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臨摹書法作品意臨我們就不討論了,因為,意臨沒有標準參考。如果是模擬臨摹,那麼,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書法家,好像眼力都不行了呢?圖片是沈伊黙先生啟功先生二位大師的《蘭亭序》臨摹,他們的臨摹藝術當然非常厲害,不過,認真對比,還是不合王羲之筆意的地方很多,例如“暮春之初”的之字和“山陰之蘭亭”之字,他們都沒有看出《蘭亭序》的筆意。大師都這樣,我們更應該認真觀察體會王羲之的筆意,你有體會嗎?
7
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書聖王羲之《蘭亭序》不是讓所有人的眼力不好使,就是讓書聖王羲之自己再書一遍,他也不會寫得與初次寫的一模一樣的。這就是王羲之的書技的高超之處!

    書法創作,與創作環境,創作慾望,創作激情有很大關係,也與華人的一句俗話“藝高人膽大”,有直接關係。

    臨寫王羲之《聖教序》時,不必求全像,只求學其筆意,只求能得到“晉韻”,才是正理。因為臨寫到全像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就是職業書法家,也不會把王羲之《蘭亭序》臨到九分像,正常情況下,能臨到七八分像就非常不容易了。

    吳昌碩先生臨大篆《石鼓文》幾十年,剛開始時是追求的形,到後來則是追求的線條和神韻。劉文華臨漢碑,也不完全是與帖子上的字一模一樣的,他所追求的,是“筆意”,是神彩。學習書聖王羲之《蘭亭序》也應該是這樣的,不要刻意的去追求百分之百的既形似又有神韻,因為你根本做不到。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無人見過,現在大家學的都是不同版本的模本,可以肯定的說,現在我們學習的《蘭亭序》模本,其字形和神韻也只能達到王羲之《蘭亭序》真跡的八分像,連九分像都達不到。

    學習書法,千人一面,不好!

  • 2 # 心靈書法學堂

    簡單的說題主的疑惑是,為什麼著名的大書家,臨出來的《蘭亭序》和王羲之的原帖出入那麼大?

    主要有這麼幾層原因。

    第一層他們本意就是要意臨,並不希望自己取複製前人,所以並沒有刻意形似,想保持自己的風格。

    第二層原因是很難被注意的也是很現實的原因。無論是書法大家,還是刻苦用功臨帖,讀帖的書法愛好者。

    無論你是刻意要一筆一畫,做到一模一樣,還是想意臨出碑帖風貌而已加上自己的書風做出自己的味道。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做到一模一樣。

    也就是那句經典的臺詞:“皇上…臣妾做不到阿!”

    (圖二是啟功臨顏體《竹山堂連句》)

    …“看完後豁然開朗-學習書法到底是追求形似還是神似?

    相信很多初學書法的書友都有這樣的疑惑。練字臨帖的時候究竟是模樣形似好呢還是以意臨神似方面著手?……”

  • 3 # 千千千里馬

    題主給我們展示了書法大師沈伊黙和啟功二位大師的《蘭亭序》臨摹。首先我們感覺,僅僅是二位大師的臨摹差別都不小,何況與《蘭亭序》對比一下呢?

    題主確實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普遍的書法學習實踐問題,那就是我們臨摹書法經典,能不能看準字帖?

    如果我們看準了字帖,把王羲之的筆意學出來有問題嗎

    這幾天我看了不少趙孟頫的書法作品,我感覺趙孟頫對王羲之的筆法心領神會達到了極點。

    即使是這樣,趙孟頫也沒有達到與王羲之筆法一模一樣的程度。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趙孟頫對王羲之的筆意領會的非常透徹。

    明明王羲之的筆法就擺在那兒了,為什麼我們總是會“看走眼”?就像題主所說的“眼力不好使”了呢?

    其實,這不是視力問題,而是觀察力問題。

    據我所知,沈伊黙先生高度近視,但是他的書法非常自然清新。

    趙孟頫的視力也不是很好,大概50以前已經花眼了,但是,趙孟頫的書法一點也看不出來東倒西歪啊。

    臨摹書法也好,創作書法作品也好,與視力的好壞,關係不是很大

    我們感覺,筆法是不是很神秘?其實書法的筆法真的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你看不見它,它卻看著你。

    所以,只要我們認真看筆畫是怎麼“寫出來”的,都可以看的非常明白。

    為什麼要看清楚字帖的筆法

    第一,這是學習書法經典的必要條件。

    筆法都看不明白,怎麼進入臨摹?臨摹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怎麼寫”。沒有看明白,當然就寫不明白。

