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在劉備和劉璋兩人的蜜月期過得差不多的時候,本來就貌合神離的兩個人就開始了冷淡期。龐統在劉備駐守蒹萌關的時候,給了劉備上中下三策賴奪取益州,分別就是上策取奇兵直襲成都,取益州中心,中策殺楊懷,高沛,取其錢糧兵馬,緩圖益州,下策則是班師回荊州,再做打算。

    以劉備和諸葛亮所定下的戰略規劃,益州是必取不可,所以三策中的下策劉備是絕不會打算的,下策完全可以排除掉。至於上策,初聽時是很好的奇計,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仔細一想卻不現實,也和子午谷一樣只限於理論之中而已。

    上策第一條件是奇兵,當時劉備帶來一萬多的軍隊,即使假設劉璋給他的白水軍士兵,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兩萬人,這兩萬人還不是能保證完全聽命劉備,而且劉備入蜀,軍糧武器大部分是劉璋提供,還是死摳下來給劉備的。在缺糧少兵,內部又不穩的情況下,這支奇兵到底能走多遠,誰也不敢保證!

    而第二個條件奇襲呢?眾所周知奇襲靠的就是一個奇字,就是為人所不知,要敵方對我方情況琢磨不透的情況下,奇襲才有可能成功。可在劉備入蜀時,劉璋對他的情況,包括兵甲,錢糧都基本掌握了,再加上劉備當時的前方就是楊懷,高沛兩人,後方是張魯。既然劉璋對劉備不放心,這兩個監視劉備的人又怎麼會輕易的放劉備的軍隊過去?後面的張魯又能保證不背後捅劉備一刀?那如果連過都過不去又何來奇襲一說?

    至於第三個條件直取成都則更是天方夜譚,以成都的物資和城牆,劉備軍隊要奇襲就不能帶太多輜重,到時奇襲戰就會變成攻城戰,以步兵血肉之軀攻城,那和直接一頭撞死沒啥區別吧!

    其實從上策來看,三個條件基本上一個都不成立,上策對劉備來說只是一個空有理論而無實際實施的計謀而已,那為什麼龐統還要說這三策呢?

    或許龐統只是要逼劉備一下,劉備從入蜀開始就一直猶豫不決,對劉璋這位同宗又是益州現任主人是又恨又懼,而這時劉備已經到了必須做出抉擇的時候了,要麼奪下成都,成不朽功業,要麼回去荊州,繼續被動挨打,要麼就乾脆投降劉璋或曹操等人算了。

    劉備不是凡人,他很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只是這時候他需要一把火來燒斷自己的顧慮,而龐統的奪蜀三策無疑就是這樣的一把火。這三把火把劉備的後路全斷掉,只能一往無前了,劉備明白,上策太險不能用,下策太緩不可用,只有中策徐圖益州,慢慢在益州站穩腳跟才是以後可持續發展下去的最佳方法。

  • 2 # 潘不安講究史

    關於龐統取益州三計,我們先來看看原文的記載:

    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我們對三條計策一一總結分析一下。

    上計:挑選精兵,晝夜兼程的秘密趕路,奇襲成都,因為劉璋不修武備,平素裡沒有防備,軍隊出其不意來到成都,可以一舉成功。

    分析:上策很有鄧艾偷渡陰平的味道,但是其中有個風險,就是一旦短時間內沒有攻下成都,就很有可能受到四面圍攻,無險可守,援兵又遠在荊州的尷尬局面。

    鄧艾當時為什麼會成功?因為局勢上魏國遠遠強大於蜀漢,益州本土士族早就有投降的心思了,外又有鍾會大軍牽制姜維主力。所以鄧艾渡過陰平後,涪城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鄧艾軍隊得到補充和修整。不然無論如何蜀漢還是有忠臣的,劉禪投降之前還有綿竹關做最後的抗爭,當時如果不是沒有實戰經驗的諸葛瞻,換成任何一個老將,對鄧艾都是災難。

    劉備當時的實力和曹魏沒有可比性,援軍又在千里之外,想要投降的也只是張松、法正以及文臣中不得志的一部分。而益州本土將領的抵抗卻是相當激烈的,畢竟劉璋昏庸,對下管控不嚴,一個個將領都是土皇帝,絕不希望換上一個強權的新老闆。

    之後的事實也證明,益州的文武大臣紛紛對抗劉備,重臣中投降劉備的幾乎沒有。圍攻雒城用了一年,還死了龐統,而成都也是被圍困數十天後,又因為馬超歸降,駐軍城北,導致城內恐懼,劉璋才出城投降。

    正如劉備評價的一樣,上計太急,也太危險了,雖然一旦成功收益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勝率大概也就五五開,一旦失敗可能就是萬劫不復。

