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妙趣侃歷史
-
2 # 凌煙閣論史
韓信採納了蒯徹(即蒯通)的建議,歷史無法被改寫。
為什麼?且看凌煙閣分析一番。
一、楚漢相爭之時,韓信是天下決勝的砝碼前203年冬,漢王劉邦正與西霸王項羽在滎陽膠著對峙。此時韓信已經全部佔領了齊國故地。韓信自恃功高,派來使者向劉邦要官,要做代理齊王。劉邦在謀士建議之下,順水推舟封韓信為齊王。
此時,天下局勢變為:漢與楚僵持,難分高下;而齊王韓信手握重兵旁觀。雖然韓信是漢王劉邦封的齊王,但事實上此時的齊王韓信處於獨立地位。
這種形勢,當然有明眼人要在韓信身上做文章。
首先是西楚霸王項羽想要遊說齊王。項王派盱眙[xū yí](今江蘇省的一個縣)人武涉去遊說韓信。韓信則說了漢王對他恩重如山之類的話,最後義正辭嚴地拒絕了武涉的拉攏。武涉一看遊說不動,臨走撂下一句話“項王今日敗亡,明天就該輪到你了。”
其次遊說韓信的就是蒯徹。蒯徹倒不是為了誰而來,他大概是為自己和韓信來的。他認為未來天下形勢發展就取決於韓信的行動。韓信傾向於哪邊,哪邊就能獲勝。
蒯徹建議韓信:讓楚漢並存,齊國與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後面看形勢發展,以韓信的能力和齊國的實力,最終一定會讓天下都歸向齊國。韓信被說得有點動心了,考慮了好幾天。但他還是猶豫不決。最終他不忍心背叛漢王,他自認為功勞多,漢王終究不會把自己怎麼樣,最終拒絕了蒯徹的建議。
二、假如韓信擁有齊地自立,那麼當時局面及其發展趨勢如何?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這是按時間線統計的雙方陣營。
在彭城之戰前,項羽的力量是逐漸減弱的,而劉邦則一步步走強,吸引更多的諸侯王支援他。
項羽依靠彭城一戰之勝利,又把絕大部分諸侯吸引回去了。這也可見當時的大部分諸侯王都是牆頭草。
而唯有彭越,對劉邦忠心耿耿,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拋棄他。
韓信北伐之後,盡取了趙代燕齊之地。就在當年(前203年),劉邦新封了英布為淮南王,封張耳為趙王。
我們可以看到,項羽所擅長的是打仗,而隨著時間推移,雙方比拼政治權謀、籠絡人心的能力時,項羽就遠遠不是劉邦的對手了。
三、如果楚漢相爭變成楚漢齊三國鼎立,歷史將如何發展?此時,如果韓信獨立,形勢將如何演變?我們還是來看一張圖:
這是前203年冬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時的全國形勢。
此時的楚漢齊陣營將變成這樣:
楚:臨江王共敖;
漢: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閩越王無諸、魏王彭越、韓王信、燕王臧荼;
齊(自身)
如果韓信不出兵,則楚漢之間都精疲力盡,最後雙方將各自罷兵。從實力對比上,韓信的齊國無論是地盤、還是人才,韓信都無法與劉邦相比;與項羽恐怕也只在其下。
在戰後休整期,三方將進入政治交易聯盟活動期。從上圖的形勢我們可以看出,佔盡優勢的仍將是漢王劉邦。
從做事風格上,項羽自不用多說,性格剛愎自用,行事任性沒有章法,貪財不捨得封賞;時間一長,眾人都將離他而去,最後剩下孤家寡人。
對韓信而言,從真實歷史記載中看,韓信在戰役方面是天才,各種決策與臨場發揮能力當時無出其右。但是一旦涉及到綜合決斷、涉及政治,韓信的水平就下降到不如常人的地步。
比如,劉邦一統天下之後,陳豨在上任趙國國相前向韓信辭行,韓信乘機對陳豨說:獨自掌握精兵地處一方,只怕將來有人在皇上面前挑撥說你謀反;皇帝必定起疑心,一定會親自率兵攻打你。那時他韓信可做陳豨的內應,共同取天下。這不是看不清形勢嗎?還以為天下是群雄逐鹿嗎?天下大勢已定的時候,還要做反叛的事情,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再比如,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劉邦對他的猜忌,所以他常常稱病不朝,也不跟劉邦出行。韓信越想越覺得自己委屈,心生怨恨,對於自己和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一次韓信去樊噲家做客,樊噲行跪拜禮迎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榮耀。”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倨傲到這種地步,能得到人心才怪。
除了性格方面,韓信在人才方面也與劉邦差得太遠。韓信文的方面有一個蒯徹、還有李左車(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做為智囊,武將方面只有他自己了。
而劉邦那邊,蕭何、張良、陳平,任何一人的智謀都是一等一的,武將自不必說,彭越,英布、周勃、樊噲、灌嬰,都是干將。
小結一下,韓信在綜合決斷方面太差,不能看清當前形勢;為人又恃才傲物,怎麼能得到人心呢?在綜合實力(地盤、文臣武將)方面也遠遜與劉邦。
因此,在楚漢爭霸時,韓信作為獨立的一方加入博弈,因為他地盤也小,實力有限;在加上其性格與為人的原因,他並不具備拉攏其他政治力量的能力。
所以,韓信採納蒯徹的建議,並不能真正改變天下最終的走勢。他與項羽類似,只是一個將才,而不是一個帥才。
結語:韓信採納蒯徹的建議,歷史不會被改寫在固陵之戰時,劉邦率漢軍一路追逐楚軍,跟韓信約好了一起攻打楚軍,但是韓信卻失約沒到;當時,劉邦就有殺掉韓信的念頭了,不過是力量不夠,不敢動手罷了。等到天下已經平定,韓信還有什麼可倚仗的呢?
