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數學蔣一刻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通貨膨脹”究竟是什麼。

    通貨膨脹,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

    而在現實中,通脹的成因多種多樣:

    1.需求拉動:即由於社會總需求快速增長,形成供不應求局面,從而導致社會物價總體上漲,形成通貨膨脹;

    2.成本推動:原材料、勞動力成本、物流成本等顯著的增加,也將導致整個社會生產成本的增加,從而最終反映在物價的普遍上漲,從而形成通脹;

    3.利潤推動:即在競爭不充分的市場上,壟斷者或者寡頭為了獲取超額利潤,主動提升產品物價,從而形成通貨膨脹;

    4.進口推動:即輸入性通脹,如果一個國家的原材料或者產品依賴進口,那麼匯率波動、國際供需變化,都會導致國內物價水平的上漲,從而形成通貨膨脹;

    上面幾點原因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貨幣超發引起的通貨膨脹,二是經濟波動引起的通貨膨脹。而因經濟波動引起的通貨膨脹中,各國最為關注的就是需求拉動產生的通脹。

    因為各國均會統計經濟資料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透過多組資料來看出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比如透過貨幣M2來看貨幣的供給量、透過PPI來看生產成本的變動等。

    此外,是否各國都在擔心通脹?這個結論首先是不全面的。

    首先來看美國,GDP、通脹、就業率是美國經濟的核心指標,而對於通脹,並非高就不好,而是要保持在合理區間,透過通脹低於預期,會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表現。因此可以說,想辦法發生通脹的不止日本一個國家。

    為何說大部分國家都渴望通脹?因為大部分穩定的國家,其政府可以有效的調控貨幣供給量、生產成本、市場競爭力、匯率等指標,並使其保持基本穩定可控,因而因供不應求而產生的通脹,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溫和的通貨膨脹通常反映了一國的經濟活力,因此,通貨膨脹成為大多數國家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與指標。

  • 2 # 李建秋的世界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的定義,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持續兩年下跌狀態”,通貨緊縮有三個特徵:一是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下跌,二是名義GDP增長率連續兩個季度低於實際增長率,三是存在實際需求缺口。

    一般來說,經濟的發展需要適度的通貨膨脹,注意,是適度,而通貨緊縮代表著這個國家的經濟發生了很大的問題。

    日本的通貨緊縮是有歷史背景的

    泡沫經濟崩潰導致的需求不足,從而又導致物價下降,經濟低迷,個人和企業收入減少,收入下降導致消費和投資的總需求下降,又進一步惡化了經濟。金融機構不良債權增加,資產負債嚴重,家庭和企業借入發生困難,信用成本上升,導致需求進一步被抑制。

    通貨緊縮預期性太強,在企業看來,海外的投資收入更大,不如把資本繼續投向海外,企業抑制裝置投資,將其轉化為儲蓄,由於投資不足,經濟增長受到負面影響,由於平成後的整整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處於一種消費不斷降低的狀態,企業也只能採取低價格戰略,消減包括在工資內的成本,而工資的下降又強化了家庭經濟對低價格的偏好。

    工資持續下降。日本工資最近十幾年來,工資不增反降,臨時工的僱傭比大增,而臨時工的工資又遠低於正式工,這樣全社會的工資總額減少,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人口數量進入減少階段,加劇了商品和服務供給過剩的程度,日本此後實行所謂的“零利率”的政策,零利率雖然對經濟恢復有一定幫助,但是也幫助了某些低效率,低收益的企業,這種經濟環境成為降價競爭的溫床。

    如果還有人看不懂,那麼可以看一個簡化版的:

    通貨緊縮------由於物價不停下跌,人們不願意買東西------企業無法獲得足夠收益,被迫削減工資-------人們收入減少,更加不願意買東西--------國家發現這一狀態,為了降低企業負擔實行零利率------低效率低收益企業貸款成本更低,獲得保護-------工資不漲反的-------人們更不願意買東西-------服務商品供給過剩進一步通貨緊縮-----由於交易減少,社會總財富不停的下降------經濟萎靡。

    大致就是這個迴圈。其他的,例如說日本人口減少,日本的企業僱傭從正式工轉向臨時工,是加劇了這個迴圈的過程。

  • 3 # 曉曉曉

    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 通脹也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促進國內投資和消費的擴大,提振經濟,增加就業,特別是日元貶值,更是為了促進日本企業擴大出口。日本政府這是在世界各國普遍採取貨幣貶值,增加債務上限等提振經濟的大背景下采取的更加激進的策略。當然通貨膨脹如果不能控制,可能引發經濟危機,經濟衰退更加嚴重,最終導致由獨裁思想的政府不得不借助戰爭轉移國民視線,佔取他國資源,導致戰爭的發展,對於有民主思想的國家,則可能透過減稅,減少政府開支,透過技術創新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來促進經濟,美國就是例子。

