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哥68392488

    南明自身亂成一鍋粥 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敗元氣大傷 滿八旗本身戰鬥力就很強悍又收入了關寧鐵騎等一系列有戰鬥經驗的漢軍 強強聯手天下無敵

  • 2 # 朵朵佬爺

    魏忠賢和崇禎把天下有能力的人都得罪光了,許多有本事的人都在另謀出路,像吳三桂、洪承疇等都是,還有大帥擁兵不救崇禎,救了崇禎,又擔心崇禎殺了自己,袁崇煥剛解了北京之圍就被殺了,誰還敢來救?

  • 3 # 大貓天天

    軍事力量上還是有絕對優勢的,對李自成的大順兩路分兵攻打,李自成集中主力在潼關抗擊,又有地理優勢,還是在紅衣大炮到來后土崩瓦解。在南明,滿清追擊李自成,李自成的殘軍又追左良玉軍。李成棟殺南明兩個皇帝,反正以後一戰滅亡,大西的張獻忠也是如此。直到大西餘部在孫可望指揮下與南明合流,南明才有一支可以和八旗野戰的軍隊,可惜此時南明只有西南一隅,無力阻止滿清席捲天下。

  • 4 # 小奔說史

    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是軍事—政治集團的自我整合程度,即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賞罰分明,從而具有極高的執行效率和動員能力。

    1644年,滿清入關時,全部滿蒙漢八旗加起來不超過20萬人,當時無論是李自成集團還是南明,所掌控的人口、地盤和軍隊都遠遠超過滿清。

    然而,為什麼滿清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先後擊敗李自成、張獻忠和南明呢?

    一、滿清戰略正確

    1644年以後,類似於四方混戰的局面,分別是南明、滿清、李自成、張獻忠。

    這個時候就要考驗當政者的智慧,誰是朋友,誰是敵人。

    舉個例子,1936年以後,國共雙方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決定。正是這樣的政治智慧為中國堅持八年抗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論仇恨程度,國共雙方不比南明和李自成低,然而大敵當前時,南明和李自成的主政者都嚴重缺乏戰略眼光。

    就南明而言,一心採取“聯虜平寇”的策略,把李自成看做最大的敵人,不僅千里迢迢運送財物北上犒勞吳三桂,還在一邊旁觀滿清全力對付李自成,幻想可以劃江而治。

    就李自成而言,山海關失敗後,居然放棄戰略地位重要的山西,失去居高臨下威脅北京的機會。隨後,在幾次與滿清作戰失敗後,最後的幻想是順江而下奪取南明的地盤。

    更不要說張獻忠,奪了四川之後,就打算與李自成爭天下。

    所以滿清的運氣在於遇到了這麼幾個近視眼對手,從而從容集中主力各個擊破,先李自成再南明。

    二、滿清統治集團齊心

    皇太極透過設立六部和打擊對手,完成了集權統治的改革,使滿清擺脫了原先的部落特徵。

    擔任攝政王的多爾袞依靠年幼的順治皇帝的權威,把滿清高效的軍事集團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當多爾袞得知北京被李自成攻克的訊息後,立刻全國動員入關南侵,短短几天內就完成了軍事鬥爭準備。

    充分說明了滿清的指揮高效和號令如一。

    南明繼承了明朝的一切弱點,言官永遠扯皮,黨爭高於對外,皇帝沒有權威,軍隊張揚跋扈。

    最後,清軍還沒打來,左良玉倒先順流而下進行所謂的“清君側”,自己人能打起內戰,焉能不敗?