    中計:假裝回荊州,騙劉璋手下大將楊懷、高沛出城相送,趁機抓了他們,然後依此為據地向成都進發。

    分析:楊懷、高沛是劉璋信任重用的大將,也有能力,一直對劉備非常提防,經常寫信給劉璋想把劉備請回荊州。如果騙出控制二人,趁機控制他們的地盤,劉備就在益州有自己的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又可以和荊州遙相呼應兩面夾擊。而且一旦楊懷、高沛這樣的大將被控制或斬殺,對於益州本土的震懾力是非常大的。

    雖然相對第一計賠率沒有這麼高,但勝在勝算非常非常大,對於人到中年才終於等到一次機會的劉備,選擇中計是很正常的,

    事實也證明,之後劉備依計斬殺了楊懷、高沛,之後的進攻所過輒克。

    下計:退回白帝城,然後引荊州兵士徐徐圖之。

    分析:顯然這一計是放棄了之前所有的成功,直接退回白帝城,然後正面進攻,但是那時劉璋必然已經有防備,且益州易守難攻,劉備顯然不會甘心。

    所以綜合分析,劉備如果選擇上計,就如同一場豪賭,勝則一本萬利,敗則後果難料,勝負都在五五開,且都是壓在劉璋無能上,導致風險增加的因素也太多。

  • 3 # 林武師de文散打

    政治/軍事上的進退,都是權衡/權謀後的結果。劉備這樣選擇是對的,他是站在一個政治家的高度在權衡這一軍事行動的。至於龐統等人只是站在參謀角度列出幾個行動方案供他決策。來看這次行動的背景:

    其實本次劉備從荊州來,雖說是劉璋請他共同對付北方的米賊張魯,但他也是耗子跨左輪兒——起了打貓心腸的。因為劉璋早被手下的張松、法正、孟達這撥人給出賣了,獻地圖的獻地圖、表忠心的表忠心。倒正中大耳朵哥哥的下懷,他是衝著益州這塊大肥肉來的。

    但是我們也知道,大耳朵哥哥一直以來的人設是——寬厚,仁義,可以說做什麼事之前他都要把“仁義”這兩個字拿出來比劃一下,看符不符——不是符不符仁義,而是符不符他給外界塑造的仁義形象。

    打兩個一見面,龐統諸人就勸劉備一不做二不休把劉璋做了。但畢竟劉備是靠“仁義”起家——不曉得是真仁義還是裝久了被感染的有點兒仁義?他拿不下這個情面,驟然間也下不了這個狠手。所以兩個還是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層面上各歸其位,沒有破臉。

    再後來就彼此玩心眼了:孫權寫信挑撥劉璋說你的大耳朵哥哥要和我聯合取西川,欲激怒劉璋攻劉備;劉備卻玩手段撒謊說是曹操攻東吳、要向劉璋借兵/糧去救孫權——這下真相大白,不願撕破臉的劉璋派了些老弱殘兵,劉備終於撕下仁義的面具,扯書罵使,雙方就此翻臉。

    於是,龐統就獻了上中下三計:上計直接攻,中計繞彎子攻,下計先回荊州,等火候到了攻。

    老江湖劉備權衡了一陣,覺得下計太緩,荊州房子本來就是租的,等到猴年馬月才可以來益州置地建房子啊?所以就用中計——邊做邊造勢,還可以邊宣傳“是你璋弟娃兒、你手下不仁,不得已我才……的。”

    以劉備團隊的文武之力、上下的進取齊心,採取上計固然是可以取得益州的,但上計太急:人家好心意請你來做客、幹事,你卻直接登堂入室做了主人,有點兒名不正言不順嘛。

    劉備作為一個比較傑出的政治家,他做出了正確決策。因為,一切政治/軍事行動,特別是奪位子,佔地方之類的,一定要符合三種條件:一、合規矩;二、順趨勢;三、順民意。而中計不疾不徐,正可以為這三種條件佈局、造勢,和提供民意宣傳的緩衝時機。

    後事的發展證明了劉備的正確。

  • 4 # 煙霞一壯天下顏

    取得了未必守得住!劉備素以人為本,因而民心所向。為取益州,而如此粗暴,就像劉備說的那樣即使霸者也不為,縱然取得益州也是惹怒益州人士,失去人心,必然叛亂。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取得益州後,聞曹操欲南下,益州震恐,劉備被迫一日數殺才穩定人心,而且,劉備平定益州時,黃權等益州實力派人物半數多都不願意輔助劉備,是劉備親自上門請才請來,這只是劉備遵循中策的結果,要是上策,曹操一定不會感慨得隴復望蜀,滅了張魯直接南下,加上蜀人不服,內外響應,劉備怎麼守?劉備之所以一城一地地打過去就是要一城一地地籠絡人心,畢竟他是請過去幫益州的,反過來打益州本來就人心不服,直接一下打下成都,成都以外必然誓死頑抗!跟沒打成都有啥區別?後來,曹操再想討伐劉備時,賈詡就說劉備已經收攏人心,加之諸葛為相,關張為將,討之極難,曹操不聽派張郃騷擾巴郡,張飛馳援大敗之,因而拉開曹劉實力懟拼的漢中之戰。

