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濯清齋99502826馮毅
-
2 # 大華273557151
開始時,義和團的囗號並非如此,而是"滅了耶蘇教,殺了東洋鬼,再與清朝鬧。"後來其聲勢越來越大,清政府想軟化利用他們,給了他們一定的支援,他們的囗號就改為"扶清滅洋"了。再後來,八國聯軍打進來,清廷為了求和,把責任全推給義和團,下令"痛剿拳匪",開展了血腥鎮壓。這以後,義和團的囗號就是"掃清滅洋"了。
-
3 # 水雲鶴
1898年10月,直隸威縣趙三多等人在冠縣蔣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威縣)豎起“助清滅洋”旗幟,拉開了義和團運動的序幕,後各地義和團先後打出不同旗幟,但意義大體一致,1899年年底,山東義和團首先打出“扶清滅洋”大旗逐漸被各地義和團廣泛採用,但這一旗幟究竟是誰首先提出至今不可考。
1898年6月,四川大足餘棟臣提出“順清滅洋”旗號,緊接著,湖北覃培章豎起“保清滅洋”大旗。 1898年10月趙三多、閻書勤等在山東冠縣蔣家莊(今屬河北威縣)豎起“扶清滅洋”大旗。
1899年5月27日,保定義和團攻克涿州城,在四門插上“興清滅洋”旗幟。
1899年年底,山東義和團首先打出“扶清滅洋”大旗,然而具體提出人不可考,之後各地義和團廣泛採用這一旗號。
1900年6、7月間,鳳翔在璦琿高舉“救清滅洋”大旗抗擊俄軍。
1900年秋,祁子剛打出“反清滅洋”旗幟轉戰於冀中一帶。
1902年4月23日,景廷賓在河北鉅鹿豎起“掃清滅洋”大旗。
-
4 # 沒心沒肺地遺忘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起初義和團是反對滿族統治,以“反清復明”為口號,隨著中國近代史形勢的發展,以帝國主義侵略為主導的西方勢力的衝突替代了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歷史矛盾,義和團開始支援清朝抵抗西方,改名“虎神營”,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1898年扶清滅洋口號由趙三多首次提出)
-
5 # 歴史的軌跡
首先“扶清滅洋”的這個口號,是義和團在山東最早提出的。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主要在山東西部秘密流傳,信神練功。到十九世紀末葉,廣大人民日益高漲的反帝鬥爭,就透過義和團這一組織形式開展起來。義和團在山東首先開始了鬥爭,打敗了前來鎮壓的清朝官吏,迫使山東巡撫毓賢承認了義和團的合法地位,並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把鬥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中國的矛盾由階級矛盾轉變為民族矛盾。隨後帝國主義指使清政府改派練有新式陸軍的袁世凱任山東巡撫,對山東的義和團進行了殘酷鎮壓。1900年春天,義和團從山東逐漸擴大到直隸(今河北省)一帶。廣大鄉村,大運河沿岸和京津等地的貧民,失業工人,城市勞動者都加入行列。婦女們參加義和團“紅燈照”。義和團組織波及到山西內蒙古和東北各地。之後,迅速發展到天津,北京等中心地帶。焚燒教堂,破壞鐵路和電線。反帝鬥爭在大半個中國北方行動起來。清政府在義和團未涉及到自已的貼身統治的情況下,採取了預設和支援的態度。當帝國主義八個國家為迫使清政府進行鎮壓義和團,發動了軍事進攻。由於清政府的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殘酷鎮壓的反革命政策。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運動失敗了。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14日侵略軍佔領北京,慈禧太后倉惶逃走。委派李鴻章向敵人求和。1901年,簽訂了賣國的《辛丑條約》。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次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鬥爭運動高潮,失敗了,讓中國各階層民眾認清中外反動泒的真實面目。更進一步將“扶清滅洋”改為“掃清滅洋”口號,為反帝反封建的目標繼續戰鬥。
-
6 # 青橙小玩意兒
“扶清滅洋”確實是由義和團提出來,並被廣泛傳播和採用的主要口號,其他還有類似的“助清滅洋”、“順清滅洋”“保清滅洋”等旗號,但是意義大體一致。
義和團是清朝末年興起於華北農村一代的民間組織,成員主要是當地農村的貧苦農民,每當農閒時,這些農民就聚集在一起,練武健身。因此,義和團也被稱之為“義和拳”。