    三、八旗軍隊戰鬥力高

    事實證明,一個新生政權的軍隊都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打仗勇猛,不怕死。

    而一個腐敗的體制,必然導致混亂不堪的管理,並擁有一支組織渙散,貪生怕死的軍隊。

    軍隊人數遠遠不如大明的滿清,之所以能夠屢次在野戰中擊敗明軍,就是因為滿清八旗本身就是戰爭洗禮和錘鍊的產物。

    相比之下,南明視為支柱的江北四鎮,其中劉良佐和劉澤清兩人,都是大敵當前保命第一的軍閥而已。

    換句話說,他們之所以有實力成為江北四鎮,就是因為對農民軍的戰鬥中永遠想著儲存自己實力,甚至拒絕崇禎的勤王詔命(吳三桂其實認真執行了勤王詔命)

    同樣,拒不勤王的左良玉,得知李自成兵鋒指向武昌,第一反應是找藉口南下。

    這樣的軍隊如何能指望?

    至於李自成,在17年的流寇生涯中,靠著明朝政府的政治無能和兩線作戰窘境才能僥倖攻進北京。

    所以,在他碰到真正的正規軍——滿清軍隊之後,失敗自然無可避免。

    滿清能夠得天下,原因主要就在這三點。

  • 5 # 火器工坊

    的確,清軍入關後只有區區20萬人(三個八旗加關寧軍),就是再能打,看起來也沒有機會佔據整個中國,但是歷史的發展總是非常巧妙。

    李自成自從退出了北京,戰鬥力就一天不如一天。清軍進了北京之後,多爾袞令清廷以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同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部,共3萬餘騎,由大同經蒙古迂迴入陝,進攻大順軍。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大順軍,李自成率主力連夜撤回西安。潼關為清軍所佔,入陝門戶洞開。阿濟格部清軍進入陝北後,以一部分兵力圍攻據守榆林、延安的李過、高一功部大順軍,自己領兵南下西安。自此,李過、高一功部被切斷了往西安的退路,被迫放棄陝北,取道漢中,由四川入鄂。在清軍兩路重兵合擊下,李自成放棄西安,轉入湖廣襄陽。

    同年十月,李自成為扭轉大順在山西、河南的頹勢,開始反攻河南懷慶(今河南沁陽),連克濟源、孟縣,在柏香鎮大敗清軍,陣斬清提督金玉和與副將常鼎、參將陳國才等,乘勝進攻沁陽,清衛輝總兵祖可法率部增援。多爾袞聞報,急令豫親王多鐸轉兵西向,先解懷慶之圍,然後由河南渡黃河,與英親王阿濟格形成南北夾攻之勢,進攻大順。李自成親率大將劉宗敏、劉芳亮等精銳部隊北上,準備與阿濟格部清軍決戰於陝北。十二月十五日,多鐸部進至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在靈寶縣境擊敗大順駐軍後西趨潼關。佔領西安後,清廷命多鐸部東進南京,摧毀弘光政權,命阿濟格部繼續追擊大順軍。此時,50萬大順軍已是軍心渙散、紀律鬆懈、指揮混亂,在清軍追擊下,在襄陽、九江等地連敗十三仗,喪失了全部轄地。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遭當地地主武裝襲擊,不幸犧牲,大順政權遂而瓦解。

    其實打不過清軍並不是說李自成的軍隊腐化了,入京一個月,根本來不及腐化,原因還是戰鬥力不在一條線上,畢竟這些農民軍打的是大明關內的兵油子,而不是跟驍勇善戰的清兵磨練出來的。不過好歹李自成是跟清軍正面剛剛廢的,但是南明就很磕磣了。

    從建立政權開始,南明就一直在搞內訌。福王即位,左良玉跟馬士英槓,江北四鎮不團結,馬士英跟史可法槓。結果清軍一來,江北四鎮直接投降,南京不出兵救史可法,左良玉直撲馬士英,然後多鐸就跟掃地一樣,輕鬆掃蕩了弘光政權。

