黯這個人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他有原則有立場,可以輔佐少主守住江山,就算遇到威脅他也不會屈服,遇到利益誘惑也不會動搖。漢武帝說古時候人們說的保國安邦的忠臣,大概就是指汲黯這樣的人吧。 漢武帝對汲黯十分尊重,漢武帝經常在如廁的時候接見大將軍衛青,在自己衣冠不整的時候接見公孫弘,但是在接見汲黯的時候,一定會整理好自己的衣冠之後才接見,因為漢武帝認為汲黯是國家的忠臣,不能唐突對待,同時他也十分忌憚汲黯的嘴,怕他直諫犯上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看到這裡我想到了唐代的魏徵。

    報國之志,識人之能

    汲黯推崇黃老之術和無為而治,這和漢武帝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背道而馳,除此之外汲黯犯上直諫的毛病也多次讓漢武帝動了殺他的念頭,不過最後基本都是罷官了事。因為漢武帝知道找一個阿諛奉承的人容易,找一個敢於犯上直諫的人才是很難的事,有時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淮南王劉安就曾說過,搞定公孫弘很容易,因為他有弱點,但是搞定汲黯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有原則。汲黯還多次和漢武帝說張湯不能重用,因為做為廷尉,張湯處處順著漢武帝來,而不是以一個法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樣的人最後必然會身敗名裂的,果然後來張湯身敗名裂身首異處應了汲黯的話,這說明汲黯有識人之能。因此儘管漢武帝殺了很多人,但汲黯最後是善終。

  • 5 # 數點梅花天地心

    汲黯系西漢名臣,喜歡向皇帝提意見,為人剛直,做人有時還挺要面子,還特別傲慢。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士大夫形象。

    他深通黃帝,老子的學說,主張清靜無為,不去多幹預百姓的生活,處事講究大原則,不拘小節。

    汲黯信奉無為之道達到什麼程度呢?說來真誇張。

    漢武帝時,有一次中國東南方的東越部族相互交戰,武帝讓汲黯視察平息,哪知他沒有到目的地,就跑回來了,還自信滿滿地說了一通大道理:“這幫東越人相互攻擊,是正常現象,不過是當地的風俗民情罷了,天子的使者前去制止會引發不當的後果。”

    於是任他們自我處理,卻不加以主動解決。

    漢武帝

    還有一次河內郡失了大火,上千戶人家讓燒完了,武帝讓汲黯前去撫慰,他也沒有當一回事:“老百姓家的房屋相連,一家失火,相鄰之家接著燒也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

    敢情在他汲黯眼中,這些都是世間自然規律,順其自然而已。

    這就是汲黯的無為而治,這種做法其實在漢文帝和景帝時代那就是治國的基本國策。讓民間百姓自由發揮,不要事事過問,凡事必有生生相剋,有事自有相應的辦法加以解決。人為干涉過多,反而會有過多的麻煩。

    汲黯墓

    汲黯還是個飽學之士,很注意自己的名節,他官至九卿,尤愛擺文人架子。

    有一次他因罪罷官,皇帝讓他擔任縣令,他就不滿意,引以為恥,感覺這個職位太低了,丟不起那個人。立馬辭去官職不做,直接回家。

    這種耿直的性格使他往往只注意別人的態度,而忽視自己的言行,不太尊重別人,更別說權貴了。

    大將軍衛青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屢獲大功,權勢熏天,許多官員見了他都要行跪拜之禮。而汲黯大人見了衛青卻拱一下手得了。朝中不少大臣對汲黯非議甚多,皆以為他不懂人情世故,怠慢大將軍。

    西漢名將衛青

    哪知衛青是個老實人,愈發覺得汲黯是個不事權貴之人,竟然對他尊敬無比,常常向他請教問題。相反,衛青倒看不起那些常在他面前拍馬屁的傢伙。

    你說這位汲黯大人有多牛吧!

    不過正因為他有這般的怪脾氣,向皇帝上奏摺時,他不是每次都能得到皇帝的諒解,說的好,皇帝可能喜歡聽,說的不好,皇帝可能會將其免職。汲黯是諍臣不假,有才學也不假,不過究其一生,他起落甚多,始終不能長久居其官位。

  • 6 # 孝文孝武

    汲黯被漢武帝稱為“社稷之臣”,但是漢武帝對此人是又敬又怕。

    漢武帝可以在廁所中召見大將軍衛青,可以不帶頭冠就面見丞相公孫弘,但是每次見到汲黯必須整理好容裝,帶好發冠。有一次漢武帝坐在軍帳中,衣著比較隨便,沒有帶好發冠。看見汲黯要上前奏事,趕緊躲到了帷帳後面,然後才讓汲黯說話。

    汲黯這個人有一定的政治才能,行品端正,有氣節,而且比較愛惜民力。但他是一個性情比較高傲的人,不講究禮節,沒有容人之量,經常在朝廷上直言相諫,得罪了不少人。汲黯生平最瞧不起的就是刀筆吏,認為“刀筆吏不可公卿”,與張湯和公孫弘交惡。他罵張湯是個小人,當面罵公孫弘是個陰險狡詐絞盡腦汁諂媚之人。起初,汲黯位列九卿,張湯和公孫弘為小吏。後來,張湯和公孫弘都做了大官,特別是公孫弘還封了侯,比汲黯要尊貴,於是汲黯還跑到漢武帝那裡發牢騷,惹得武帝很不高興。

    然後,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汲黯是一個和親派,這顯然與漢武帝的政治思想是相反的。因此,汲黯雖然曾經一時顯耀,終究逐漸被冷落,還曾因為一個小的過錯,被漢武帝免去了官職,在田園裡隱居了好幾年。

    除了汲黯以外,漢武帝時期還有個叫鄭莊的人,也曾位列九卿。不同於汲黯,鄭莊這個人比較會做人,對待賓客很有禮貌,而且在朝堂上從不說人壞話,薦舉人才都是說比自己要賢能。當時天下的人都稱讚他。後來鄭莊有失職的過錯,被貶了官。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鄭莊、汲黯始列為九卿,廉,內行脩絜。此兩人中廢,家貧,賓客益落。”這樣寫在史書中,司馬遷依然覺得不夠,還在後面進行了當時整個朝廷的風氣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嘲諷。

    “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也就是說,按照汲黯、鄭莊的下能,尊崇的時候賓客有數十倍,失去權勢的時候就沒有了,更何況眾人呢?

    武帝一朝剛好還有個曾經做過廷尉下刲翟公,當初做廷尉的時候,賓客滿門,等到他失去官職的時候,門客羅雀。等到他後來又復了官,賓客們又想去拜見他,翟公就在門上寫了一段著名的話。

    於是司馬遷引用了翟公的那段話,接著說“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云,悲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君遷子能嫁接黑柿子嗎?該怎麼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