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歷史懂道理
-
2 # 一帆風順jxh
<資治通鑑>記載,李承乾,李泰,李治乃長孫皇后所生。那為什麼長孫無忌一定要支援李治?魏王李泰自幼天資聰明,自命不凡。從貞觀十一年時開始置文學館收納士人,文武官員紛投門下,造成了一股無人能比的政治勢力。李治是一個生性懦弱,仁義孝道的人。以晉王李治的性情,會念及舅舅滅突厥,徵西域,變儲君,徵高麗等功勳。由此,相權,勢力會得到保障與鞏固。而李泰黨羽已鋒,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堂大事不會讓長孫無忌岔手,從而長孫無忌不願立李泰為太子,而立聽話的李治。
-
3 # 四季文史
為什麼長孫無忌一定要支援李治?
這其中不乏政治原因。在長孫無忌看來,不論是李承乾或是李泰繼位,都對自己不利,他們都有自己成熟的黨羽,只有年紀尚輕的李治,日後可以為自己所掌控。
一、唐朝李氏太子之位之爭。在古代,在皇家大院,嫡長子在沒有特殊情況下被立為太子、世子是老祖宗立下的規矩,立長不立賢一直是不容質疑的鐵律。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黃袍加身,雖說在歷史上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是權力和地位的爭奪就是生死之戰,這種利益衝突突破了親情甚至倫理。李世民上位以後,確立太子也是一件大事,自古君王在位立儲,都是要首先解決的大事。所以作為李世民長子的李承乾被確立為太子不在話下。
要說這位太子李承乾,可能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加上他對老師為師不尊,對父親陽奉陰違,面前一套背後一套,甚至幹出了“逼宮”的事情,想讓李世民早點把位子給他,這不免讓李世民涼風背後起、寒從心底生。由於李承乾的心術不正,所以李世民決定撤換太子。但是鑑於自己的切身經歷,他不想把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弄僵,一直在思考權衡利弊。
二、長孫無忌的“金點子”。李世民在思忖良久之後,想到了四皇子李泰來繼承太子。李泰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他很有才華,也很聰明。但是李泰在李承乾逼宮事件中,有謀害親嫡的舉動,而且對於李泰任太子,也遭到褚遂良等大臣們的極力反對。李世民最終覺得青雀李泰殺子傳弟的承諾不過是一句謊言而已,所以李泰最終也被否定。
就在李世民為立新太子絞盡腦汁的時候,長孫無忌替李世民想了一個點子。長孫為李世民推薦一人,那就是日後的唐高宗李治。長孫為何要推薦李治呢?一來為了解決主子李世民廢立太子造成的尷尬處境;二來為了緩和皇子們之間的敵對情緒,不至於彼此交惡,讓歷史重演;第三,長孫出於私心使然。因為當時李承乾和李泰都有自己的一班人馬,唯獨李治沒有,因為李治年紀尚輕,還沒有成熟的黨羽,日後若能當得了皇帝,李治肯定會感謝他這個舅舅,長孫無忌也好控制李治、控制皇室。
李世民在考慮了長孫無忌的建議之後,已然覺得李治是自己的不二人選。就這樣,李治被推上太子之位。
三、唐太宗李世民的進退與立廢。在歷史上,立儲向來是皇室上演的一幕大劇。因為立儲事件關乎國家命運、人民福祉,同樣也牽扯到很多王公大臣的切身利益。可以說,這些大臣站對了隊伍,就意味著新皇帝的加官進爵,但如果站錯了隊伍,即將面臨的是流亡,甚至是滅族。所以,誰當太子,都會暗藏著腥風血雨、電閃雷鳴。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選擇李治,包括在廢立太子上如此慎重、費心思,主要是他聯想到自己玄武門發生的種種事情,對於他自己來說,這是以前的人生汙點,但他不想讓類似的殘酷事件在孩子們中間重演,不得不說在廢立太子這件事上,李世民終於幹了一件大事、正事。後來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承襲了大唐盛世,雖然沒有大的功績,但也沒有什麼大過,總的來說大唐比較風平浪靜。
-
4 # 南朝居士
對於權臣來說,一個弱勢的皇帝更容易控制,
一方面,李治他最弱,做了皇帝后容易控制,另一方面,因為他弱,沒資格參與競爭,這樣大家都不支援他,長孫無忌就獨家代理了,這就是擁立之功。
而因為李泰、李承乾都是熱門人選,支援他們的人很多,長孫無忌排不上號,對長孫無忌的依耐性就降低了,
說得簡單點,長孫無忌支援李泰李承乾,那叫錦上添花,支援李治,那叫雪中送炭。
-
5 # 狐狸阿SIR
