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香茗史館
濁澤之戰源於魏國內部之爭,魏武侯由於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去世,他的兩個兒子魏瑩和魏緩圍繞國君之位展開爭奪,由於魏緩勢力較弱,於是鼓動韓趙兩國攻擊魏瑩,韓趙聯軍在濁澤濁澤擊敗魏國軍隊,但由於韓趙兩國卻因為如何安置魏國而產生爭議,聯軍逐解散。之後魏瑩殺死魏緩,自立為國君,並於次年對韓趙兩國發動反攻,三晉至此徹底決裂。
魏武侯去世未立儲君,二公子相爭引韓趙來伐魏武侯二十五年(周烈王六年、前370年),魏武侯魏擊崩氏,由於其並未設立儲君,導致魏緩和魏瑩圍繞國君之位展開爭奪,由於魏瑩的實力遠在魏緩之上,於是魏緩便想借助外力擊敗魏瑩。
△魏瑩
同年七月,魏緩逃出魏國,到達邯鄲,請求趙成侯出兵幫助自己奪取國君之位。次年,魏國大夫公孫頎也前往南韓,對韓懿侯說魏瑩雖然有公孫痤相助,但只是佔據了半個魏國而已,不如趁魏國內亂之際,聯合趙國一起進攻魏國,除掉魏瑩。
當時,歷經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國君的發展,三晉之中以魏國實力最為強勁,加之韓趙魏三國國土犬牙交錯,魏國實際上已經成為了韓趙兩國的巨大威脅。
△韓懿侯
因此,韓懿侯在聽取了公孫頎的建議後,立即和趙成侯組成聯軍,共同進攻魏國。聯軍向魏國都城安邑進發(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魏國濁澤戰敗,韓趙兩國分歧嚴重韓趙兩軍在黃河以北集結,然後向魏國葵城發動進攻(今河南焦作西北),一舉將其攻克,極大的鼓舞了聯軍士氣。緊接著,聯軍揮兵西進,向魏國都城安邑進發。魏瑩坐鎮都城,得知聯軍來犯,連忙派出魏軍在濁澤迎戰。
韓趙兩國在濁澤擊敗魏軍,進而包圍安邑。魏瑩身處安邑無可奈何,只好靜觀其變,坐等破敵良機。
眼看就要取得最終的勝利,結果韓懿侯和趙成侯關於如何處置魏國和魏瑩產生了分歧。趙成侯主張除去魏國,擁立魏緩,令其割地後退軍。韓懿侯則認為這會被其他諸侯視為貪暴,他主張將魏國分為一分為二,使魏國成為宋國、衛國那樣的小國,這樣韓趙兩國便無後顧之憂了。
韓趙雙方各持己見、相持不下,韓懿侯一怒之下趁夜率領南韓軍隊離去,趙成侯心想僅憑趙軍根本無法取勝,隨即也領軍撤走。聯軍不戰而退,安邑之圍逐解。
韓趙兩國退軍之後,魏瑩殺死魏緩,自立為君(此時尚未稱王)。
彭澤之戰並未損傷魏國元氣,次年(前368年),魏瑩對韓趙兩國發動反攻,“敗韓於馬陵(今山東範縣西),敗趙於懷(今河南武陟西南)”。至此,三晉徹底決裂。
-
3 # 趙小黑stillfantasy
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諸侯國魏與韓、趙聯軍在濁澤(今山西運城境內)進行作戰。 史稱“濁澤之戰”。
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公元前370年,魏國君主魏武候在尚未指定魏國下一任接班人時逝世,他的兩個兒子魏罃和魏緩互相爭奪王位,造成國內混亂。公元前370年七月,魏緩逃到趙國都城邯鄲,請求趙國出兵幫其爭奪王位。一年後,魏國大夫公孫頎從宋國途徑趙國來到南韓會見韓懿侯,並遊說韓懿侯讓其趁魏國內亂之際聯合趙國攻打魏國。於是韓懿侯就和趙成侯一起聯合發兵攻打魏國。
