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中的戰鬥機
-
2 # 第二業
淮陰韓信,古漢大元帥,軍事才能八分,情商二分,當是時,五分軍才可奪天下,初入楚見項羽,霸王重情重義,不喜其兩分情商,棄之。韓信投沛公,惡其情商為二,怒棄。蕭何夜下追韓信,蕭何者,七分情商三分計謀,滔滔不絕,銀月有聲,韓信回。遂劉邦逐鹿問鼎,韓信封侯,蕭何以情為謀,三分可安天下,韓信死,此乃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回顧:當年蕭何月下追趕韓信,成或敗,韓信必死。若此人若不為我所用,殺之。為我所用,緩殺之。
-
3 # 大黃扯點歷史
我之前曾寫過一篇專門分析韓信的文章,中心的論點就是,韓信是一個徘徊在猶豫與矛盾之間的人,有的時候他當機立斷,能夠做出十分準確的決定,但更多的時候,尤其是戰場之外的韓信,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今天我又加入了新的看法,韓信是一個有野心,但同時又安於現狀的人。
這一點從他接受“胯下之辱”就可以看出來了,在那個屠夫給出韓信二選一的選擇題後,“信孰視之”,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還是放棄了尊嚴選擇了性命前程。我們可以說韓信猶疑,也可以說他不想亡命天涯甚至直接被抓住處死,吃不飽飯沒有尊嚴這個現狀他可以忍受,但死亡就算了。
之後在劉邦那裡,他的軍事才華得以施展,定三秦,略趙魏之地,涉及到軍事領域,韓信彷彿換了一個人,果斷狠辣,陰險狡猾。可惜,生活中並不僅僅有軍事,即使在楚漢爭霸那個亂世也是如此。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敗,身邊只剩夏侯嬰駕著馬車,狼狽地跑來韓信軍營,趁著韓信沒起床,直接接管了韓信的部隊。面對劉邦這種極度不信任的表現,韓信聽之任之,沒有絲毫反抗,以韓信之前與之後的德行,他或許有過猶豫,但終究還是忍了。因為他對目前的生活很滿足,有地位,有仗打,於是他眼睜睜看著劉邦帶走了他手下的精兵,繼續給項羽送人頭,自己只能從頭募兵訓練。
要說韓信真是個軍事天才,就用這麼重新召來的新兵,也沒怎麼訓練,又把齊國滅掉了,還順手牽羊消滅了由龍且率領的項羽二十萬軍隊。把項羽都打服了,派使者請求韓信收手,要跟韓信三分天下。而韓信手下一個叫蒯通的謀士也幾次勸說韓信自立。但韓信又猶豫了,考慮了再三,覺得現在這樣挺好的,劉邦對自己還算信任,就此錯失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機遇。
此後垓下之圍,相信了劉邦的畫的大餅,趕來消滅了項羽。沒想到,劉邦再次陰了韓信一把,史記原文是“高祖襲奪齊王軍”,齊王就是韓信,襲奪”二字,將劉邦對韓信的不信任展現得淋漓盡致,劉邦該決斷的時候可從來不含糊,事出突然,趁著韓信沒有防備,一舉奪取軍權。然後,劉邦將韓信調離了他苦心經營的齊地,去當了一個光桿司令般的楚王。這次韓信還是什麼都沒說,又忍了,楚王就楚王吧,至少還是王,待遇不變,天下平定了沒什麼仗打了,軍隊被奪走就奪走吧。
韓信還是太天真了,兩次奪兵,傻子都看出了劉邦對你不信任了,肯定還會有下一次。果然,有人告發韓信窩藏項羽部下鍾離眛,意圖不軌,於是劉邦假裝巡遊雲夢澤,韓信作為楚王需要去迎駕,劉邦準備藉機一舉擒拿韓信。劉邦的真實意圖韓信已經全猜到了,“信欲發兵反”,結果又猶豫了,猶豫的結果還是忍了。韓信老老實實的殺了鍾離眛,束手就擒。
至此,韓信已經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從楚王變成了沒有封地沒有軍隊的淮陰侯,然後他在這種情況下,居然真的反了。我始終覺得韓信這麼一個優柔寡斷,安於現狀的人,在幾次被劉邦揉捏之後,應該完全逆來順受了。史記記載的韓信最終夥同陳狶謀反,大概是故意抹黑,劉邦就是要殺韓信,即使韓信一次次妥協忍讓也沒用。
-
4 # 歷史挺有趣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最後被安上謀反的罪名而遭處死。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出世"是楚漢時人們對他的評價。
韓信是中國西漢初著名的軍事家。劉邦得天下,軍事上全依靠他。他是個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的軍事天才。但韓信對為臣之道很不精通,他自恃有才,不瞭解統治者的心理,功成身死。
概觀韓信一生,令人稱道的不少,令人惋惜的也不少,但不管如何,留給後人的教訓是深刻的。
一、不拘小節,大將風範。
韓信早年貧困潦倒,但是劍不離身,雖受各種人生挫折,卻一點也不灰心。甚至一次在鬧市從一無賴少年褲襠下鑽過,對眾人的
鬨笑臉不紅心不跳。隱忍有餘,虛懷若谷,確有大將氣度。大丈夫志在四方,豈可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亂了大謀!