    隨後的隆武政權,隆武皇帝和黃道周跟鄭芝龍槓,隆武政權跟魯王政權槓,槓到最後,鄭芝龍降清,黃道周戰死,鄭成功飄到廈門,魯王在舟山群島上不了陸地。

    然後就是桂王的永曆政權,瞿式肆和何騰蛟槓,孫可望和李定國槓,李成棟和鄭成功槓,從建立到滅亡,一天也沒有消停過。而不斷投降清軍的明軍和農民軍越來越多,清軍自然也就有力量控制住中國了,所以說清軍的一統,很巧妙,又很合理。

  • 6 # 惜花公子

    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而這句話就是對於大明朝與大順朝滅亡的最中肯的評價與總結。在面對外族入侵的時候,不管是大明朝與大順朝都不能放下各自政見的不和,將槍口一直對外。而還在互相傷害,讓外族坐收漁翁之利。讓其百萬精銳部隊白白的犧牲在了內耗之中,而讓外族以逸待勞,一舉殲滅對其威脅最大的勢力。然後,平穩入關,對華夏大地進行著各種的蹂躪與蹉跎。那揚州三日、嘉定三屠、削髮之刑等等。

    外患悠悠內鬥忙,怎有不敗花兒郎

    在清軍大兵壓境的時刻,各地起義軍,對著腐朽的大明王朝的後院狠狠地點燃了一把大火,讓對清軍作戰的大明軍首尾不能相顧。不能全心的對付清軍,加上前線的各種指揮不利,讓明軍節節敗退。造成朝野動盪,這時作為大順軍卻不能估計外敵之難,一致對外。卻向大明軍的傷口上狠狠的撒了一把鹽。加快了明軍的滅亡。而讓清軍的勢力不斷的擴大與強勢。在抗擊不利後,撤往南部後,還是沒有將清軍作為首要敵人,無限制的進行著內鬥。

    (揚州三日,嘉定三屠)

    天災人禍亂人心,大好河山血淋淋

    大順軍在北京城內遭受鼠疫之亂,又有吳三桂投敵。讓本就勢力大損的大順軍,再次遭受打擊。而清軍採取各種的招降手段,而大順軍內部的不和諧,讓其有機可乘。轟轟烈烈的大順軍很快的成為歷史。而清軍已經佔據大明朝的半壁江山,而退守南方的大明朝卻還在內鬥與掙權之中。被清軍無情消耗在了歷史的長河裡。

    總之,打敗大明朝與大順朝的不是對手的強大,而是內部無休止的內鬥,讓大好河山拜拜拱手讓給了外人。

  • 7 # 一點點歷史

    當年滿清十萬鐵騎入關,幾乎已經是舉國之兵,但是僅李自成的農民軍就號稱百萬大軍,即便是除去隨軍家眷這個數字也是非常可觀的,在看南明,根據《明史》記載僅盤踞在武昌的左良玉一部就“兵八十萬,號百萬”。

    雖然以上數字都有誇大的嫌疑,但是兵力對比滿清沒有任何的優勢可言,套用亮劍中的一句對白,就是一百萬頭豬,滿清也得抓上個幾年,實際上南明政權如果不算臺灣鄭氏,僅僅堅持了不到二十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得站在各方立場逐一分析。

    對於南明得統治者來說,擁立福王后如何制定對外政策是非常關鍵的,面對農民軍和滿清,明朝顯然沒有實力並擊,在史可法與馬士英的建議下南明選擇了“聯虜平寇”的策咯,清軍和南明保持了短時間的和平。

    這種情況下大順軍的日子就變得十分艱難,面對滿清的追擊,南下之路又走不通,自己內部還發生了分裂,農民起義的侷限性暴露無遺,很多投降大順軍的前明將領投降了滿清,如原大同姜瓖投降投降李自成後又降清,一路追擊李自成。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一部降清,一部分南下繼續抗清。

    再說南明政權,喪失了無數次反敗為勝的機會,內鬥始終充斥在南明政權內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四帝一監國,內耗幾乎從未停止過,有時候甚至為了爭奪正統不惜自相殘殺兵戎相見,如果讀過南明那段歷史你就會發現南明的滅亡絲毫不值得同情。