    第二,能不能看明白,這是一個觀察力的考驗。

    學習書法,我們應該接受對自己書法觀察力的考察。

    只有經過對書法觀察力的檢驗和考察,你才能錘鍊出對書法用筆的理解。

    怎麼樣才能錘鍊書法的觀察力

    其實很簡單,就是對書法用筆的起筆,行筆,收筆認真分析,努力按照王羲之每一個字具體的筆畫是怎樣起筆,怎樣行筆,怎樣收筆,就完全解決觀察力問題了。

    當然,筆法是有空間安排的,這就需要我們在關注筆意的時候,注意一下筆勢,基本不會出嚴重的觀察力問題。

    學習書法,是一個相對比較艱苦的過程。

    觀察準確非常重要,但是,還需要寫準確。

    不過,你觀察準確了,寫不準確可以反覆練習。

    如果觀察錯誤,你再練習,也不會真正掌握王羲之的筆意。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書法家,在臨摹《蘭亭序》的時候,差別這麼大

    差別應該有,但是,我們要看差在什麼地方了,比如,人家一個橫是仰橫,你寫出來不是仰橫,這就是問題。

    如果你寫出來也是仰橫,這就基本對了,至於寫得好不好,我們可以分析。

    這就是筆意學習。

    我們看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和馮承素的三個臨摹,都有差別,但是,總體上,他們的筆意都是對的。

    這個說明唐代的臨摹,是非常重視筆意的。

    臨摹書法作品的差別,主要是每一個人的觀察理解不一樣。

    其次是每一個人的手法,即肌肉反射的敏感度也是不一樣的。

    但是,這些都不是觀察錯誤的理由。

    觀察錯誤,一切都會錯,也不會體現出正確理解筆意的意圖。

    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法高非常完美

    學習《蘭亭序》的關鍵還在於基本問題。

    書法的基本問題就是“法、意、勢”。如果用“法、意、勢”去“測量”一下,我們基本都能看得出來王羲之的筆意,至於我們能不能寫得一模一樣,這是次要的。

    學習書法主要是學習筆意,實踐的可能性就在這裡,是不是?三個唐代《蘭亭序》摹本,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學習王羲之,學習他的筆意,這就對了,也是可行的。如果用不可行的“往死裡像”那就真的走進死衚衕了。

    下面是沈伊黙先生的臨摹,儘管區域性的筆意不是都體會出王羲之的用意了,但是,總體還是相互求了王羲之的精神。

    從追求精神到能夠有科學方法,這是一次很大的成熟和飛躍。

  • 4 # 椰島之舟

    臨摹需要功夫深厚才能形神皆有。但是很多書法大家多是意臨,融入自己意趣。有的形成自我個性,習慣了,難改變自己。而水平不高的人又多是象形,難得神韻。如果真要形神兼得,就要專門揣摩,長久訓練,跟上臨摹作品作者的思路,體會意境,費心的。想學一個人風格字型就入心,入神。那些大師就不想學了,真的入魔,就沒有自己特色了。沒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話,他的字就不有人欣賞,尊重,敬仰了。除非你想造假,造贗品出來……大師級的人不屑啊!

  • 5 # 桔鄉小甜園

    因為每個人的眼睛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人的思想,心思性格,運筆風格還有人生閱歷都不同,在臨摹書法必然會融化其中

    哲學諺語說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

    同樣的道理,從古至今,永遠不會有一摸一樣的《蘭亭序》!——除非是複製品。

    當然啦,臨摹書法首先要追求形似,力求逼真完美,但完美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自然規律。

    最重要的是在臨摹書法中學習原作者運筆技巧,體驗書法藝術的薰陶!

    我沒事臨摹啟功老師的書法,雖然是個初學者,但可以脫貼自己寫喜歡的句子啦。如下圖:

  • 6 # 大悔憶智周

    關鍵在有沒有與王羲之相近的家世、教養和學問、才情。

    《蘭亭序》是為四十一位知名文人雅集於會稽山陰,飲酒賦詩做遊戲所產生的詩賦所作的序言,是文稿。

    你什麼文化程度?你懂不懂文言?

    好,你高中、大學本科、研究生,那麼你懂詩與賦不?

    好,你懂。

    你書齡多少年?

    好,幾十年。

    可王羲之後來又寫了好多遍。還是沒打草稿那幅寫得好!何況你?

    文章本天成,書法更須天成。

    臨摹《蘭亭序》,褚遂良,大師,可他沒馮承素臨得像,所以,臨摹又不能自我。

    怎麼能簡單歸結為“眼力差”?

    總而言之,小瀋陽演王羲之,你看嗎?