司馬光對韓信的評價一針見血:“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
趁著時機賺點利益,是市井之人的志向;而建功立業以報答有德者,這是君子大丈夫的志向。韓信以市井之人的志向為自己獲利,卻又期望別人具有君子容人之心,不是太難了嗎!
我稱韓信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弱智,他採納蒯徹之計,恐怕只會使天下添亂,讓漢朝統一大業晚幾年完成而已;但最終無法改變歷史。
(完)
-
3 # 大表哥的生活日記
歷史不一定會改寫,但韓信可以活。第一點,如果韓信不殺項羽,就沒那麼大功勞,領導不會殺他。第二點,項羽在,韓信有用武之地。
-
4 # 老白的歷史課
歷史被改寫是肯定的。
韓信威望甚高,天下知名。被貶為淮陰侯後,一次無聊去拜訪樊噲,樊噲跪拜送迎,言語恭敬,"大王乃肯臨臣"。
樊噲什麼身份,呂后妹夫,劉邦創業功臣,見了韓信,口中稱臣,跪拜見禮,這不僅是樊噲一人之言,更顯示了天下人的看法。
韓信實力強勁,兵力強盛居天下之首。韓信為齊王,實力超絕,相比彭越的遊擊軍,英布的楚軍舊部,韓信獨佔齊地,未嘗一敗,實力冠絕諸侯,擊殺龍且後項羽驚恐。
能讓楚霸王項羽害怕畏懼,天下只韓信而,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反漢,韓信不從,當年英布叛楚,項羽的扭頭把他收拾了,如今面對韓信,也只能勸服。
荊通勸韓信自立,的確有這個實力,韓信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自立則天下三分,可惜韓信選擇相信劉邦。
一旦韓信以齊地自立,則楚漢只能回師,鴻溝之約必成。其餘的趙國,燕國,魏國都是牆頭草,又見識過韓信軍事之強,恐怕首先便會和韓信交好。
天下諸侯皆屬漢,可又有幾人真心,英布只想好好當個王,不用打仗正合他意,彭越夢想是稱王,誰給他好處他跟誰。維持天下分裂局面,重回春秋戰國,本來就是這幫反秦之人心中所想。
至於懷疑韓信對軍隊控制力的,不用擔心,只要韓信敢做,就沒人敢反對,指不定還想跟韓信更進一步呢。韓信威望直逼劉邦,恐怕連曹參這種劉邦親信都不敢不從。
-
5 # 漩渦鳴人yy
歷史肯定會發生改變,但不會出現改寫這麼誇張的情況。
首先我們得說劉邦是處於不敗之地,為什麼他手握著關中之地擁有著函谷關之險?可以說天下任何一位大佬都拿他沒辦法,只要劉邦想他完全可以關閉函谷關,坐山觀虎鬥,你韓信可以不用加入我劉邦,可以去加入項羽,但是你們倆之間之前的那點兒齷齪事,真的能擺脫乾淨嗎?別忘了亞父范增和項羽是什麼關係?到最後怎麼樣?還不是被我說的雙方之間怒目相視,最終范增氣不過自己跑了!
我們可以做一個設想,假設韓信真的想去幫項羽,並且把劉邦留給他的那些暗棋全部給處理了,這樣的情況之下,劉邦是否有辦法對付韓信呢?