韓趙兩國聯軍決定進攻魏國的都城安邑(今天的山西省夏縣西北),並在濁澤打敗了前來迎戰的魏軍,進而包圍了魏都安邑。不過在此時聯軍的高層出現了分歧,韓懿侯主張把魏國分裂為兩個國家,使其國力不強於宋國、衛國,而趙成侯主張除掉魏罃,擁立魏緩,讓魏國割地,然後退兵。兩人各執己見,互不退讓。最終,韓懿侯率領南韓軍隊離開,趙成侯見此也率領趙國軍隊離去,聯軍不攻自破。
此時解了安邑之圍的魏罃殺掉了魏緩,自立為國君,繼承了魏國大位,但此時他並沒有稱王,直至公元前344年召集各諸侯國進行逢澤之會時才稱王,就是魏惠王。
簡單來說濁澤之戰就是韓趙兩國聯合起來攻打魏國,在濁澤打敗魏軍後,包圍了魏國都城,在取得優勢戰果後由於兩國高層意見不合而退兵,使魏國的魏罃得到機會自立為魏國國君。
-
4 # 趙劉果兒
趙、韓、魏三國的濁澤之戰是發生公元前369年間,趙國、南韓結盟在濁澤附近和魏國大軍展開的一場大規模戰爭。趙、韓聯軍兵力雄厚,本有百分之百的勝算,但由於趙國和南韓之間互不信任、各懷鬼胎、各有利益打算,而最終導致利益分配不均,而未能同仇敵愾,以至於喪失了戰場的優勢。讓處於戰場被動的魏國因為盟友之間的內部矛盾而反敗為勝,從而避免了魏國被滅國的命運,這就是古代歷史上最著名的濁澤之戰。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濁澤之戰的起源
關於濁澤之戰要回顧公元前370年間,那時候魏國國君魏武侯尚未確定接班人選之時就因暴病而亡所引發的一場家庭危機。
由於魏武侯暴斃,事發突然。王位一直懸而未立,以至於他的兩個兒子魏罃與魏緩為爭奪皇帝之位而釀成的兵戎相見的血腥動亂,致使魏國上下,頓時一片譁然。
兄弟相殘,兩派搏殺,弟魏緩不敵兄魏罃兵敗而逃,魏緩帶領親兵殘部一路逃至趙國都城邯鄲,懇請早已覬覦魏國國土的趙國國君趙成侯派大軍為他爭奪王位,這無疑對趙王來說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趙國朝野上下一致認為乃天賜良機,應趁魏國內亂之際聯合盟友南韓,聯合舉兵剿滅魏國,讓韓趙兩國日後高枕無憂,以絕後患之危。趙國隨即安排使者前往南韓磋商此事,韓王應聲附和,同意組建趙韓聯盟軍,商議在黃河以北集結待命,
不久之後,濁澤之戰爆發。趙韓兩國聯軍聲勢浩大、勢如破竹,兵貴神速進攻魏國。魏國都城安邑的魏罃聞訊之後,立刻調兵遣將禦敵。魏罃坐鎮都城指揮戰鬥,兩軍隨即排兵佈陣,陳兵於濁澤,相互對峙。
但由於趙韓聯軍實力強勁且是有備而來,再有趙韓聯軍的兵多將廣、攻擊力強大。加上趙韓聯軍以出奇兵一舉克敵制勝,促使魏軍在濁澤遭遇戰慘敗。魏國軍隊不敵趙韓聯軍,大敗而歸。趙韓聯軍在濁澤一地首戰告捷,大敗魏軍。
在魏軍全面潰退之際,聯軍士氣正盛之時乘勝追擊,繼而一路追殺至魏都安邑城下,魏都安邑就這樣被大批趙韓聯軍圍得水洩不通,連只鳥都飛不出去,破城亡國,危在旦夕。
趙韓聯軍圍城迫使魏軍棄城投降。身在安邑的魏罃正束手無策之際,敵營內部卻出現已然出現了分歧,這無疑為魏國解困帶來了一線生機。趙成侯主張殺魏國國君以絕後患,韓懿侯則認為不可如此殘暴,只需將魏國分割,它便再也無法威脅到趙韓兩國。
如此一來,雙方都堅持己見,韓懿侯一怒之下趁夜率軍離去。趙成侯眼見趙軍勢單力薄,孤軍征伐,難有勝算,故而決定不能再戰,隨之也悻悻然帶著他的大軍連夜撤走了。