義和團的成立與發展離不開主要包括當局本身因素以及外部因素(主要指洋人入侵和自然災害)。自第一次英法聯軍侵華後,清朝被迫簽訂《天津條約》,開放外華人深入內地傳教。而傳教士為了佈道,時常袒護教民,引發民眾對外華人的反感,這使得義和團有可乘之機,他們要“扶清滅洋”,他們說天災人禍都是洋人得罪神佛、數典忘祖而來,而且洋人有品德上的缺陷,通姦、亂倫,非常邪惡。所以要請來神仙附身,教導神打,殺死洋鬼子、毀去西方科技,打倒西方列強,最後能“大清一統靖江山”。另外在義和團發展的那幾年山東、河北又連遭大旱,同時山東又遭百年蟲災,人民沒得吃。迷信的百姓遂遷怒基督教徒和教會,以為是他們得罪了老天爺,義和團的反教揭帖就說“天無雨、地焦乾、全是教堂止住天”。
義和團的壯大來源於當局的默許與支援。由於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後,大多參與戊戌變法的官員被殺,只有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經由洋人的幫助逃往國外,助長了慈禧太后和守舊派大臣對外華人的仇視(外華人支援光緒當皇帝反對廢儲)。雖然義和團和太平天國同樣是農民運動,但是各自的矛盾點不同,義和團和清廷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激化。在義和團首領趙三多、朱紅燈等人的帶領下,義和團正式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並焚燬山東一帶的教堂,殺掉了許多傳教士。
如今研究看來,不少義和團成員在“扶清滅洋”的旗幟下,洋人殺了一些,更多的還是自己人,在進入北京後不少人趁亂洗劫商戶,姦淫婦女,屠殺無辜百姓。就連當時京城的權貴之家也未能倖免,比如吏部尚書孫家鼐、大學士徐桐的家都被搶掠。
因此對當時的京城百姓而言,義和團所帶來的不安,遠勝過了洋人。而不久之後,為了報復清政府和打擊義和團,八國聯軍攻佔了北京,京城百姓更是遭遇了滅頂之災。
-
7 # 歷史研習社
1894年,在大刀會興起的山東省曹州、濮州和安徽省的潁州、亳州等地出現了“興華滅洋” 的口號;1899年9月,朱紅燈平原舉事時提出了“興清滅洋”的口號;幾乎同時,莘縣大刀會舉起了“保清滅洋”的口號。那麼,之後在高潮時期流行並最為後世所熟知的口號“扶清滅洋”又是從何而來?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扶清滅洋”口號來自山東威縣、冠縣的義和團起義。這一說法最早來自吳宣儀1941年出版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始末》,此書節譯自施達格的《中國與西方:義和團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其中,“扶清滅洋”這一詞就來自施達格的書中的“Obedience to the Tsing; Death to the Europeans”。但實際上,施達格的這一詞也並非原創,而是轉譯自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士伊索勒日記中的“Obeissance aux Tsing, mort aux Européens”(法文),這本身已經是從中文翻譯過去的。後來,也有人將伊索勒日記中的這個法文短語譯為“順清滅洋”等。
今日,伊索勒最初看到的究竟是“順清滅洋”、“扶清滅洋”抑或其他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經歷了從漢語到法語、再到英語、最後譯回漢語的轉變,這則史料已不足為憑。我們要想尋找答案還要重新回到歷史。
“扶清滅洋”首見於1900年1月6日(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六日)的《彙報》,報中記載了貴州提督梅東益1899年12月10日在景州一帶的見聞,“查得該匪已入獻縣境內,旗書‘扶清滅洋’四大字”,可見這個詞最晚在1899年12月上旬就已在景州附近出現。此時的義和團運動已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圖/義和團運動從山東向直隸發展圖(1898-1900)
其實,在同時、同地,另一個口號較“扶清滅洋”更為流行,那就是“助清滅洋”。根據1966年山東大學師生對景州、阜城義和團的調查,在15條提到口號(旗號)的口述資料中,11條是“助清滅洋”、3條是“保清滅洋”,而“扶清滅洋”僅有1條。其中,曾擔任過趙三多(義和團首領,領導過義和團冠縣、威縣起義)文書的郭棟臣老人所撰的《義和團的緣起》中提到的也是“助清滅洋”。
此外,在其他資料中還有以“×清滅洋”為格式的“從清滅洋”、“舉清滅洋”、“順清滅洋”、“興清滅洋”等六種說法。究竟誰真誰假?
