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其中哪句話,打動了你?
4
回覆列表
  • 1 # 巴馬娛樂圈

    紅樓夢裡的歌.詩意濃.這詩稿.不想金堂玉馬爭高椅.但願他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己絕.詩稿怎存?我把這斷腸的文章付火焚.只落得一彎冷月葬詩魂。

  • 2 # 負面情緒一

    唱和:詩人之間用同一主題,同一體裁寫成的作品,多為朋友之間的應酬答謝。壓韻可分為次韻,步韻等……

    初中學的毛主席的浣溪沙就是一首唱和作品。

    長夜難明赤縣天,

    百年魔怪舞蹁躚,

    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于闐,

    詩人興會更無前。

    【附】柳亞子先生原詞:

    火樹銀花不夜天,

    弟兄姐妹舞翩躚,

    歌聲唱徹月兒圓。

    不是一人能領導,

    那容百族共駢闐,

    良宵盛會喜空前。

    主席曾與柳亞子唱和多首詩詞,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不過要說最牛的唱和當屬宋代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章的原作己經很不錯了,卻慘遭好基友蘇大才子全方位的各種碾壓,蹂躪。老章那個欲哭無淚啊:媽賣批的!還能不能做好朋友啊!!!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宋代: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章質夫【水龍吟】(楊花):“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欲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上邊說章質夫欲哭無淚是說笑了……章為人很不錯的,蘇把次韻詞寄給他,並囑咐他不必給別人看,章卻不忍埋沒佳作,將蘇詞公示世人,並大加讚賞,文人風骨可見一斑……現在的文人嘛,有風月,沒風骨。

  • 3 # 村言辣語66668888

    在我心目中經典的唱和詩當屬毛主席的“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了。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

    長夜難明赤縣天,

    百年魔怪舞翩躚,

    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于闐,

    詩人興會更無前。

    相信大家對這首詩也是太熟悉的了。

  • 4 # 老街味道

    問題:你覺得,哪首唱和詩比較經典?

    前言

    古人相互唱和,最早對於押韻並不講究,從元稹白居易大量使用次韻以後,詩人們開始喜歡用這種方式來唱和。

    比較經典的唱和詩詞比比皆是,讀者們各有所好,自己喜歡的未必別人喜歡。老街列舉幾首比較有名的唱和詩。

    一、白居易與劉禹錫的唱和

    在唐敬宗寶曆2年(826年),劉禹錫、白居易在揚州見面了。 白居易對劉禹錫多年遭遇貶謫深表同情,於是寫了一首七律《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在族內排行28,因此白居易稱其為劉二十八使君,詩中感嘆: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併為其鳴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此時距離劉禹錫科舉中第已經過去23個年頭,23年前劉禹錫少年得志時才21歲,及第後馬上受到了執政者的青睞,何曾想到自己竟然宦海蹉跎了23年呢?但是劉禹錫在這首回贈的詩中,體現了他其不肯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精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白居易在蘇杭魚米之鄉任職時,劉禹錫卻在巴山楚水中艱苦度日,但是劉禹錫並不需要好友白居易的同情,吟出了千古名句一展胸襟: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不但沒有折損了自己的鬥志,還在結尾處請白樂天一起舉杯痛飲,重整精神: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兩首詞押韻不同,並沒有次韻。

    二、元白次韻唱和

    元稹和白居易開始大量次韻唱和,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他們之間的次韻詩甚至長達100韻 。次韻就是每個押韻的字完全一樣、次序也完全一樣。

    如白居易有《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寄元稹,一韻十個字,100韻就是1000個字:

    南去經三楚,東來過五-湖。山頭看候館,水面問徵-途。地遠窮江界,天低接海-隅。飄零同落葉,浩蕩似乘-桴.....省略1000-40= 字

    元稹作《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回贈:

    我病方吟越,君行已過-湖。去應緣直道,哭不為窮-途。亞竹寒驚牖,空堂夜向-隅。暗魂思背燭,危夢怯乘-桴.....省略1000-40= 字

    元白二人的詩要注意次韻不能有誤,還要注意粘連、平仄,中間有98聯要對仗,是不是好難?

    三、蘇軾次韻聲原唱

    蘇軾的楊花詞次韻章質夫,被認為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評價勝過章質夫的原詞:

    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章楶(念jié,1027年—1102年)是北宋的名將, 《宋史》評價道:“ 楶立邊功,為西方最。”章楶可不是一介武夫,他在治平2年(1065年)進士及第,而且在禮部考試時名列第一。我們先看看章質夫的《楊花詞》: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旋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下面我們看看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四、宋朝被次韻唱和最多的兩首詞

    1、賀鑄的《青玉案》風靡大江南北: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據說當朝唱和的就有幾十人:黃庭堅、黃達臨、李清照、蘇軾、吳潛、楊無咎 、史浩 、周紫芝 、韓淲、李彭老、程垓、王千秋、陳亮、馮時行、劉一止、李之儀、侯置、趙彥端、惠洪 ...是不是好多人的名號如雷貫耳。

    《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蘇軾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溼西湖雨。