就這樣;濁澤之戰因聯軍雙方固執己見,最終不歡而散。政治上的分道揚鑣直接導致軍事指揮上的離心離德,由此趙韓聯軍不戰自破,魏國都城安邑破城亡國之圍也隨之化解。
魏緩因奪位無望最終被兄長魏罃所殺。公元前369年,魏罃稱帝,即為魏惠王。可以說;濁澤之戰過程雖然慘烈,卻最終沒有讓魏國政權在戰國曆史上終結。
一場轟轟烈烈的濁澤之戰,就此匆匆落下帷幕。因魏緩的自私和愚蠢招致外敵侵略而載入史冊的一場戰役。
趙成侯主張殺魏君以此消除趙韓之心腹大患,韓懿侯卻主張分裂魏國,不必趕盡殺絕。由於雙方皆固執己見,軍事同盟關係繼而迅速瓦解。如此,安邑之圍立解,魏罃趁勢展開反擊,終於反敗為勝。
我個人認為濁澤之戰應體現在敵我雙方兩個角度來思考。
第一,趙韓聯軍在取得戰場主導有利條件的前提下,卻因各自私心產生了分歧,未能讓步,以至於聯軍不能團結作戰而惜敗,讓魏國僥倖解除了被列強分割蠶食的危機。
第二,魏罃在魏軍戰敗之後,尚且能夠在絕境中冷靜思考、以不變應萬變的制敵策略,保持隱忍等待、伺機反攻,從而化險為夷,在捍衛疆土之餘,同時也給與趙、韓兩國沉重的痛擊。
-
5 # 華174684508
要從戰國時期說起,這個時期不斷有大國滅亡和小國崛起,所以形成了七個國家史稱〞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秦國;燕國;趙國;魏國;南韓。那麼趙國的地處各國之要衝,可謂是各國必爭之地,北有匈奴;東有強齊;南有悍魏;西有秦國。魏國屬於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鐵甲步兵稱雄多國數次攻趙,佔據了趙都邯鄲三年之久。公元前11也紀周朝分封的諸候國魏如趙國又瓜分晉國,因此上稱趙;魏:韓三國的濁澤之戰,最後的齊:楚;燕;趙;魏;韓等國都被大秦國所滅一統中國。
-
6 # 手機使用者zhang866683
這個主要是周烈王七年,魏與韓趙之戰中,韓趙在濁澤這個地方聯軍進攻魏,意思是要把魏軍平分。後來由於韓趙出現嚴重分期,出現本該勝而轉敗。使魏免遭分割。歷史上把這個稱“濁澤之戰”。
-
7 # 大秦鐵鷹劍士
濁澤之戰是趙國聯合南韓幹涉魏國內政的一場不正義之戰,是魏國國君之位的爭奪之戰。當時魏國兩公子爭國君之位,公子緩戰敗後逃到趙國,請求趙國出兵幫他奪得君位,並許下眾多好處。趙國想借此機會削弱強大的魏國,於是聯合南韓出兵干涉魏國君位傳承之事。趙韓聯軍擊敗了魏國軍隊,卻在如何處理魏國的事上發生了分歧:趙國主張扶立公子緩為魏君,趙韓兩國瓜分魏國部分領土;南韓主張將魏國一分為二,兩位公子各得一半魏國國土,這樣即削弱了魏國,又不會有瓜分他國的惡名。
趙韓兩國意見不統一,最終南韓當夜撤兵回國;趙國見南韓撤兵了第二天也就撤兵了;公子緩想逃走,卻被魏惠王追上斬殺了。三家分晉後,魏國最先開始變法,在李悝、西門豹、白圭等人的治理下魏國日漸強大,正所謂國強必霸,強大的魏國四處出擊,不斷的擴大地盤,連同為三晉出身的南韓、趙國也被魏國攻佔了部分領土。面對強大的魏國,韓、趙兩國不得不忍氣吞身,甘心做魏國的小跟班,以三晉同盟為大旗求生存謀發展。吳起出走楚國後,魏國軍力大幅度下降,但是魏武侯的威名還在,可以震懾四方!魏武侯突然暴斃,國君之位還沒有來得及傳承,因此魏罃與公子緩兩各帶精兵互戰,謀求魏國國君之位,魏罃擊敗了公子緩,公子緩想借助外國的力量取得政權,於是就有了三晉之間的濁澤之戰!