    八旗兵的戰鬥力確實比較強,但是如果不是南明的自相殘殺滿清區區十幾萬人無論無何也不可能問鼎中原。

  • 8 # 雞兒加蛋1

    滿清入關不但不是沒優勢,而是擁有絕對優勢。滿清為滅大明都準備多少年,唯一的難點就是大明經營多年的遼東防禦體系還因為吳三桂完美解決了,剩下的事完全就是秋風掃落葉。難不成你還指望李自成流寇集團能擋住百戰百勝的八旗鐵騎,還是靠那些戰五渣的南明殘兵。

  • 9 # 天涯看點歷史號

    清軍入關時,已經徵集了滿洲全部的精壯男子,可謂傾巢而出,湊齊了十萬騎兵的清軍在山海關被吳三桂請入關內,在山海關擊敗了李自成,從此開始了征服天下的征程。

    要說,清朝入關後沒有絕對的優勢,這個說法值得商榷。如果只是將清軍的滿洲八旗和漢人的軍隊(明朝和大順、大西軍的總和)比較,人數上是佔絕對劣勢,質量相對較高,但是也無法彌補數量上的差距。但是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清軍雖然人數較少,但是他們可以利用漢人的軍隊為他們所用,比如吳三桂在山海關之時已經投降清軍,清軍入關後又有很多明朝軍隊投降了清軍,為其所用。這得益於多爾袞的政治眼光和手腕,他用高官厚祿籠絡漢人的武將,使他們為清朝所用。

    而對於李自成和南明兩個主要對手,多爾袞採取了各個擊破的戰略。

    1644年十月,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曾命令英親王阿濟格和豫親王多鐸兵分兩路同時征討李自成和南明,但是很快清軍就被大順軍在河南懷慶地區擊敗,多爾袞被迫改變了分兵的政策,轉而集中兵力進攻李自成,很快這一改變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自成在兩路清軍的夾擊之下疲於應付,陝北的李過和高一功率領的大順軍不是阿濟格和吳三桂的對手,而李自成在潼關和多鐸血戰也多次吃到敗仗,後來在陝北防線被突破之後李自成只能從潼關撤往西安,潼關被清軍佔領,而潼關失守以後西安也無法固守,李自成只能率軍從西安撤退。而這一走,李自成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阿濟格奉多爾袞命令,對李自成的大順軍窮追不捨,一路從陝西經河南一直追到湖北。1645年五月李自成率領大順軍走到了湖北通山縣,五月初四李自成在九宮山率領二十餘騎離開大部隊去勘察地形、以便決定行軍方向時,被一夥地主武裝所殺,可憐的李自成造反十幾年,沒有死在洪承疇、孫傳庭等名將手裡,也沒有死在清軍手中,反而死在名不見經傳的地主武裝手裡。李自成死後,大順軍雖然實力尚存,但是已經群龍無首,不足為慮了,這對於清廷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好訊息。

    在李自成被擊敗的同時,南明弘光政權也在遭受著類似的命運。1645年三月,眼看李自成從西安撤退,多爾袞命令多鐸率清軍南下征討南明弘光政權,而弘光政權自從建立政權以來就一直處在內鬥之中,文臣互相攻訐只為取得內閣之位,而武將則擁兵自重,魚肉百姓,試問這樣的政權怎麼能夠抵擋如狼似虎的清軍?

    清軍在淮北地區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三月份出兵,四月底就已經抵達揚州城下,而江北重鎮揚州城也很快淪陷,史可法殉國。五月十日,清軍越過長江天險,南京城中的弘光帝連夜出逃,首輔馬士英也逃離了南京城,最終南京守將開啟城門投降,南京弘光政權崩潰,自此明朝南、北兩京全部丟失,正式進入了流亡階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遇到過人生最低谷,一無所有的時候嗎?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