  • 4 # 大方妹幾

    其實不止是日本,美國、歐洲也在為通脹疲軟發愁,一些經濟學家甚至在擔憂美國和歐洲會不會也陷入日本式通縮。

    日本自1995年以來,央行的基準利率一直接近於零,但是日本經濟卻多年處於通縮狀態,近年來通脹率雖然有所提高, 但依然一直保持在2%以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美國和歐洲也實行了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實際利率接近於零,但通脹依然低迷。

    過去低通脹往往伴隨著高失業率,低失業率往往代表著高通貨膨脹率。但是現在,低通貨膨脹率與低失業率並存,菲利普斯曲線非常平坦。

    “1969年末,美國的失業率為3.5%,消費物價以6%左右的速度上漲。今天的失業率為3.6%,和大約半個世紀前幾乎一樣,但物價上漲速度卻怎麼也提不起來。”

    美聯儲對於實現將通脹率提升到2%的目標水準已經無能為力。之所以通脹率需要達到這個水平,是為了防止未來發生經濟下行時出現抑制經濟增長的通縮。現在日本也是低通脹與低失業率並存,只有歐洲國家失業率相對高一點,這恐怕也只與歐洲國家的福利政策有關。

    低通脹與低失業率並存的現象,傳統的經濟學思維方式很難給予合理的解釋。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超低的失業率意味著勞動力會出現短缺。由於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存在,失業率在遠大於零的時候就應該出現勞動力短缺。勞動力短缺會迫使工資上漲,消費會增加,然後會推高物價。刺激經濟的結果應該是使勞動力供給處於一個更加短缺的狀態,然後物價猛漲。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無論怎樣刺激經濟,通脹依舊低迷。這怎麼好解釋呢?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貧富差距都在增大。資本收入在快速增長,勞動收入卻停滯不前。資本收入快速增長,投資也會快速增長,而勞動收入增長停滯卻意味著消費增長緩慢。這樣社會經濟便會處於一個生產相對過剩的狀態,沒有出現通貨緊縮已是萬幸了,又怎會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呢?

    勞動者在出賣勞動力獲取工資的過程中,工資會給勞動者帶來效用(需求的滿足),勞動會給勞動者帶來負效用(辛苦和受累)。只要工資的效用大於勞動的負效用,勞動者便會願意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工資的效用越大,勞動者所願意出賣的勞動量(包括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便越多。失業率的降低其實也意味著工資的效用在增加,勞動者所願意出賣的勞動量在增加,勞動力供給可能會出現過剩而不是短缺。

    當然有人會指出,失業率調查時一般調查的是非自願失業率而不包括自願失業,工資效用的增加只是減了自願失業而不是非自願失業,對非自願失業率沒有影響。

    非自願失業的概念,是指工人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與工作條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業。自願失業的概念,是指工人由於不接受現行的工資或比現行工資稍低的工資而出現的自我意願失業。對於非自願失業者來說,其願意接受現行的工資水平與工作條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如果他降低對工資水平和工作條件的要求是否依然會找不到工作呢?如果即使實際工資水平降低而工資的效用卻是增加的,非自願失業會不會減少呢?當然會。

    實際工資水平降低,而工資的效用卻是增加的,這可能嗎?工資(商品)的效用,取決於其邊際效用量,而且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一個麵包給一個餓著肚子工作的勞動者帶來的效用,要比給一個能吃飽飯的勞動者帶來的效用要大。這就是所謂的邊際效用遞減。隨著勞動者對於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基礎消費量”的增加,一定的實際工資的效用便會減少。勞動者的“基礎消費量”減少,一定實際工資的效用便會增加。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凱恩斯主義的影響,西方國家都在大力推進“福利國家”建設,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相對經濟發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在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下,社會經濟所能提供的工資水平是有限度的,隨著普通勞動者對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基礎消費量”的增加,一定實際工資的效用就會減少,普通勞動者所願意出賣的勞動量也就會減少。所以在當失業率較高時也會出現勞動力供給短缺。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西方各國都大幅削減了社會福利支出,(歐洲國家的情況要好些,美國和日本都出現了“去福利國家化”)勞動者對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基礎消費量”不斷降低。隨著普通勞動者“基礎消費量”的降低,一定實際工資的效用在不斷增加,即使實際工資水平不增長,普通勞動者所願意付出的勞動量也會增加。所以即使失業率很低,勞動力的供給也會出現過剩。

