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D媽咪
-
2 # 半夏談養生
不能僅僅只在孩子不舒服的時候,在想用什麼辦法解決,平時也要多做些捏脊,推拿等方法。另外還可以透過簡單的食療來解決這些問題。
-
3 # AngelaTan
掐揉四橫紋
四縫穴每隻手只有4個,因它位於掌心朝上,從食、中、無名、小指指尖朝下數,第二個關節的橫紋中央,故稱“四縫”。揉搓這8個穴位時,要有一定的力度。可用自己的大拇指指腹在上,食中指在下,沿著孩子的小手指,一直揉捏到食指,每個穴位揉40次左右。
揉板門穴板門在大魚際隆起處,媽咪可用拇指順時針給寶寶揉推,每天1次,每次50下。
摩腹從中醫上講,經過肚子的是脾經、肝經和腎經,透過摩腹可以達到調節肝、脾、腎三髒功能的作用,讓身體裡的“痰、水、溼、淤”的集聚自行散開。
把四個手指併攏,放在寶寶的肚子上。然後輕輕盤旋狀揉動,順時針(或逆時針)100次。順揉為清,逆揉為補。如果揉的時候孩子的肚子咕咕叫,說明出現了腸鳴音,或者孩子在排氣,家長不用緊張,這是正常現象。
捏脊讓寶寶趴在床上,可脫去上衣,露出背部,沿寶寶脊椎兩旁二指處,用兩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從尾骶骨開始,將面板輕輕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頸部大椎穴,由下而上連續捏五六次為一組,捏第三次時,每捏三下須將面板向上方提起。此法最好堅持每日早晚各做一組。
-
4 # 陌竹媽媽
寶寶積食發燒,只要沒有超過38.5℃,是不需要吃藥的。對於寶寶積食,又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小兒推拿,對寶寶沒有傷害,而且效果明顯。
首先準備工作,手洗乾淨,不要留長指甲。在寶寶開心的時候做,哭鬧的時候不要進行。
積食了,主要採用清法。
【清胃經】位於大拇指的橈側,從腕橫紋到指尖。向外清。
推100-300次,有清胃熱,導積滯的作用。
【清大腸經】位於食指的橈側外緣,自虎口到指尖。向外清。
推100-500次,有清腑熱,導積滯的作用。
【揉板門】位於手掌大魚際中間。
推100-500次,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的作用。
【順運內八卦】位於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畫圈。
推100-300次,有理氣,消食導滯的作用。
【推小橫紋】位於手掌面,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關節橫紋處。
推100-500次,有退熱、消脹、散結的作用。
【下推七節骨】位於背部正中,第四腰椎到尾椎的直線,推100-300次。有瀉熱通便的作用。
【摩腹】位於肚臍的四周。
順時針慢慢的按摩,100-200次。有消食理氣的作用。
【捏脊】自尾骨至大椎骨,從下向上捏脊。
五次左右就好了,有強身健體的作用。
-
5 # 劉老師中醫育兒講堂
積食發燒的症狀:
1、一般是突然發燒,沒有任何預兆,體溫一般在38-39度。
2、寶寶舌苔白或黃厚,有口氣,不排便或大便乾燥,厭食等症狀。據瞭解有個別不清楚情況的媽媽還會追著寶寶餵飯,更加導致寶寶不舒服。
3、精神一般,個別會有萎靡的現象。
4、手腳心、頭部、後背、腹部發熱,腹部溫度一般高於其他部位。
5、偶爾伴有咳嗽、流鼻涕、喉嚨有痰,扁桃體可能會有發炎的症狀。
寶寶積食咳嗽,一般是存食引發胃火,胃火導致肺熱,肺熱的表現即咳嗽、流鼻涕、扁桃體發炎,只有把積食肺熱消除了,寶寶才會徹底康復。
積食發燒的應對:
1、清理積食
寶寶積食拍肚子會嘭嘭悶響,幾天不排便或大便乾硬,家長需要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寶寶腹部,促進便意。如果積食導致便秘給寶寶吃苦瓜泥、芹菜泥,緩解便秘效果相當不錯。
2、物理降溫
寶寶發燒時體溫不超過38.5度,可以採用物理降溫,如果不能洗溫水澡,就給寶寶用溫水擦拭額頭、前胸後背、手腳心。多喝溫開水,促進新陳代謝,帶走內熱,這是最基本的降溫方法,非常適用。
3、適當用藥
積食導致發燒,主要還是需要清理存食,可以給寶寶適當吃一些健脾消食的中成藥,如果體溫高於38.5度,可以給寶寶吃布諾寧、小兒柴桂退熱顆粒、布洛芬混懸液,但切記都不可過量,最好遵醫囑。