    儘管小瀋陽演別的相當不錯。

  • 7 # 子衿書法

    臨帖分階段性。初學階段,能力不足,用盡全力也臨不到位。中級階段,能夠得到大概的形似。高階階段,注重的不是筆法學習,他們在臨帖時,往往把自己已經形成的用筆習慣帶在臨帖中。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初級和高階的人,都臨不象。

    《蘭亭序》的臨摹者,初唐時期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都有臨本。以歐陽詢所臨的定武本最得右軍形神。定武《蘭亭序》為石刻本,由於墨跡本的早已不存,而馮承素摹的神龍本,成為了“下真跡一等”的珍品,一直藏於歷代皇宮之中。後來的人,都是以定武本的拓片作為學習範本。

    在已經形成了自己書風的書法家中,他們不單《蘭亭序》臨不象,他們臨什麼都不會在外形上用力的去模仿。只注重於筆法與意態 。而意態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一萬個人,有一萬種意。雖然同臨一本帖,兩個高水平的人臨出來的面貌形態,肯定不同。

    中級階段的人,由於尚處於學習階段。他們有了臨帖的功底,但還沒有轉化形成為自已的書風,所以臨誰象誰。特別是楷書、隸書的臨寫,很多人達到了亂真的水平。

    行草書的臨寫,由於作者在寫作時會有許多隨性而為的即興發揮,而這些東西模仿出來,無論是誰,都會呆板。有明顯的雕琢痕跡。所以,高級別的書家,他們就懂得捨棄。臨摹象的人,卻有一個共同點:呆滯。

  • 8 # 不二齋

    看到題主這個題目還真沒有理解什麼意思,看了題主的問題描述才明白,題主的意思大概是為什麼很多書法家臨帖臨的都不像,比如啟功先生、沈伊默先生寫臨的《蘭亭序》和王羲之的根本就不一樣。

    才發出《蘭亭序》為什麼讓很多人的眼睛不好使的疑問,其實何止是《蘭亭序》呢,這些大師們臨寫的其它的作品也和原作不一樣,有的甚至風格完全相反。

    比如啟功先生臨寫的魏碑《張猛龍碑》,如上圖,你看像嗎?他也不像,啟功先生臨的這幅《張猛龍碑》雖然有魏碑的氣勢,但是完全把魏碑的質樸寫成了帖學的巧妙,他的這種理解帖,與其說是臨寫,不如說是用帖學的方法去演繹魏碑,用自己的筆法去書寫魏碑,並不是只為了畫一個外型。

    除此之外,啟功先生還臨習過很多的古代書法家,包括王羲之、柳公權、顏真卿,他的風格基本都沒有變,你一看就知道是啟功臨的,有很濃厚的啟功的風格,包括他臨寫的王羲之的《蘭亭序》。

    如上圖:啟功先生臨寫的《蘭亭序》

    無獨有偶,大書法家王鐸,也臨過很多魏晉時期的書法作品,比如他臨寫王羲之、王獻之的尺牘,我們完全看不到王羲之的感覺,這就是王鐸啊,哪有王羲之、王獻之的意思啊,可是大師就是這樣寫。

    比如下圖是王鐸臨寫的王獻之的《豹奴帖》,我們真的看不到一點魏晉時期書法的味道。

    我們學習書法,都說理解帖一定要臨像,難道是騙人的嗎?這些名家大腕為什麼寫的就不像呢?啟功先生臨寫的《張猛龍碑》、王鐸臨寫的王獻之,為什麼一點都不像呢?

    我個人認為這是因為理解帖的階段不同,初學書法臨帖是一定要寫像的,因為這個時候是書法的學習階段,寫像才能學習到書法的筆法和結構。

    而一旦熟練掌握了這些,有了自己的書寫語言,就可以選擇表達自己了,沒有必要亦步亦趨的模仿了。

    這個時候的古人的字帖,只是自己演繹的工具罷了。

    你覺得呢?

  • 9 # 水石7616

    謝邀。題太深,個人理解有限,說一點心得。練書法前看到《蘭亭》,對“天下第一行書"不解,於是練柳體,十年後練《蘭亭》,方得知其深遠博大,入其中練習不得其法,轉練《智永千字文》,兩年後再練《蘭亭》,終明其天下第一的評價。初練不知《蘭亭》味,讀懂已是中年時。

  • 10 # 詩夜城主

    王羲之的《蘭亭序》可謂是曠世傑作而且流芳千古,很多書法家用盡心思的去模仿《蘭亭序》總是不能達到十分像,甚至連八九分像都要打“折扣”,這的確是有些人眼力不好使了,

    確切的說書法是藝術,書法的創作非常注重文化修養,而且還講究“筆墨有序”,落筆成形,全憑文化修養,差一點“火候”都不行,然而那些模仿書法的人難免會“利益攻心”,存在名利之心是很正常的,總想超越《蘭亭序》,所謂“欲速則不達”,自然就“劍走偏鋒”了。

    眼力不好使,筆意不到位更重要的原因是對《蘭亭序》書法的審美太過於侷限狹隘,正如“看山便是山”,其實是“看山,山外有山”,本身《蘭亭序》是描繪人物故事場景的書法,臨摹的人卻總是盯著那些冷冰冰的字型,很顯然方向錯了,眼力就不足了,也不好使了。

    臨摹書法不只是要準確,更要生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宗敏壞了李自成大事,李自成為何不殺劉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