  • 5 # 南笙2646

    通貨膨脹,不能只簡單看這個現象所產生的貨幣貶值的弊病,一定要看到它背後的積極的一面。

    在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前提下:在一個穩定、發達的大國中,凡發生通貨膨脹的時候,大多都是在經濟蓬勃發展狀態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大、商品供應狀況近乎“供不應求”、貨幣供應量加大,企業擴張招兵買馬,工資不斷上升,國家稅收與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社會一派欣欣向榮。

    但此時湧動的“暗流”就是發生通貨膨脹,而此時社會發展卻很快。 但當通貨膨脹率高於人們的承受能力後,政府就必須治理通貨膨脹以保證人們生活水平不會大幅度下降,要穩定社會。

    因此就要採用降低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減少政府採購量、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減少貨幣發行量、加息、改變“擴張型”財政政策為“緊縮型”或中性財政政策等一系列“緊縮措施”,但這些措施帶來的負面作用就是經濟不景氣、資金鍊斷裂、企業裁人、就業困難等問題,而此時通貨膨脹率一定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通縮”現象,使國家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況。 此時政府就需要刺激經濟發展。 日本就是這樣,由於缺乏經濟發展動力,政府手中掌握的資源有限(比起中國這樣的半計劃經濟國家),僅僅依靠降低利息等措施已經無濟於事,只好出“狠招”,不惜以通貨膨脹為代價刺激經濟發展。

    當日本出現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後,貨幣會迅速貶值,這對以出口為主的日本來講是有利的,而美元、人民幣、歐元就相對升值,相對來講日本貨就很便宜了,就可以有效刺激各國大量購買日本商品,無形中實現了促進了日本經濟發展的目的了。這就是日本所希望的結果。 你說到“別的國家唯恐避之不及”,是對的。因為通貨膨脹逼人要付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代價,但如果能以此代價換來國家一段時間的繁榮昌盛,那這個眼前的代價是可以接受的,總比承受多年死氣沉沉、經濟不斷萎縮、“等死”,或許要好一些。

    但也未必,因為這個世界早已告別了商品“供不應求”的時代,進入了“供過於求”的時代,再希望像若干年前只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就能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那樣,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日本經濟是否能在承受了通貨膨脹的代價後實現經濟高速發展,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 6 # 萬事皆空70

    通貨膨脹從直覺上看是一個負面的經濟指標,因為通貨膨脹代表購買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恐慌情緒蔓延,但是通貨膨脹從另一個角度代表著需求尚未滿足,而需求未滿足代表著投資機會,

    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傷害其實比通貨緊縮要小,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普遍下跌,是需求下降,人們在買漲不買跌的預期下持幣觀望,然而缺乏購買行為只會讓物價下跌繼續保持,對於商家是苦不堪言,

    這兩個情況正好有兩個典型,委內瑞拉是通貨膨脹,日本是通貨緊縮,對於委內瑞拉的情況來說,如果條件具備,假設委內瑞拉向某個製造業發達的國家開放市場以及部分經濟管理主權,解決起來非常容易,只要加大供給,滿足需求,這樣委內瑞拉經濟會迅速增長,

    而對於日本來說,則非常頭疼,日本工業發達,生產力沒有問題,關鍵是沒人買,生產商品只需要開動機器就行,而發動購買的慾望卻非常困難,你不能牛不喝水強按頭,

    日本需求不足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老齡化加重,年輕人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是消費的主力,如果年輕人口不足,整個社會就會缺乏活力,第二是日本創新停滯,原有的產品早已飽和,只有創新才有新市場,新需求,日本在這兩個問題下成為低慾望社會,需求嚴重不足,

    日本政府為了解決需求不足問題可謂是煞費苦心,日本政府發行國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日本國債佔gdp的比例接近兩倍,比美國還高,日本中央銀行直覺購買股票,促進日本企業加大投資,然而,都收效甚微,

  • 7 # 瞳藏七堇意之蒼

    如果光是一個通貨膨脹政策並不能看出什麼戰略 但如果和各種經濟甚至政治政策連起來 就可以明白意圖 總之肯定是為了促進經濟甚至民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紀念館歷史底蘊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