    《青玉案·至宜州次韻 》 黃庭堅

    煙中一線來時路。極目送,歸鴻去。第四陽關雲不度。山胡新囀,子規言語,正在人愁處。憂能損性休朝暮。憶我當年醉詩句,渡水穿雲心已許。暮年光景,小軒南浦,同卷西山雨。

    2、秦觀的《千秋歲》

    秦觀的《千秋歲》 當朝唱和者也眾多,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大文豪蘇東坡不但次韻了賀鑄那首《青玉案》,也次韻了秦觀《千秋歲》 ,能夠得到東坡先生的認可和唱和,可見這兩首詞在宋人心中的地位。

    蘇東坡 ,《千秋歲·島邊天外》:

    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雲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能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同樣,黃庭堅也是兩首都有次韻,《千秋歲·苑邊花外》 :

    苑邊花外。記得同朝退。飛騎軋,鳴珂碎。齊歌雲繞扇,趙舞風迴帶。嚴鼓斷,杯盤狼藉猶相對。灑淚誰能會。醉臥藤陰蓋。人已去,詞空在。兔園高宴悄,虎觀英遊改。 重感慨,波濤萬貫珠瀋海。結束語

    次韻詩詞,有點像文字遊戲,嚴羽《滄浪詩話》中說過:

    和韻最害人詩,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始盛於元白皮陸,本朝諸賢乃以此而鬥工,遂至往復有八九和者。

    元白是元稹、白居易,皮陸是晚唐皮日休陸龜蒙,這幾位都是特別喜歡次韻場合的詩人。至於“和韻最害人詩”未免偏頗。袁枚《隨園詩話》中也說道:

  • 5 # 一往文學

    在詩歌發展史上,湧現出了許多思想內容與藝術水平齊高的唱和詩,比較著名的是"通江唱和"詩,即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二人分別被貶至通州、江州時所作的應酬詩。一般來說,"唱和詩"包括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唱"詩,後一部分是"和"詩,二者在詩題、詩律、情感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甚至一致性。那麼,在篇章繁多的唱和詩中,可以稱之為經典的是哪首呢?這的確算是一個難度不小的問題,但此時此刻或許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能幫你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這個成語就是"雪泥鴻爪",出自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其實,對於蘇軾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很多人並不陌生,但是卻常常忽略了詩題中包含的內容。顯而易見,詩題中的第一個字"和",說明這是蘇軾做的一首應和詩。有"和"亦有"唱",它對應的"唱詩"是蘇轍所作的《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轍,字子由,是蘇軾的弟弟,他們二人的兄弟情誼非常深厚。為此,當二人離別之後,他寫了不少思念哥哥蘇軾的詩歌,這首《懷澠池寄子瞻兄》就是其中之一。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澠池"位於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市,當年,19歲的蘇轍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但這一年恰逢蘇轍考中進士,所以並未到任。雖然未能在澠池任職,但是想到當年與其兄蘇軾同在應試路上的點點滴滴,再看看當下他和蘇軾各自奔波於生活之路,比年齡變化更明顯的是心境的改變,人生觀念的改變。經過漫漫歲月,也更知親人之間互相陪伴的珍貴。當獨自踏上前行之路,再次經過這裡,借宿寺廟,訪僧留題,這一切好像是命運預設好了的。只是,缺少兄弟陪伴的旅程佳味甚少。更何況前路漫漫,征途未知,連個共同商量對策的人都難以尋覓,心底瞬間湧起了無限的愁思與感嘆。何曾想到,數年之後他有機會路過此地。種種往事,激起了他心中對家人的思念,也使他非常想尋找一個可以傾訴的物件。心中多生感慨,又難覓知音,只能"形諸筆墨"。尤其是頸聯中"曾為縣吏民知否"這個問句,不僅道出了蘇轍對昔日未能赴任澠池的回憶,流露出他對百姓生活的關注;同時也引出心底的深沉思索:假如當日就任於此,此刻又是何種情形呢?不知能否少一些離別的悲傷,與家人再次團聚,共話苦辣酸甜。

    "觸景生情"顯然不會是個例,蘇軾作為兄長,心中的責任與擔當自然更重一分。當蘇軾途中路過澠池之時,瞬間想起來其弟蘇轍曾寫給自己的那首詩作。經過歲月的洗禮,人事多變,景物難再,徒留下一些似有似無的痕跡。可是,人生不正是這樣嗎?無法預知下一段旅程,無法預知離別的時刻,也無法預知重逢的機遇。對於世事變遷與人生起伏,蘇軾的態度是超脫的、豁達的,他以積極樂觀的情緒傲視生活的種種苦澀滋味。清代紀昀對前四句的評價是:"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本色。"(《始己評蘇詩》卷三)。但是,傲視苦難並不是迴避苦難,蘇軾之所以能夠在負面情緒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親身感悟,是因為他已經嚐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離別"對於蘇軾來說,並不陌生,但每一次離別都有不同的感受。為了安慰、鼓勵其弟蘇轍,蘇軾以平靜溫和的口吻道出他的"蘇式哲學"。用我們現代人的視角來看,儼然是一幅大哥保護小弟的畫面。不過,短暫的寬心之後,還是難免悲慼傷神。最後兩聯雖不言"悲"字,怎奈生活坎坷,相逢無期,又怎能不讓人心生憂慮。縱觀全詩,從頭到尾,出了在用韻上與原作保持高度一致,更重要的是蘇軾這首"和"詩在內容與情感上做到了由對方聯絡到自己,又念及對方,形成一種曲折迴環的情感流程,讓整首詩顯得真切生動,感人肺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線牛股真的是靠基本面支撐嗎,為什麼基本面好的個股卻不一定走牛?