圖/義和團運動
其實回到歷史現場,這個答案不一定是一個單選題。當時的義和團沒有統一的領導,一般以村為單位,互不統屬;臨戰時,傳帖一到,拉起人馬,聚會一起,成千上萬。這種臨時聚集起來的群眾,除殺敵以外,其他事情很難統一。所以,同時有多種口號並存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至於“扶清滅洋”,正如路遙(山東大學教授)先生在《建國以來義和團研究概述》中所談到的,這不過是對義和團那些近似口號的概稱而已。
參考文獻:
王如繪:《冠、威義和拳舉事口號考證》,《歷史研究》,2002年第5期。
王如繪:《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解讀》,《東嶽論叢》,2006年第1期。
馬執斌:《文史趣談》,中國地圖出版社,2009年。
-
8 # 訏謨定命1
外來邪教入侵中國,華人殺外來基督徒,很正常。但滿清也是外來,滿人知道義和團殺光邪教分子就會殺他們,所以到後期開始鎮壓了。
-
9 # 古風散人
“扶清滅洋”口號的最早提出,是在1898年10月25日。當時還不叫“義和團”,而是義和團的前身“義和拳”提出的。與“扶清滅洋”同時出現的還有“助清滅洋”。當時一名法國傳教士將口號翻譯成“從清滅洋”,一位美華人譯為“舉清滅洋”。這個口號成為後來義和團運動中最普遍使用的口號。
義和團運動不是突發事件,它的起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蝴蝶的翅膀也不是1898年扇動的,而是在1869年。在山東省東昌府冠縣梨園屯(今屬於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有一座建於1861年的玉皇廟,在一次起義中被毀壞,後來一直失修。因為鎮中有教民,故1869年商議與其他村民分掉玉皇廟地基和38畝香火田,教民分得一部分地基,香火田分給了信仰“華教”的村民。但對於玉皇廟的地上建築物分配產生了疑義,村民認為不應該放棄,因為玉皇大帝是中國的最高神。
隨後的1873年、1881年,時任冠縣縣令韓光鼎採取臨時措施,承認教民暫時借用地基,等買到了新的地基後再遷走。1887年,教民一方企圖拆除地上建築物,建設教堂。兩名儒生帶領村民趕走了教民。當時的冠縣縣令何士箴和繼任縣令出資資助教民另建教堂,教民也同意了裁決。
隨著西方勢力的深入,大清國的司法管轄權受到了強烈干擾。義大利傳教士和法國的護教勢力拒絕接受前述的裁決,並聲稱教民已經將土地轉讓給傳教士。到1892年時候,法國駐北京的公使利用清政府頒佈的處理教案敕令,施加外交壓力。這時候,山東的官員和基層幹部無奈的告訴村民,自己已經無能為力。
這樣,民教衝突迅速升級。發展到1897~1898年,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武裝對抗。面對教民的無理要求,一個稱為義和拳的廣泛的反教聯盟便出現了,氣氛越來越緊張。1898年,德國佔領膠州灣,清政府飭令保護洋教,教民和傳教士的更為得意,而反教的一方也醞釀著更大的武裝鬥爭。秋收過後,社會上流傳說山東的官員正計劃擴大逮捕反教民一方的首領。10月,兩名拳民被捕,一隊清兵進駐了臨清的傳教士處,在搜查臨村的過程中,拿走了一些屬於義和拳首領和村民們的牛肉,矛盾更加激化,因而村民決定主動進攻。“扶清滅洋”的口號正是在這種局面下,在10月25日提出。
清政府並不容忍這種“扶”,於是調集軍隊。當時冠縣、邱縣、威縣的縣令和官員們一致認為勸諭為上策,所以並未動武。勸諭也收到了效果,拳民也自動解散了,然而教民不依不饒,在一些拳民回家途徑一教民村莊時,受到了辱罵和惡言攻擊。拳民又開始反擊,風暴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接下去的事情,超出了本話題,暫不詳敘。
-
10 # 歷史時光先生
義和團出現的背景是在各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如“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圈”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熟潮。同時帝國主義領略者還透過教會深入中國城市和鄉村進行侵略活動,使民族危機愈加嚴重而爆發的,其實這個也是必然性的!義和團運動首先爆發于山東。後經幾度發展合併不斷髮展壯大的,他們組成的個體基本群眾是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最初,他們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可以說晚清的很多團體或教會起初的口號基本上是“反清復明”如白蓮教,天地會等,而義和團再後來屢遭清政府的鎮壓。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義和團把鬥爭的矛頭直指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而“扶清滅洋”運動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取假宣戰,真投降的敷騙手法,欺騙了他們,清政府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鎮壓義和團運動,使義和團處於內外夾攻的境地。同時清政府又和帝國主義侵略者簽訂了屈辱賣國的《辛丑條約》,最終他們發現清政府也靠不住,所以就高舉著“掃清滅洋”的旗幟,繼續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朝統治者進行不懈的鬥爭。然而最終的義和團運動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在國內外的夾擊下遭到了失敗。但後來很多的領導人、學者也給義和團給予很高的評價!
回覆列表
“扶清滅洋”是義和團提出來的。
在民族危機空前加重,清政府腐敗無能,中日甲午海戰失敗之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由民間組織的義和團發動反對外來勢力,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時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以保家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