更加要命的是齊國的主力已經被韓信給滅掉了,所以這個時候韓信加不加入楚國,楚國的實力也沒有辦法得到提升,西楚霸王仍然還是孤家寡人一個,最後能拿的出手的也就在亥下之戰裡面那3萬多軍隊了。
韓信如果加入楚國,那雙方之間的合作是否是平等關係?西楚霸王項羽能否應得下這口氣?如果西楚霸王項羽在率領這3萬楚國子弟兵去進攻韓信的大本營,在複製一場彭城之戰對於魯班來講又是一次機會。
不要以為這是異想天開,事實上西楚霸王項羽就是這樣的人,要不然范增鍾離昧,韓信等等一些人為什麼不能夠在他手底下能夠呆的時間長一點兒?說到底是西楚霸王項羽自己的問題,就如同劉邦所講那樣,自己善於用人,但這是每一個帝王想要成就自己的帝王位置的時候,必須要做到一件事情腔比較而言,項羽在這個方面做的可能真的不是一個領導者該做的樣子。
所以即便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即便項羽開局就是兩個網站,但是沒辦法架不住項羽這王炸一個一個丟出去以後被對方一個又一個的給拆掉了。
你們甩王炸,我能把王炸叼到自己的手裡面,然後再甩給你!這是不是一種賴皮,確實是一種賴皮,但是意圖霸王項羽沒辦法,因為王炸是他自己扔給對手的,不是別人逼迫他這麼做的!
-
6 # jwayyx
歷史必然會改寫,大人物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會對歷史產生影響。那些說韓信智商低,情商低,政治覺悟低的人不瞭解韓信。各方面低的人能做到百戰百勝。作為同樣感恩的人,我覺得韓信就是太有感恩的心,回報漂母可以看出,何況劉邦對他那麼強的知遇之恩。
回覆列表
雖然這個假設不成立,但是很有意思,因為參與歷史也是瞭解歷史的好方式。如果當年韓信採納了蒯通的建議“中”而且“立”,我覺得歷史仍然是不會被改寫的,畢竟王侯將相立足腳跟還是要靠很多方面實力的。但是劉邦統一的腳步會減慢。
我們來分析一下,有幾個方面。
一、從粉絲號召力看看三位大佬從跟隨三位大佬的鐵桿粉來看,劉邦是完勝的。他有蕭何、張蒼替其鞏固大後方;有英布、彭越、張耳、曹參,傅寬幫其爭奪領地城池;有張良為其出謀劃策,還有忠實的保鏢妹夫樊噲。
項羽,西楚霸王,生性驕傲自負,本身的軍事指揮能力極強,才有彭城之戰的3萬vs56萬,狂虐劉邦。即使他不屑於陰謀詭計,但身邊也有范增作為後備軍師。從鴻門宴堅決要求殺劉邦,以及後來不同意項羽與劉邦講和兩件事兒來看。范增毫無疑問是非常睿智的。
韓信,是非常了不起的戰術家,為後世留下了非常多戰術典故,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為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他最擅長的是兵謀,但是身邊能人智士卻很少聽說,本來應該有李左車,後來沒有記載了。蒯通也算一個,但所有的時間記載他真的就只是一個辨士。
再看看後來韓信身邊的門客出的那個現在還能聞到酸的餿主意,居然進言韓信殺鍾離眛去見劉邦,亮光光的此地無銀三百兩啊。韓信身邊,優秀的人才在哪裡?
二、從軍事實力來看看韓信毫無疑問,韓信是天才軍事家。但他不具備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的軍事條件,他沒有自己部隊。即使是項羽也有八千江東子弟兵作為鐵粉,而韓信什麼都沒有,他指揮的軍隊基本上都來自劉邦,在軍中的威望也是劉邦給予的。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沒有兵呢?擴充新兵肯定是需要時間的,當時是沒有這個時間條件的。所以韓信即使有蒯通,也變不出來忠心耿耿的鐵桿粉絲兵。他沒有一支屬於自己的隊伍,也沒有培養出一個忠於自己的高階軍官,他無法自立。
再者,劉邦是不信任韓信的,對他多有防範,他有嚴密的人事佈局,牢牢的把軍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然怎麼會幾次三番的拿走兵符,任意帶兵。因為韓信是獨自進入劉邦集團的,不像蕭何張良等人一起組建劉邦集團,他無法有自己的根基。
再來看看蒯通的目的蒯通,真實名字叫蒯徹,范陽人(現在河北徐水北固鎮)人。歷史評價說他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厲害,是著名的權衡家(估計是分析權力,利弊的專家)。有一段時間是在韓信門下獻策。
在《史記》蒯通的記載大概就是辨士,相人等描述。當然他當時慫恿韓信叛漢,太史公不會給他好的文筆。但從側面來說,蒯通應該就如戰國縱橫家一般,以謀來求取榮華富貴。
在韓信攻取齊國時,明知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卻仍然進言韓信攻打齊國,弄得生靈塗炭,酈食其被沸水煮死。我覺得他如此大費周章,不過是讓想讓韓信貪功、自立,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
當時楚漢相爭,蒯通為什麼會選擇韓信呢,有沒有可能就是在這方面看好韓信?因為劉邦身邊已有了優秀的謀士,而項羽根本對謀士不屑一顧(項羽更喜歡貴族)。
妙趣小總結歷史的腳步始終是向前發展的,每一位優秀的歷史人物,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都做出了貢獻。不論是韓信是否“中”“立”,都是優秀的天才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