4、飲食調理
寶寶積食期間,都不能強迫寶寶吃飯,尤其是油膩、煎炸類食物,可以給寶寶喝小米粥、牛奶、米湯,飲食清淡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
5、適量運動
如果寶寶精神狀態不錯,可以和他一起做遊戲多運動,幫助食物消化,流汗增多也能帶走一部分內熱。
積食發燒食療法
①焦米水
取少許大米放普通炒鍋翻炒,顏色變成金黃色,倒入一碗水燒開即可盛出給寶寶喝。
②雞內金烙薄餅
主料:雞內金焙乾碾成粉末,取30g混合在麵粉裡,擀成薄薄的皮,不加油放在平底鍋兩面焙乾即可食用。
主料:胡蘿蔔一根,山楂15g,煮30分鐘即可食用。
④小米山藥粥
主料:鮮山藥50克, 小米20克。煮40分鐘即可。
還有一款中成藥我們在臨床用的比較多對積食發燒效果明顯(小兒七珍丸)
功能主治
消積導滯,通便瀉火,鎮驚退熱,化痰息風。用於小兒感冒發熱,夾食夾驚,乳食停滯,大便不通,驚風抽搐,痰涎壅盛。
用法用量按照說明書上服用。
如孩子出現精神萎靡請儘快去醫院檢查。
-
6 # 小曉樣兒
一、首先寶寶發燒要判斷準確,如何確定寶寶是因為積食而引起的發燒呢?
主要有幾下5點來判斷:
1.寶寶睡眠躁動不安,比如不停翻動身體,甚至出現咬牙的情況。
2.寶寶食慾不佳。
3.寶寶自己說肚子漲和疼。
4.觀察寶寶的臉上,鼻樑兩側發青。讓寶寶伸出舌頭來看看,舌苔會呈現白且厚的情況,甚至撥出的口氣有酸腐味兒。
5.小兒因積食引發的發燒,會伴有手腳心發熱等症狀和表現。
二、關於寶寶積食發燒的危害。寶寶積食會引發胃腸疾患。 寶寶積食過程中,會導致腹部脹疼、大便乾結或酸臭,引發便秘或腹瀉以及脹熱。 寶寶如果及時的時間過長,會直接造成營養不良,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
三、有效的推拿方法:1.捏脊。
寶寶採取趴在床上的姿勢,捲起背部衣服,用雙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寶寶的脊椎兩側兩個指頭的寬處,從尾骨處輕輕捏起面板,慢推至頸部大椎穴。 順序是由下而上,每次5次左右,建議早晚5、6即可。
2.推門板穴位。
門板穴位在手上大魚際最高的地方,大人可用拇指順時針推個50次,每天一次即可。 3.按摩腹部。 寶寶採取仰臥的姿勢,大人把雙掌搓熱,輕輕按摩寶寶的腹部,可以先左右按摩,再順時針按圈。每天30次即可。
以上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祝寶寶健康成長。
-
7 # 小兒健康驛站
我家孩子從小到大基本就沒給他吃過藥,因為會小兒推拿,基本都是推拿給解決的,積食引起的發燒也不是什麼很難解決的問題。
積食大多脾胃都不好,脾胃不好,吃進去的東西就消化吸收不了,進而導致肺火上升,肺火直接關係到呼吸道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感冒發燒,比較直觀的方法是幫助孩子排洩,解決掉問題的源頭。排洩分兩種,一是嘔吐,二是拉臭臭,洩出來之後,脾胃兩氣正常升降,肺氣順起來,孩子就會慢慢降溫退燒,接下來把我平常做的手法分享給大家
一、摩腹3-5分鐘,有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的功效二、揉中脘200-300次,有消食化逆,健脾理氣的功效。三、按足三里200-300,有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強壯身體的功效。四、捏脊3-5遍(由長強到大椎為一遍),有升降氣機,調理臟腑,增強體質的功效。 -
8 # 娟子說育兒
我家寶寶從4個月到現在3歲,兩年多沒吃過藥了。
端午節那兩天吃得特別雜,晚上很早就要自己爬床上去睡,心裡還在想會不會不舒服啊,怕他積食還給他做了推拿貼了兩個健胃消食貼。
第二天很早就出門上班了。
估計是母子之間有心靈感應,上午十點多打我老公和婆婆電話都沒人接。心裡有點慌。
十二點老公打電話說崽發燒了。他跟婆婆兩人給颳了痧。說額頭還是有點燙問我貼什麼貼?我說感冒貼貼雙曲池,雙湧泉,消食貼中脘。
晚上八九點才到家,崽崽就已經退燒了。退燒藥,退熱貼全都沒有用。因為老公跟婆婆不會做推拿,我連續兩個晚上都是下了班趕回去給崽做推拿。