趙成侯與韓烈侯兩位國君親自領兵攻擊魏國,將魏罃的軍隊擊敗,幷包圍了魏國的首都安邑,此時滅魏正當其時。趙成侯的意思就是立馬滅了魏罃,扶立公子緩當魏君,然後韓趙兩國割佔部分魏土而退兵。韓烈侯則有君子氣度,他認為滅國索地會招來不好的名聲,不如將魏國一分為二,分為東魏與西魏,魏罃與公子緩各任東魏、西魏的國君,這樣既達到削弱魏國的目的,又不留下貪暴的名聲。趙成侯與韓烈侯的原話記錄在《史記.魏世家》中,其語曰: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悅,以其少卒夜去。
為什麼韓趙兩國在對待魏國的態度上不一致呢,這要從韓趙兩國的傳統說起來:南韓以德立國,在三晉中素有道德優勢;趙國以武立國,信奉鐵血與實利。當年晉文公作三軍六卿制時,趙家是最強大的一家,但是得罪了晉國公室,因此被屠岸賈滅族。趙氏有一個孤兒叫趙武,最終在大夫韓厥的幫助下復仇重新立家,因此韓氏一直都以道德自居,以君子自居。趙氏本是嬴族的一支,在西戎天天跟戎人相戰,因此崇尚武力與現實利益,作為晉國六卿之一,趙家一直掌握著軍權,是一個軍功世家!因此在削弱魏國的方法上,趙國要得實利以削弱魏國;南韓則要得名聲以削弱魏國。最終兩家誰也說服不了誰,各自帶兵退去,魏國撿了一個大便宜!魏罃最終當了魏國國君,死後諡號是魏惠王,也就是老孟子常說的梁惠王。
回覆列表
濁澤之戰是韓趙兩個和魏國之間發生的戰爭,在濁澤之戰時,韓趙聯軍本是是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後來韓趙兩國出現了廢魏罃立魏緩和把魏國一分為二的兩種意見。因為意見不同而產生嚴重的分歧,韓趙兩軍先後撤退,結果聯軍不戰自敗。
在魏武侯去世的時候,因為沒有指定魏國的繼承人是誰,就導致魏武侯之子魏罃(魏惠王)和魏緩爭做繼承人,而讓魏國發生了內亂。
當時魏緩實力沒有魏罃大,他為了能取的魏國國君的位置,所以就去了趙國尋求幫助。同時魏國大夫也從宋國先進入趙國,然後又去了南韓,勸南韓國君攻打魏國。
韓趙魏三國本是原來的晉國一分為三,此時的南韓國君和趙國國君都想消弱魏國,於是韓趙兩國就在魏國兩公子爭位混亂之時,進行兩國聯兵大舉進攻魏國。
聯軍開始攻勢很強,很快就準備要攻打魏都安邑。魏罃於是派兵在濁澤佈陣迎戰。然終因韓趙聯軍勢大,魏軍大敗,從而韓趙兩軍包圍魏都安邑。此時的魏罃也無計可施,不好靜待時機,尋找破敵的機會。
此時本來韓趙聯軍有很大的優勢,已經是勝券在握,然而這時韓趙兩國卻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當時趙國主張廢了魏罃,而立魏緩為君。然後在割魏地退兵。但是南韓國君卻認為趙國那樣做會被人看做是貪婪殘暴之人,所以南韓國君主張把魏國一分為二,這樣魏國就很難再有強大的機會,從此韓趙兩國也不會受到魏國的威脅了。
因為韓趙兩國都堅持自己的主張,誰也不能說服誰,南韓國君生氣之下,就帶著南韓軍隊離開了。韓軍走後,趙國就勢單力薄,故趙國也無力再戰下去,於是也帶兵離開了。
韓趙兩國各自先後帶兵而退,聯軍不攻自破,也就解了魏國安邑之圍。魏罃也就取得了爭做魏國國君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