  • 5 # 秦野雁

    龐統給劉備的計策並非三個,其實是四個。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縣相會時,軍師龐統給劉備獻策以取益州。我們趁這個機會把劉璋抓起來,既不費一兵一卒,一槍一彈,益州又唾手可得。劉備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意思是說,我們初來乍到,恩德信義還沒播開,別人對我們不瞭解,這樣不行。

    龐統聽後,給劉備獻計上中下三策,供劉備選擇取捨。上策是:我們按照約定率軍北上,為劉璋討伐漢中的張魯。我們卻暗中挑選精兵,晝夜兼程,直取成都。劉璋無勇武之氣,必然無備,成都可得,益州可定;中策是:扼守白水關的楊懷、高沛二將,各自統帥強兵。多次勸諫劉璋要趕我們回荊州。我們可趁此機會說荊州危急,我們要回師救荊州,他二人必高興而來送行,我們便可拘捕他們,奪得他們的兵馬,然後攻取成都;下策是:兵退白帝城回荊州,益州則慢慢圖之。如果猶豫不決,我們將無所作為,陷入困境。

    劉備採納了中策,然後依計而行,殺了楊懷、高沛二將,回軍直取成都,成都很快就被攻克了。

    題主問到了若劉備取上策能否成功。我的回答是必然能取得成功。為什麼呢?最簡單的,也是常理,中策都能取得成功,何況上策?再則,我們看看上策和中策有什麼異同。上策和中策的共同點在於都是回軍直取成都,不同點是中策要先迷惑敵人,以回荊州為由,先殺楊、高二將,然後在回軍直取成都。上策相比於中策,更有時間上的優勢,更能達到奇襲的效果。

    在相比較之後,上策無疑是最好的策略。基本上不費出灰之力,益州可得。可惜的是,這麼好的一個計策,卻被劉備放棄。不管是採用上策還是中策,我們只要知道,劉備最終順利地得到了益州就足夠了。

  • 6 # 日記哥愛讀書

    【德行天下不失天下】

    文學的創作手法解讀龐統的軍事才華,劉備的政治才幹,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恃才,不負氣,不傲氣,是謂創作文史的正確態度,科學辦法。

    以劉璋的仁義、劉備的政治才幹取得益州之地,採取龐統直接取之,如探囊取物。失了德性,得了天下!是謂大才。華夏的文明總是在喋喋不休中發展的。對與錯,事非曲直,是站在不同高度獲得評價的。

    劉備失去益州為後來一統天下,有了極大影響,孔明劉禪也無益亡羊補牢。但從政治上講,劉備無錯,失去一地得了一片人心!

  • 7 # 一個貝殼兒

    在三國時期,假如龐統沒有死掉,或許可以與諸葛亮好好搭檔,不至於令諸葛亮早早累死,也不至於令蜀漢早早滅亡。大家對於龐統並不陌生,是劉備麾下非常有名氣的謀士。

    早年時期,龐統為了劉備的江山,付出了很多辛勞。劉備也很器重龐統,各種待遇只比諸葛亮稍稍差一點。可是,就是這樣的人才,卻死在了落鳳坡,令人唏噓不已。其實,龐統的死,與劉備有很大關係。

    當時劉備要攻打益州,並且對益州有著很大的渴望。就像走火入魔一樣,只想著快快拿下益州,並沒有考慮各種主觀因素。為了幫助他拿下益州,龐統出了三條妙計,可是劉備卻選擇了中策。如果當時劉備能夠聽從龐統的建議,選擇上策,是不是龐統就不會死掉?

    那時,龐統為劉備制定了三條妙計,供劉備選擇。上策是,派出一支部隊,從小路包抄過去,與對手進行正面較量;中策是,假裝被打退,利用這條計策來吸引楊懷與高沛追過來,然後將他們一網打盡;下策就是,直接退回到白帝城,回到荊州從長計議。

    這三個計謀,看起來都不錯,但是仔細分析一下,每一個計策都有漏洞。如果採用上策,估計劉備一方沒有充足的準備時間,有可能直接丟掉益州;如果採用中策,需要冒很大的風險,萬一被對方看透,很危險;採用下策,直接就代表著劉備放棄益州,一場空。

    劉備經過一番思考,最後選擇了中策。他覺得這一條計策的準備時間更充裕一些,勝算的機會會更大。但是龐統不太同意,他覺得這條計策不太穩妥。中策遠遠不如上策穩妥,萬一打草驚蛇,有可能陷入被動局面。果然,計劃剛實施,就被敵軍發現,不僅沒有殺了對方的將領,反而失去了龐統。

    在三個計謀中,第三個計謀肯定不會採納。所以劉備在上策和中策中猶豫很久,最終也沒有聽取龐統的意見,而是採用了中策。就這樣,劉備一方沒有將計謀完美執行下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失去了龐統這位智囊。這是劉備的損失,是諸葛亮的損失,更是整個蜀漢江山的損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型傳統企業如何向人工智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