積食發燒的孩子,除了要多給他順時針摩腹,還可以揉板門,清胃經,搓下四橫紋,掐揉四逢穴。實在不知道穴位的就每天給寶寶摩腹5到10分鐘,捏脊10次。每天堅持做也能消積食。
但是已經積食發燒的孩子必須要嚴格忌口,魚肉蛋海鮮類的都不能吃。
-
9 # 小YY麻麻
1、腹部按摩:
用手掌掌面或者是中環指指腹著力,沿著肚臍周圍順時針方向環形撫摸5分鐘。
2、內運八卦:
拇指螺紋面著力,沿著寶寶小手手心四周內八卦做環形退運200次。
3、清大腸:
沿著寶寶左手虎口推至食指指尖200次。
4、清胃經:
從寶寶左手拇指第一節,向拇指指跟方向直推200次。
5、捏脊:
讓寶寶平趴在床上,沿著寶寶脊椎用兩手拇指、食指、中指從尾椎骶骨開始,慢慢地推至頸部大椎穴,反覆推捏9次即可。早晚各一次為好。
-
10 # 樂媽568
寶寶太小的話不要聽信什麼按摩,因為太小的寶寶不建議按摩的。還是去醫院看醫生,當然不是去中醫理療的那種。現在大街上各種小兒按摩的廣告,如果一定要按摩不讓孩子吃藥,那就一定要擦亮你的眼睛。真的不是嚇唬你。
回覆列表
如果寶寶發燒不高,38.5以下,也敵視是積食引起的發燒,可以採取物理降溫和推拿的方法
小兒推拿只推孩子的左手,剛開始手法以輕柔為主,不要追求效果,可以擦上按摩油,或者潤膚油。用太重的手法,讓孩子疼痛或害怕,一開始要讓孩子能適應推拿。
推拿頻率
基礎保健:可每天推拿一次
系統調理:每週一至二次
疾病狀態:每天2-3次都可以
1、清胃經
位置:大拇指橈側面,腕橫紋到指尖,脾和胃連起來清。向外清。
作用:清胃熱、瀉胃火、導積滯、降逆止嘔。
次數:約100~300次
2、清大腸經
位置:食指橈側邊緣,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線(從虎口到指尖向外為清)
作用:清利腸腑,除溼熱,導積滯
次數:約100~500次
3、揉板門
位置:位於手掌大魚際中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於防治食積、腹脹、食慾不振。
次數:約100~500次
4、順運內八卦
位置:內八卦位於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之中指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作畫圈狀。
作用: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
次數:100~300次
5、推小橫紋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關節橫紋處
作用:退熱、消脹、散結
次數:100~500次。
6、掐揉四橫縫(四橫紋是常用的消積穴位之一,也是民間挑疳的部位之一)
位置:用大拇指的指甲逐個掐揉寶寶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第一指關節處的四橫紋。
作用:消食導滯,消除積食
次數:來回10次
7、下推七節骨
位置:七節骨位於背部正中線第4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線。
作用:洩熱通便,多用於便秘、脫肛等症。
次數:100~300次
8、分腹陰陽
位置:腹陰陽即兩肋弓下緣(也可以說是自中脘到臍)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多用於防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煩躁不安、夜啼等症。
次數:100~300次
9、摩腹
位置:肚臍周圍,順時針慢慢按摩
作用:消食,理氣,通腸道
次數:100~200次
10、捏脊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從下向上捏脊
作用:強身健體,健脾益氣
次數:5次
11、揉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前緣一橫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調中理氣、止瀉通便,多用於防治腹脹、便秘、吐瀉等病症。
次數:30~50次
希望對孩子有用哦!如果發燒嚴重 還是建議去醫院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