因為李治生性懦弱,更聽他的話,這樣他的權利富貴才能得到保證,而魏王李泰則不同,從小聰明絕倫,稍長善作詩文,成人後喜好經籍、輿地之學,從貞觀十一年開始置文學館收納士人,文武官員也紛投門下,形成一股政治勢力,長孫無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黨羽,絕不是他這個舅父,所以才選擇李治
-
6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長孫無忌之所以會選擇支援理智主要還是因為理智給人的印象,以及出於對於自我集團利益最大化的考量。理智給人的印象一向是比較文弱溫和,說白了就是好說話也好控制。而這對於長孫無忌這麼一個全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長孫家族未來的發展與權勢,一定要找一個相對文弱的君主,這樣自我家族以後的發展才能穩固,自我的權勢也才能夠進一步的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而在長孫無忌看來李治無疑是最符合他要求的一個。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7 # 一葉小舟168521774
長孫無忌支援李治為太子,有很深層次的原因在裡邊。於公於私,他都必須支援李治為太子。<李治劇照>
一,為了唐能長治久安,不橫生波瀾,這是公的方面。
李承乾,李泰,李治都是李世民的嫡子,也都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
李承乾是嫡長子,有被立為太子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也就是說,長孫無忌無論有多大的權勢,他都的支援這個太子。可惜,李承乾不爭氣,把太子一位弄飛了。
李泰是第二個人選,但是,他太急功近利,太迫不急待了,太子一位還沒有坐上,就被扠出去了。不過,即使李泰成為太子,人家喜歡的是少壯派,非元老派。他支援與否也所謂了。
當這兩個都殺羽而歸時,李治就是嫡子中的碩果僅存了。這個時候,長孫再不亮出旗幟來,一但花落別家,他這個國舅就有點虛了。
更何況,立嫡是國之根本,這個根平如果動了,朝堂上立馬就會亂成一鍋粥。長孫無忌必須支援李治。所以,當唐太宗以李恪果類於他為由,想改立太子時。長孫無忌毫不猶豫地頂了回去。
二,為了他自己的榮華富貴,他也必須支援李治。<長孫無忌劇照>
李治被立為太子時,只有十六歲,還是個毛孩子。這個年齡的人,對政治可謂是一竅不通。
長孫無忌的經歷可謂輝煌無比,李世民平定天下時,他參加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時,他參加了。現在是首席宰相,如果,他擁立李治成功,他將是國舅,仍然是首席宰相,他的功勞將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將來有一天,李治榮登大位,以他的功勞,和朝中的人脈關係,是誰也撼動不了的。到那時,名義上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實際上是整個帝國的主宰。
李治成了太子,從這一點上說,長孫無忌成功了。但是,長孫無忌最後得到的卻不是後半生的榮華富貴,而是一匹白綾。
-
8 # 鄧壇拜將
長孫無忌支援李治其實是無奈之舉,三個外甥都是李世民的嫡子,誰都有機會做皇帝。隨著李承乾太子被廢,李泰因言語適當失去了立儲的機會,李治就成了他最後的選擇。
長孫無忌在三兄弟中支援李治的原因如下:一,貞觀十七年,齊王李佑在封地舉兵謀反。這樣的一場叛亂卻在短短的一個月間就被平定了,李佑也被押解進京受審,案件審理中牽扯到李承乾的親信紇幹承基,被抓後的紇幹承基居然把李承乾意圖謀反的事情抖露了出來,至此李承乾跟其岳父侯君集的謀反計劃,在還沒實施的情況下就宣佈失敗了。因為李世民的挺愛,雖然李承乾是保住了一條命,但是太子位置卻永遠的離他而去。長孫無忌的第一選擇就此結束。
二,李泰因才華橫溢,頗受李世民喜愛。但也因為他政治上的白痴,葬送了自己即將到手的太子位。一日,李世明問李泰:“如果讓你做了皇帝,你對怎麼對待你的弟弟?”,李泰不加思索的回答道:“等我百年之後,我會殺了所有的兒女,把皇位傳給弟弟。”李世民的皇位就來自弒兄奪父,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出現此類方面的事情,再加上李泰的說辭暴露了他政治上的無知,明顯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選。李泰在還沒坐上太子位就被淘汰了。
三,李治出生於貞觀二年,長孫皇后去世時,他只有9歲。因為年歲小,再加上李世民對長孫的思戀,李治一直隨李世民起居,由皇帝親自照顧,一手帶大。李治本人也自幼聰慧,端莊且仁厚,對兄弟也和睦有加。有李世民的寵愛,還有嫡子中已無任何競爭對手,他繼太子位也就變得順其自然。