二、不忘恩情,義薄雲天
韓信年少時曾受一洗衣老大娘碗飯之恩,多年以後,韓信衣錦還鄉,即以千金回報。
韓信鎮壓諸侯,收復齊地之後,項羽派使者勸反韓信。願與韓信、劉邦三分天下,齊人蒯徹也進言勸韓信造反,以免他日遭劉邦殺害。但韓信未忘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叛離劉邦,繼續為劉邦打天下。其知情重義,令人稱道,然而多情多煩惱,後來韓信被劉邦所殺。
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韓信是著名的軍事家,帶兵多多益善,不僅如此,還能經常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在對諸侯趙王一戰中,韓信以少勝多,以烏合之眾對訓練有素的精兵,在井弳口河邊佈下背水陣勢,用“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打敗趙軍,活擒趙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戰。
在與楚軍決戰時韓信指揮諸侯聯軍,在垓下十面埋伏,擊敗楚軍,楚霸王項羽因此自殺。
韓信在兵法的靈活運用,對軍隊的高明指揮至今令人歎絕。韓信帶兵,的確多多益善
四、恃功居傲,身死菜刀
由於韓信戰功赫赫,在軍中威望極高,以至當時軍中兵器均刻上“不殺韓信”四字。韓信也自恃功高,劉邦不敢殺他。但劉邦得天下後,恐韓信造反,無人能敵,又見韓信十分狂傲,終於動了殺機。
-
5 # 丸子爸爸z
中國擁有上下5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歷史當中曾經出現過很多非常有能力的將領,這些人有的輔佐帝王成就大業,有的人最終落得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而很多將領因為都曾經輔佐過帝王,所以即便是不處於同樣一個朝代,但是彼此之間卻依舊能夠惺惺相惜。提到韓信大家應該都不會覺得陌生,他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將領,非常具有軍事才華,但是最終卻落得被殺掉的下場,那麼韓信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下面就來帶大家瞭解一下。
有很多人都曾經聽說過韓信年輕時候的故事,他曾經能夠忍受胯下之辱,而長大之後也沒有回去報仇,但是對於曾經幫助過他的老人卻能夠知恩圖報。據說當年他在最落魄的時候就連吃飯的錢都沒有,當初是有一名老者每天接濟他並且給他飯吃,而韓信一直都記在心上,等到他發達了之後,曾經派兵尋找過這名老人,並且給了這名老人一大筆財富。
由此很多人覺得韓信應該是非常善於隱忍的,但實際上張良卻並不是這樣評價韓信的。張良給出了4字評價,他認為韓信只不過是“鋒芒過盛”。其實仔細想想,就能夠發現張良說的非常有道理,這4個字看似簡單,卻道盡了韓信的一生悲劇,早已暗示了他的悲慘結局。韓信錯就錯在,鋒芒過盛,不懂得如何掩蓋自己的實力。韓信在加入到劉邦的陣營當中之後,展現出了非常卓越的軍事才華。如果當初他能夠不圍殺項羽的話,那麼一定是三分天下,而不是隻能夠成為一名諸侯王,韓信的軍事天賦根本就不在劉邦之下,當年也有很多忠心追隨在他身後的將領,只不過他自己根本就沒有那個野心,認為自己能夠成為諸侯王就足夠了。
而韓信在政治格局上非常的不足,他根本就沒有看出劉邦早就已經非常的忌憚他,甚至還表現的非常的囂張,他的諸侯王的位置,甚至還是自己要過來的,本身這種行為就會讓劉邦非常的不滿意。所以韓信雖然不是死在劉邦的手裡面,但是也是死在了呂后的手裡,而呂后最終沒有獲得任何懲罰,也就是說呂后的這種行為,實際上劉邦也是非常認可的,韓信在臨死之前才後悔自己沒有自立為王,但是說什麼都晚了。
-
6 # 文史漫今生
韓信這個人絕對是個人才,兵法掌握的滾瓜爛熟,懂得如何使用戰略,自己本身的武功也是舉世無雙的。當時拜在劉邦的麾下,也是他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的。後來劉邦非常高興,並對他有著很高的評價,說只要是有韓信一定會勝,只要是攻打地方的領地一定會佔領,我劉邦自己也不如他。這是多高的評價啊,後來蘇軾,蕭何的大為讚頌。
關於韓信活埋母親的故事有很多種版本,不過萬變不離其宗,大致的意思都是說為了自己的前途,母親阻擋了他的前途就硬生生的把自己的母親活埋了,後來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只讓他活了三十八歲。