李承乾在做太子時,李泰就有爭儲的心思,二人之間經常在暗地裡互相較勁,而當時的長孫無忌支援的是李承乾,所以他在李承乾被廢后只能選擇李治。
作為舅舅,他也是有私心的。三個外甥裡唯一有希望做上皇帝位的只有李治,如果讓李世民的庶子中的任何一個做了皇位,他長孫家肯定榮寵不在,並且三個外甥的性命也會堪憂,他百年後有什麼顏面去見自己的妹妹。
-
9 # 真正鱷魚不哭
不過我覺得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長孫無忌個人上,認為他出於操縱弱勢君主的需要,才選擇支援李治。
這恐怕未必盡然。長孫無忌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代表了一個政治集團,即所謂關隴軍事貴族。自西魏北周隋唐以來,王朝統治核心其實沒有變過,都是以關隴集團為基礎,變的只是頂端那個家族。
關隴集團對太子李承乾沒有意見。李承乾其實沒有後人想象那麼頑劣,高宗以少子上位,只能抹黑大哥,即便如此也說不出他什麼真正惡行――寵幸孌童稱心只是生活小節,並不曾造成什麼危害。他肯讀書也懂道理,無非是生活作風有點胡化,也就是青春期叛逆;在關隴集團看來根本不是什麼大事,甚至還覺得這是保持勇武作風不忘本的體現,侯君集跟他搞在一起不是偶然的。李承乾要搞政變,歸根到底是因為太宗偏心寵愛李泰,他為自保不得已而為之;正如失敗後他向父親哭訴:“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李)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
長孫無忌他們不滿意的是李泰。因為太宗偏愛,李泰產生非分之想,學太宗為秦王時開文學館招攬人才,而這些人絕大部分是關東士人。事實上自太宗上位以來,關隴集團已經呈現衰退趨勢,大多數宰相都是出身關東,這對關隴集團已經是莫大危機,無論如何不能容忍情況繼續惡化。因此,就像他們當初拋棄東方化的隋煬帝那樣,他向太宗表明了明確異議,不贊同立李泰。
長孫無忌傳中有一個特別戲劇化的場面:太宗在跟這些重臣議另立太子時,突然情緒失控,拔刀要自殺,被眾人阻止。其實李世民當年殺兄弟逼老父,近期又殺子齊王佑,不是脆弱之人。真實情況很可能是,太宗要強推李泰上位,但眾臣不肯,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集團反對尤其激烈,李世民憤怒之下拔刀威脅。
雙方互不相讓,最後只好各退一步,李承乾李泰兩個都不選,老九李治意外上位。
這種調和妥協是曾有過惡例的:三國時孫權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得不可開交,大臣各有彼此,孫權無奈只得廢太子殺魯王,改立幼子孫亮,結果孫亮年幼缺少威信壓不住盤,被權臣操弄,最後失國殞命。李世民總說以史為鑑,不會不知道這事,完全是關隴集團反彈太大,他無法強壓,迫於無奈妥協。
長孫無忌本以為李治柔弱易治,可以按他的想法塑造,不料高宗不是省油的燈,還有手段更狠的老婆,大勢所趨,盛極一時的關隴集團最終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
10 # 立志成蟲
個人覺得有3個原因:一是沒得選了,老大是太子李承乾,因“謀反”被廢了,李承乾已經是太子了為什麼還要謀反?老四魏王李泰的爭權奪利和唐太宗寵愛李泰是致命的原因,唐太宗醒悟過來,李泰也當不了太子了。長孫皇后所生的嫡皇子就只有李泰一人了。二是李泰為人寬厚仁德,唐朝已經天下太平多年,需要的是守業之君,事實上李泰和武則天這兩口子一直秉承“貞觀國策”。三是長孫無忌覺得李泰好控制操弄,自己可以利益最大化。長孫無忌真是看走眼了,隨著哥哥吳王李恪和妹妹高陽公主都因“謀反”被殺,恐懼憤怒的唐高宗李治對長孫無忌起了殺心,明面上是皇后武則天鬥死了長孫無忌,實際上是幹了李治想幹不能幹的事,李治是默許的
回覆列表
因為李治是長孫無忌的外甥,長孫無忌希望未來的皇帝,應該由一個仁孝聽話的外甥充當,這樣,自己會得到尊重,權勢會得到保障。因晉王李治生性懦弱,成為他極力支援的物件。而魏王李泰則不同,從小聰明絕倫,稍長善作詩文,成人後喜好經籍、輿地之學,從貞觀十一年開始置文學館收納士人,文武官員也紛投門下,形成一股政治勢力。李泰恃才不恭,上品官員不放在眼裡不說,關鍵是不去爭取舅父對自己的支援。長孫無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黨羽,絕不是他這個舅父,所以不願李泰立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