為什麼說韓信活埋母親是假的呢?因為後來司馬遷還為此親自去看了韓信母親的墓地,那一塊墓地絕對是風水寶地,而且棺木也保留的十分的好,如果是活埋的話是多麼畜生才能做出來的事還會特意選擇一個好的地方為自己的母親埋葬嗎?還有就是韓信本身也是最好的證明,1:韓信的父親在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已經死了,只有他和他的母親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十分的艱難。每天都會和母親一起上山砍柴來燒火,然後去河裡抓魚為生,兩個人相互扶持,感情也是相當深厚的,這也是他唯一的親人,所以這就不成立。2:一飯千金這個典故大家都知道吧,當時在韓信十分落魄將要餓死的時候,一個老婦人連著每天都會給他送吃的,這讓他活了下去。後來韓信參軍,獲得了赫赫戰功,而韓信還是忘不了當時老婦人對她的恩德,於是就四處打探找到那個當年救他的老婦人,並給了他黃金千兩以表感激之情,後來這個老婦人死去的時候韓信還專門為她埋葬立碑。還有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的典故,當時因為韓信地位低下,經常被欺負,甚至讓鑽褲襠,這是多大的侮辱啊。後來韓信成名之後又回到了那裡,找到那個讓他鑽褲襠的那個男子,這可把那個男子嚇尿了,但是韓信不計前嫌,並給了他一個官職做,說如果沒有你的侮辱我也不可能這麼努力。還有就是韓信是被自己的主公借他人之手把他殺了,當時在劉邦想殺他之前他已經知道了,但是他念在劉邦對他的栽培,絲毫不氣憤,也沒有造反,就等著被殺,後來韓信就這樣被殺,韓信說,如果沒有劉邦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所以我的命都是劉邦的,想什麼時候來取都行。可見這樣一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甚至不計前嫌的人。3:就是韓信的母親死的原因在史書上是有記載的,當時韓信的母親因為病魔纏身,再加上自己本身年紀大了才死了,當時的韓信沒有錢,但是還是找了一個很好的地方把母親葬了。
為什麼韓信活埋母親的事情廣為流傳呢?
那是因為中國中國古代科技並不發達,所以很多事情解釋不清楚,都比較迷信。再加上古代完全就是統治者說的算的,所以這種事情被皇帝拿來渲染很快韓信就會變成一個令人唾棄的有道德缺陷的人。當然在古代還是有一些有自己思想,不被皇帝左右思想的人,而這些人都沒有相信這是真的,反而對韓信的評價那是相當的好的。但是卻有一些人故意問了製造輿論,就故意抹黑他,然後透過一些傳播渠道讓百姓知道,而對於一概什麼都不知道的百姓來說當然會信以為真的,所以慢慢的一傳十,十傳百就有了韓信這樣的事
回覆列表
還未通關,便過早的使用了大招。
韓信的軍事才能,助漲其政治視角的平庸化。所謂政治視角的平庸化,指的是韓信過分信賴自己對於整個漢帝國的重要性。海內已平,需要一個武夫嗎?並且,這個武夫竟然還想要與帝國最高權力者平起平坐。
韓信不是沒有過機會,借他人之手殺掉劉邦,重新洗牌國內戰局。憑藉他的作戰能力,至少可以擁有一方自己的地盤兒,慢慢等待歸攏其他老炮兒的機會。
或者,他不應該迷信劉邦許下的承諾,過早的剷除項羽。而應該養寇自重,不過,項羽恐怕是不同意的。要打要殺悉聽尊便,跟戀愛一般,你請我儂像個什麼樣子?可嘆,若如此,得養活多少網路耽美作者?
換言之,韓信得到軍隊權利並像瘋子一樣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成為彼時彼刻全無敵的戰神,導致其個人私慾無限膨脹。私慾膨脹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本就是貴族,本就跟樊噲、劉邦不是一路人。早年間,他懂得隱忍,可那是什麼時候?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
所以,他惜命。如果連命都沒了,什麼大丈夫,什麼大志向,就此無緣。
現在呢?劉邦的大半個天下都是他韓信打下的!如此豪情,他樊噲給自己跪拜是當得起還是當不起?他蕭何月下追我,是當得起當不起?他劉邦不給自己點股份,讓自己當個股東,成為一代長者,愧不愧對天下?
然而,國家不是公司,大哥只許一人,那把椅子也只能一個人坐。政治,是一門玄學,大哥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字,都能殺人於無形。圍在四周可以,膽敢再往前一步,得罪的就不僅僅是大哥了,而是指著大哥吃飯的兄弟們。
阿孝的爸爸常說:出來混的,遲早要還。
陳勝、吳廣還了,項梁、項羽還了,韓信也該還了。功高震主、開國元勳們,威脅的是大哥後代的權柄永存。
所以,政治不是浪漫的,不是描畫繡花,不是請客吃飯,而是濃稠的鮮血和一顆顆人頭。
假設,劉邦與韓信是江湖中人,二人彼此欣賞,只是誰都無法歸攏誰,恐怕會說一句『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亦或,『小二,上酒,今日與韓兄弟不醉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